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 073例输注血小板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刘仁强;刘赴平;叶柱江;秦艳兰

关键词:血小板, 细菌污染, 细菌培养, 输血
摘要:目的评估手工混合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在血液采集制备过程中细菌污染的危险程度,为防止血小板细菌污染,提高输血安全性并制订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BacT/Alert 120全自动细菌培养仪及需氧瓶(BPA Culture Bottle)、厌氧瓶(BPN Culture Bottle)对3 073例血小板进行了细菌培养,细菌培养阳性者转种,转种阳性者进行鉴定. 结果在1 794例(7~9袋混合,共约14 352人份)手工混合血小板中细菌培养阳性13例,假阳性2例,鉴定细菌阳性1例,其余未作鉴定,手工混合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为0.72%(单人份为0.09%);1 279例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6例,鉴定假阳性1例,细菌阳性2例,其余未作鉴定,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为0.47%. 结论手工混合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单采血小板,由于血小板采集后在(22±2)℃振荡保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输注血小板存在极高的风险,细菌污染是输注血小板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126例脑卒中患者按顺序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66例与对照组60例.综合康复组采用药物治疗、Bobath疗法、运动再学习等进行肢体功能训练、中频电疗、针灸治疗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综合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综合康复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9%和76.7%(χ2=7.658,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提高疗效.

    作者:李惠华;梁珍;彭明霞;李仁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1 100例支原体检验及药敏监测分析

    目的了解本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和药敏变化. 方法应用生物-梅里埃支原体 IST试剂盒,对泌尿生殖道有临床症状疑患支原体感染的患者采取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1 100例受检患者支原体培养阳性468株(份)(42.5%).其中解脲支原体(Uu)阳性266株(份)24.2%(266/1 100),人型支原体(Mh)阳性107株(份)9.7%(107/1 100),Uu+Mh混合阳性 95株(份)8.6%(95/1 100).男、女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 24.5%(66/269)和 48.4%(402/831) ,差异有极显著性(χ2=47.25,P《 0.001).支原体对药物敏感率较高的药物依次是原始霉素( 90.6%)、交沙霉素(76.9%)、强力霉素 (69.9%);耐药较高的是红霉素(59.0%)、四环素(36.0%). 结论对疑患支原体感染的患者应采取标本进行支原体和药敏检测,参考实验结果有目的规范地选择药物治疗.

    作者:梁沛杨;林绍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颅脑损伤并发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医院下呼吸道感染(NP)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68例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学处理分析. 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率55.9%(38/68),气管切开组NP发生率73.7%(28/68)(P<0.001),昏迷时间对照,并发NP组明显延长,平均分别为27.39及4.04d(P<0.001). 结论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昏迷时间、气管切开分别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NP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周信永;马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某部入伍新兵新学员结核易感性调查

    目的分析部队人群的结核易感性,为部队结核病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对某部1990~2002年入伍新兵及新学员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共调查1990~2002年新学员5 612 人,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193人(3.43%),阳性2 666人(47.51%)及阴性2 753人(49.05%)和调查1990~2000年新兵2 511人,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78人(3.11%),阳性1 021人(40.66%)及阴性1 412人(56.23%).结核菌素阳性率在不同年度,不同来源的人群间比较具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部队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高危人群,需对这部分人群加强监控.

    作者:李红梅;冯丹;刘玮;蒋宝贵;高燕;李静;曹务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天然Treg细胞与感染性疾病

    天然Treg细胞能够控制免疫反应的强度,减轻组织损伤从而对宿主有利,然而,天然Treg细胞也同时对保护性免疫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了感染持续化.本文主要就不同的病原体感染时天然Treg细胞与效应性细胞之间的平衡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为控制感染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郑文振;吴昌辉;吴志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甲状腺良性及恶性占位病变的CT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甲状腺占位病变的CT表现,探讨甲状腺良、恶性占位病变的CT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42例甲状腺良、恶性占位病变均经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和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甲状腺腺瘤1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甲状腺癌18 例. 结果甲状腺腺瘤平扫为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结节,增强扫描18例中13例显示瘤内强化结节及周边强化环,周围脂肪间隙清晰;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病灶局限,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影,边缘光滑,伴有囊变.甲状腺癌平扫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并向邻近组织侵犯,56%有颈部淋巴结肿大.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变中8例出现囊性变伴有囊壁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甲状腺癌出现细颗粒状钙化(39%)明显高于良性病变(8%). 结论 CT对甲状腺占位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应从病变边缘、密度、有无颈淋巴结肿大、周围组织是否受侵及瘤内钙化等5个方面综合分析.

