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仕雄
目的了解慢性病在丹东市乡村居民的患病情况、易感人群的分布和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抽样对20岁以上常住人口共2 682人进行居民健康状况及行为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慢性病中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患病率分别为11.11%、18.63%、7.13%;吸烟、饮酒、威食、超重、失眠的比例分别为27.54%、22.72%、17.86%、28.61%、12.6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饮酒、成食和超重、失眠等是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随着饮酒年限和吸烟年限的增多,其患慢性病的危险性也呈显著的上升.超重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者的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均比同龄健康者成倍增高.结论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是丹东地区乡村居民的主要慢性病.加强健康教育、开展控烟与防治高血压是主要的干预措施.
作者:刘奇男;董光辉;贾庆毅;滕月舟;王曙光;张少青;曹东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状况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特点.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菌种,用K-B法作12种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试验.结果MRSA检出比率为52.5%,其无耐万古霉素株,耐药率<25%的只有呋喃西林,对其余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结论 MRSA已成为医院患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切实加强实验室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红冰;刘志玲;杨莉梅;刘彩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眩晕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的症状,粥样动脉硬化和颈椎病是影响椎基动脉系统血流的主要原因.基底动脉环(WILLIS氏环)是侧支循环系统,但其先天异常者约占半数左右,当脑血供障碍时,常不能提供良好的代偿作用.
作者:陆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建立测定食品和生活饮用水中硒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消化食品样品,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硒的含量.结果本法的检出限为0.40 ng/ml,回收率为93%~105%,经对国家标准物质的分析结果证明,其测定结果与推荐值符合.结论本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结果可靠、样品用量少等优点.
作者:侯韬乔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对1999~2002年海南省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控制建议.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原则对中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原因判定.结果海南省4年来春季发生食物中毒起数较多,冬季发生食物中毒较少;农村发生的食物中毒高于城市,占65.5%;群体性食物中毒起数占75.9%,中毒人数占94.0%,但是,所有死亡事件均为散发中毒造成;发生在集体食堂(主要是学校学生食堂)的中毒人数多,占中毒总人数的63.9%;微生物食物中毒发生起数占总中毒起数的41.5%,其中毒人数占总中毒人数49.3%.结论必须根据海南省食物中毒的特点、食物中毒高发场所、人群、主要中毒食品、中毒原因等,提出预防控制食物中毒的措施和策略.
作者:杨斌;陈海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在脑梗塞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LP(a)的浓度.结果脑梗塞组LP(a)浓度为(0.40±0.28)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2±0.15)g/L)(P<0.01),复发脑梗塞与初发脑梗塞比较,血LP(a)含量及LP(a)增高发生率亦显著高于初发脑梗塞组(P<0.05,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与LP(a)水平含量呈正相关,LP(a)水平与年龄、血压、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关(P>0.05).结论 LP(a)为一独立的致脑梗塞危险因素,同时亦是脑梗塞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含量可做为判断病情轻重的客观指标之一,且对有缺血性中风倾向病人测定LP(a)含量可推测其患病风险和对已发生脑梗死者,可推测其再发可能性.
作者:卢桂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随着医德观的转变,研究不同群体中的应激表现的伦理对策,正在引起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解藏族医学生中的应激表现,对藏族男女医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降低应急反应的社会伦理对策.
作者:赵芳玲;谢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前列腺增生症、膀胱结石、膀胱出血、膀胱肿瘤等疾病术前术后常用的重要治疗手段是持续膀胱冲洗.传统方法中,我们采用开放式输液吊瓶进行持续膀胱冲洗,瓶中存在致热源,易污染,使患者常出现尿路感染及更换频繁易致气栓形成、凝血阻塞的情况.
作者:张晓蓉;刘闽;薛秀琴;褚小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热休克蛋白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应激情况下合成的一组结构和功能高度保守的蛋白.有些热休克蛋白是持续合成的,在分子折叠中起着管家基因的作用.作为显性的免疫原,热休克蛋白广泛分布于各种丝虫,在丝虫的发育过程及宿主抗感染免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热休克蛋白作为免疫反应中的靶抗原之一,有望成为抗丝虫疫苗的候选分子.
作者:吴建军;方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本文详细叙述了皮肤科医生如何有效利用Internet上的皮肤科学信息资源,其中包括认识Internet,如何搜索皮肤科资料以及常见的皮肤科学信息资源.
