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表现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相关性

温泉;钱林学;罗渝昆

关键词:超声检查, 甲状腺肿瘤, BRAFv600e基因突变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表现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相关性.方法:选取在医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403例PTC患者,术前已行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常规超声检查,并行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获得细胞样本行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根据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将其分为突变组及野生组,并比较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以及超声图像特征(病灶数目、大径、纵横比、边缘、是否接触被膜,边界、声晕、内部是否呈低回声,回声是否均匀、钙化和血流)是否存在差异,分析超声图像特征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中,PTC超声图像特征中的病灶数目、边缘、是否接触被膜、是否含有微钙化以及血流是否丰富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存在相关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48,x2=4.977,x2=5.745,x2=3.914,x2=4.564;P<0.05);多因素分析中,仅腺体内多发病灶是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TC超声图像中的病灶数目、边缘、是否接触被膜、是否含有微钙化及血流是否丰富等特征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多发病灶是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表现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相关性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表现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相关性.方法:选取在医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403例PTC患者,术前已行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常规超声检查,并行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获得细胞样本行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根据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将其分为突变组及野生组,并比较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以及超声图像特征(病灶数目、大径、纵横比、边缘、是否接触被膜,边界、声晕、内部是否呈低回声,回声是否均匀、钙化和血流)是否存在差异,分析超声图像特征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中,PTC超声图像特征中的病灶数目、边缘、是否接触被膜、是否含有微钙化以及血流是否丰富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存在相关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48,x2=4.977,x2=5.745,x2=3.914,x2=4.564;P<0.05);多因素分析中,仅腺体内多发病灶是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TC超声图像中的病灶数目、边缘、是否接触被膜、是否含有微钙化及血流是否丰富等特征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多发病灶是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温泉;钱林学;罗渝昆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移动医疗管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门诊随访管理效果研究

    目的:评价移动医疗管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门诊随访管理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诊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数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移动医疗管理模式进行随访管理,对照组给予相关糖尿病健康管理宣传资料及厨房秤的发放进行常规随访管理.观察两组患者管理前及管理6个月时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GH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采用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对患者管理前及管理6个月后的遵医嘱服药、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定期检测血糖管理效果进行评估.结果:两组FPG、2hPBG和GHb组内比较管理后较管理前均有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10.522,t=6.772,t=6.731;对照组:t=3.508,t=4.503,t=3.936;P<0.05);管理后两组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04、t=8.181、t=3.298;P<0.05).两组管理后TC、TG、LDL-C较管理前均有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7.404,t=5.074,t=5.107;对照组:t=3.210,t=3.170,t=3.232;P<0.05);观察组管理后HDL-C较管理前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2,P<0.05).管理后观察组TC、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9,t=3.454,t=2.551,t=2.371;P<0.05).两组遵医嘱服药、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定期检测血糖4项评分管理后较管理前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9.375,t=7.495,t=7.796,t=11.490;对照组:t=6.109,t=4.859,t=5.429,t=2.174;P<0.05);管理后观察组4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3,t=2.598,t=3.596,t=8.242;P<0.05).结论:对糖尿病门诊患者实施移动医疗管理模式,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利于血糖及血脂的控制.

    作者:任全艳;王静飞;潘满立;马鸣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基于可靠性为中心的呼吸机维修管理体系的应用研究

    目的:基于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建立呼吸机设备的维修管理体系,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实施RCM前后数据统计对比,分析呼吸机故障模式、故障原因和故障影响范围等,应用RCM分析方法构建呼吸机预防性维修大纲.结果:维修管理体系建立后呼吸机的开机率、维修效率和功能期望值分数有所提升,而维修管理经费有所下降,实施RCM后数据明显好于实施RCM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986,F=227.765,F=374.910,F=240.856;P<0.05).结论:RCM维修管理体系适用于呼吸机的维修管理工作,有效地提高了临床服务水平,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艳琼;杨威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有源腔镜器械的绝缘性能检测及破损原因分析

    目的:检测有源腔镜器械的绝缘性能,分析绝缘破损原因,制定常规绝缘性能检测质量控制规范.方法:应用目测法和仪器检测法对18根单极电钩和42根绝缘外套管进行绝缘性能检测,计算有源腔镜器械的绝缘破损点的数量、绝缘破损率,并可视化分析破损分布情况,基于根因分析法分析绝缘破损的原因.结果:目测法和仪器检测法均检测出单极电钩存在绝缘破损,两者检测出的绝缘破损比率分别是52.38%和16.67%;仪器检测法检测出的绝缘破损点数量是目测法的6倍,且在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检测精度上优于目测法.检测出的42个绝缘破损点在绝缘外套管前部、中部和后部的分布情况分别为45.24%(19/42)、38.1%(16/42)和16.67%(7/42).有源腔镜器械的使用次数、手术手法和灭菌方式是导致绝缘层破损的主要因素.结论:有源腔镜器械存在较高的绝缘破损率,应建立定期用绝缘检测仪对器械进行绝缘性能检测的制度与技术规范,以保证其在手术中的安全使用.