    作者:王振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胶乳凝集法在Beckman生化分析仪上的应用及评价

    目的探讨胶乳凝集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在Beckman生化分析仪的应用以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与HPLC进行方法学对比,并进行精密度、回收试验、干扰试验及参考范围的分析. 结果对比试验:y=1.007x+0.142,r=0.995,P《0.001;精密度:CV《2%:平均回收率为102.2%;干扰试验,CV《2%;参考范围为3.8~5.8%. 结论胶乳凝集法测定HbA1c在生化分析仪上的应用,简单而快速,结果准确,能适应临床的需要.

    作者:郑健彬;王翠霞;麦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静脉输液是药物摄入的重要途径,静脉炎则是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静脉炎多是由于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留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以是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近年来,临床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此作了大量研究,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静脉炎的预防及治疗作如下综述.

    作者:孙蕾蕾;何艳萍;杨莉;魏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海南省城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1)

    目的了解海南省城市初中生伤害行为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抽取海口、三亚、文昌、儋州等4个城市31所初中5353名学生,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调查问卷组织学生集体自填匿名调查. 结果调查14种伤害行为,初中学生学习压力重、骑车违规、孤独行为等危险行为发生率占前三位,分别为67.8%、61.5%、50.7%.不同类型城市、学校、年级、性别,学生伤害行为发生率有差异.骑车违规、步行违规、非安全游泳等非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普通初中高于重点初中,男生显著高于女生,高年级高于低年级; 其中步行违规、非安全游泳县级市高于地区市;学习压力重、失眠、自杀意念、离家意念等故意伤害行为,女生显著高于男生,高年级高于低年级(斗殴除外). 结论海南省城市初中生存在着多种伤害危险行为,学习压力重、骑车违规、孤独等行为发生率高,应采取相关措施提高青少年伤害预防保健意识.

    作者:李永忠;王红美;杨斌;王朝影;李秀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体液免疫活性探讨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补体(C)、免疫复合物(IC)、免疫球蛋白(Ig)成分含量变化和在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聚乙二醇沉淀比浊法对MPP患儿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gA、IgG、IgM、C4和C3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 MPP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gG、IgM、IC、C3、C4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MPP重症组血清IgA、IgG、IC、C3、C4含量明显高于轻症组(P《0.01或0.05). 结论 MPP患儿体液免疫活性变化在MPP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对判定病情严重程度有实用价值.

    作者:吴志钢;鞠忠玲;欧阳林静;滕丽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痰涂片检查在呼吸道疾病诊治中的作用

    呼吸道疾病是临床上为常见的一类疾病,也是老年和儿童致病和致亡的普遍原因[1].因此确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对呼吸道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甚为重要.对痰标本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能够较为直接了解病人下呼吸道感染情况,从而较快地对疾病做出诊断和治疗.

    作者:吴多荣;张淑芳;张冬霞;冯瑞琼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肺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复杂,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巨噬细胞活化、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核因子-κB、肝脏枯否细胞、神经肽受体等多种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现就近年来有关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肺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曾仕平;蔡笃雄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复方混合杀虫粉剂套餐使用对德国小蠊的灭效研究

    目的探讨几种杀虫粉剂混合配方、交叉使用对德国小蠊的杀灭情况,为德国小蠊的防制提供依据. 方法用奋斗呐、胺菊脂、残杀威、蝇克星按一定的剂量比例交换混合配伍,套餐交叉使用. 结果灭效提高,抗药性降低,复合性配方杀虫剂可以应用于德国小蠊的防制. 结论杀虫粉剂混合配伍、交叉使用,可提高杀灭效率,并可降低抗药性的发生.

