学术投稿

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学案导学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张海燕;王慧玲;李铁军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 学案导学, 外科护理教学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学案导学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0级护理专业两个班的学生131名,分别纳入实验组(63名)和对照组(68名)。实验组采用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学案导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课程进行过程中,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采用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理论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P<0.01);实验组学生对于教学效果评价较好。结论: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学案导学,适用于外科护理教学改革需要,增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相关文献
  • 体部伽玛刀治疗门静脉主干癌栓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体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方法:对52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实行伽玛刀治疗。采用50%~70%等剂量曲线覆盖计划靶区(PTV),单次处方剂量为3.0~4.5 Gy,照射总剂量在30~49.5 Gy之间,并观察PVTT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结果:伽玛刀治疗结束3个月后,门静脉癌栓完全缓解18例(占34.62%),部分缓解23例(占44.23%),稳定4例(占7.69%),进展7例(占13.46%),总有效率为78.85%。生存6个月48例(占92.31%),生存12个月38例(占73.08%),24个月29例(占55.77%),中位生存期为14.0个月。结论:伽玛刀治疗门静脉癌栓疗效确切,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齐文杰;康静波;李启亮;朱奇;蔡昌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高压氧舱预防性维护与质量管理

    目的:高压氧舱使用的广泛性与高风险意味着在使用时必须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以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方法:结合质量管理与临床使用的要求,对高压氧舱进行定期检测,制定预防性维护和保养计划,做好气路、控制系统和操作部分的预防性维护保养。结果: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和临床使用人员相互配合,从定期检测、人员管理和预防性维护保养三个方面确保高压氧舱安全使用。结论:制定相关制度和应急预案,严格管理,加强医护人员的操作和使用培训,从而保障高压氧舱的临床使用安全。

    作者:鲁永杰;何彩红;王金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浅谈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

    目的:利用监测手段加强消毒供应中心(CSSD)院内感染控制管理,以降低院内感染率。方法:通过检测生物物质三磷酸腺苷(ATP)的含量,评估环境、医疗器械及手卫生的洁净度。结果:CSSD是院内感染的重点控制科室,医疗器械是由CSSD引起院内感染的直接祸首,故加强其清洁区、无菌区环境是CSSD管理的重点,也是院内感控重点部位。结论:运用新的技术方法,即ATP生物荧光法在CSSD加强环境、医疗器械及手卫生的洁净度三方面的监测,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

    作者:吴佳伟;张俊明;时光静;张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X射线数字成像在全脊柱摄影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X射线数字成像在全脊柱摄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FX数字X射线机,对50例患者脊柱进行分段拍摄,通过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拼接出全脊柱无缝连接的优质图像,为临床提供可靠数据。结果:50例患者全脊柱正侧位片,其中46例显示了颈、胸、腰及骶尾骨完全连接,清晰度和对比度较好,另外4例为强制性脊柱炎患者,图像不完全,但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数字化全脊柱成像系统具有以下优势:①能在一张X射线片上显示全脊柱图像;②摄影技术相对简捷,易操作;③易于保存传输;④节省患者检查费用,节约医疗资源。普及全脊柱成像技术能够对临床提供很大帮助,为影像数字化进程迈出坚实的一步。

    作者:孙涛;姜勇;李大鹏;韩善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医疗设备智能定位预警系统的研究

    目的:实现战时评估战伤伤情的红外影像方法与设备预警信息化管理,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设备的管理成本,有效服务于战争环境。方法:采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设计智能动态定位管理系统。建立管理物联网系统平台,实现设备智能定位预警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模式。结果:智能定位预警系统的建立,可实时了解战时环境医疗设备的使用周期和使用状态,及时获取有效数据,通过身份识别与定位,实现医疗设备的预警智能信息化管理。结论:利用RFID的原理、特点及医疗设备管理监控平台,能够实时监控医疗设备的使用和流动情况,可实现对医疗设备的移动跟踪记录、报警以及设备的统计报表等管理目标,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医疗设备的预警管理机制。

    作者:佟东宁;王丹;蒋知新;李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实时三平面超声成像对正常人群左心房功能的评价

    目的:探讨实时三平面超声成像(RTTU)对测量正常人群左心房功能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实时三平面超声技术,评价32例健康体检的成年人左心房功能(包括左心房存贮容积、管道容积及主动射血分数),同时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上述参数,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两种超声检查方法在左心房存贮容积(LARV)、左心房管道容积(LACV)及左心房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方面相比,无差异;LARV、LACV及LAEF在三平面图像和二维超声图像显示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LARV=0.82,rLACV=0.85,rLVEF=0.88;P<0.05)。结论:实时三平面超声成像与二维超声心动图在评价正常人左心房功能时有良好的相关性。

