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酒精饮料中氨基甲酸乙酯

何碧英;柳洁;曾灼祥;孔舒

关键词: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氨基甲酸乙酯, 酒精饮料
摘要:目的 建立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GC/MS分析酒精饮料中有毒污染物氨基甲酸乙酯(EC)的检测方法 .方法 试样中加入氘代同位素内标,萃取头采用70μm CW/DVB,2g NaCl,样品溶液pH7.0,70℃下萃取30min后,在气相色谱质谱仪进样口解析10min,DB-WAX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分离,选择离子监测(SIM)的质谱扫描模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方法 的线性范围在10-1000μg/L,检测限(S,N≥3)为1μg/L,定量限为10μg/L;不同基底样品中高低添加浓度的加标回收率为88.6%~94.7%,相对标准偏差值(RSD)为1.9%~3.6%.结论 方法 可靠、便捷且不需萃取溶剂,可全自动分析酒精饮料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方法 对2006~2008年分离出的1 204株PA进行药敏实验,按CLSI标准判断.采用WHO细菌耐药性监测软件(WHONET5.4)进行数据导出,用SPSS11.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年检出的PA对14种抗生素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AMK(阿米卡星)为10.2%、TOB(妥布霉素)为11.8%、GEN(庆大霉素)为24.6%、1Z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39.2%、FEP(头孢吡肟)为41.6%、CAZ(头孢他啶)为42.3%、LVX(左旋氧氟沙星)为49.2%、IPM(亚胺培南)为49.3%、ATM(氨曲南)为60.3%、CRO(头孢曲松)为69.4%、CTX(头孢噻肟)为77%、TCY(四环素)为95.1%、CXM(头孢呋辛钠)为99.2%、AMP(氨苄西林)为99.8%.其中AMK耐药率呈先降后上升趋势,而TZP、FEP、CAZ、IPM、LVX、ATM、GEN、CTX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对TOB、AMP、TCY、CXM、CRO耐药率相对稳定.GEN、TOB、AMK三者的平均耐药率均小于25%,可作为治疗该菌感染的首选药;TZP、FEP、CAZ、LVX、IPM、ATM的平均耐药率均小于61%,可选择用药;CRO、CTX、SXT、TCY、CXM、FOX、AMP平均耐药率均大于69.4%,应限制性使用.结论 2006年~2008年PA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主要呈稳定或下降趋势,这与我院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关,应坚持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吴兆勇;周君纯;赖雄;陈观寿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颅内动脉瘤7例临床分析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我们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就我院2009年3月~6月治疗的7例颅内动脉瘤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茂;陈健龙;刘健;赵建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利湿通滞汤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利湿通滞汤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76例C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NIH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CPSI)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9.7%,高于对照组的70.3%(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CPSI评分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利湿通滞汤是治疗湿热瘀滞型CP的有效方剂.

    作者:王立茵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激光联合干扰素及左旋咪唑治疗妇科湿疣疗效观察

    目的 总结运用激光联合干扰素及左旋咪唑治疗宫颈、阴道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对我院2006年~2008年收治的300例宫颈、阴道湿疣病人的治疗,采用2种不同治疗方法 对宫颈、阴道湿疣治疗.结果激光联合干扰素及左旋咪唑治疗宫颈、阴道湿疣治愈率优于单纯使用激光治疗,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激光联合干扰素及左旋咪唑治疗宫颈、阴道湿疣具有治愈率高,复发、变异率低的特点,该方法 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陈凡平;叶秀珍;余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1079例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分析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急性中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 079例急性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所调查患者当中男618例(57.2%),女461例(42.8%);中毒高发年龄段为21~30岁(26.21%),男女比值为:1.34:1(P<0.05);职业因素分布中工人比例高(31.0%);常见的中毒类型是酒精中毒(48.9%),再次是治疗药物中毒(17.2%),第三是有毒气体中毒(9.5%),后是农药中毒(6.6%);一年中发病高峰月份是三月,六月,十二月.结论 工人、农民、无业人员和学生是主要的中毒职业分布,社会各部门应加强对公众中毒防范的宣传教育,大限度减少中毒的发生.

    作者:黄敏;贝尔纳多;李文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尖锐湿疣组织中IL-18 mRNA定量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ntedeukin 18,IL-18)在尖锐湿疣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20例尖锐湿疣患者皮损和16例健康对照者皮肤中IL-18 mRNA的定量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IL-18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皮肤的表达(P<0.01).结论 IL-18 mRNA的表达下调可能与尖锐湿疣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郑永平;吴昌辉;廖家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注射用丙氨酰谷氨酰氨的安全性评价

    目的 对注射用丙氨酰谷氨酰氨进行安全性评价试验.方法 通过对注射用丙氨酰谷氨酰氨进行体外溶血试验、血管刺激性试验、过敏性试验,评价本品的安全性.结果注射用丙氨酰谷氨酰氨无溶血性和血管刺激性,也无过敏性.结论 通过溶血性试验、血管刺激性试验和过敏性试验,表示本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符合相关的注射剂标准.

