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抵抗素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疗效观察中的作用

徐丁;刘海凤

关键词:血清抵抗素, 慢性阻塞性肺病, 稳定期, 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血清抵抗素水平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干部病房老年科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0例COPD稳定期老年患者的资料:(1)检测其血清抵抗素水平,并与健康体检者比较;(2)分析不同血清抵抗素水平的COPD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和FEV1占预计值的比例)、呼吸困难评分和人均年急性发作次数.结果:COPD患者的血清抵抗素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1);抵抗素高水平组(≧2.0 μg/L)的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优于低水平组(< 2.0 μg/L);呼吸困难指数评分(P < 0.01)和人均年急性发作次数(P < 0.05)均低于低水平组.结论:血清抵抗素水平可影响COPD稳定期的治疗效果,可用于预测预后情况.
心理医生(下半月版)杂志相关文献
  • 耳穴埋籽治疗心悸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耳穴埋籽治疗心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心悸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予耳穴埋籽,3天为一疗程,3个疗程内观察两组的疗效.疗效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86.7%.结论:耳穴埋籽对心悸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洪丽君;朱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围术期心理干预对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围术期心理干预联合舒芬太尼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IA)在妇科微创手术患者应用的效果,探讨其在术后镇痛应用的价值.方法:ASA I-Ⅱ级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A组(心理干预组)和B组(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舒芬太尼PCIA方法术后镇痛,国产舒芬太尼100ug/100ml,负荷量2ml,背景输注量2ml/h,PCA剂量2ml,锁定时间15分钟.心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由专人为患者行围术期心理干预.术后1、4、12、24h记录血压、脉搏、SpO2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病人静息情况下视觉模拟评分(VAS)、24小时病人PCA总次数、总有效次数、舒芬太尼消耗量、病人对镇痛满意度.结果:A组术后1、4、12h的VAS明显低于B组(P<0.05);病人PCA总次数、总有效次数、舒芬太尼消耗量A组显著低于B组(P<0.01);病人对镇痛满意度A组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联合舒芬太尼PCIA术后镇痛用于妇科腔镜手术,有心理镇痛效应.这种心理镇痛效应可明显提高舒芬太尼术后镇痛效果,并明显提高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

    作者:岳忠勇;隋王素梅;逄淑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儿童孤独症51例家庭综合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孩子孤独病患者家里的自身休养方式与体验.方法:抽取51个病患者家庭进行研究,并考察他们的行为与动作,并针对其自身治疗方式进行一个考察,分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病患者进行训练与测试.结果:2个月的病患者明显要比4个月的病患者差,将这2组与未训练之前相比,这2组的身体各方面的素质都有了很明显的提高与改善.结论:训练病患儿,对他们的病情很有帮助,而且对他们的早日康复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作者:范瑞雪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浅谈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28例颅脑外伤患者,对其进行临床护理干预.结果:患者经过及时治疗,终治愈出院125例,死亡3例.结论:在颅脑外伤患者中,采取优质护理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黎小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产后抑郁症的社区护理有效模式分析

    目的:对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的社区护理有效模式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分娩的产妇的5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改良组,每组各27例患者.对对照组中的产妇进行常规的产科护理模式护理,而对改良组中的产妇进行以产妇及其家庭为中心的社区产科护理有效模式护理.对两组产妇的产后抑郁症情况进行观察,并且比较分析.结果:在对两组产妇进行相应护理后,对照组中,有5例产妇出现抑郁现象,占18.52%;而改良组中有1例产妇出现抑郁现象,占3.7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产妇进行以产妇及其家庭为中心的社区产科护理,对减少产妇的抑郁发生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结论:对产妇进行以产妇及其家庭为中心的社区产科护理,对于较少产妇抑郁症的发生率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张爱乔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足月妊娠合并子宫肌瘤96例分娩方式探讨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较为常见的妊娠合并症,其发生率0.2-0.4%.近年来由于高龄产妇分娩的增多,剖宫产率上升,合并子宫肌瘤实际发现率也相应增多.现对我院96例足月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分娩方式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其处理方法.

    作者:隋冬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微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120例临床总结

    目的:总结应用微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临床经验,评价微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0例采用微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的下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5例手术切口一期愈合,2 例延期愈合.3例伴有咬牙合不良和轻度张口受限,经调牙合及张口锻炼后,基本恢复.其余均咬合关系良好、张口度及开口型均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结论:采用微钛板的坚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效果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丁晓龙;谢友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100例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并探讨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并提高该项疾病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以2009年10月-2012年4月期间我院共收治的100例小儿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特点以及诊断过程等进行了较为全面与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心律失常的患者主要是以窦性心律失常为主,异位心律失常次之,而导致小儿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中,非心源性心律失常多于心源性心律失常,而属于非心源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感染性疾病的因素占据首位.经过有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本组100例患者痊愈的为89例,好转的8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对比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和类型很多,找对病因、对症治疗是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关键.

