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红线;李相生;王萍;方红;樊红霞;田雨;梁鹏;侯中会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二维矩阵应用于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质量控制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不同医院用于IMRT治疗的6台加速器,使用市面上常见的3种品牌二维矩阵对其重要的质量控制项目进行检测分析。结果:6台加速器的不同质量控制项目检测符合相应标准,不同矩阵间未出现明显差异。结论:使用二维矩阵进行IMRT质量控制检测简单可靠,可以作为IMRT加速器质量控制检测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红红;丁艳秋;程金生;翟贺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改造旧式移动式荧光屏透视机,使其成为以影像增强器为基础的透视机,改善影像质量和降低辐射剂量。方法:使用SIEMENS X1611型(Φ210 mm)影像增强器、WAT-120N+CCD和显示器替换荧光屏器件,并分别对改装前后的设备使用剂量仪器、防护仪、亮度仪、低分辨以及高分辨卡等模体进行性能和防护检测;检测标准按照国家标准WS76-2011和GBZ130-2013要求进行。结果:改装后的设备较改装前性能和防护质量有极大的改善,其低对比分辨力达到4%,3 mm,高对比分辨力由0.8l p/mm提高到1.2l p/mm,亮度提高255倍;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降低54.2%,工作人员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低82%。结论:使用增强器代替荧光屏更适用于小型农村医院,可解决医院由于缺乏专项资金而无法购置新式X射线摄影机的问题。
作者:王建超;尉可道;宋志奇;田振兴;岳保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肺癌脑转移瘤行伽玛刀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远期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32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肺癌病理类型、转移瘤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是否颅外转移,对治疗前卡氏性能量表(KPS)和概率风险评估(PRA)进行评分,同时记录原发灶与脑转移瘤诊断时间间隔等资料。采用log-rank方法进行远期生存的单因素分析,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远期生存分析。结果: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12个月累计生存率为66.67%,24个月累计生存率为26.52%,36个月累计生存率为9.85%,48月累计生存率为1.52%。Log-rank统计分析显示,病理类型、转移瘤部位、转移瘤数目、是否颅外转移以及治疗前KPS和RPA评分等对伽玛刀术后远期生存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模型显示,颅外转移和治疗前RPA评分是影响远期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注重颅外肿瘤的控制,配合有效的伽玛刀治疗是改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远期预后的关键所在。
作者:俞建臣;汤可;赵亚群;赵莉;高冬晓;高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项尿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76例DN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干化学法检测的尿蛋白定性结果将其进一步分为弱阳性(±)DN组(9例),阳性(+)DN组(9例),强阳性(++)DN组(30例),超强阳性(+++)DN组(28例);同时选择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分别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尿液微量白蛋白(mAlb)、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转铁蛋白(TRF)以及免疫球蛋白G(IgG)项目;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24 h尿蛋白(UTP)项目;采用干化学试纸条法检测尿蛋白定性项目,并比较两组各项尿蛋白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mAlb、IgG及TRF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Z=-3.43,Z=-2.61,Z=-3.51;P<0.01)。UTP项目尿蛋白弱阳性DN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P<0.05);尿蛋白阳性、强阳性及超强阳性DN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Z=-2.66,Z=-2.89,Z=-4.03;P<0.01)。α1-MG和β2-MG两项:尿蛋白弱阳性DN组和尿蛋白阳性DN组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尿蛋白强阳性DN组和尿蛋白超强阳性DN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Z=-3.89,Z=-5.37,Z=-2.64,Z=-3.71;P<0.01)。结论:多项尿蛋白联合检测对诊断早期DN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尤其是mAlb、IgG及TRF三项对DN早期诊断更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邸平;徐菡;乐家新;徐丽娟;王成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构建基因PLEKHQ1的原核质粒及真核质粒。