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检测对结核病诊断的价值

吴艳;赵英;符生苗;蔡俊宏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蛋白芯片, ELISA法
摘要: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IgG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蛋白芯片识别仪分析结核病人血清中结核菌蛋白16 Kda和38 Kda以及脂阿拉伯甘露糖(LAM)抗体含量,同时与ELISA法进行比较,判断其敏感性、特异性和总符合率.结果 结核蛋白芯片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96%、81.11%,而ELISA法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81%、85.56%.两者检测的总符率为73.90%,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1,P<0.05).结论 结核蛋白芯片检测对肺结核及肺外结核病人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作为结核病的血清学辅助诊断之一.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佛山市南海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现况分析

    目的 了解南海区华支睾吸虫病感染状况及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粪检华支睾吸虫卵.结果 共调查1 137人,其中感染华支睾吸虫为263人,感染率为23.13%.男性感染率27.05%高于女性感染率19.15%(χ2=9.98,P<0.05);未成年组(0~15岁组)感染率3.98%低于成年组(20~岁组)感染率32.63%(χ2=16.82,P<0.05),沙头镇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高于里水镇(χ2=143.36,P<0.05).结论 南海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仍属高度流行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卫生条件等密切相关,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卫生意识,改变生活、饮食习惯,从而有效人群控制华支睾吸虫感染.

    作者:梁子良;曹晓鸥;钟诚;吕海韵;石文娟;李莹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西替利嗪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西替利嗪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采用西替利嗪配合自血疗法,对照组30例单独用西替利嗪,疗程28 d.结果 治疗组痊愈30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痊愈13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33,P<0.05);3个月后追踪随访,治疗组复发15例,复发率26.0%,对照组17例5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67,P<0.01).结论 西替利嗪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明显,并能降低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梁雄安;邓斌;汪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脂肪肝患者血脂、血尿酸水平分析

    目的 探讨脂肪肝与血脂、血尿酸的关系,为脂肪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体检B超检出的106例脂肪肝患者及10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进行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尿酸测定,并采用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脂肪肝患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脂肪肝患者不仅伴有血脂代谢紊乱和血尿酸代谢异常,并且其血脂与血尿酸水平相关,且相互影响.

    作者:袁红梅;黄胜起;王培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宁波市江东区1996~2006年麻疹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宁波市江东区1996~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麻疹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江东区1996~2006年甲、乙类传染病订正年报中的麻疹发病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11年间全区麻疹共报告发病315例,平均年发病率为13.51/10万.发病率总体有一定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发病水平较之前有显著升高(卡方检验χ2=88.25,P<0.0001).发病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及20~39岁两个年龄段,占发病的92.38%.发病月份主要集中在4~7月,占72.06%.发病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多,占29.52%,其次为工人和干部职员,分别占15.24%和10.79%.结论 近年来全区麻疹疫情有上升趋势,亟需进一步加强相关防控措施.

    作者:王俊;胡丽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作用时间对指血和静脉血微量元素检测的影响

    目的 了解儿童采血方式和放置时间对6种微量元素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应用电位溶出法检测2~8岁儿童手指血和静脉血6种微量元素Zn、Fe、Ca、Mg、Pb、Cu的检测.结果 (1)儿童手指血和静脉血同体不同采血处的标本检测6种微量元素,结果值相符合极高,男女无差别;(2)充分证明儿童静脉血在放置2 h内6种微量元素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放置4 h时Zn、Fe、Ca、Pb结果升高,且与前三个时间点的结果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手指血微量元素检测与静脉血血清微量元素检测样品结果准确度极高,能够客观反映出被检测者近、中期6种微量元素单位含量值,能够指导临床保健治疗,有一定实用价值;建议须在采血2 h内检测结果.

    作者:许瑞环;廖长征;陈思祖;徐文莉;李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治疗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计妊娠合并梅毒的治疗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68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84.38%,而未治疗组仅为41.67%(P<0.01);治疗组早产及死胎的发生率分别为12.50%和3.13%,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36.11%和22.22%(P<0.01);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64.52%,而未治疗组仅占28.57%(P<0.01).结论 妊娠期梅毒患者及早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可以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及先天梅毒的发生;孕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

    作者:王恂;刘婵芳;向晓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母乳性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与总胆汁酸水平关系的观察

    目的 初步探讨母乳性黄疸(BBJ)患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IBI)值与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之间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方法 对50例BMJ患儿采用重氮2,4二氯苯胺比色法测定IBI值,采用循环酶法测定TBA水平.结果 血清中TBA水平越高,IBI值越高,TBA水平降低,IBI值下降,IBI值与TBA值水平呈正相关,母乳性黄疸的疗效与血清TBA水平有关系.结论 TBA肠肝循环增加,是引起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之一,而且TBA的水平影响BMJ的疗效.