    作者:陈伟;谢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头孢哌酮与舒巴坦治疗急诊重症感染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急诊重症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对88例急诊重症感染患者,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采用静脉滴入方式,每12h给药4.0g,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急诊重症感染的有效率为81.8%,细菌清除率为83.8%,不良反应率为5.7%. 结论急诊重症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头孢哌酮/舒巴坦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可作为急诊重症感染的经验用药.

    作者:曾琦;邢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14项临床常规化学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方法设计

    目的了解临床常规化学检验14个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方法设计质控规则和质控测定个数,评价对医学实用性和满足临床质量要求的效果. 方法以美国CLIA,88能力验证计划的评价限作为规定每项试验的质量要求,确定每项测定方法在稳定操作下的不精密度(CV%)或标准差(S)和不准确度或偏倚(bias),计算临界系统误差(△SEc).并根据平时工作情况评价方法的稳定性. 结果不同项目的质控规则和控制测定个数不尽相同. 结论对定量测定的临床检验项目均需甲类似的方法进行室内质控方法的设计才能符合质量要求.

    作者:何敦雄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黄褐斑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探讨

    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般多认为与内分泌失调、紫外线照射、遗传、药物与化妆品、氧自由基、微生物的影响、情绪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1].

    作者:谢志杰;郑志昂;李毓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标准剂量和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慢性ITP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标准剂量和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慢性ITP的疗效. 方法 71例血小板(PLT)《10×109/L的慢性IT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用大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剂量为500~1 000mg/d;B组用标准剂量的醋酸泼尼松(pred)治疗,剂量为1mg/kg/d;分别比较两组第3、5、7d血小板计数上升值,并比较副作用的发生率. 结果在治疗开始后的第3d, 两组间PLT计数上升值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而在第3、5d,两组间PLT计数上升值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 结论对于初治的慢性ITP并有血小板明显下降的患者使用大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不能提高疗效.

    作者:陈江声;杨燕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深圳市2 364例孕妇TORCH特异性IgM的检测

    目的了解深圳市孕妇TORCH( TOX、CMV、HSVⅠ、HSVⅡ及RUV) 感染情况,为妇女卫生保健措施制订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ELISA法,对2003 年1月~2005年11月进行产前检查的2 364例孕妇进行TORCH特异性IgM抗体的检测分析. 结果 TOX、CMV、HSVⅠ、HSVⅡ及RUV 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 76%、2.03%、2. 28%、2. 37%及2. 62%;TORCH感染率春季显著高于夏、秋、冬三季(P《0.01). 结论妊娠妇女由于内分泌的改变和免疫力下降,易于发生某些病原体(如TORCH)的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应做好孕期预防保健工作,以提高优生优育质量.

    作者:肖桂初;黄维加;蒋英;肖晓友;黄与双;朱新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湛江市2003~2005年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及控制效果分析

    目的调查湛江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流行特征,探讨乙脑疫苗应急接种和纳入常规免疫对乙脑疫情的控制效果. 方法 2003年乙脑流行时对6月~10岁儿童采取突击应急接种方案,2004年起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常规接种,按程序8月龄,18~24月龄和6岁各接种1剂.并对2003~2005年乙脑疫情流行病学资料中2003年乙脑流行时的应急接种和2004年起的纳入计划免疫常规接种控制乙脑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湛江市2003~2005年共发生乙脑118例,发病率逐年下降.每年5~7月流行,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病高峰;年龄主要为10岁以下儿童,以4-6岁多,占总病例数的46.61%;地区分布为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 结论乙脑疫苗应急接种及纳入计划免疫常规接种后,乙脑发病率逐年下降,显示应急接种和常规免疫对乙脑疫情的控制效果肯定.

    作者:何琼芬;陈治玲;陈轮;吴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丹东市二次供水卫生现状调查

    目的调查丹东市二次供水水池(箱)的卫生现状,为制定改善对策提质依据. 方法通过对市区72个经清洗的水池(箱)水质及清洗前后两个水箱水质作五项指标检验,统计出各项指标、超标率. 结果余氯、浑浊度的超标率较高,分别为34.7%和20.8%;清洗后水箱的水质有明显改善. 结论对二次供水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进行探讨.

    作者:贾庆毅;王旭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