方法:全长编码基因PLEKHQ1的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经EcoRⅠ和Kpn1双酶切后,分别与双酶切后的载体pGEX-4T-2及载体pCMV-Myc相连,在pGEX-4T-2-PLEKHQ1转化E.coli DH5α提取质粒后,转化E.coli BL21中诱导GST-Q1融合蛋白表达,利用谷胱甘肽琼脂糖4B纯化诱导的融合蛋白;而pCMV-Myc-PLEKHQ1则瞬转至293TX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ST-Q1和Myc-Q1融合蛋白表达。结果:将获得的重组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得到约1500 bp的目的片段,符合预计大小。质粒经测序分析正确后,Western blot检测到诱导及纯化后的GST-Q1和转染293TX后的Myc-Q1蛋白。结论:成功构建的pGEX-4T-2-PLEKHQ1和pCMV-Myc-PLEKHQ1重组质粒,为深入研究PLEKHQ1功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陆琤;周晨辰;张鹏飞;张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设计婴儿培养箱终末消毒装置,为解决现有婴儿培养箱消毒效果不彻底,以及婴儿培养箱塑料外壳老化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方法:利用汽化过氧化氢能杀灭芽孢的原理,设计一款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及触摸屏等技术的婴儿培养箱终末消毒装置,由汽化过氧化氢发生器、容纳婴儿培养箱的不锈钢舱柜及气体连通管路等组成。将婴儿培养箱清洁干燥后推入不锈钢舱柜,设置好参数后一键启动,消毒结束后推出培养箱即可,消毒效果通过化学指示剂变色情况和生物指示剂的杀灭情况进行判断。结果:该终末消毒装置气体分布均匀、无消毒死角,低温消毒效果好且易于验证。婴儿培养箱具有材料兼容性好、安全可靠及操作方便等特点,化学指示剂由绿色变为黄色,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培养7 d,无细菌生长。结论:婴儿培养箱终末消毒装置消毒效果好,易于验证,其材料兼容性好,安全可靠,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在临床新生儿科及危重科室婴儿培养箱终末消毒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金春锋;宋成利;夏信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临床工程师在工作岗位中的任务和职能的转变。方法:通过资深血透临床工程师与临床医护人员紧密协作,结合临床实践,探索在新环境下血透工程师的工作职能。结果:长期的实践验证,说明血透临床工程师的工作职责已不再是简单的故障维修,而是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预防性维护和定期质量控制的工作中。结论:随着医院以质量为根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的确立,血透临床工程师的只能终转变为质量控制和改善维修,使之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作者:贺昕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医学装备管理体系,保证医学装备质量安全及临床诊疗工作顺利开展。方法:系统阐述了国际联合委员会(JCI)标准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四大过程的融合方式,提出二者融合后应用在医学装备管理过程中的具体方式。结果:将JCI标准和ISO质量管理体系相互结合,实现对医学装备管理实践的科学指导。结论:二者融合并应用到医学装备管理中可提高医学装备管理层次和综合效益。
作者:向华;张和华;吴旋;任庆惠;梁秋;尹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95例行DSCTA检查的临床高度疑似冠心病患者,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为“金标准”,分析DSCT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及冠状动脉分支显示与CAG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①冠状动脉CAG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149支,中度狭窄81支,重度狭窄55支, DSCTA分别准确评估140支、79支和54支,准确率为95.79%,一致性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Kappa=0.679,P<0.05);②冠状动脉CAG检查冠状动脉分支显示<3支、3~5支及>5支的分别为8例、68例及19例,DSCTA分别准确检出8例、65例及15例,准确率为92.63%,一致性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Kappa=0.608,P<0.05)。结论:DSCTA在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及显示冠状动脉分支血管方面效果良好,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作者:柏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制一种多功能心肺复苏器检测装置,以满足对心肺复苏器的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对心肺复苏器性能参数的梳理,整合压力、位移、时间及呼吸等功能检测模块,实现心肺复苏器主要技术参数的定量检测。结果:多功能心肺复苏器检测装置设计布局合理,可实现对多参数同时采集和定量检测。结论:该检测装置的研制将实现心肺复苏器性能的全面、快速检测,对提升心肺复苏器在注册生产、流通及应用等环节的检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彦忠;黄呈凤;张庆勇;张秋实;李捞摸;王继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规范医学实验室离心技术的应用与仪器维护。方法:正确选择与应用离心技术,掌握相对离心力(RCF)、S值及K值等常用离心参数的运用与计算方法,合理配置离心转头与离心容器,根据材质的理化耐受性选用和处理离心容器,制定基于风险控制的操作规范、监测、维护、保养以及生物安全等系列措施,建立实验室离心机技术保障。结果:通过规范医学实验室离心技术的应用,使实验室离心机的故障率降低,工作效率得到提升。结论:保障离心机正常使用,必须坚持从实验应用到工程维护的全技术流程管理。
