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修复老年膝部Ⅲ度烫伤伴关节囊部分缺损一例

胡大海;朱雄翔;雷永红;郑朝;徐明达;陈璧

关键词:老年, 膝部, 皮肤烫伤, 关节囊, 软骨坏死, 前外侧, 脓性分泌物, 组织切除, 腔内结构, 煤气中毒, 控制感染, 坏死缺损, 冲洗, 髌骨, 膝关节, 骨外露, 髌韧带, 局部, 患者, 换药
摘要:患者男,64岁.因煤气中毒晕倒时右膝部烫伤5周,于1999年2月24日入院.查体:右膝关节前外侧创面约13cm×14 cm,近侧创缘位于髌骨上5 cm,系全层皮肤烫伤坏死,部分溶痂脱落,可见髌骨外露,有脓性分泌物(图1).经局部换药、关节囊冲洗,控制感染1周后行坏死组织切除.术中见关节囊前外侧有6 cm×6 cm坏死缺损(图2),关节腔内结构正常.切除髌软骨坏死部份,保留变性的髌韧带,彻底冲洗.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严重烧伤患者厌氧菌脓毒症危险因素分析

    1.对象:1989年1月~1998年12月,烧伤面积50%~100%,Ⅲ度30%~76%TBSA的患者,男222例,女175例,年龄6个月~82岁.2.方法:观察伤后休克持续时间,创面植皮手术时间,抗厌氧菌药物的应用及病区环境,抽血进行细菌培养.将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

    作者:胡永才;欧才生;李晋红;黄泽春;罗兰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苯丙酸诺龙治疗严重烧伤患者的临床观察

    资料与方法1.观察对象及停药指征:年龄18岁以上,伤后24 h内入院,烧伤面积大于30%TBSA,深Ⅱ度和Ⅲ度烧伤为主,肝功能正常,无妊娠、哺乳、前列腺肥大情况者.本组45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女24例,男19例,年龄26~40岁,深度烧伤面积为35.4%~56.8%TBSA,供皮区面积为2.7%~16.1%;对照组:女4例,男17例,男17例,女4例,年龄为25~35岁,深度烧伤面积为29.1%~53.7%TBSA,供皮区面积为3.3%~13.3%,两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用药期间若出现以下情况则停止使用或退出观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基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有1个或1个以上指标,连续5 d为正常值高限的2倍;女性患者出现明显的男性化,如多毛、痤疮、喉结突出;男性患者出现排尿障碍,如尿频、尿急、排尿不畅等症状,并且经物理检查提示前列腺增生.

    作者:罗旭松;岑瑛;刘晓雪;严小蓉;王怀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烧伤合并双眼短暂性失明一例

    患儿女,4岁,双上肢、前胸热水烫伤8%TBSA,Ⅱ度3%TBSA,Ⅲ度5%TBSA.伤后6 h送入当地医院治疗,补液抗休克治疗,创面应用湿润烧伤膏.治疗过程中曾出现体温40℃,抽搐,持续时间约5 min,经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伤后第3天因视物不清,并有头部发胀的感觉,约2~3 h后双眼视力丧失,但有光感,转入我院.

    作者:王玉山;于振邦;王国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新喋呤的变化及预警价值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血清新喋呤的变化规律及预警价值.方法烧伤面积大于70%(70%~100%)的患者29例,按是否并发MODS分组,并参照Goris等提出的计分法对MODS进行评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新喋呤含量的动态变化,并计算新喋呤诊断MODS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严重烧伤后第3、7、14和21天,MODS组血清新喋呤水平明显高于非MODS组(P<0.05~0.01).相关分析显示,伤后第3、7、21天MODS患者新喋呤含量与MODS积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0.470~0.811).根据血清新喋呤的预警阈值(35.0 nmol/L),其诊断MOD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1%、89.9%、81.1%和89.9%.结论循环新喋呤的持续和显著升高,与严重烧伤后MODS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动态观察其改变可能有助于MODS病理过程的监测与早期诊断.

    作者:姚咏明;盛志勇;陈劲松;于燕;董宁;郭振荣;柴家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抗生素治疗导致细菌内毒素释放的临床观察

    抗生素仍是目前临床上控制细菌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过去及近期许多研究已证明抗生素可引起G-杆菌内毒素( lipopolysaccharide, LPS )释放[1,2,3],特别是B-内酰胺类抗生素.LPS释放的机制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合力有关[3,4].笔者通过对大面积烧伤伴严重感染患者的治疗,观察了两种对PBPs亲合力不同的抗生素影响G-杆菌LPS释放的差异.

    作者:李晋;彭毅志;肖光夏;吴其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以混合度烧伤皮肤作皮瓣修复Ⅲ度创面一例

    患者男,50岁,不慎被一直径20 mm、温度800℃的长钢筋插入左腘窝,创面活动性出血,就近加压包扎,伤后2 h入院.查体:Hb 106g/L,Bp 90/60 mmHg(1 mmHg=0.133kPa),R23次/min,P92次/min,左腘窝烧伤面积2.5%TBSA,外周创面红白相间;中央皮肤有10 cm×18 cm大小损毁,其边缘有约1 cm宽干性坏死焦痂,腘窝部大小腿部分屈肌烧毁离断,断端回缩.