    作者:吴惠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胰岛素泵强化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77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对照组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的空腹与餐后2 h血糖、血糖达标天数有明显差异(P<0.05),低血糖和黎明现象的次数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 胰岛素泵进行强化治疗的患者血糖得到稳定和理想的控制,减少夜间低血糖和黎明现象,血糖达标天数减少,是目前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黎淑珍;陈茜;卢焕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云浮市2006年流感病原学监测分析

    目的 对云浮市2006年流感病毒进行病原学监测,进一步了解流感病毒的变异特点,探索流感流行的规律.方法 采集监测哨点医院、学校流感样病例的鼻咽拭子标本,用MDCK细胞分离流感病毒,采用血凝抑制方法(HI)进行流感病毒型别鉴定.结果 2006年共采集标本911份,分离出流感病毒34株,分离率3.72%,其中H1N1亚型16株;B型(Victoria系)18株.结论 2006年云浮市有H1N1亚型和B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流行,上半年以B型流感病毒为流行优势株,但下半年B型流感病毒活动明显减弱,以H1N1亚型流感病毒为流行优势株.

    作者:张华;崔楚平;欧庆华;姚伟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995~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肺结核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肺结核发病水平及流行特点,为控制结核病传播提供科学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西1995~2005年新发现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995~2005年广西肺结核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36.56/10万,38.51/10万,43.11/10万,55.29/10万,61.98/10万,69.78/10万,70.86/10万,74.10/10万,92.33/10万,119.62/10万和136.38/10万.地区分布桂中地区高于其余四个地区;时间分布季节性很弱;年龄分布青年组、壮年组和老年组高于儿童组;性别分布男性明显大于女性;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结论 应加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地区,特别是劳动力人群的肺结核防治工作,采用现代肺结核病控制技术,控制肺结核病疫情.

    作者:黄丽华;耿文奎;刘德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深圳市健康人群胆红素浓度分布及参考范围调查

    目的 探讨深圳地区健康人群静脉血胆红素水平变化情况.方法 对深圳地区6 170例健康成人(其中男4 230例,女1 940例)血清胆红素浓度进行调查,采用重氮法试剂盒,按(x)±1.96 s计算参考值范围.结果 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参考值范围男性分别为4.21~29.06 μmol/L和0.95~7.68 μmol/L,女性分别为3.60~24.97 μmol/L和0.85~6.87 μmol/L,均比原参考值高,且男女性别间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参考值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检测结果也表明,随着年龄增加,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浓度都有所降低.结论 结果显示深圳地区健康人群胆红素浓度普遍增高,应考虑其参考值的标定.

    作者:易娟;汤海燕;高燕华;刘征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琼山人民医院238例淋病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揭示不利于淋病防治工作的潜在因素,为制定性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近5年诊治的238例淋病患者的一般情况、传染源、就诊原因、防病行为特征等进行针对性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03年淋病患者在性传播病中的构成比分别为31.9%(59/185)、29.0%(53/183)、26.0%(56/215)、19.5%(38/195)、18.8%(32/170).20~39岁年龄段的患病率高(172例)占72.3%;职业分布比例高的是外来务工人员等流动人口(92例)占38.7%.通过性接触传染的为(223例)93.7%;因出现症状就诊的为80.9%(男)和63.9%(女),由于怀疑感染而就诊的为15.6%(男)和36.1%(女).94.1%的患者在未感染淋病以前从未使用过避孕套,在本次感染(或怀疑感染)之后,使用避孕套以防性病传播的患者为20.1%(男)和43.3%(女).结论 琼山人民医院近5年淋病患者在性传播病中的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患病人数的绝对值仍较高,因此淋病的防治工作仍不容乐观.缺乏监督约束的外来流动人口、性伦理道德的缺失、以及淋病患者对性病的疏于防范,是不利于淋病治疗的潜在因素.

