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郴州地区肠球菌耐药性变迁情况分析

欧阳丹明;胡永轩;蒋晶星;李木兰;林应标;易艳军

关键词:肠球菌, 抗生素, 耐药性, 变化(迁)
摘要:目的 分析郴州地区肠球茵耐药性的变化情况,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 收集郴州地区各医院1996~1997年检出的158株和2006~2007年检出的312株肠球菌,并做药敏试验,使用χ2检验肠球菌耐药性的变化情况. 结果 2006~2007年的肠球菌比1996~1997的肠球菌对氯霉素(χ2=14.582)、红霉素G(χ2=38.724)的耐药率增升明显,P均<0.05.而对万古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呋喃妥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无明显改变. 结论 10年后肠球菌的耐药性发生了变化,对一些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有增升.因此,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感染检出231株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近年革兰阴性杆菌医院感染的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0-2005年医院感染病例中所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茵231株的分布及药敏情况. 结果 检出的231株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茵50株,肺炎克雷伯茵23株,阴沟杆菌28株,铜绿假单胞茵105株,不动杆菌25株.检出茵对大部分常用抗生素尚有一定敏感性. 结论 与我院1996-1997年的资料比较革兰阴性茵的检出构成比已发生了改变.检出茵对大部分常用抗茵药物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作者:杨雪英;陈华;郑慧琼;冯佩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 79例未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9)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n=40).常规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胰岛素治疗,将血糖维持在4.4-6.1mmol/L.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4、72h抽血测定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时设70例正常健康人群用于分析比较.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 结果 ①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胰腺炎患者外周血IL-6(58.7±9.6ng/L Vs.6.4±2.4ng/L,P<0.01)和CRP(118.1±13.2mg/L Vs.2.7±1.1mg/L,P<0.01)均有显著性升高.②外周血IL-6(18.4±6.2ng/Lvs.60.7±10.1ng/L,P<0.01)、CRP的水平(15.6±6.3mg/L Vs.121.1±14.3mg/L,P<0.01)在胰岛素强化治疗72h后有显著性降低. 结论 胰岛素强化治疗可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IL-6和CRP的炎症因子水平.

    作者:曾候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镉作业工人停止接触后镉接触和肾功能损害指标变化

    目的 了解镉作业工人停止接触镉后尿镉、尿β2-微球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变化,以及肾功能损害情况,探讨职业性镉接触与肾功能的变化规律. 方法 选择惠州某镍镉电池厂41名镉中毒观察对象(尿镉连续两次超过5umol/mol肌酐)为研究对象,分析尿镉、尿β2-微球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变化;并通过跟踪研究他们在停止接触镉3年后,尿镉及肾功能损害指标的变化的规律. 结果 尿镉在停止接触镉后逐年下降,尿β-微球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停止接触镉后并没有下降,反而逐年升高,前一年相比,总体水平变化不显著,但是尿β2-微球蛋白在停止接触3年后与接触时相比有差异性显著(P<0.05). 结论 镉观察对象停止接触3年后,尿镉明显下降,但尿镉水平仍较高(大于5umoL/mol肌酐),尿β2-微球蛋白含量升高有显著性,且尿β2-微球蛋白异常率也明显增加;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含量变化不显著.脱离镉接触可能会引起尿镉水平下降,但是停止接触多年后仍可引起肾功能损害.

    作者:谢瑞玲;刘庆荣;张春明;李子勤;刘雪芬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淄博市农村流行性出血热鼠间带毒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淄博市农村鼠密度、鼠间带毒率以及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情况,以制定有效综合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较高的淄川区、沂源县和博山区为调查点.各调查点同时用标准鼠夹,晚放晨收.记录有效鼠夹数、捕获鼠数并分类.采集样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抗原. 结果 2004-2007年三区县调查点平均鼠密度为2.81%,其中室内、外鼠密度分别为2.38%和3.27%,褐家鼠、小家鼠为优势种群;平均鼠间带毒率为8.05%. 结论 淄博市流行性出血热鼠间带毒率较高,应进一步加强有效综合防制措施,降低鼠密度,灭鼠重点放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

    作者:杜俊;唐学慧;石志恺;李源;张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韶关市2001~2006年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韶关市血吸虫病区在阻断流行后的疫情动态. 方法 设假螺点进行查螺;水下诱螺;对7~14岁的低年组人群及外来流动人员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监测;捕杀野鼠解剖,制作压片镜检. 结果 螺情监测未能查到钉螺,低年龄组人群检测2569人,结果为阴性,检查外来人员453人,阳性者19人(占4.2%)、阳性者经粪便检查没有发现血吸虫病人. 结论 韶关市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是巩固的,但邻近几省血防形势仍较严重,阻断后的监测不但不能放松,要继续加大监测力度,特别输入性外来人员的监测.