    作者:刘东岩;郭大为;王爽;薛文英;谈春荣;聂艳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一种基于云平台大数据远程会诊软件的研发与测试

    目的:对自行开发的基于云平台大数据远程会诊软件、医学影像标准数据库和三级远程会诊服务体系进行测试,以满足云影像归档及传输系统(PACS)、放射学信息系统(RIS)和远程会诊的要求.方法:自行开发基于云平台大数据远程会诊软件;测试以医学数字成像及通信(DICOM)3.0为标准的数字X射线摄影(DR)、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数据多地加载、上传及诊断等操作.结果:全流程无宕机,系统支持所有上传影像数据全部在线;支持手机、电脑实时登录;上传速率、阅图及用户权限功能均达到要求,且上传图像可做标注.结论:自行开发基于云平台大数据远程会诊软件可以满足云PACS、RIS和远程会诊的要求,数据安全,为后续人工智能、自动质量控制提供基础.

    作者:于广会;和清源;李学义;王永中;傅瑜;张朋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多媒体电子教室结合保护卡技术在医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采用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室与计算机保护卡相结合的机房实验课授课模式,提高对医学院校学生的教学效率.方法:利用极域电子教室与计算机保护卡技术,对学生机进行有效控制,使教师机与学生机同步广播、同步操作,实现在本科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和实验室运营维护过程当中的创新应用.结果:多媒体电子教室结合保护卡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论:电子教室结合保护卡成熟技术的创新应用,能够使机房实验教学过程轻松活跃,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作者:谢艳;武博;刘文艳;罗天艺;王珂;杨淼;沙飞;翟阳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CT设备质量控制的现状与展望

    随着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应用的普及,CT设备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而设备的质量控制是保障CT诊断质量与安全必备工作.然而,许多医疗机构对设备质量控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对国内外的CT质量控制工作进行调研综述,提出CT设备管理和使用的质量控制设想,以利于CT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作者:伍健;耿建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微脉冲激光治疗仪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观察微脉冲激光治疗仪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50例(100眼)DR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50眼).观察组采取微脉冲激光治疗仪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保守方法进行治疗,每次治疗结束后记录两组视力改善情况、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患者治疗后的综合疗效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观察微脉冲激光治疗仪在DR治疗中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后30 d、60 d和90 d的BCVA指标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83,t=8.938,t=9.062;P<0.05).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0,P<0.05).结论:微脉冲激光治疗仪在DR中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具有临床治疗优势.

    作者:马莹;滕妍;栗莉;辛丽娜;蒙博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基于融合算法的尿沉渣显微图像有形成分外边缘检测方法研究

    目的:依托于Matlab环境,初步完成常规尿沉渣显微图像中不同有形成分的外边缘信息检测.方法:采用灰度化、邻域滤波和中值滤波等方法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分别使用Canny算子和Sobel算子处理样本,对于成像不均匀的细胞边缘信息缺失,使用Canny算子和Sobel算子对边缘进行叠加处理,通过膨胀腐蚀和孔洞填充等操作后可以得到有形成分的连通域信息.结果:融合算法可以用于均匀度不一致的有形成分外边缘检测,对阴影消除及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管型等分离细胞的定位定型检测基本准确.结论:单一算法对成像效果均匀清晰的图像效果佳,但融合算法对于上皮细胞、管型等均匀度不一的细胞处理结果明显优于Canny和Sobel单一算法的结果.

    作者:刘肖肖;孔德友;刘广宇;刘伯强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基于物联网的医疗设备质量追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目的:设计医疗设备质量追溯管理系统,对医疗设备使用过程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把握各个环节的难点和焦点,针对问题进行过程跟踪并追溯根源.方法:采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对设备申购、采购、启用、维修及报废等环节的数据进行动态分析,按照医疗设备全寿命多维度信息来动态评价医疗设备管理水平.结果:系统为临床使用追溯、材料扫码及自动计费等业务提供支持,减少仪器设备的漏收费、多收费等错收费问题.设备的验收和到货率由原来的81%提高到98%,设备信息归档率由原来的75%提高到95%,实现了全流程的可追溯管理.结论:医疗设备质量追溯管理系统的运行,能够规范设备日常操作,使医疗设备不良事件得到有效追溯和梳理,实现医疗设备使用的标准化和信息化,保障医院临床诊疗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龚仁松;戴少军;付安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临床应用综合评价研究