    作者:徐雪梅;王如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恩替卡韦联合胸腺五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与胸腺五肽联合治疗抗乙肝病毒的效果.方法 选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7例,恩替卡韦联合胸腺五肽组32例,单用恩替卡韦组35例,用药前、用药1个月、3个月后、6个月后复查HBVDNA.结果用药1个月后两组HBV DNA水平皆有明显下降,但均数无显著性差异.用药3个月后2组HBVDNA水平皆有明显下降,均数有显著性差异.恩替卡韦+胸腺五肽组低于单用恩替卡韦组(P<0.05).用药6个月后2组HBV DNA水平皆有明显下降,但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1个月后.恩替卡韦+胸腺五肽组HBVDNA转阴率21%,单用恩替卡韦组HBVDNA转阴率为7%,有统计学意义.用药3个月后恩替卡韦+胸腺五肽组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单用恩替卡韦组(89%vs57%,P<0.05).用药6个月后恩替卡韦+胸腺五肽组HBV-DNA转阴率高于单用恩替卡韦组(91%vs90%),但统计学上无差异.结论 恩替卡韦是一种很好的抗HBV药物,无论单用或与胸腺五肽合用均可使HBVDNA明显下降,但在与胸腺五肽联用后使HBV DNA水平下降更加显著,特别是提高了HBV DNA转阴率,说明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与胸腺五肽联用能使HBV DNA尽早转阴,提高了抗病毒的早期应答率.

    作者:崔莉;辛晓丽;孙建;潘良宇;张大维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邢台市2008年部分儿童蛲虫感染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邢台市儿童蛲虫感染状况,为今后蛲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3所小学和3所幼儿园,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对12岁以下儿童进行蛲虫感染调查.结果共调查儿童910人,感染率为16.48%,4岁~组感染率高(21.35%),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结论 邢台市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比较严重,应加强防治工作.

    作者:刘会敏;靳功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人类无浆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对人、畜均有较强致病性,其所引起的疾病称为人类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病,为一种新的人类传染病.本文重点总结人类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和治疗措施.

    作者:宝福凯;柳爱华;施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TB/HIV确诊病例的临床分析

    艾滋病(AIDS)合并结核病是常见的机会性感染,AIDS和结核病双重感染是一个相互促进病情进展,迅速导致死亡的伴发证[1].来自巴西、红洪都拉斯、阿根廷和墨西哥的数据表明,结核病是该地区为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疾病,艾滋病和结核病的协同感染非常普遍,而且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病人常发生耐药性[2].

    作者:康晓玲;么克光;谢九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全基因组芯片对转基因水稻及其受体基因表达谱比较性

    目的 比较转基因水稻与其受体的转录谱差异,探索通过比较转录谱差异评价转基因水稻非预期效应安全性的可能性.方法 利用水稻全基因组Oligo芯片,采用统计学和生物学双重指标鉴定转基因水稻与其受体的表达差异,通过基因信息数据库检索表达差异基因的相关信息.结果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筛查出2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3个上调基因,9个下调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分布于11个染色体上.结论 利用全基因组芯片筛查出的转基因水稻与其受体的表达差异基因,为转基因水稻非预期效应的评价提供了无偏性的靶标,但由于自然变异的影响以及目前人类关于生物基因功能数据库的不健全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因芯片技术广泛应用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估.

    作者:杨冬燕;王学林;杨小柯;周向阳;杨永存;侯红利;吴水清;邓平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珠海地区不同年龄肺炎支原体筛查方法的建立

    目的 了解珠海地区不同年龄人群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流行情况,分析其发病的影响因素及建立可行的筛查方法 .方法 采集4 01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咽拭子和外周血双份标本,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定性检测咽拭子MP-DNA和被动凝集法定量检测血清MP-IgM.结果4 016例咽拭子和血清标本分别检测出MP-DNA阳性1687例、MP-IgM阳性1 252例,两者均为阳性1 197例;<12岁、12~18岁、>18岁3个年龄层阳性率分别为69.9%、3.4%和26.7%.结论 MP-IgM定量检测适合于各年龄层MP感染的筛查,MP-DNA定性检测更适合于儿童年龄层MP感染的筛查及确诊;儿童MP感染高发率及成人MP感染率呈增高趋势应值得重视.

    作者:孔梅;邢长永;卢霭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嘉兴市麻疹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麻疹疫苗计划免疫接种后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方法 随机抽取207名无麻疹患病史的健康人群,分4个年龄组,每人采静脉血2ml.用HI试验检测麻疹HI抗体.结果人群麻疹HI抗体阳性率100.00%,GMT1:41.89,各年龄组之间麻疹HI抗体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岁组高,13~15岁组低,麻疹HI抗体GMT无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结论 嘉兴市人群麻疹抗体处于较高水平,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对麻疹的流行病学监测,密切关注人群麻疹免疫水平的动态变化,继续保持麻疹疫苗高接种率.