作者:杨仁祥;贺志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分析驻刚果(金)维和人员恶性疟的误诊情况,为非洲恶性疟的正确诊断提供建议.方法调查2003年4~12月,中国驻非洲刚果(金)维和二级医疗分队住院治疗疟疾病人中院外误诊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96例住院治疗疟疾病人中,院外误诊为非疟疾病人19例,均为恶性疟,院外误诊率占住院疟疾病人的19.79%;误诊为呼吸道感染的疟疾病人多,占12例.结论对刚果(金)恶性疟的高发形势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疟疾实验室诊断的局限性认识不足,以及维和人员对疟疾的易感性和长期服用预防药物等因素,均是影响疟疾院外误诊的重要原因.
作者:胡高频;何晓健;翟爽;刘碧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建立特异、敏感、快速、同步检测含漱液中A、B型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方法以流感病毒A型保守的M基因和流感病毒B型的NS基因为模板分别设计的两对引物,用MRT-PCR同时扩增A型M基因和B型NS基因的片断,得到相对应的病毒片段,根据扩增出的片段的位置和大小来判断含漱液中A、B型流感病毒分型.结果用MRT-PCR从19株A型流感病毒毒株和11株B型流感病毒毒株分别特异地扩增出M基因501bp的片段和NS基因136bp的片段,灵敏度可达1.6×10-5TCID50;对2份黑天鹅的咽拭子和肺组织标本均检出A型流感病毒M基因501bp的片段.结论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能特异、敏感快速的检测A、B型流感病毒.
作者:程小雯;房师松;庾蕾;张再清;吕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21世纪需要高素质人才,为适应新世纪教改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医学寄生虫学的教学现代化势在必行,现论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改革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的一些构思.
作者:张冬梅;潘卫庆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为了解全细胞百白破三联制剂(DTwP)和无细胞百白破三联制剂(DtaP)的接种副反应情况,于2003年9月~2004年1月在新泰市卫生防疫站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对106名3~12月龄儿童分别接种DTwP和DtaP,观察其接种副反应.
作者:耿玉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为了解兖州市城区托幼机构消毒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托幼机构消毒水平,2002年5月,对兖州市城区15所托幼机构消毒工作进行了调查.
作者:蒋宁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被用作肿瘤标志物,主要用于前列腺癌(Pc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近年来研究表明,PSA也存在于女性体内,并且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将对PSA在逻辑性一和女性中存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梁海珊;唐支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VEGF对PLC的诊断、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控的意义及与AFP的协同价值.方法用ELTSA法测定69例PLC者血清中VEEGF和AFP.结果PLC组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432.4±296.7)pg/ml与肝硬化组(140.5±89.1)pg/ml、乙型肝炎组(129±59)pg/ml及健康组(129.4±58.7)pg/ml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血清VEGF和AFP对PLC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72:5%和73.9%,二者联合应用对PLC诊断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分别为85.5%和88.3%.PLC患者血清VEGF水平手术前与手术后1周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复发患者,其血清VEGF和AFP均高于参考值.结论 VEGF对PLC诊断、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控有重要意义,和AFP联合应用可提高VEGF的监控价值.
作者:姚中吉;潘辅全;王秀桂;何长友;朱中元;段珊;廖翠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病原菌谱的变迁及耐药性情况.方法通过常规细菌培养鉴定病原菌,用M-H培养基经K-B法测定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G杆菌为多见,并对抗生素有较广的耐药性.结论医院感染的病原菌谱已发生变迁,以G杆菌为多见,并大多为条件致病菌,对抗生素普遍有较高耐药性.
作者:金保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为探索SARS的治疗药物,实验观察合成的13种小分子药物抑制SARS冠状病毒的效果.方法采用微孔塑料板病变法及MTT法,通过观察细胞病变(CPE)及OD值测定结果,判定药效.结果 13种小分子药物中3、47和8号药物在接种SARS病毒后20h内对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9号药物在接种病毒后30h内药效显著;接种SARS病毒36h后,SARS病毒繁殖迅速,48h后全部发生细胞病变,微孔板病变法与MTT法结果一致.结论 13种药物中有5种药物在24h内对SARS冠状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0h后所有药物细胞孔开始出现病变,48h后细胞全部病变、死亡,表明合成的13种小的药物均不能有效地抑制SARS病毒的繁殖.
作者:杨洪;董艳荣;何雅青;李进;刘建军;刘小立;何建凡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病(ARVD)是一种衰老性疾病,虽然可能没有临床症状,但它是弥漫性血管疾病的一种表现,许多ARVD患者出现肾外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ARVD是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常见原因,也是老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F)患者接受透析程序治疗的常见肾病诊断之一.在这些患者中,肾损害的原因仍然是有争议的问题.ARVD患者死亡率高,尤其是那些有肾功能衰竭者.本文综述了相关的肾外血管疾病与ARVD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ARVD患者肾功能和死亡率的影响,同时也回顾了新的ARVD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可能发病机制的有关证据.
作者:唐瑞秀;陈淑芬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