    目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系列体外实验、技术性能测试及临床对比评价研究,综合评估国产高端彩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台国产彩超(分别定义为1号机、2号机、3号机和4号机)及参照评价进口高端彩超(定义为对比机),通过体外仿血流体模进行物理技术评价,进行不同级别医院临床基本功能对比评价,将体外实验与临床对比评分结果进行权重,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国产彩超的1号机、2号机、3号机和4号机体外实验权重后评分结果分别为96.00分、98.00分、95.00分和96.00分,对比机为100.00分;临床对比评价结果分别为347.57分、372.24分、330.90分和348.13分,对比机400.00分.结论:对4台国产彩超进行综合评价,初步得出被评价超声品牌的优劣,将结果反馈给厂家,为进一步提升国产彩超的技术性能提供参考,促进国产彩超的技术发展.

    作者:郭丽娟;崔立刚;王金锐;唐杰;姜玉新;杨敬英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基于图形处理单元加速的磁共振重建算法研究进展

    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领域中,减少图像采集时间,提高重建速度一直以来都是重点研究方向,但一些重建算法在运算过程中耗费了大量时间,故针对磁共振重建中的全面自动校准部分并行采集(GRAPPA)算法、网格(Gridding)重建算法以及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数个关键算法,利用图形处理单元(GPU)技术所具备的大规模并行计算能力,对这些算法进行加速优化.其测试结果表明,GPU技术加速优化效果显著,且计算结果准确.为此,结合软件和硬件技术,从MRI算法结构的特点出发,分析其重建算法,并验证了算法通过GPU提高图像重建速度,GPU技术在未来磁共振图像重建领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作者:刘燚;张宁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锥形束CT引导下调强放射治疗不同乳腺厚度的摆位误差及配准方式

    目的:分析锥形术CT(CBCT)引导下调强放射治疗(IMRT)不同乳腺厚度的摆位误差及配准方式.方法:选择行IMRT的149例乳腺癌患者,将乳腺厚度<30 mm的患者分为Ⅰ组(47例),厚度30~45 mm的患者分为Ⅱ组(63例),厚度>45 mm的患者分为Ⅲ组(39例),比较三组患者CT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下组间的摆位误差,并分析摆位误差的产生因素.结果:三组患者CT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摆位在X轴、Y轴、Z轴及冠状位(GY)中存在显著差异(t=3.424,t=4.215,t=3.643,t=3.135;P<0.05).骨性配准下,三组患者摆位误差在Z轴和GY有显著差异(F=5.764,F=5.576;P<0.05),其中Ⅰ组Z轴误差显著大于Ⅱ组和Ⅲ组,Ⅱ组GY误差显著小于I组和Ⅲ组.灰度配准下,三组患者摆位误差无显著差异.摆位误差的主要原因为皮肤牵拉、身体扭曲(占34.80%)及患者紧张等心理因素(占19.44%).结论: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的摆位误差存在差异,其中乳腺厚度对于灰度配准摆位误差影响较小.

    作者:骆小青;刘强;张隆彬;向中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电子腹腔镜的故障预防与清洗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微创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各个领域,电子腹腔镜已成为医疗诊断和微创手术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医生可以通过腹腔镜直接对人体内腔器官或者病灶形态进行观察.然而,腹腔镜是一套精密贵重又易损坏的设备,其造价高,维修费用昂贵,镜头娇贵易碎,如何正确使用和避免常见故障,减少不必要的人为损坏尤为重要[1-3].以WA50012A型电子腹腔镜(日本奥林巴斯公司)为例,介绍电子腹腔镜的常见故障预防与清洗消毒方法,供同行参考.

    作者:张敏;汪然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基于知识点树状结构的超声诊断参考系统设计与实现

    目的:以知识点作为疾病名称,建立各疾病对应的知识点内容,通过计算机设计建立检索并快速查找超声医学知识点内容.方法:使用Microsoft Access软件为开发工具,在Windows操作环境开发,以腹部、产科、浅表、血管、心脏和介入超声等分类构建系统中知识点目录章节,按树枝状排列,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快速检索和定位查找知识点内容.结果:超声医师在检查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时,能快速查找知识点,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该系统呈开放结构能对知识点内容进行添加、删除和更新完善.结论:超声诊断参考系统的实现,为超声医师工作带来便利,节省查找知识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诊断能力.

