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刘建伟
目的 研究AML-M5b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 Vβ亚家族表达及克隆性增殖特点,并分析分选的患者T细胞经体外诱导、活化及短期培养后其TCR Vβ亚家族的利用及克隆性增殖情况.方法 运用RT-PCR-基因扫描技术分析初治AML-M5b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 Vβ亚家族利用和克隆性增殖,免疫磁珠分选患者T淋巴细胞,体外利用自体白血病DC细胞联合CD3单抗、CD28对T细胞进行诱导、活化,并对诱导后T细胞进行TCR Vβ亚家族表达和克隆性增殖分析.结果 9例患者T细胞在体外获得增殖,TCR Vβ分析显示患者外周血T细胞均表达部分Vβ亚家族,体外诱导前后的T细胞TCR Vβ亚家族表达和克隆性增殖特点不完全相同,有部分出现新的Vβ亚家族表达及克隆性增殖,有部分Vβ亚家族在诱导前后始终表现为克隆性增殖,体外杀伤性分析发现诱导后的T细胞对自体白血病细胞具有一定的识别作用.结论 AML-M5患者TCR Vβ亚家族T细胞的倾斜性分布和克隆性增殖,部分Vβ亚家族T细胞在诱导前后始终保持克隆性增殖状态,可能是机体针对白血病相关抗原的特异性CTL,体外诱导活化及短期培养后患者T细胞TCR、Vβ亚家族表达数量增加,并出现新的克隆性增殖Vβ亚家族T细胞,提示体外诱导活化能够产生白血病患者自体的白血病特异性CTL.
作者:张玉平;王彩霞;许艳丽;王汉平;王顺清;杜庆华;莫文健;陈小卫;李庆山;毛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BacT/ALERT 3D全自动培养仪在结核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BacT/ALERT 3D全自动培养仪(3D法)对临床送检的加2份标本(其中结核病患者标本330份,非结核病患者标本72份)进行结棱分枝杆菌分离培养,阳性者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与BACTE TB 460系统(Bactec法)和改良罗氏培养法(L-J法)进行比较.结果 330份结核病患者标本中,3D法、Bactec法和L-J法的阳性分离率分别为42.1%、43.9%和31.2%;初分离平均阳性时间为16.1d、12.8d和25.6d,平均药敏时间12.9d、12.4d和22.4d,总报告时间分别为29d、25.2d和48d.3D法在阳性分离率和平均报告时间均明显优于改良罗氏法(P<0.05)、与Bactec法相近(P>0.05).3种方法污染率分别为4.0%、6.2%和3.5%;3D法低于Bactec法(P<0.05)、与L-J法相近(P>0.05).3D法与Bactec法和L-J法药敏总符合率分别为97.28%和94.79%.在72份非结核病人标本中,3种方法培养均为阴性.结论 BacT/ALERT 3D全自动培养仪检测分枝杆菌具有阳性分离率高、快速、污染率低、安全可靠、自动化程度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快速检测分枝杆菌的方法.
作者:廖光付;蓝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肠球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与耐药特性,以指导临床更好地开展防治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肠球菌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菌种,K-B纸片扩散法测定抗菌药物敏感性,琼脂稀释筛检平板法筛检万古霉素耐药株(VRE)与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株(HLAR).结果 医院感染肠球菌以粪肠球菌为主,其次是屎肠球菌,两者共占92.9%.感染部位依次为泌尿道、下呼吸道、皮肤伤口、腹腔和血液.全部患者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导致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侵袭性诊疗操作、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混合感染发生率64.3%,病死率45.6%.屎肠球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均>90%.VRE与HLAR检出率分别为3.6%、71.4%.结论 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医院感染肠球菌常见,主要引起泌尿道、下呼吸道感染,且混合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均高,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糖肽类抗生素仍是治疗肠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赵锋;张永标;张扣兴;李林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氯化镉对NRK大鼠肾细胞毒性作用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 CdCl2对NRK细胞染毒后,用MTT方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抑制,并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观察镉的细胞毒性和对脂质过氧化影响.结果 MIT实验显示CdCl2对NRK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随染毒浓度增加而增强,呈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CdCl2染毒后使细胞培养液中LDH、MDA浓度高于对照组,而SOD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 CdCl2对NRK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并对NRK肾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有明显影响.