    作者:彭正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浅度烧伤应用湿润烧伤膏后皮肤坏死七例

    我院从1993年4月~1999年9月,收治了7例因院外应用湿润烧伤膏治疗浅度烧伤造成创面皮肤环死的患者。

    作者:宋知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烫伤小鼠巨噬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烧伤小鼠巨噬细胞(M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反应方法(ELISA),观察在体和离体应用rhGH、IGF-1对Mφ表达CD14和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结果烧伤后应用rhGH及IGF-1均能增加小鼠腹腔MφCD14 mRNA的转录和细胞因子的分泌,但两因素之间没有叠加作用.rhGH(40μg/ml)和IGF-1各浓度均可促使培养的小鼠Mφ分泌TNF、IL-6增加. 结论rhGH可能由IGF-1介导,通过增加MφCD14的表达激活Mφ,使其更多的分泌细胞因子,有利于增强免疫功能.烧伤后应用0.2 mg@kg-1@d-1剂量的rhGH,无过度激活Mφ的作用.

    作者:贲道锋;郇京宁;杨苓山;杨勇;陈玉林;夏照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颈部深度电烧伤合并霍纳氏征一例

    患者男,21岁,工作中被10 kV高压电烧伤右颈、胸部及双上肢,当即昏迷,无坠落伤.伤后36 h入院.查体:体温38.6℃,脉搏116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00/60mmHg(1 mmHg=0.133 kPa).浅昏迷,Glsagow评分8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左上肢肘部可见一横行深达骨质的创面,左上臂环行焦痂,前臂及左手皮肤呈花斑状,皮温低,无感觉.右上臂环行焦痂,前臂和右手己坏死.右颈、肩及胸部焦痂创面为20 cm×8 cm,其中颈部创面己开裂,可见坏死肌肉组织,无活动性出血.诊断:电烧伤29%TBSA,Ⅱ度1%TBSA,Ⅲ度28%TBSA.给予补液抗休克及抗感染治疗.

    作者:阴凯;卢长顺;卢素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抑制应激对烧伤血浆中LPS、前炎症细胞因子和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抑制机体应激反应的措施,对严重烧伤后血浆中LPS、前炎症细胞因子和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30%TBSA深II度烧伤模型的SD大鼠分为烧伤立即复苏组(A)和烧伤立即复苏合剂组(B),于伤后不同时相点取外周血分离血浆检测LPS、IL-1α、IL-6、TNFα、IL-8和IL-2、IFN-γ、IL-4、IL-10含量,另设假烧组作为对照(C).结果伤后LPS、IL-1α、IL-4、IL-10水平逐渐升高,IL-6、TNFα、IL-8、IL-2和IFN-γ水平先升高后下降.A组炎症细胞因子和LPS升高幅度较大,其中IL-1α、IL-6和IL-4等升高时间(6 h)较B组(12 h)早.结论及时液体复苏和采取抑制应激的措施,能延缓并减轻严重烧伤后炎症反应的发生,降低Th2细胞因子水平并使烧伤48 h后Th1细胞因子得到部分恢复.

    作者:王世筠;许伟石;曹启栋;陈志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黎鳌烧伤医学基金第二次颁奖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参麦注射液对烧伤小鼠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小鼠烧伤后巨噬细胞(Mφ)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中药黄芪和参麦注射液对烧伤小鼠Mφ功能和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将小鼠按伤后时间及处理方法分为烧伤前及烧伤后2、6、12、24、48、72、120 h组,正常对照组(A组)、烧伤对照组(B组)、正常黄芪给药组(C组)、正常参麦给药组(D组)、烧伤黄芪给药组(E)、烧伤参麦给药组(F).应用吞噬法、RT-PCR等方法分别测定了伤后不同时间及给予中药后烧伤小鼠Mφ各种功能的变化. 结果 (1)伤后120 h内小鼠Mφ的吞噬功能下降,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减低,IL-15 mRNA表达发生波动,TNFα mRNA表达显著增高.(2)给予黄芪(2 500 mg@kg-1@d-1)5 d后,Mφ吞噬功能和ACP显著升高(P<0.01),对IL-15 mRNA没有影响,不能降低TNFα mRNA表达,不能提高烧伤小鼠的存活率.(3)给予参麦(2.5 m1@kg-1@d-1,1 ml注射液含红参100 mg、麦冬100 mg)5 d后,吞噬率和ACP显著升高(P<0.01),对IL-15 mRNA表达没有影响,但能显著降低TNFα mRNA(P<0.01)表达,显著提高烧伤小鼠的存活率(P<0.05).结论烧伤早期腹腔注射参麦注射液可明显改善伤鼠Mφ功能,提高伤鼠存活率.

    作者:高潮;王润田;刘殿武;王惠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在早期脏器损害中的作用

    烧伤后早期脏器损害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但缺血缺氧应是其基本损害,由伤后立即血液灌流不足和失控性炎症反应导致的微循环障碍所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在维持微循环的结构与功能中,具有关键作用.