    作者:郭晓峰;杨善武;王仕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白血病患者Th、Tc细胞IFN-γ、IL-4表达研究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Th1/Th2、Tc1/Tc2细胞亚群极化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9例白血病患者发病时外周血CD3+CD8-、CD3+CD8+细胞内IFN-γ和IL-4水平,并与同期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白血病患者Th、Tc细胞内IFN-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IL-4升高(P<0.05),Th1/Th2、Tc1/Tc2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 白血病的发病可能与Th1/Th2失调有关.

    作者:游伟文;杜新;张琼丽;陶晓梅;汪明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海口和三亚地区商品猪中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 调查海口和三亚地区商品猪中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为制定相应的戊肝防制策略提供资料.方法 应用ELISA方法,对海口和三亚的18个养猪场的190只成年猪进行了HEV血清学调查.结果 在海口和三亚地区18个猪场的190只猪中,抗-HEV抗体阳性猪176只,总阳性率92.6%.在18个猪场中,有13个猪场的HEV阳性率在90%以上,其中,11个猪场的阳性率为100%.低的阳性率为60%.结论 在海口和三亚两地区商品猪中,HEV的感染是非常普遍的,且感染率较高,应予关注.

    作者:王凤阳;李布勇;王轶;廖起志;杜丽;李笑春;申明霞;成鹰;刘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006年台州市结核病网络登记核查追踪分析

    目的 分析结核病人登记、网络检查、病人追踪等情况,指导相关工作的规范开展.方法 利用台州市2006年1~12月份结核病控制工作月报表,分析结防机构肺结核病人登记、非结防机构肺结核网络直报肺结核病人转诊、核查追踪到位情况,及结防机构对追踪到位病人的诊断情况.结果 涂阳和新涂阳病人登记率分别为30.09%和28.31%.非结防机构网络直报肺结核病人总体转诊到位率51.33%,追踪率99.49%,追踪到位率57.40%,总体到位率82.80%.总体追踪到位报告病例的确诊比例71.93%.查痰报告病例与未查痰病例的确诊比例的OR值为9.09.结论 应加强非结防机构病人的转诊工作,提高病人的转诊到位率.

    作者:张惠芬;王良友;林海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液感染常见病原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真菌性血液感染常见病原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状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用WHONET 5统计软件回顾性分析2004~2003年导致真菌性血液感染的病原真菌的菌群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状况.结果 从血液标本共分离出94株病原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的分离率分别为25.5%,22.1%,19.1%,19.1%.4种主要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的总的敏感性高分别为96.8%,100%,对氟康唑的总的敏感率为87.2%,对伊曲康唑的总的敏感率低仅为51.1%.结论 应重视对血液真菌感染患者的检测及合理用药以有效控制病情.

    作者:唐蕾;崔颖鹏;王振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6 685名从业人员梅毒检测结果分析

    梅毒是性病的一种,其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人是梅毒螺旋体的唯一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直接(血液、胎传、梅毒创口接触等)和间接(性交、口交,肛交及公用物品等)两种方式[1].为了解公共场所服务从业人员梅毒感染情况,我们对百色市2004~2006年6 685名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现将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郑宾;柳智豪;覃云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登革热8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登革热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1990年以来住院80例登革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发热(100%)、头痛(70%)、畏寒(61.25%)、肌痛(57.5%)、乏力(47.5%)、食欲下降(35%)、骨/关节痛(30%)等;主要体征有咽充血(57.5%)、眼结膜充血(56.25%)、淋巴结肿大(32.5%)、斑丘疹(28.75%)、充血疹(27.5%)、出血点(22.5%)、肝肿大(26.25%)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分别占71.25%和62.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占32.5%,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占27.5%;病程第一周登革热IgM抗体阳性率为62.86%,重氮胶乳凝集试验阳性率为85.71%;有出血表现的患者,其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较无出血表现者显著减少(P<0.05).结论 登革热患者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治预后良好;登革热IgM抗体及重氮胶乳凝集试验均可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血小板数量的减少是引起出血的主要因素.

    作者:梁东;钟锐兴;张瑞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人和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可通过人与患病动物的直接接触,或经由动物媒介、被污染的空气、水和食物传播.

    作者:黄竹林;周建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在紧急建立气道中的应用

    保持气道通畅,进行正确的气道建立是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时的首要措施,1986年Frass设计了食管气管联合导管(ETC),并将其应用于急救中,目前ETC在急救紧急建立气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海南省人民医院于2001年在急救中增加使用ETC紧急建立气道,明显缩短了插管时间[2],提高了一次性插管成功率[2],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宁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