作者:刘德坚;马忠元;梁敬棠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氟康唑与酮康唑对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口腔念珠菌的感染用药选择提供指导.方法 共有86例口腔念珠菌感染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氟康唑与酮康唑进行治疗,现其疗效.结果 氟康唑组治疗总有效率78.43%,酮康唑组治疗总有效率51.43%,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χ2=6.89,P<0.01).结论 氟康唑对口腔念珠菌感染疗效优于酮康唑.
作者:聂海燕;陈从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三亚市农村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三亚市农村学生营养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三亚市10间乡镇中学和4间乡镇中心小学的在校学生共12 650人进行营养状况分析.结果 三亚市农村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率为44.70%处于较高水平,营养不良以轻度为主,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女生高于男生;营养过剩小学生高于中学生.结论 应加强学生营养教育,平衡膳食,使其获得良好营养,尽快改善健康状况.
作者:陈莲芬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药物、毒物中毒是急诊科较为常见的危重症,往往伴有休克、昏迷、心律失常、呼吸和肾脏功能等多器官功能障碍,预后不佳.血液灌流(HP)是目前治疗各种急性药物、毒物中毒的较为理想的有效手段之一.1996年10月~2007年5月,我们应用血液灌流技术在急诊科抢救药物、毒物中毒者5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小雄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二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0例原发性NS患者与25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脂及脂蛋白a,并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性NS患者血清TC、TG、LDL-c、LP(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NS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脂代谢紊乱.
作者:王海安;董卫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化学药物治疗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特别是卵巢癌的重要手段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初铂类抗癌药问世以来,卵巢癌的疗效,尤其是近期效果,有较明显的改观.
作者:陈瑾;张树荣;乐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脑血栓形成是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高,也是中老年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各种医疗设备的不断普及,使得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及时和有效.本文对16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给予血通注射液和奥扎格雷钠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卢艳;刘龙;李秀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致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及耐药性现状,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124例CNS致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的病原学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2例血培养细菌阳性标本中,分离出124株CNS(占68.1%),其中表皮葡萄球菌46株(37.1%),溶血葡萄球菌27株(21.8%)和腐生葡萄球菌13株(10.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离率为75.0%.MRCNS药敏结果显示多重耐药.结论 CNS已成为新生儿血液感染第一位的病原菌,MRCNS检出率高且呈多重耐药,临床应根据血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郑望春;叶晓涛;黄衍锋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三亚市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进展情况,为实现消除碘缺乏病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海南省碘盐监测实施方案》和《海南省重点人群尿碘实施方案》要求进行监测.结果 生产厂家与批发销售店合格碘盐为98.98%,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为63.54%,非碘盐食用率为34.03%,育龄妇女尿碘中位数为161.1μg/L,育龄妇女合格碘盐食用率为64.58%,不合格碘盐4.17%,食用非碘盐31.25%.结论 三亚地区非碘盐冲销同题依然存在,在部分地区育龄妇女的碘营养水平还未达到适宜水平,消除碘缺乏病工作仍十分严峻.
作者:黄梅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低钠血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慢性肾脏疾病常合并有低钠血症,严重的低钠血症不仅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也可加重肾脏的损害.现就2001~2005年收治的慢性肾脏疾病合并重度低钠血症40例进行分析.
作者:梁海琴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住院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及病例特点.方法 调查1996年1月~2006年9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UC的海南籍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病理特点、治疗和转归.结果 筛选出UC患者共105例.其中男女之比为1.76:1.年龄为8~83岁(平均48±15.2)岁.患者以轻度(47.62%),中度(39.05%)为主.临床类型主要为初发型(40.00%),慢性复发型(47.62%).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血便.治疗以SASP/5-ASA为主.内科治疗有效(90.48%),外科手术治疗(2.86%),死亡(0.95%).结论 海南UC老年患者较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均多,以慢性复发型和初发型为主,病情轻,肠外表现和并发症少见,以SASP/5-ASA治疗为主.