    作者:林云;王振海;何奔;金荣;沈国初;朱红良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目的 目前疟原虫抗药性已成为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现有的抗疟药物大部分已产生程度不同的抗药性.研究药物抗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对研制新型抗疟药、降低抗性产生速率以及对抗性实施监测都具有重要意义.氯喹作为早发现和使用的为有效抗疟药物,在大规模用于疟疾治疗后,恶性疟原虫陆续产生对氯喹的抗药性,并且抗性虫株在全球范围迅速播散.近二十年来对氯喹作用机制和抗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将讨论近年来有关氯喹抗性产生相关的分子机制,尤其是与抗药性密切相关的两个基因,即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Pfcrt)与恶性疟原虫多药物抗性基因-1(Pfmdr1)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晶莹;沈利;潘卫庆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司他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联合治疗AIDS效果

    目的 了解应用司他夫定(d4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方案治疗艾滋病惠者的效果.方法 42例艾滋病患者用d4T、3TC、NVP方案治疗1年,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每月随访1次,并分别在治疗0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检测病毒载量、CD4'绝对计数和耐药情况.结果42例艾滋病患者治疗0个月、6个月、12月病毒载量平均值为5.00、2.54、2.03log10拷贝/ml,其中治疗6个月、12月后分别有24例、36例达到检测不到水平(<50拷贝/ml).CD4+绝对计数治疗0个月、6个月、12月平均值分别为147、247、274个/mm3.42例患者在治疗后发现有1例患者对ABC、AZT、d4T、DDI有潜在低度耐药突变.结论 艾滋病人规范使用抗病毒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贺健梅;陈曦;覃莎莎;彭瑾瑜;邹潇白;张国强;郑军;欧秋英;魏秀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2005~2008年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迁调查

    目的 调查我院近年来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KPN)的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和控制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2005~2008年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结果 2005~2008年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640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276株,阳性率平均为42.4%.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各年间有差异,但变化不大,这4年没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但产ESBLs株的耐药率比非产ESBLs株明显升高.对抗生素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小于2.3%,但2007年开始也出现耐药株,其次是头孢吡肟和呋喃坦啶.耐药率分别在16.1%和27.2%以下,耐药率高的是氨苄青霉素,高于97.9%.另外先锋霉素、庆大霉素、优立新、3-甲磺胺和妥布霉素耐药率也很高,在60.0%以上.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控制ESBLs细菌的传播.治疗首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作者:张凌玲;张桔红;王佩芬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围产儿死亡因素与围产期保健

    目的 探讨围产儿死亡因素及早期围产保健对围产儿死亡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6年4月~2008年5月在赵县医院住院的2 859例孕产妇.以2007年后实施早期围产保健的1524例孕产妇作为观察组,以2007年前未实施早期围产保健的1 335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国产儿死亡情况,分析围产儿死亡因素.结果观察组的围产儿死亡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4.7%)(P<0.001),先天畸形、新生儿疾病、早产因素是本组病例中国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围产儿死亡主要与先天畸形、新生儿疾病、早产因素相关;早期围产保健可以明显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作者:李静;刘风巧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Apoptosis of Macrophages Induced by Human Papollimavirus Type 18 E2 Protei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over-expression of E2 protein GFP-E2,GFP-TAD(N-extremity domain of HPV18 E2)and GFP-DBD(C-extremity domain of HPV18 E2)fusion proteins on the apoptosis of macmphages in uterine cervix cancer was studied.Methods TAD or DBD gene was amplified by PCR from pEGFP-C1/HPV18 E2,and cloned into pEGFP-C1 vector.Then the subclone of pEGFP-C1/TAD or pEGFP-C1/DBD was screened respectively.Forty-elght hours after transfection of pEGFP-C1/HPV18 E2,pEGFP-C1/TAD,pEGFP-C1/DBD or pEGFP-C1 into macrophages,the localization or expression of them was analyzed by fluorescent micmscope or western blot,respectively.The apoptotic rate of macrophages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Results The plasmid of pEGFP-C1/TAD or pEGFP-C1/DBD was constructed respectively.Macmphages transfected with different plasmid,over-expression of GFP-E2 or GFP-TAD fusion protein up-regulated apoptotic rate of macrophages.Furthermore,the effect of GFP-TAD was more powerful than GFP-E2.But the GFP-DBD over-expressed had not the same effects.Conclusion Over-expression of GFP-E2 or GFPTAD fusion protein could induce apoptosis of macrophages.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韶关市区2008年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和掌握韶关市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现状,为科学防治蛔虫感染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粪便标本,检测蛔虫卵;以市区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相应辖区内14岁以下儿童以城郊分层,在每个学校内随机抽取不少于400人进行了蛔虫感染监测.结果韶关市2008年14岁以下儿童蛔虫平均感染率为0.937%;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城乡蛔虫感染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韶关市2008年14岁以下儿童蛔虫平均感染率较低.

    作者:崔文娟;邹学华;何丽洁;陈良贵;罗金萍;潘登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