    作者:付茂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麻黄碱在产科腰硬联合麻醉中的应用

    我院近年来对产科病人行剖宫产术102例均采用麻黄碱20mg+罗哌卡因15 mg(2 ml).腰硬联合麻醉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有关经验介绍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择期产科患者102例,年龄20-39岁,随机分为实验组(A)和对照组(B).每组51例.实验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同时应用麻黄碱,对照组单纯应用腰硬联合麻醉.

    作者:范守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临床骨科病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目的:探讨创伤骨科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及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从入院、受伤的部位、治疗方法等方面分析创伤骨科病人的心理特点、容易引发的相关问题和可能产生的矛盾.结果:通过认真地观察与分析,把握创伤骨科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共性和个性的心理护理.结论:掌握创伤骨科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保证护理工作的落实,从而促进病人的康复.

    作者:郭江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肺癌患者的护理体会

    20世纪中叶以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肺癌是常见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近年我国的肺癌发病率逐年递增,总患病率已占男性恶性肿瘤首位,预计到2025年,每年将有90万人死于肺癌,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代谢能力下降,特别是老年肺癌患者还伴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其治疗和康复,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对老年肺癌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

    作者:裴宜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浅谈精神病人的家庭护理

    精神病主要是人的大脑功能紊乱,不能控制自身行为的一种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感觉、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异常,因而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方式,也不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甚至会妨碍社会治安[1].复发率高,除了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外,与家庭护理正确与否有直接关系.精神病患者经过住院系统治疗后回归社会,如何巩固疗效,做好康复治疗,减少复发,家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2].

    作者:杨慧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门诊患者候诊时的心理疏导

    目的:探讨有针对的心理疏导对策在门诊候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通过门诊患者候诊时容易出现的不良心理成因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对策,开展医疗投诉情况、患者满意度调查评定.结果:心理疏导对策实施前后比较发现,观察组在医疗投诉方面较对照组减少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满意度上,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对策,不仅有助于降低门诊候诊患者的医疗投诉情况,而且对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大有裨益.

    作者:周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写作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写作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采用整群分层取样方法选取我院维持治疗期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患者进行写作训练治疗,每周5次,每次1小时,时间三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积极因素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9,p<0.01);在消极因素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5).结论:写作训练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社会能力.

    作者:刘玉兰;宋欣欣;武春建;张永东;甄文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现状调查

    目的:探查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共97名聋哑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97名聋生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1.0%,各分量表检出率分别为学习焦虑22.7%,对人焦虑3.1%,孤独倾向2.1%,自责倾向1.0%,过敏倾向3.1%,身体症状19.6%,恐怖倾向2.1%,冲动倾向6.2%.结论: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问题总体良好.

    作者:拉巴桑珠;杜伟伟;普巴扎西;尼玛玉珍;平措卓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介入治疗中护患沟通技巧的探讨

    目的:对采取介入治疗时护患之间的沟通技巧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2月-2012年2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临床患者病例资料524例,对与患者的沟通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其予以回顾性分析,对沟通技巧进行总结.结果:通过调查,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以及同年龄段的患者所采取的沟通方式也会存在差异.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对患者的恢复得到促进.结论:学会倾听,懂得包容理解是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医护人员应对其予以注意.

    作者:蒋学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银翘散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银翘散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银翘散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将我院门诊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诊治的急性上感的的患者256例,按照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28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治疗急性上感常规西药感康(1片/次,1天3次),实验组给予银翘散汤剂口服(1天2次),对比观察2组治疗疗效,从患者的疗程、退热效果、治愈率等多个方面对比.结果:实验组128例平均痊愈疗程5.6天,退热时间平均4.8h,6h后再次发烧1例,完全治愈127例;对照组平均痊愈疗程7.2天,退热时间平均3.4h,6h后再次发烧17例,完全治愈108例.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翘散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缩短临床治疗疗程,虽然退热速度不如西药,但其疗效较稳定不易复发.同时银翘散治疗的痊愈率高,对治疗患者疾病减轻患者痛苦有比较好的疗效.

    作者:沙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不良心理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不良心理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按入组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但观察组加以综合护理干预,两月后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心理情况、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经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不良心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消减不良心理、减轻精神负担,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理想的医护综合治疗模式.

    作者:张秀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探讨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心理也不断变化.病人就诊的目的:与以前相比明显不同,需求更加广泛.病人不仅要求医生提供生理健康方面的建议,还需要医护人员解答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心理护理.躯体治疗和心理护理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促进.因此,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病种、不同文化程度的门诊病人心理特点,适时、主动、准确地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要主动学习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心理护理的技能.以创造融洽的就诊氛围,拉近医患、护患之间的距离,为病人尽早康复奠定基础.

    作者:王传芝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84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n=42)和对照组(n=42),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干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为67.24±22.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47±14.3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对提高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一种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陈伟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心理医生(下半月版)杂志

心理医生(下半月版)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