    作者:邹学华;陈良贵;罗金萍;何丽洁;潘登;崔文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004年丹东地区霍乱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丹东市2004年霍乱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控制丹东霍乱的流行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国家统一制定的霍乱调查表对2004年霍乱的散发病例、爆发病例和带菌者进行调查,然后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4年丹东地区共报告霍乱病例15例,其中13例为散发病例,2例为爆发病例,3例带菌者,发病率为0.62/10万,疫情波及振兴区有文艺演出港市3个镇,5个村(街).年龄分布主要在40~70岁,男女性别比为1:2(5:10),病例职业学生3例,离退休人员3例.工人2例.农民2例,家务及待业2例,医务人员、售货员及其他各1例.临床分型,轻型病例8例,中型3例,重型4例.血清学及噬菌体-生物分型中为小川1b型14例,稻叶1d型1例. 结论 2004年丹东地区霍乱以散发为主,轻型病例占多数,发病人数趋向于中老年群体.特殊人群如学生群体有爆发疫情发生.这些特点为霍乱防治增加了难度. .

    作者:于丹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HPLC法测定三十六味消渴胶囊中靛玉红的含量

    目的 建立三十六味消渴胶囊中的靛玉红的HPLC测定方法. 方法 以靛玉红对照品作对照,采用HPLC法测定三十六味消渴胶囊中的靛玉红含量.色谱柱:依利特色谱柱C18 SinoChrom ODS-BP 51xrn(4.6mm.I.D.×200mm);检测波长:280nm;流动相:0.02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甲醇(22:78);柱温:40℃;进样量:10μl,采用外标法. 结果 在优化色谱条件下,三十六味消渴胶囊中的靛玉红线性范围0.02148-0.5370μg,r=0.9997,回归方程为:A=4783.6449C-24.4227,含量测定的回收率为:98.18%,RSD=0.89%. 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 专属性强,操作简便,结果 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对三十六味消渴胶囊中的靛玉红含量的测定.

    作者:常一丁;栾国华;李立冬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联合检测TP、ADA、CEA在胸腔积液性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TP(总蛋白)、ADA(腺苷脱氨酶)、CEA(癌胚抗原)三个项目联合检测对胸腔积液性质鉴别诊断的价值. 方法 将153例由不同病因引起胸腔积液的患者分为三组,其中由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引起的为结核组共78例,由肺癌、恶性肿瘤胸膜转移引起的为恶性组共43例,由心衰、重度营养不良引起的为漏出液组共32例.平行检测这三组胸腔积液中TP、ADA、CEA浓度. 结果 结核组ADA平均为(57.6±12.2)U/L,显著高于恶性组和漏出液组(P<0.01);恶性组CEA平均含量为(31.2±10.7)ug/L,显著高于结核组和漏出液组(P<0.01);漏出液组TP平均含量为(12.5 ±5.3)g/L,显著低于结核组和恶性组(P<0.01). 结论 联合检测胸腔积液中的TP、ADA、CEA,有助于临床医生对胸腔积液性质的鉴别、形成的原因及对相关部位疾病的诊断.

    作者:李雪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肌损伤指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 方法 对158例AMI患者分别在入院的第1、3、7、14d进行hs-CRP的定量检测以及肌酸磷酸激酶MB(CK-MB)和肌钙蛋白I(cTnI)的同步浓度测定,并对其中8l例AMI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定量评分.血清hs-CRP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检测.用统计学方法 分析hs-CRP的水平变化以及与CK-MB、cTnI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h8-CRP高峰出现在AMI早期;hs-CRP水平与CK-MB和cTnI呈正相关(r=0.61,P<0.01;r=0.69,P<0.01);hs-CRP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 结论 血清hs-CRP对AMI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水平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对AMI的病变程度具有预测价值.

    作者:李素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

    本文综述了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生物安全性.对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产品对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对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产品的管理现状等作了比较祥尽的讨论.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监控.提出了相应的加强管理措施.

    作者:陈思礼;袁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胃肠MALT淋巴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 观察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特点. 方法 收集整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的MALT淋巴瘤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 结果 29例MALT淋巴瘤中,多发生于胃,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疾病非特异性症状.镜下主要由小淋巴细胞组成,可伴有少量大细胞和淋巴上皮样病变.瘤细胞表达B淋巴细胞免疫标记:CD20和CD79α,部分病例表达CD43和bcl-2. 结论 胃肠道MALT淋巴瘤好发于胃,临床症状无特异性,通过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可以确诊.

    作者:王李莉;王林;曾韵洁;李海刚;沈溪明;何欣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鹤壁市1997~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鹤壁市1997~2006年麻疹疫情,指导麻疹预防控制工作.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鹤壁市1997~2006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997~2006年共发生麻疹468例,年均发病率为3.33/10万.2000年高9.81/10万,1998年低0.5/10万,无死亡病例.1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麻疹流行状态为散发与局部爆发并存.3~6月高发. 结论 应加强麻疹基础免疫和强化免疫,提高接种质量,适时在目标人群中开展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点,提高整个人群免疫水平.

