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深圳市耐多药肺结核67例临床特点研究

吕建文;扬应周;吕德良;吴清芳;张玉华;管红云;车晓玲;李明珍

关键词:结核, 肺, 耐多药,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深圳市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0年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诊治的67例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资料.结果 深圳市67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男、女之比为1.5∶1,平均年龄为33.2岁,外来流动人口占深圳市耐多药肺结核的比例达92.5%.病变范围迭4个及以上肺野占61.2%,伴病灶空洞形成占71.6%,耐4~5种抗结核药者占49.3%,伴合并症者占63%,其中以肝功异常比例高,占22.4%.结论 应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对大城市耐多药肺结核防治的影响,建议高耐药地区初治结核病患者治疗前常规进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早期发现、早期合理治疗耐药结核病.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深圳市耐多药肺结核67例临床特点研究

    目的 探讨深圳市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0年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诊治的67例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资料.结果 深圳市67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男、女之比为1.5∶1,平均年龄为33.2岁,外来流动人口占深圳市耐多药肺结核的比例达92.5%.病变范围迭4个及以上肺野占61.2%,伴病灶空洞形成占71.6%,耐4~5种抗结核药者占49.3%,伴合并症者占63%,其中以肝功异常比例高,占22.4%.结论 应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对大城市耐多药肺结核防治的影响,建议高耐药地区初治结核病患者治疗前常规进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早期发现、早期合理治疗耐药结核病.

    作者:吕建文;扬应周;吕德良;吴清芳;张玉华;管红云;车晓玲;李明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梅毒防治的历史

    梅毒是由苍白(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VD,STD).绝大多数是通过性途径传播,可造成皮肤黏膜、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并对生育及新生儿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其特点是复杂且病程长,易复发[2].

    作者:王志彬;蓝丽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用ARIMA模型预测流感的变化趋势

    目的 探讨ARIMA在建立流感预测模型方面的应用.方法 利用深圳市2006~2008年每周的流感样病例(ILI)监测数据建立ARIMA模型,拟合ILI%的变化趋势,用残差序列分析进行模型诊断,用2009年的数据来检验ARIMA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2006~2008年深圳市的ILI%呈季节性周期变化,经模型诊断发现ARIMA(1,0,0)×(1,1,0)模型为优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4.2%.通过对2009年数据的外推,2009年上半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5.5%,下半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5.5%.结论 ARIMA模型可对ILI率进行很好的拟合,建模后的中短期预测效果较好.

    作者:王昕;程小雯;房师松;吴春利;吕星;张仁利;马汉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抗甲状腺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 对640例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Grave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640例患者中,32例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0%.其中12例发生了单一不良反应,20例发生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与初诊还是复发无关.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开始治疗的3个月之內(65.6%).不良反应以皮肤反应为常见,其次是肝功能受损和白细胞减少.他巴唑较丙基硫氧嘧啶更容易引起皮肤反应(P<0.05).结论 Graves病患者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开始治疗的3个月之内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青平;殷丽;王娟娟;付怀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湖南省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医务人员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湖南省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医务人员现状,发现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中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更为科学的管理对策.方法 以湖南省47个开业1年以上的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中正在工作的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基本情况、工作情况、收入状况、家人支持及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知晓情况5个方面的资料.结果 共调查了146名医务人员,女性占59.6%,年龄(36.45±10.34)岁,初级职称者为50.0%;既往无戒毒治疗经验者占92.5%;未接受过相关培训者占39.7%;不愿意在门诊工作者占20.5%;经常为病人提供心理辅导者占43.8%.对于美沙酮维持治疗的知晓率,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门诊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不高、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为病人提供心理辅导少、工作积极性不高.按照国家要求配备工作人员、加强培训和业务学习、引入激励机制、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一支技术过硬、富有热情的队伍必将推动美沙酮门诊的快速发展.

    作者:覃莎莎;贺健梅;丁林;易再明;陈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1997~2009年新疆阿克苏市艾滋病疫情分析

    目的 掌握阿克苏市艾滋病感染趋势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探讨阿克苏市1997~2009年HIV/AIDS流行特征.结果 1997~2009年阿克苏市累计报告HIV/AIDS 921例,其中AIDS患者84例,死亡47例;疫情持续增长,局部地区疫情严重,向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及普通人群申扩散;以维吾尔族感染为主,占感染者总数的95%;男性感染者比例相对有所下降,女性感染者比例上升,向小年龄段转移,传播途径以共用注射器传播为主占62%,近年来性接触传播上升速度明显.结论 阿克苏市艾滋病疫情形势严峻,应加强领导,完善监测系统,开展持续、广泛的干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作者:吐尔洪;牛德强;古丽扎尔;范玉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骨质疏松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新进展

    骨质疏松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两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是相关联的,本文就骨质疏松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之间的关系,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药物治疗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阐述.