作者:周末;姚璐;高建;崔泽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解决医用制冷设备清洁保养过程中室内污染难题,以便定期对制冷设备清洁保养,保证制冷设备正常工作。方法:设计并制作可伸缩式防尘罩,并使用这种新方法实施制冷设备的除尘清洁。结果:采用防尘罩式除尘清洁方法,不影响正常工作、不污染工作环境,且简便高效,除尘彻底。结论:采用防尘罩式除尘清洁方法可达到预期效果,以解决医用制冷设备清洁保养难题,提高设备使用的可靠性。
作者:李凤琴;张瑶婵;杨琛;潘斌;张卫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增强CT检查时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基本因素,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CT检查的效果。方法:随机将464例进行CT检查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2例。观察组患者检查全程给予增强CT检查的专科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例采用常规检查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注射对比剂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9例,发生率为3.4%;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27例,发生率为1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843,P<0.05)。结论:对增强CT检查患者实施有效的专科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增强检查CT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注射对比剂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作者:王荃;李红敏;王莉;王丽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便携式γ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监测露天农作物放射性污染的可行性,建立核事故向周围环境释放大量放射性核素时,随着大气运动、降水和自身重力等因素而降落到地面污染露天农作物的监测方法。方法:从便携式γ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出发,拓展其性能和功能,并利用国家二级标准实验室γ-刻度计检验其成像功能和剂量率测量值的准确性。结果:使用γ-刻度计中137Cs和60Co点源来检验便携式γ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所得成像清晰,能准确划分放射性污染范围,剂量率测量值小相对偏差<3%,大相对偏差为30.6%。结论:便携式γ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能够划分放射性污染范围,较为准确的剂量率定值,因此可应用于核事故情况下露天农作物的放射性应急监测。
作者:张庆;李文红;张京;周强;拓飞;徐翠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查过程中患者和照顾者的受照剂量及患者附近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探讨SPECT检查过程中加强辐射防护的重要性。方法:采用InLight型光激发光(OSL)剂量计测量SPECT患者注射药物99Tcm后3 d内照顾者的个人剂量当量Hp(10),用γ剂量率仪测量SPECT患者注射药物99Tcm后距患者不同距离及不同方向的周围剂量当量率H·*(10)。结果:SPECT患者佩戴的个人剂量当量Hp(10)在0.45~1.12 mSv之间,照顾者个人剂量当量Hp(10)在0.09~0.22 mSv之间。注射放射性药物99Tcm后患者体表周围剂量当量率较高,一定距离处的剂量率显著下降,注射后5.5 h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至注射后即刻测量结果的15%~25%。结论:在SPECT检查过程中,患者注射放射性药物99Tcm后其周围辐射水平较高,应加强防护及管理,提高专业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
作者:张庆召;刘梅;梁婧;林志凯;侯长松;张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军队医学计量和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关系,保障部队卫生装备的质量安全。方法:解读法律法规相关规定,调研军队医学计量工作的现状,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结果: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属于军事医学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完善的制度规定,又包括有效的监督管理。结论:只有准确理解医学计量和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的关系,共同发挥技术手段的作用,才能有效地保证部队卫生装备的质量安全。
作者:吴建刚;赵鹏;刘向阳;李长兴;贾建革;武文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波分析技术在肝肿瘤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超声获取的肝肿瘤组织图像,经Photoshop技术变换后的小波系数与图像的组织纹理空间分布及局部特征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即行细节按列排序、列细节按行排序及对角线细节按Z排序。结果:通过小波分析技术对肝肿瘤组织纹理图像的量化分析,提供了频谱数据及图像的纹理分析信息,获取了病灶区域与正常组织纹理定量的数据描述。结论:小波分析技术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肝肿瘤提供了分辨、分析病灶性质及程度的可靠依据。
作者:王倩云;温雪娟;陆婉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