    作者:朱风云;赵琳;孟卫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病毒Core基因重组表达载体Pet32a-Core的构建

    目的 扩增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HCV-Core)基因,并构建HCV-Core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 方法 设计合成HCV Core基因全长引物,提取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CV RNA,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扩增C区基因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l和SaL1双酶切后,连接到Pet32a表达载体中,并转化到BL21大肠杆菌中;然后PCR和双酶切鉴定转化茵落. 结果 扩增得到目的 基因长度约600bp,经测序证实为HCV-Core基因,表明HCV-Core基因重组表达载体Pet32a-Core构建成功. 结论 成功构建HCV-Core基因表达载体Pet32a-Core,为下一步Core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基础.

    作者:杨洪;房师松;何雅青;姚相杰;张海龙;阳帆;冼慧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螺旋藻精片调节小鼠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螺旋藻精片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方法 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以333.4、666.7、1333.4mg/kg·bw 3个剂量组的螺旋藻给予小鼠灌胃30-35d后,测定脾淋巴细胞转化、迟发型变态反应、抗体生成细胞数量、血清溶血素水平、碳廓清原、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和NK细胞活性等七项免疫指标. 结果 各剂量组的各项检测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均能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增值、转化作用;促进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作用;提高小鼠抗体生成细胞数和血清溶血素水平,增强小鼠的单核-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和碳廓清能力,但对小鼠NK细胞活性功能无明显作用. 结论 螺旋藻具有增强小鼠免疫功能作用.

    作者:李凤文;赵鹏;苏爱荣;李彬;覃辉艳;张结宏;黄超培;杨俊峰;梁慧莉;王彦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支原体性宫颈炎粘膜HBD-2mRNA的表达

    目的 探讨支原体感染的非淋菌性宫颈炙患者人β防御素-2(hBD-2)的表达. 方法 采用RT-PCR法对10例患者皮损hBD-2mRNA检测,并以10例正常组织做对照. 结果 正常人和患者均可检测到hBD-2mRNA表达,但支原体感染的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表达比明显增多. 结论 hBD-2参与了支原体性宫颈炎发病过程.

    作者:任小丽;陈晋广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钙镁合剂防治草酸铂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本研究对钙镁合剂防治草酸铂神经毒性的临床效果以及草酸铂神经毒性的机理作初步研讨. 方法 本研究采取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04年6月~2007年4月期间在我院消化道肿瘤内科采用草酸铂治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组,研究临床应用钙镁合剂防治草酸铂神经毒性的效果. 结果 临床使用草酸铂导致了近90%的患者不同严重程度的神经毒性症状产生;在加用钙镁合剂组的患者中,无论是轻度的、急性的神经症状(特别是肢端麻木或感觉减退和口腔咽喉部位感觉异常),还是麻木症状长时间持续、精细动作障碍的Ⅱ-Ⅲ度毒性症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中有不能耐受神经症状的病例,经即时加用钙镁合剂后.症状缓解明显,之后可以继续化疗疗程.钙镁合剂的应用明显改善了出现神经症状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 结论 草酸铂可以导致神经毒性症状的产生,钙镁合剂防治草酸铂神经毒性效果明显,其应用也能明显改善治疗过程中有神经症状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苏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沙培林联合顺铂治疗肺癌所致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沙培林联合顺铂与单用顺铂治疗肺癌引起的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 方法 肺癌伴胸腔积液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2例,治疗组胸腔穿刺注入顺铂和沙培林治疗;对照组仅用顺铂治疗.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4%,高于对照组54.5%,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率为4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7.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 沙培林联合顺铂治疗肺癌所致恶性胸腔积液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国栋;刘国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一起麻疹点状爆发调查

    2005年1月以来,云南江川县的几个乡镇相继出现麻疹疑似病例的点状爆发流行.截止2005年2月28日,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5例,发病率为9.4/10万.为全面了解麻疹发病原因,将此次爆发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刘江伟;罗绍德;李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004~2006年广东地区肝吸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为了解广东地区的人群的肝吸虫感染状况.给其诊断和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肝吸虫抗体快速ELISA法检测4640例有相应症状和无症状人群的肝吸虫感染情况. 结果 检测1735例有症状病人中,阳性474例,阳性率27.32%,其中男性阳性率31.54%(385/1224),女性17.22%(88/511),男女之间差异显著(P<0.05);2905例无症状人群中检测阳性208例,阳性率7.16%,男(136/1854)女(72/1051)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有症状的人群中肝吸虫感染率显著高于无症状人群,且在有症状人群当中男性感染率显著高于女性,应加强对有症状的人群中的肝吸虫病监测,特别是男性有症状者.

    作者:罗烈伟;毕燕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目的 研究慢性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方法 健康医护人员10例,乙肝病毒携带11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外周血CD3+CD4+、CD3++CD8+、CD3+检测. 结果 CD3+CD4+/CD3+CD8+比值、CD3+CD8+百分率在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CD3+CD4+百分率,CD3+百分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病毒携带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外周血CD3+CD8+百分率升高,CD3+CD4+/CD3+CD8+比值降低,无CD3+CD4+百分率变化,可能与其功能变化有关.

    作者:吴晓枫;秦浩歌;辛晓丽;刘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