    作者:李秀珍;吴晶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临床客户端应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在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PACS)升级项目中完成对临床客户端的功能改进。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向临床医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根据问卷的填写结果对PACS临床客户端的应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14个科室的52名临床医生参与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PACS临床客户端应用情况良好,同时发现了需要改进的问题和新的需求。结论:PACS系统已经成为临床诊疗工具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临床客户端功能的实现与应用将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教学及科研等工作的开展。

    作者:刘晓华;田金;许锋;李亦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纸塑包装袋三角形剪裁法对手术器械包使用安全的影响

    目的:探讨纸塑包装袋三角形剪裁法对手术正确开包操作的影响。方法:选取20种常用的呈现细厚宽类的手术器械,并且按照三角形与长方形行剪裁法分别对其进行包装,其中三角形纸塑包装袋为研究组,长方形纸塑包装袋为对照组,两组的包数均为5000包,观察两组手术器械包开包操作情况和灭菌效果的监测情况。结果:通过两组的数据比较,研究组开包操作正确率为100.0%,对照组开包操作正确率为95.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4,P<0.05);两组包装灭菌效果监测分析显示,器械均符合消毒供应室的专业规范与条例,且符合零风险的管理操作要求。结论:临床中采取三角形纸塑包装袋包装手术器械能够有效的提高手术室器械包装正确开包操作,并且降低不正常操作,符合零风险的管理操作要求,能够有效的降低潜在的风险,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作者:杨天凤;何伟;原庆会;赖庆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心理干预在乳腺肿块患者麦默通微创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针对乳腺肿瘤患者手术前的心理问题和需求,对在门诊实施麦默通乳腺微创手术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减少其恐惧心理,安全有效的配合手术,以建立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形式了解患者术前及术后知识认知及心理,并进行宣教前、后比较。结果:患者乳腺知识认知情况宣教前为17.84%,宣教后明显上升至95.02%;紧张情绪宣教前为90.87%,宣教后明显下降至24.90%;心理满意度由宣教前为84.23%,宣教后明显升高至99.17%。结论:乳腺肿瘤患者术前明显存在心理问题,压力很大,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充分的知识宣教,提供佳护理,可明显减少患者焦虑、紧张情绪,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配合手术,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齐久梅;唐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基于AD5933阻抗测量芯片的人体经穴阻抗动态监测系统研制

    目的:设计人体经穴阻抗动态经络监测系统,明确人体经穴阻抗在低中频范围内响应规律。方法:系统采用STM32系列单片机STM32F103RBT6作为控制器,对阻抗测量芯片AD5933内部寄存器读写从而控制阻抗测量,外接ADG711模拟开关以实现不同量程范围,选用SGM4782双路模拟开关选通A、B两个通道,并在AD5933芯片的Vout脚和Vin脚间加入基于AD844的恒流源,采样数据通过SD卡读入上位机并分析。结果:系统能够实时反映经穴阻抗在1~128 kHz扫频激励下阻抗曲线及数值。结论:基于AD5933阻抗测量芯片的人体经穴阻抗动态经络监测系统可以准确反映经穴阻抗信息,可作为进一步明确针灸经穴阻抗特性研究工具。

    作者:席强;赵敏;杨华元;郭永明;郭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基于改进的差分阈值法心脏远程监测的实时与回顾性分析

    目的:观察基于改进的差分阈值法心脏远程监测记录仪对心电信号特征参数提取以及自动分析的准确率。方法:通过对8957例患者采用改进的差分阈值法确定心电信号波形参数的“心安宝”XAB-M3AG型远程心电监测记录仪检测,分析接受到的心电实时条图。结果:共接收心电实时数据46967条,其中手动发送9564条,定时发送25830条,自动发送11573条,异常者占自动发送的49.5%,其余多为活动中干扰所致。结论:基于改进的差分阈值法的提取算法复杂性较低,精确度较高,有很好的实时性,能够有效地实现心电信号实时监测。

    作者:董春桃;隋伟;喻洪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腰硬联合麻醉和持续硬膜外麻醉在子宫肌瘤手术中的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在子宫肌瘤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行子宫肌瘤切除的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法。术中对患者血压(BP)、心率(HR)和手术牵拉反应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在麻醉期间血压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显著,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32,x2=6.251;P<0.05);②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及局麻药的用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6.278,x2=9.674,x2=12.256;P<0.05);③观察组麻醉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576,P<0.01)。结论:在子宫肌瘤手术中,腰硬联合麻醉较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好,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麻醉方法。

