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怡辉;张湘生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是临床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衔接前一阶段医学基础、临床通科的学习与下一阶段专科定向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思维、科研思维、医德医风等的树立.本文将七年制学生进行胸心外科实习的带教体会做一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邱阳;宋云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不同心功能状态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探讨其与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通过手术取材,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30例瓣膜病所致不同程度心衰患者和5例正常人心肌组织中ACE2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瓣膜病所致心衰患者心肌组织ACE2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其中中重度心衰患者升高尤为显著(P<0.01).结论 心衰患者心肌组织ACE2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强,这可能是心脏的代偿机制,促进ANGII降解,增加ANG1-7合成,保护残存的心功能.
作者:王江;田颖;聂凌;宋熔;谭红梅;祝善俊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PACS)以全数字化、无胶片化方式采集、判读、存储、管理及传输医学影像资料,实现了医学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极大方便了医院临床和教学工作.结合PACS的特点和多年教学经验,我科把PACS应用于整个影像学教学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胡俊;丁仕义;黎海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外科手术学基本技能训练教学是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外科的基本操作技术,是外科学教学的基础.为了探索外科手术学基本技能训练教学的教学规律、解决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我室对三年制大专层次临床医学专业的外科手术学基本技能训练教学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向志钢;张业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病死率的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已作为治疗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体内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是一种连续监测心律及心率的仪器,可以对自发性室颤做出有效的反映,感知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防止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我院于九十年代末开始对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安装ICD,积累了一些临床护理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开;刘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长期以来,内镜室护理质量管理片面强调了布局、陈设、器械管理与保养及护士的各项技术操作,忽视了评价的心理需求,而这一项恰恰直接影响检查和治疗效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纠纷发生均与护患沟通障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排除其恐惧心理才能达到好的检查、治疗效果.
作者:林晓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提高护理教学质量除了要抓良好的大班课堂教学外,临床带教的质量也不容忽视.皮肤科患者由于某些疾病病程较长,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人心理压力较大,且疾病表现在外,视觉上难以被旁人接受,更增加了病人的心理负担,故在临床护理带教中既要让护生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使病人舒适的同时,也要注重与病人的交流,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放松心情接受治疗,促进疾病的痊愈.现将皮肤科护理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吴娅利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指彻底切断冠状静脉、胃短静脉、胃后静脉、左膈下静脉,包括高位食管支或同进存在的异位高位食管支,同时结扎、切断与静脉伴行的同名动脉.我科自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焕;张文书;杨慎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病毒所致的急性炎性皮肤病,多侵犯头面部三叉神经和胸部肋间神经分布区.对其治疗方法有多种[1-3],如肌肉注射聚肌胞、病毒唑或口服病毒灵、解热镇痛药、维生素类局部治疗等.作者自2000年5月至2005年8月对120例带状疱疹病人分别用涂50%高锰酸钾和2%龙胆紫溶液治疗,进行对照观察,50%高锰酸钾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存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有关男性精子的状况和研究是近十多年来男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许多资料和研究表明人类的生殖功能正逐渐退化,在过去的50年里人类精液质量下降了近一半,而且精子数量还在以每年2%的速度继续下降,将来不育症的发生率可能高于目前文献报道的12%~15%,甚至达到30%以上[1].精子为何越来越少?虽然目前科学研究尚无定论,但许多证据表明,高温、辐射、噪声、缺氧、空气水的污染、化学品接触、环境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烟酒、食品中各种添加剂和农药广泛使用、疾病等是导致人类精液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药物、疲劳、精神紧张、精神压力过大等也与之相关.总之,环境和职业与生殖健康密切相关.
作者:俞炽阳;李玉艳;王凤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扁桃体切除术中扁桃体剥离的两种方式(剥离法,分剥法),比较两种方式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 慢性扁桃体炎病员226例,病变扁桃体452侧,按单侧计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剥离法、分剥法剥离并切除扁桃体,比较不同方式的剥离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 分剥组剥离时间(4.63±0.48)min,手术时间(6.0±0.58)min,出血量(8.8±2.9)ml;剥离组剥离时间(9.3±0.95)min,手术时间(11.85±1.07)min,出血量(14.5±3.7)ml,与分剥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 慢性扁桃体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扁桃体切除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在扁桃体剥离中采用分剥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唐林甫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在板栗高产地区,人们在采摘板栗时容易被板栗刺刺伤眼部,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我院2004年至2006年共收治14例(14眼)板栗刺致眼外伤的患者,现将其诊治情况做一小结,报告如下.
作者:杨雪莉;洪卫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进一步提高创伤性休克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9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急诊科230例严重创伤病人,对患者年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伤后就诊时间,是否手术,输液输血量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0例严重创伤病人中抢救成功率为71.3%,创伤病死率为28.7%.结论 严重创伤、重度休克、长时间低血压、非正确休克复苏是影响休克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早期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创伤性休克的救治效果.
作者:赖湘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好发于50岁以上老人,头部外伤史轻微或没有外伤史,血肿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大多覆盖于额顶部大脑表面,介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形成完整包膜,病程一般在1~3个月内.CT检查多能确诊.此期血肿多呈液体或半凝状,因而近年来颅骨钻孔引流成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治疗方法.我科自1998年6至2006年7月,采用骨锥锥颅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忠才;宋元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中,运用教学思路教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所谓讲课思路,通俗的说法就是用一条轴线将授课内容贯穿起来,一个好的讲课思路能使学生主题明确、印象深刻,有助于理解记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曹世民;戴桂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乳腺癌患者较为常见,确诊为乳腺癌后,需要手术根治,术后再配合放疗化疗及免疫特殊疗法.作者根据病人的病情及经济情况采取3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均收到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学民;余姗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临床治疗老年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57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病例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原发疾病、并发症、合并症等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 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定:良好19例,中残8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9例.结论 入院时间、GCS、原发疾病、并发症、合并症等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重视原发病的治疗,掌握手术适应证,控制血糖,合理应用激素,积极处理合并症和并发症可提高生存率,降低残死率.
作者:殷林祥;马玉新;毛培军;黎柏源;白海平;李增生;张伟;陈焕然;安宁;何家全;杨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复杂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 应用镶嵌式外固定器对7例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进行复位及固定并放置引流,对该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 7例骨折均达到完全骨性愈合,其中3例对位对线良好,膝踝关节活动正常,患肢无短缩;4例骨折端有轻度前后成角,患肢有短缩但均小于2 cm.结论 使用镶嵌式外固定器治疗复杂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有明显的优势及临床疗效.
作者:尹怡辉;张湘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是中医护理常用技术之一,它具有吸收快、药力大、组方灵活,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收到较好的疗效,我科自2002年以来使用自制中药灌肠液治疗肠道感染效果良好,并在临床护理中对原保留灌肠方法做了改进,其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爱枝;罗秀娟;林晓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剖宫产是处理难产、某些孕期合并症、并发症,保证母婴安全,解决产科分娩的重要手段[1-2].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而出血是剖宫产术常见的并发症,我院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共发生剖宫产产后出血2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代翠婷;朱丽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