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笑气在口腔门诊的应用

岑丽梅;徐普;翦新春;毛小泉;邢莉;卢明智;王冬霞

关键词:笑气, 口腔门诊, 应用
摘要:笑气是口腔治疗中安全、有效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的方法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笑气逐渐成为常规方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规范笑气应用,尽量使患者的治疗舒适放松满意,从而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下巨大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手术技巧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巨大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手术技巧.方法 2006年6月至2012年8月对62例巨大卵巢囊肿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将脐部切口扩至20 mm,在囊肿表面做一荷包缝合,自荷包内小切口置吸引管吸尽囊内液,把囊肿完全提拉出腹部切口,在腹壁外行囊壁剥除术,残留正常卵巢组织缝合成形后还纳腹腔.结果 62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手术并发症,62例术后随诊2~24个月,无复发且患者无不适.结论 腹腔镜下巨大卵巢囊肿剥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适合于临床上开展应用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彦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MRI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MRI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有MRI扫描资料的AIP病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经临床综合指标及肾上腺皮质激素规范治疗随访证实3例.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结果 5例MRI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局限肿块型2例,混合型(胰腺弥漫性肿胀伴胰头局限性肿块)1例;病灶周围“包囊征”6例,包囊完整或不完整;肾前筋膜增厚1例;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胰腺病灶、胰周“包囊壁”强化不明显,延迟扫描均呈渐进性强化;MRCP示胆管扩张、胰管节段性狭窄4例,另4例未见明显异常;激素治疗患者2~3次复查表现为胰腺病灶明显好转;所有病例DWI均显现胰腺病灶明显高信号.结论 AIP具有特征性的MRI影像表现,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大多数患者能够被明确诊断.

    作者:丁怀军;张国权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茵栀黄联合双歧杆菌配合蓝光治疗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茵栀黄合剂及双歧杆菌活菌制剂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18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各60例,三组均采用蓝光治疗,A组加用双歧杆菌活菌剂,B组加用茵栀黄合剂,C组同时加用双歧杆菌活菌剂及茵栀黄合剂,观察三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情况、血清胆红素数值及全身状况.结果 组间比较,B组、C组在退黄时间、降低胆红素数值及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A组(P<0.01);C组在退黄时间、降低胆红素数值及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在普通蓝光照射的同时加用双歧杆菌活菌剂及茵栀黄合剂比单用双歧杆菌活菌剂或者茵栀黄合剂效果明显,而双歧杆菌活菌剂及茵栀黄合剂均为口服,无需静脉给药,患儿及家长容易接受,其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进一步缩短病程,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阳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临床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诊断与肝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相关性.方法 于B超多普勒引导下行肝组织活检制片,并对切片进行肝组织炎症分级和肝组织纤维化分级.肝组织活检同时进行血常规、血清肝功能、HBV标志物、乙肝五项等检测.根据各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查结果分为HBeAg阴性组和HBeAg阳性组进行比较,同时将患者肝功临床分级情况与其病理分级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HBeAg阴性组和HBeAg阳性组的小叶内变性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界面性炎症评分、汇管区炎症评分、纤维化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LT、PTA、HBV-DNA监测值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BI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病理分级与临床分级符合率情况K=0.148,u=2.349,P<0.05,提示患者病理分级与临床分级一致性强度微弱.结论 临床诊断并不能够完全正确反应肝组织病变情况,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若无穿刺禁忌证时应当积极接受肝组织活检,明确诊断.

    作者:吴李贤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胎膜早破产妇细胞凋亡因子3、9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9表达水平在胎膜早破产妇中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10例胎膜早破产妇进行Caspase 3、9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同时选取10例阴道分娩、10例剖宫产产妇进行对照.结果 胎膜早破组Caspase 3、9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Caspase 3、9主要表达于羊膜上皮细胞、绒毛膜滋养层细胞胞浆,少数表达于网状细胞和纤维细胞胞浆.光镜下胎膜早破组胎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明显,电镜下可见凋亡细胞.结论 Caspase 3、9水平在胎膜早破产妇中显著增高,可能在加速胎膜细胞凋亡的同时减少了细胞基质的产生,能够加速胎膜的破裂.