    作者:杨宗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肠缺血再灌流时肠内给予葡萄糖能增加肠黏膜血流量

    目的探讨肠缺血再灌流损伤时肠内营养与肠黏膜血流改变的关系.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丙氨酸组(12只)、葡萄糖组(14只)和甘露醇对照组(10只).先制作空肠袋,将激光多谱勒探头和肠黏膜张力计放置在空肠袋两端,分别向袋内注入丙氨酸、葡萄糖和甘露醇.用动脉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60 min后,再恢复灌流60 min.每30 min分别测定肠黏膜血流量和局部PCO2张力(PrCO2).结果缺血再灌流过程中,与甘露醇组比较,葡萄糖组肠黏膜血流量显著增加,PrCO2降低,P<0.01.结论缺血再灌流过程中,肠内给予葡萄糖能增加肠黏膜血流量,对缺血再灌流损伤的肠道提供保护作用.

    作者:胡森;Rosemary A.Kozar;Frederick A.Moore;盛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素对深Ⅱ度烧伤大鼠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素对深Ⅱ度烧伤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造成20%TBSA深Ⅱ度烧伤后,分别接受肝素(100U@kg/-1@d-1)及等渗盐水皮下注射,1次/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进行免疫学检测.结果实验组创面愈合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明显增强(P<0.05).结论肝素皮下注射能加速创面愈合,并可增强机体细胞免疫水平及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但对体液免疫无影响.

    作者:岑瑛;罗攀;严小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治愈儿童烧伤合并重度营养不良一例

    患儿男,5岁,被沸水烫伤后在当地医院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因创面感染溃烂,不能进食,日渐消瘦,病情垂危,于伤后31 d转来我院.查体:体温37℃,脉搏130次/min,呼吸24次/min,体重9.0 kg.一般情况差,重度脱水,反应迟钝,口唇苍白,口腔黏膜、舌及齿龈被白色膜状物覆盖,舌尖及舌体两侧糜烂.烧伤面积40%TBSA,均为肉芽创面,创面分布于前后躯干及四肢,药膏、坏死组织及脓性分泌物附着在创面上,有恶臭味,右髂骨外露.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2g/L,总蛋白21g/L,球蛋白16g/L,血钾2.8 mmol/L.创面分泌物培养鉴定为绿脓假单胞菌.咽拭子培养鉴定为白色念珠菌.诊断:(1)烧伤肉芽创面40%TBSA;(2)重度营养不良.

    作者:毛新民;余玉明;肖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左-精氨酸治疗吸入性损伤犬的肺功能改变

    健康杂种犬16条,体重9.05~11.05 kg.腹腔注射质量浓度3%戊巴比妥1 ml/kg,气管插管,接呼吸机(Bird8400型,美国),右股动、静脉插入套管针以采血.行呼吸机通气测定基础值后,按参考文献[1]方法致伤3 s,伤后1 h调整吸氧浓度.伤后4 h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左-精氨酸治疗组(左-精氨酸300mg/kg,静脉滴注).

    作者:熊龙;李国辉;郭光华;曹勇;王年云;王文;刘德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金磊赛增成为获得烧伤适应症的重组人生长激素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内毒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内毒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全身性炎症反应、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中的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模型,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内毒素对HUVEC形态的影响;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IL-6的含量;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内毒素可明显改变HUVEC的形态,使其发生长梭状变形.刺激HUVEC分泌IL-6的小剂量为1ng/ml,呈剂量依赖性增加,8 h达高峰.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LPS 10ng/ml与HUVEC作用24 h后,ICAM-1在核膜及细胞膜的表达都明显增强.结论内毒素可明显改变HUVEC的形态和功能,对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白细胞粘附,在炎症瀑布反应的触发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始动作用.

    作者:程君涛;袁建成;郑江;肖光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内毒素与内皮细胞直接结合和损伤特性的研究

    目的观察内毒素(LPS)和内皮细胞的结合及损伤特性.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MMECs),选择不同浓度的LPS及同一浓度不同时相点,作用于贴壁状态的MMECs,应用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荧光扫描显微镜(las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pe, LCSM )进行观察和图象分析.结果 (1)随孵育时间延长,LPS作用后MMECs的OD值逐渐增加,30 min为高点,有时间依赖性.(2)LPS和MMECs共培养2 h,LPS浓度从0.031 25~2.000 00g/L,都可以使MMECs的阳性细胞数及OD值增加,0.2500g/L时是OD值的峰值,提示该浓度是LPS与MMECs的佳结合浓度,有浓度的饱和性.(3)LPS可以进入MMECs胞浆和胞核.(4)LPS可导致MMECs的核移位和脱核.结论 (1)LPS在无血清状况下可以与内皮细胞结合,并进入细胞核.(2)LPS可导致内皮细胞的直接损伤.

    作者:王晓军;张莉萍;王旭;罗向东;梁光萍;邢玉林;杨宗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