    作者:李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2001~2009年淮安市肺结核病发现与治疗转归

    目的 分析淮安市肺结核患者发现与治疗转归情况,为下一步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1~2009年淮安市结核病控制项目季度、年报表进行分析.结果 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0 175例,新发涂阳患者11 859例,占39.30%;2005年之前,活动性肺结核和新发涂阳肺结核登记率呈增高趋势,2006年之后逐渐下降;新发涂阳肺结核平均治愈率迭92.29%.结论 实施DOTS以来,淮安市肺结核病人发现和治疗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结核病控制效果显著.

    作者:丁守华;谢靖;金韬;万青灵;张远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磷脂酶A2活性与肺间质纤维化形成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磷脂酶A2(PLA2)活性及其相关炎症介质在肺间质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64只3月龄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肺纤维化模型组(B组),每组于给药后第3、7、14、28d各随机处死8只,光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测定肺组织匀浆中羟脯氨酸(HyP)含量、PLA2活性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前列腺素E2(PGE2)、白三烯C4(LTC4)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变化.结果 第3、7、14、28d,模型组肺组织匀浆中PLA2活性和BALF中的PGL2、LTC4及TGF-β1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肺组织HyP含量于第7d开始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第28d达高峰.相关性分析显示,PLA2与LTC4、PGE2,TGF-β1及HyP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LTC4、PGE2及TGF-β1三者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PLA2可能通过LTC4、PGE2、TGF-β1在体內综合作用结果参与了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张艳;陈莉延;梁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2005~2009年湖北省郧县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掌握郧县2005~2009年性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描述流行病学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5年共报告6种性病,计700例.平均年发病率为22.39/10万.病种构成以尖锐湿疣为主,占五年性病病例总数的36.29%,但2008~2009年梅毒发病增幅较大,占年度性病病例总数的40%~50%.从性别来看,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1.28∶1,近年来有逐年缩小的趋势.以20~29岁年龄组发病高,其次为30~39岁年龄组,共占5年性病病例总数的65.43%.结论 发病呈上升趋势.要控制性病继续传播,必须采取综合治理,坚持防治结合.

    作者:柯华;刘富勇;柴玲;赵丰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深圳市13851例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调查

    目的 了解深圳市学龄前儿童的血铅水平,为制定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3 851例0~6岁儿童采集静脉血,用BH2100型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水平.结果 13 851名儿童血铅均值为47.87μg/L,铅中毒发生率2.642%.血铅水平随年龄递增,总体有差异(P<0.05),各年龄组铅中毒发生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深圳市儿童血铅水平处于低水平,但仍需加强血铅控制.

    作者:徐刚;刘秋菊;黄宝兴;肖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内科胸腔镜检查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的对照研究

    目的 提高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 比较经內科胸腔镜胸膜活检确诊的结核性胸腔积液60例(结胸组)和恶性胸腔积液56例(恶胸组)患者胸腔镜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结果 1.临床表现:患者年龄:结胸组较恶胸组年轻(t=5.77,P<0.01).胸腔积液量:结胸组大量者较少(x2=13.75,P<0.01);中量者较多(x2=13.92,P<0.01).胸水性质:结胸组黄色胸水较多见(X2=21.47,P<0.01),恶胸组血性胸水较多见(X2=23.88,P<0.01).2.內科胸腔镜下表现:结胸组胸膜粘连、增厚、干酪样坏死和粟粒结节较多见;恶胸组胸膜多发息肉和斑片状白苔较多见.3.胸水ADA结胸组较恶胸组为高(P<0.05);而胸水和血清CEA水平恶胸组比结胸组为高(P<0.05).结论 內科胸腔镜检查联合胸水ADA、胸水和血清CEA等检测,提高了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诊断、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作者:孙卫红;钟爱虹;魏淑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昆明地区HIV和HCV共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特征

    目的 分析昆明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共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方法 对204例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CV病毒载量,核酸为阳性的样品,利用反向点杂交技术进行HCV基因分型检测,其中60例经免疫印迹试验(WB)确认的HIV感染者,对共感染和非共感染组的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204例HCV患者中3b型85例(HCV感染率高,为41.6%);1b型HCV感染在HIV/HCV共感染组中的感染率(30.0%)明显高于单纯HCV感染组感染率(20.0%)(P<0.05).而3b型HCV感染在HIV/HCV共感染组申的感染率(35.0%)明显低于单纯HCV感染组感染率(44.2%)(P<0.05).1b型,3a型和3b型HCV合并HIV感染的发生率较高;2a型和6a型HCV合并HIV感染的发生率较低.不同丙肝基因型HIV/HCV共感染者间感染途径以静脉药隐为主,其次是性接触.结论 昆明地区共感染组申的HCV流行的基因亚型有1b,3a,3b,6a共4种,1b为流行的主要基因亚型.3a,3b和6a型均占相当比例,初步说明昆明地区HCV流行的基因亚型呈现多样性.

