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邦成
目的:应用自制中药显影液对胃腔实施充盈显像,为临床提供诊断信息.方法:饮用自制中药显影液50ml后饮纯净水450ml,1~5分钟后进行超声检查.结果:饮用自制中药显影液后胃腔充盈良好,胃壁层次显示清晰,胃内气体消失,图像稳定,对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显像清晰,无毒副作用.结论:自制中药显影液对胃壁五层结构显像清晰、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董玉宏;汤玉梅;侍文君;倪小芳;孔彩虹;朱静林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总结直视微创妇科附件手术应用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26例直视微创妇科附件手术.结果:126例全部成功,术中无延长切口,无损伤,出血少,术后平均住院4天.结论:该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切口瘢痕小、外型美观,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李士华;韩欣宁;严俊丽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溃疡性角膜炎病人疼痛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总结2005年5月~2006年5月我院收治54例溃疡性角膜炎,通过对本病疼痛的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经过分析54例溃疡性角膜炎病人的疼痛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疼痛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结论:通过对溃疡性角膜炎病人疼痛的护理临床实践,疼痛护理质量有明显提高,根据疼痛的级别采取严格、有效的止痛方法.
作者:梁义红;周萍 刊期: 2006年第24期
老年人是指65岁以上的人群,因年迈常伴有多脏器疾病,且互相影响,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当患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心衰)时,因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基于此,参阅有关文献[1,2]并结合临床实际,综述如下,供临床工作借鉴.
作者:于天开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后胃肠道重建术式选择.方法:对98例行胃大部切除的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8例分别采用B-Ⅰ、B-Ⅱ和Roux-Y式胃肠吻合术,并随访6个月~8年,其中B-Ⅰ式46例中胆汁反流5例,黏膜充血、炎症3例;B-Ⅱ式20例中胆汁反流16例,黏膜充血、炎症14例,残胃癌1例;Roux-Y式12例中胆汁反流2例,黏膜充血、炎症1例.结论:胃大部切除后胃肠道重建术式应首选B-Ⅰ式,对不适合做B-Ⅰ式者应选Roux-Y式,尽量避免B-Ⅱ式.
作者:毛廷森 刊期: 2006年第24期
体外循环中心血管手术的各个环节均可引起机体非感染性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影响各器官功能.本研究拟在体外循环中使用超滤技术观察其对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徐飞;陈玲娣;沈通桃;孙建宏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情况和易感因素,为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质量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本院2006年1月~2006年6月上报的109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为对象,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以及ADR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在109例ADR报告中,抗菌药占61.5%,中药制剂占24.8%.从给药途径看,静脉注射占了95.4%.结论: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应加强抗菌药、中药制剂的ADR监测及合理用药.
作者:吴静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人死亡的原因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查阅病历的方法登记32例死亡者各项资料和观察结果.结果:1985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住院2 729例精神病人,死亡32例,占总住院人数的1.17%.其中,自杀9例,占死亡人数的28.1%;精神药物猝死10例,占死亡人数的31.5%;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5例,占死亡人数的11.6%;意外死亡4例,占死亡人数的12.5%;自然死亡4例,占死亡人数的12.5%.结论:加强护理,防止自杀,注意合理用药,则可明显降低住院精神病人的病死率.
作者:刘伟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感染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在控制好血糖、感染的前提下,改善微循环,局部换药,加强营养支持,做好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结果:89例糖尿病足除2例截肢外,其余经3周至4个月治疗,均愈合.结论:应用全身治疗和局部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有效缩短了溃疡愈合时间,减少了截肢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正霞;韩玉萍;吴晓华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症状的特征.方法:对35例符合CCMD-Ⅲ的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进行分析.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出现频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类神经症样症状、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及情感症状.结论:精神分裂症的这些早期症状,除常见的类神经症样症状及阴性症状外,如出现敏感多疑、奇怪的想法及怪异的行为、恐惧紧张等症,可考虑对具有这些早期症状群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及治疗,以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助于理解精神分裂症早期的发病过程.
作者:郭娅慧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减少脑出血恢复期再次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20例脑出血患者恢复期再次出血的临床观察,给予生活及心理调节,保持血压稳定,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其他意外事件发生等.结果: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了脑出血患者再次出血后的致残率及死亡率;20例中基本痊愈8例,部分恢复8例,死亡4例.结论:对恢复期脑出血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可提高其治疗效果并可预防和减少诱发脑出血患者恢复期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丽;赵江海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各类精神疾病所占比例及相应用药情况.方法:采用各占疾病比例、金额排序及用药频度分析方法,对抗精神病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在各类精神疾病中居首位,传统抗精神病药氯氮平用量和新-代抗精神病药利培酮(维思通)的DDDs居首位.结论:新一代抗精神病药利培酮(维思通)年度金额居首位.而价格便宜的氯氮平仍是目前使用数量多的抗精神病药.
作者:率红莉;陈玉辉 刊期: 2006年第24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持续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演变.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至少满足下列3条标准中的2条:①缺血性胸痛临床病史;②心电图系列变化;③血清心肌酶标记物的升高与降低.
作者:王静 刊期: 2006年第24期
本文对城市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开展心理保健服务10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实践证明,心理保健服务是社会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但由于人们对心理卫生的认识不足,以及开展心理保健服务的政策保障尚未到位,影响其进一步的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了社区心理保健市场需重点关注对象;心理保健应向社区扩展,加强各类心理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建立有关改革保障措施,提高服务效益等一些对策性意见及发展思路.
作者:于连发 刊期: 2006年第24期
近年来,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已广泛用于献血者筛查,并已证实梅毒抗体阳性率逐年上升,已成为血液报废的重要原因之一[1].现将包头地区献血者梅毒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马波;彭成;王爱萍;赵志青 刊期: 2006年第24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4岁,农民,平时少量吸烟、饮白酒.有高血压史3年,间断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有发作性胸痛史2年,一直未系统治疗.于2005年2月7日15时50分无明显诱因发作胸痛加重伴胸闷、出冷汗、烦躁,自服心痛定20mg、含服速效救心丸10粒无效.于16时50分由家属扶入急诊室.查心电图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予硝酸甘油1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点,吸氧,监护,止痛,卧床及对症处理,准备完善检查以进行溶栓治疗.
作者:高岩;刘洪江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功能锻炼对关节僵硬的影响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33例关节僵硬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关节僵硬与功能锻炼和护士因素、患者因素等有关.结论:改善功能锻炼相关因素对预防关节僵硬的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史建秀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CHD)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AMI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SAP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及血脂水平,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AMI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而SAP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组与SAP组血脂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与CHD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何晓红;张朝芬;张美萍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总结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前3天的治疗经验,此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弱例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资料.结果:窒息的新生儿经合理、有效的治疗,可预防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作者:刘建红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我院近5年来成分输血率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对我院2001~2005年的临床用血情况统计分析,以全血200ml为1单位(U),成分血均以200ml全血分离提取相应成分为1单位(U).成分输血率(%)=成分血U/(全血U+成分血U)×100%.结果:我院的成分输血率在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89.7%上升到2005年的100.0%.结论:成分血以其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标志着我院的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
作者:席在辉 刊期: 200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