作者:陈益耀;吴克利;陈轶;符思慧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医务人员登革热防治知识现状,为加强登革热专业培训提供基础信息.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西城区6家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登革热防治知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医院和科室的医务人员其登革热知识掌握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提高医务人员特剐是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的登革热认知水平.
作者:关静;张震;乔富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1998年1月~2006年2月,23例脊柱化脓性骨髓炎行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舍手术.分析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原学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21例得到随诊,时间9个月~8年,平均5年,20例脊柱背部疼痛、发热等症状消失,1例残留有腰5神经根性疼痛,优良率95%.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表皮葡萄球菌3例,酮绿假单胞菌1例,大肠杆菌2例,其它混合感染者2例,普通培养无菌者5例.X光片检查提示:20例骨性融合,1倒假关节形成,融合率95%.术后ESR平均23mm/h(术前60mm/h),C-反应蛋白降致正常.结论 脊柱化脓性骨髓炎,可通过敏感药物治疗加前或后路病灶清徐植骨融合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陈科;沈宁江;林明侠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阳江市某城区的女性性工作者(FSW)对艾滋病知识认知、行为危险水平和梅毒、艾滋痛感染状况,探索有效的行为干预方法.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按照FSW分布的场所类型和地段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对抽取的场所和街道内的FSW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血样检测梅毒和HIV.结果 87.4%访谈对象的文化程度不超过初中;在近1个月有39.57%的FSW没有坚持使用安全套;7.72%的FSW梅毒抗体TRUST阳性;35.79%的FSW在过去一年内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只有84.21%的FSW发现自己染上性病后会停止接待客人.结论 阳江市城区的FSW性病感粢率较高,传播性病和艾滋病的行为普遍;在性乱人群中推广安全套的使用,提高安全套使用率应是我们干预工作的重点.
作者:李文杰;李艳;麦荣建;林鹏;杨流苗;刘勇鹰;罗元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院重症监护中心(ICU)细菌检出率、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治疗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细菌,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常用抗菌药物进行耐药性测定.结果 在254份检出细菌阳性标本中共培养出287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25株(78.4%),革兰阳性球菌41株(14.3%),念珠菌21株(7.3%),检出菌来自呼吸道标本占63.4%,其他标本各占5%左右;细菌检出占构成比前三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9.5%、肺炎克雷伯菌16.7%、大肠埃希菌14.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的发生率分别为88.2%、70.0%和11.1%;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68.6%和65.2%,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40.2%;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为81.3%,对两性霉素的耐药率为3.2%.结论 ICU病房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仍占主导地位,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嗜麦牙窄食单胞菌除外),产ESBLS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对阿齐霉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低.
作者:吴多荣;韩小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Ⅲ型前肢原(PCⅢ)在各型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免法检测2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HA、LN、Ⅳ-C、PCⅢ的含量.结果 慢性乙肝病患者轻、中、重度病人血清中HA、LN、Ⅳ-C、PCⅢ4项指标含量随着病情发展而升高,肝硬化病人的4项指标较其他各组明显增高.结论 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患者与肝纤维化有密切关系;上述4项指标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
作者:林英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尿微量蛋白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71例不同程度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和39名健康对照者的尿液微量蛋白[微量白蛋白(mALB)、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G(IgG)、α1-微球蛋白(α1-M)],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痛正常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患者的尿微量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没有同步尿肌酐校正的1h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存在高度的相关性(r=0.783,r2=0.613,P<0.01).结论 UAER<20μg/min不能排除2型糖尿病肾损伤,检测尿微量蛋白可提示T2DM患者是否存在肾损伤,对于2型糖尿病肾损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潘旭枫;罗晓红;段朝晖;丁鹤林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