    作者:普冬;汪亚玲;赵勤;刘红伟;吴芳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热毒宁治疗手足口病93例临床效果观察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儿可导致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有些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引起死亡.本文选择我院手足口病患儿,应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

    作者:蔡於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广西乙脑高发区媒介蚊虫乙脑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 对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高发区的蚊虫进行乙脑病毒分离鉴定.方法 2006~2007年在广西乙脑高发区采集蚊虫标本,用C6/36和BHK21细胞分离乙脑病毒,用Clustal X(1.8)、Mega 4.1等软件进行分离株E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006~2007年共采集蚊虫12 102只,从北流市和桂平市的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4株基因Ⅰ型乙脑病毒,4株病毒之间E基因片段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大同源性为98.3%和99.8%.结论 从广西蚊虫中分离到4株基因Ⅰ型乙脑病毒.

    作者:谭毅;闭福银;谢艺红;杨进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试验分析

    目的 了解本地区近年来引起泌尿生殖道炎症中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感染情况以及Uu、Mh对药物的敏感率,以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对238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样本进行检测,并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8例患者中,88例支原体检测阳性,总阳性率为36.97%;其中单纯Uu阳性率为23.95%,单纯Mh阳性率为2.94%,Uu、Mh混合阳性率为10.08%.Uu对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的敏感率高,均为98.25%,对交沙霉素和罗红霉素次之,均为92.98%;Mh敏感率高的是美满霉素,为100%,其次为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甲砜霉素,均为85.71%;Uu和Mh混合感染者,敏感率高的是美满霉素,为87.50%.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次之,分别为83.33%和70.83%.结论 在女性泌尿生殖道炎症中,支原体检测的阳性率较高,对于单纯Uu感染者用药首选强力霉素或美满霉素,单纯Mh感染率者首选美满霉素;对Uu和Mh混合感染者首选美满霉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次之.

    作者:易光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两种方法中医气虚证、血虚证辨证分型中的研究

    目的 研究探讨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相关检测指标在中医气虚证、血虚证辨证分型中的变化规律及应用.方法 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研究专业委员会修订的中西医虛证辨证参考标准,筛选气虛组对象41例、血虚组对象40例及正常对照组50例,进行反应体液免疫的IgA、IgG、IgM、C3、C4五项指标以及反应细胞免疫功能的CD3、CD4、CD8、CD4/CD8四项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的检测,并统计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 气虛证组的IgG、C4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血虚证组的IgG、IgM、C3、C4四项指标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在细胞免疫检测指标申,气虚证组及血虚证组与对照组相比,均表现为CD3下降、CD4下降、CD4/CD8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体液免疫学指标中的IgG、IgM、C3、CA,和细胞免疫指标中的CD3、CD4及CD4/CD8检测,对中医气虚证、血虚证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丁文;邱训军;谢燕红;区显维;邹科文;詹能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海南地不容总碱的镇痛抗炎作用及毒性观察

    目的 研究海南地不容总生物碱的镇痛抗炎作用及急性毒性.方法 采用小鼠热板法、扭体法及甲醛测痛试验观察镇痛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棉球诱导小鼠肉芽组织增生试验模型观察抗炎作用,通过胸腔白细胞游走试验研究其对炎症渗出液中白细胞数量的影响,应用交叉菜胶致足肿胀试验测定爽性组织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并初步探讨其抗炎机理,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LD50.结果 海南地不容总碱能明显延长小鼠舔后足时间,减少扭体次数,降低甲醛测痛试验第一、二时相的疼痛强度;减轻小鼠耳肿胀,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肉芽组织增生,有效抑制白细胞游走,并能明显减少大鼠炎症组织申PGE2含量.其LD50为0.569g·kg-1,95%可信限为0.519~0.623g·kg-1.结论 海南地不容总碱镇痛、抗炎作用显著,其机理可能与抑制PGE2的产生与释放有关.

    作者:储美娜;朱毅;董志;赵映淑;杨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2009~2010年济宁市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甲型H1N1流感疫情变化,指导流感防控.方法 对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ILI)和辖区内报告的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Real time RT-PCR对流感样病例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标本应用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结果 2009年6月~2010年3月4所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共报告门诊病例总数590 590例,流感样病例12 067例,ILI%为2.04.流感样病例病毒核酸检测阳性544份,其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194份,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阳性248份,季节性乙型流感病毒阳性102份;细胞培养病毒分离血凝测定阳性143株.其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119株,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4株,季节性乙型Victoria流感病毒20株,各型流感病毒季节性消长趋势明显.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22起,病原检测18起流感病毒核酸阳性,其中7起季节性甲型流感、10起甲型H1N1流感和1起季节性甲、乙型流感混合感染.结论 流感样病例数与病原学监测结果基本吻合,可以用来反映流感活动的强弱,监测网络的敏感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作者:姜文国;高中静;颜丙新;刘伟;赵福河;白传记;段延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56例的血液学改变和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嬰幼儿血液系统的损害.方法 以ELISA法检测患儿血液CMV-IgM,对CMV-IgM阳性患儿并发血液系统损害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发生血液学改变的56例患儿中,轻度贫血42例,中度贫血14例,网织红细胞升高的27例(48%),血小板减少的23例(41%),白细胞升高的(>10×109/L)13例(23%),白细胞降低的(<4×109/L)12例(21%),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的5例(9%).结论 血液系统损害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症状之一,使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血液系统损害也随之好转.

    作者:温晓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