    作者:汤礼宾;章志福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MRI表现.结果 病灶均为单侧.单发27例,多发1例.位于腺体内27例,腺体外1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25例,分叶状3例.病灶大径1.2~5.8 cm,平均2.4 cm.平扫时病灶T1呈等或低信号25例,稍高信号3例.T2均呈等或高信号,信号均匀12例,不均匀16例.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强化较均匀9例,不均匀16例,环形强化2例,1例未做增强扫描.结论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MRI对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张明东;黄静;李顶夫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软组织肉瘤中C-KIT,PDGFRα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讨论软组织肉瘤(STS)中C-KIT,PDGFRα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直接测序分析32例石蜡STS组织中C-KIT的突变(9,11,17外显子)和PDGFRα(12,1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以10例胃腺癌作为对照.结果 C-KIT基因的突变率为37.5% (12/32),突变位点主要在第11外显子.PDGFRα基因未发现有活性的突变,但其中16例在12外显子第567位密码子(P567P)、4例在18外显子第824位密码子(V824V)发现同义突变.结论 约三分之一的STS发生C-KIT突变,C-KIT可能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STS中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徐玮;李惠;孙怡;侯宁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Ets-1、CD44V6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E26 transformation specific-1 (Ets-1)、CD,V6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分别检测Ets-1、CD44V6在宫颈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Ets-1在宫颈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50%、7.5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4,P<0.01); CD44V6在宫颈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00%、12.5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93,P<0.01).Ets-1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年龄、组织学类型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的阳性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肿瘤大小、年龄、组织学类型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ts-1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CD44V6的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5,P<0.01).结论 Ets-1、CD44V6在宫颈腺癌组织中呈现过表达,因而,检测两者可反映癌细胞浸润转移的风险.

    作者:高荣;李伟;尚培中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上腹部俯卧位CT术前定位法在经皮肾镜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上腹部俯卧位CT术前定位法在经皮肾镜穿刺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患者术前上腹部俯卧位CT平扫及IVP检查,提前设计穿刺通道、角度和深度,术中膀胱镜逆行放置输尿管导管后,接生理盐水点滴灌注或人工加压灌注造成人工肾积水,患者俯卧位,再根据术前设计穿刺道、角度和深度,刺入穿刺针,拔出针芯见尿液流出说明穿刺成功,即可切开皮肤,行筋膜扩张,放入F18~20标准通道套管,利用气压弹道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结果 450例患者均穿刺成功,碎石时间35~150mim,平均90 mim,一期结石清除率为70%,Ⅱ期清石率为85%,残余结石采用ESWL治疗,所有患者未发生气胸、腹腔内脏器损伤、严重感染、高热,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大出血,经行介入治疗后治愈,1例术后肾周脓肿,经切开引流后治愈.结论 利用CT术前定位技术行经皮肾镜穿刺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患者胸膜、腹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

    作者:杨俊;何问理;曾顺生;宋少辉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分别检测70例骨肉瘤组织及30例骨肉瘤旁组织中Cx43、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Cx43在骨肉瘤组织、骨肉瘤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29%、86.67%,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75,P<0.01);Ki-67在骨肉瘤组织、骨肉瘤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3%、16.67%,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45,P<0.01).在临床病理因素中,Cx43的表达与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肿瘤直径、临床分期、肺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临床分期、肺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43、Ki-67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6,P<0.01).结论 骨肉瘤组织中Cx43呈现低表达,Ki-67呈现过表达,两者均与临床分期、肺转移有关,因而,检测两者表达情况有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发展.

    作者:高飞;李伟;于明克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放化同期治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VEGF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 比较放化同期治疗和放化序贯治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64例经病理确诊的ⅡB至ⅢB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各32例,A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及同期EP或TC方案化疗,B组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后序贯EP或TC方案化疗.在放射治疗前、放疗开始1个月和治疗后(两组均完成放化疗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VEGF,比较两组患者的中VEGF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A、B两组缓解率分别为90.6%和68.8%;A组近期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B组(x2=4.7300,P=0.0296).在放射治疗前,A组和B组的VEGF分别为(212.65±43.24) Pg/ml和(218.81±54.81)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91,P=0.6194).放疗开始一个月分别为(160.36±44.39) Pg/ml和(243.63±36.3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128,P=0.0000)和治疗后分别为(97.53±15.48) Pg/ml、(102.31±27.74) 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12,P>0.05).同时发现A组在治疗30d时VEGF水平显著下降,而B组则出现了显著的上升(P<0.05).结论 放化同期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单纯放疗诱导的局部晚期肺癌外周血VEGF的表达,提示同期化疗能够通过抑制VEGF水平进而降低VEGF相关的肿瘤放射抵抗和放疗野外肿瘤的增殖和转移.

    作者:王轶楠;肖建波;赵郁;岳海淑;李海丽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乙肝(CHB)患者53例、慢性重型乙肝(SHB)患者47例]及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进行检测,比较各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 CHB组与SHB组患者IgG、IgA和IgM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SHB组免疫蛋白水平明显高于CH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改善组IgG、IgA和IgM水平均明显低于恶化组,且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能反映慢性乙肝患者肝细胞受损程度,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检测依据.

    作者:宋莉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海口市2008-2011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海口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 收集海口市四个区上报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2008-2011年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海口市2008-2011年共报告AEFI 1 205例,≤2岁占80.41% (969/1 205),男女性别比例为1.45∶1,报告发生率为4.38/万剂次,主要集中在9~11月份,发生率高是百白破联合疫苗(9.65/万剂次),其次A群流脑疫苗(4.75万剂次).1 205例AEFI病例中,95.27%为不良反应,其中以一般反应为主(80.14%),临床损害以发热和红肿/硬结为主,各占69.18%、24.72% (624/902、223/902);异常反应报告以过敏性皮疹为主,占75.61% (186/246),其次卡介苗淋巴结炎占12.60% (31/246);报告病例中治愈或好转病例共1 204例(99.92%),死亡1例(0.08%),无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和接种事故发生.结论 海口市AEFI监测系统运转正常,无发生严重异常反应.