    作者:魏福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综合医院医疗设备维修信息化管理现状与趋势

    目的:大限度的发挥医疗设备的综合保障效益,更好的为医疗、教学与科研服务,以适应现代化综合医院发展的需要。方法:通过对综合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现状的剖析,在综合医院设备档案的质量,设备维修的信息化,在用设备效益三个方面的趋势进行论述。结果:分析了综合医院医疗设备的精细化管理要素。结论:加强综合医院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是有效发挥医疗设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作者:缪吉昌;黄煌镜;廖生武;陈跃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Fresenius4008S血液透析机常见故障分析及保养

    血液透析机是临床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的关键设备,而Fresenius4008s血液透析机结构由监视器(控制部分)、外部血液回路及水路组成[1]。其原理是通过制备和输送透析液至透析器,将患者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水分随透析液排出,再将血液回输患者体内,达到血液净化的目的[2]。设备在运行中透析液温度、电导度、压力以及患者血液回路是监测与控制核心。

    作者:刘鲁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多排螺旋CT几何效率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几何效率与准直宽度及管电压的关系。方法:使用长杆电离室测量不同准值宽度以及管电压下体模内剂量分布曲线并计算其几何效率。结果:多排螺旋CT的几何效率为11%~68%,其中中心位置的几何效率为11%~49%,边缘4个位置的几何效率为16%~68%,加权几何效率为17%~58%。随准直宽度的增加,几何效率明显增高,而管电压对几何效率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多排螺旋CT几何效率受准直宽度影响较大,因此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应选择适当的准直宽度进行扫描以减小患者的辐射剂量负担。

    作者:庄静文;白玫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及风险管理

    目的:分析急救医疗设备的风险类型,为医院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及风险管理提供保障,为医院正常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方法:从风险管理模式、风险分析方法及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风险控制的重点内容并给出具体方法。结果:急救医疗设备具有高风险性,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对医护人员操作技能和维护保养要求较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结论:医院应加强医疗设备的安全和风险管控,为正常和应急情况下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作者:郑艳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基于质量控制检测的血透机预防性维修模式的可行性探讨

    目的:探讨基于质量控制检测的血透机预防性维修模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2台血透机样本,以两种主要进口品牌为主。其中16台采用传统的预防性维修模式进行保养,另16台采用基于质量控制检测的血透机预防性维修模式进行保养,即采用HDM99XP型基准仪对血透机的5项主要指标进行检测,保养周期为16周,然后将两种预防性维修模式下的设备故障率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基于质量检测的血透机预防性维修模式较传统的维修模式故障率更低,且具有定量、客观及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的优点。结论:基于质量检测的血透机预防性维修模式较传统的预防性维修模式保障效果更好,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预防性维修模式。

    作者:何宇;郭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中医心血管科研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研究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在中医心血管科研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结合动脉粥样硬化(AS)等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从媒体报道的典型病例入手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深入探讨,通过建立假设和论证从而得到结论,教师后作以总结。结果:PBL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结论:将PBL教学法用于学生的培养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并为学生将来的中医心血管病临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周明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GE HDxt 1.5T磁共振梯度线圈更换

    梯度系统是磁共振重要的硬件之一,是由梯度线圈、梯度放大器、数模转换器、梯度控制器以及梯度冷却装置等构成。梯度线圈是整个梯度系统的核心,每一扫描序列中梯度信号通过梯度控制器传递给梯度放大器后产生特殊波形的脉冲电流信号给梯度线圈,从而生成扫描序列所需的梯度磁场。因梯度线圈电流较大,处于常导工作状态,所以需专用的冷却装置进行冷却。

    作者:钱德军;唐从森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食品放射性测量中马林杯干样与圆柱盒灰样探测限比较研究

    目的:加强食品放射性监测中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学研究,建立快捷的预处理方法。方法:将圆柱盒灰样改为马林杯干样,采用低本底γ能谱仪测量蔬菜、大米、牛肉及海产品等10类食品样品中的放射性核素,采用无源效率刻度(LabSOCS)与有源刻度验证结合法,计算马林杯样品对应的效率。将分析得到的小可探测浓度(MDC)值与圆柱盒灰样比较。结果:与圆柱盒灰样对应的灰化法相比,样品的预处理时间由7 d左右缩短至1~3 d,可以自动低温烘干完成且不产生明火和烟雾,测量72 h,对137Cs的MDC范围为0.02~0.180 Bq/kg。结论:采用马林杯干样可极大缩短样品预处理时间,而对应的MDC与圆柱型灰样在同一量级范围内,能满足监测精度要求。

    作者:拓飞;张京;李文红;张庆;周强;徐翠华;张建峰;苏旭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