    作者:傅建群;何嘉辉;庞熙楹;姜惠悦;苏洪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胸水腺苷脱氨酶联合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中青年和老年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价值对比

    目的:比较胸水腺苷脱氨酶(ADA)联合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中青年和老年结核性胸膜炎(TB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呼吸内科疑诊为TBP的105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内科胸腔镜与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检查,经组织病理学确诊.按照终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TBP组(80例)和非TBP组(25例);再将105例患者按照年龄段的不同分组,将年龄≥60岁患者分为老年组(38例),将年龄为18~59岁患者分为中青年组(67例).比较胸水ADA联合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中青年和老年疑诊为TBP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计算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老年组中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TBP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58%和70.15%,AUC为0.76;中青年组中分别为85.07%和73.68%,AUC为0.81,两组诊断效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1,P>0.05).老年组中胸水ADA联合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TBP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37%和91.04%,AUC为0.90;中青年组中分别为98.51%和94.74%,AUC为0.94,两组疑诊TBP诊断效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3,P>0.05).结论:胸水ADA联合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可明显增强对各年龄段TBP患者的诊断价值,尤其对难以耐受胸膜组织活检的老年患者而言,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晓芳;蒋伟光;高爽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无水乙醇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殖激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无水乙醇(PEI)对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生殖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140例绝经前子宫肌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采用HIFU联合PEI治疗,对照组采用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血清雌激素(E2)、卵泡生成素(FSH)以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并记录和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子宫体积和肌瘤体积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子宫肌瘤体积较术前明显的缩小、子宫肌瘤体积缩小率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21.904,F=32.098;P<0.05);子宫体积较术前明显的缩小、子宫体积缩小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842,F=38.764;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E2、FSH及L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58,t=-0.451,t=1.079;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的血清E2较术前显著降低,FSH和LH水平较术前显著的升高,观察组患者的血清E2高于对照组,FSH和LH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41,t=-13.056,t=-13.187;P<0.05).结论:HIFU联合PEI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可靠,能有效减小肌瘤体积,同时对未绝经妇女的生殖激素水平影响小.

    作者:周德兴;刘明辉;黄盱宁;王乐华;陈妹花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特征的膀胱癌复发预测

    目的: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膀胱癌(BC)复发预测模型,充分发挥医学影像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实现BC复发的术前准确预测.方法:收集28例BC患者(无复发22例,复发6例)的术前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影像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谱数据,并从中分割出肿瘤区域.从肿瘤影像数据中分别提取基于直方分布的灰度特征,以及基于共生分布和游程分布的纹理特征.结合特征选择与支持向量机(SVM)构建预测模型,实现复发预测.结果:从DWI与ADC中提取的特征对复发的预测性能比T2WI更优.基于SVM的特征递归选择与分类策略构建的复发预测模型具有全局优的预测性能.结论:基于T2WI、DWI与ADC的影像组学特征,能够对患者的复发风险进行定量表征,在复发预测中具有巨大潜能.

    作者:杜鹏;王焕军;石宇强;刘洋;卢虹冰;郭燕;潘维滨;张曦;徐肖攀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颈动脉局部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颈动脉局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40名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且颈动脉无斑块的中青年健康体检者,以CIMT≥1.0 mm为标准,将颈动脉分为CIMT增厚组和CIMT正常组.应用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感兴趣区的CIMT,启动PWV检测功能,测量该感兴趣区的局部血管弹性,获得弹性参数PWV、顺应系数(CC)、扩张系数(DC)和弹性模量(E),CIMT和弹性参数均测量3次取其均值,分析弹性参数与CIMT的相关性,比较两组间弹性参数的差异.结果:纳入本研究的40名受检者80条颈动脉,PWV与CIMT呈正相关(r=0.229,P=0.041);E与CIMT呈正相关(r=0.225,P=0.045).以CIMT≥1.0 mm为标准,CIMT增厚组PWV和E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0,t=-2.954;P<0.05).结论:在颈动脉无斑块的中青年受检者中,颈动脉局部血管弹性与CIMT呈正相关,表明局部血管PWV在早期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和弹性功能减退方面存在潜在价值.

    作者:李尚;史宪全;钱林学;李盖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软骨寡聚基质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在医院就诊的237例CHD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同时抽取237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收集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血清COMP水平.观察组患者同时检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观察CHD患者一般资料、血清学指标与冠状动脉明显钙化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受试者COMP水平为(111.74±21.86)ng/ml,观察组患者COMP水平为(162.74±22.61)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82,P<0.001).观察组中明显钙化患者COMP水平显著高于无明显钙化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19,P<0.001).COMP预测明显冠状动脉钙化患者的佳截断值为157.2 ng/ml,预测的灵敏度为73.5%,特异度为86.6%,明显冠状动脉钙化患者的受试者工作(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5%置信区间(95%CI)为0.806~0.9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年龄、吸烟、糖尿病、CRP和COMP水平为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影响因素(OR=5.857,OR=2.688,OR=3.684,OR=1.082,OR=4.639;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COMP水平高于正常人群,是CH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冠状动脉明显钙化具有中等偏上价值.

    作者:何雨峰;李宁侠;李建华;强锋;杨泽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