    作者:邝继琰;王明衡;陈仕学;杨兴林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剖宫产产妇实施早期“指导性护理”的效果观察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导致术后并发症呈增多趋势,因此,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的护理质量和护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已成为产科护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术后产妇早期活动锻炼,进行科学的“指导性护理”能有效促进术后产妇下肢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预防和减低产妇呼吸、循环、泌尿、皮肤等系统的并发症具有积极的意义[1].

    作者:谢碧梅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3D打印技术在下颌骨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下颌骨肿瘤的应用.方法 8例下颌骨肿瘤患者,术前行64排螺旋CT扫描和MRI3.0T扫描,进行三维重建配准,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制作肿瘤模型和修复块,术中引导骨肿瘤截骨,术后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8例患者平均随访36个月,均无局部复发,无假体周围感染、松动及断裂事件发生.结论 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下颌骨肿瘤可以明确肿瘤位置,并且减少了手术的操作时间,可以达到更佳的手术效果.

    作者:周烨;马立敏;周霞;张宏斌;王捷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感染可能性评分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预测作用

    目的 探讨感染可能性评分(IPS)预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BSI)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血液恶性肿瘤患者90例,所有患者在化疗前进行一次IPS评分,并且自进入病房至出院或死亡均监测有无BSI的发生,利用工作特征曲线评价IPS诊断BSI的价值.结果 所有患者IPS评分平均为(11.80±6.54)分,BSI的发生率为11.11%;其中未发生BSI患者IPS评分为(10.62±5.90)分,明显低于发生BSI患者的IPS评分[(13.85±7.10)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3,P=0.040).IPS评分系统预测BSI佳值为13.0,灵敏度为79.75%,特异度为76.89%,曲线下面积为0.72,阳性预测值为65.83%,阴性预测值为91.33%.结论 IPS可作为一个筛选BSI的有价值的工具,对于开展预见性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梅俊辉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社区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规范化管理在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于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88例高血压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94例.实验组接受规范化管理,对照组接受非规范化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生活方式改进及健康教育依从性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依从性、生活方式改进依从性及健康教育的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生活方式改进依从性及健康教育的依从性,值得推广.

    作者:李季妮;赖春娟;李春红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不同检测系统血清钾钠测定结果分析与偏倚评估

    目的 探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全血标本和生化分析仪测定静脉血清标本血钾、血钠结果之间有无差异.方法 分别使用GEM Premier 3000血气分析仪和罗氏Modolar DP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动脉全血标本和静脉血清标本血钾、血钠浓度,然后对检测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和直线回归分析,并且按照美国实验室修正法规(CLIA'88)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标准允许总误差(Total error allowance,TEa)的1/2作为判断标准,判断两个不同检测系统之间测定的结果有无差异.结果 血气分析仪测定血钾、血钠结果比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略低,配对t检验显示两者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两者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 5、0.993 0,预期误差都小于1/2TEa,该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 临床上可使用血气分析仪测定血钾、血钠作为参考,但应注意其检测结果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徐姿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早期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34例为观察对象,其中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开颅手术或钻颅手术、控制血压、脱水降低颅内压和术后康复治疗,1次/d,每次45 min,每周6次,连续治疗30次.71例高压氧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后7~14d开始高压氧治疗,1次/d,每次45 min,每周6次,连续治疗3~4周.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脑出血病损评分(SIAS)积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高压氧治疗组治疗后MMSE评分、MOCA评分、SIAS肢体运动积分和ADL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随访半年,高压氧治疗组MMSE评分、MOCA评分、SIAS肢体运动积分和ADL评分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压氧能显著促进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李金林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不同剂量地佐辛对瑞芬太尼静脉全麻术后苏醒期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地佐辛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瑞芬太尼静脉全麻术后苏醒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四组(T1组、T2组、T3组、T4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行双盲试验.在麻醉深度监测下行麻醉诱导及维持,维持药物为丙泊酚+瑞芬太尼,术毕前15 min,T1组、T2组、T3组、T4组分别静注地佐辛80 μg/kg、60 μg/kg、40 μg/kg、20 μg/kg,C组静注生理盐水10ml,观察患者睁眼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恶心呕吐及躁动不良反应.结果 T1组、T2组的睁眼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明显较T3组、T4组和C组延长(P<0.05),T4组和C组VAS评分及躁动情况发生率显著高于T1组、T2组和T3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静脉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地佐辛(40 μg/kg)可预防术毕疼痛及痛觉过敏现象,减少苏醒期的躁动.

    作者:罗小玲;欧阳伟子;赵丽 刊期: 2013年第23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