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君涛;袁建成;郑江;肖光夏
患者男,36岁.因液化气泄漏起火烧伤1 h入院.查体:体温3 5.8℃,脉搏118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 mmHg(1mmHg=0.1 33KPa).神志清楚,寒颤,全身除头顶、会阴、足底部外均被严重烧伤,咽部和声带黏膜充血、水肿.诊断:(1)特重度火焰烧伤,总面积91%,Ⅲ度53%,深Ⅱ度38%TBSA;(2)休克;(3)吸入性损伤.
作者:肖调立;艾长安;曾麦秋;周阳五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儿男,5岁,被沸水烫伤后在当地医院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因创面感染溃烂,不能进食,日渐消瘦,病情垂危,于伤后31 d转来我院.查体:体温37℃,脉搏130次/min,呼吸24次/min,体重9.0 kg.一般情况差,重度脱水,反应迟钝,口唇苍白,口腔黏膜、舌及齿龈被白色膜状物覆盖,舌尖及舌体两侧糜烂.烧伤面积40%TBSA,均为肉芽创面,创面分布于前后躯干及四肢,药膏、坏死组织及脓性分泌物附着在创面上,有恶臭味,右髂骨外露.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2g/L,总蛋白21g/L,球蛋白16g/L,血钾2.8 mmol/L.创面分泌物培养鉴定为绿脓假单胞菌.咽拭子培养鉴定为白色念珠菌.诊断:(1)烧伤肉芽创面40%TBSA;(2)重度营养不良.
作者:毛新民;余玉明;肖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索治疗烧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新方法. 方法用无血清培养法培养CD3AK细胞,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类似患者另设对照组进行普通治疗,观察不同时相点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指标变化.结果同对照组相比,经体外培养的CD3AK 细胞治疗后,患者T细胞亚群中CD4细胞比例升高,CD8细胞比例下降,CD4/CD8细胞比值升高.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下降,T淋巴细胞转化活性增强,NK细胞活性增强.结论无血清培养法培养的CD3AK细胞,能改善烧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恢复.
作者:詹剑华;李光金;李国辉;曾元临;肖长辉;曹勇;苏子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小鼠烧伤后巨噬细胞(Mφ)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中药黄芪和参麦注射液对烧伤小鼠Mφ功能和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将小鼠按伤后时间及处理方法分为烧伤前及烧伤后2、6、12、24、48、72、120 h组,正常对照组(A组)、烧伤对照组(B组)、正常黄芪给药组(C组)、正常参麦给药组(D组)、烧伤黄芪给药组(E)、烧伤参麦给药组(F).应用吞噬法、RT-PCR等方法分别测定了伤后不同时间及给予中药后烧伤小鼠Mφ各种功能的变化. 结果 (1)伤后120 h内小鼠Mφ的吞噬功能下降,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减低,IL-15 mRNA表达发生波动,TNFα mRNA表达显著增高.(2)给予黄芪(2 500 mg@kg-1@d-1)5 d后,Mφ吞噬功能和ACP显著升高(P<0.01),对IL-15 mRNA没有影响,不能降低TNFα mRNA表达,不能提高烧伤小鼠的存活率.(3)给予参麦(2.5 m1@kg-1@d-1,1 ml注射液含红参100 mg、麦冬100 mg)5 d后,吞噬率和ACP显著升高(P<0.01),对IL-15 mRNA表达没有影响,但能显著降低TNFα mRNA(P<0.01)表达,显著提高烧伤小鼠的存活率(P<0.05).结论烧伤早期腹腔注射参麦注射液可明显改善伤鼠Mφ功能,提高伤鼠存活率.
作者:高潮;王润田;刘殿武;王惠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从1993年4月~1999年9月,收治了7例因院外应用湿润烧伤膏治疗浅度烧伤造成创面皮肤环死的患者。
作者:宋知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大鼠烧伤早期(伤后1 d)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后,血清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42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烧伤后早期用药组和烧伤后未用药组.在大鼠背部造成深II度25%~30%TBSA的烧伤创面,伤后1 d起大鼠腹部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6 U/kg,并在伤后3、6、10 d应用ELISA法检测用药组和非用药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结果伤后3 d用药组大鼠血清TNFα较未用药组显著降低.烧伤后6 d和10 d用药组大鼠血清TNFα较未用药组显著增高.结论烧伤早期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有可能降低初的全身反应.但它对单核细胞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在烧伤创面和有创面感染因素存在时,可能会导致机体反应过于强烈.
作者:张勤;廖镇江;刘健;陈志龙;王志勇;向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64岁.因煤气中毒晕倒时右膝部烫伤5周,于1999年2月24日入院.查体:右膝关节前外侧创面约13cm×14 cm,近侧创缘位于髌骨上5 cm,系全层皮肤烫伤坏死,部分溶痂脱落,可见髌骨外露,有脓性分泌物(图1).经局部换药、关节囊冲洗,控制感染1周后行坏死组织切除.术中见关节囊前外侧有6 cm×6 cm坏死缺损(图2),关节腔内结构正常.切除髌软骨坏死部份,保留变性的髌韧带,彻底冲洗.
作者:胡大海;朱雄翔;雷永红;郑朝;徐明达;陈璧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资料与方法1.观察对象及停药指征:年龄18岁以上,伤后24 h内入院,烧伤面积大于30%TBSA,深Ⅱ度和Ⅲ度烧伤为主,肝功能正常,无妊娠、哺乳、前列腺肥大情况者.本组45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女24例,男19例,年龄26~40岁,深度烧伤面积为35.4%~56.8%TBSA,供皮区面积为2.7%~16.1%;对照组:女4例,男17例,男17例,女4例,年龄为25~35岁,深度烧伤面积为29.1%~53.7%TBSA,供皮区面积为3.3%~13.3%,两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用药期间若出现以下情况则停止使用或退出观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基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有1个或1个以上指标,连续5 d为正常值高限的2倍;女性患者出现明显的男性化,如多毛、痤疮、喉结突出;男性患者出现排尿障碍,如尿频、尿急、排尿不畅等症状,并且经物理检查提示前列腺增生.
作者:罗旭松;岑瑛;刘晓雪;严小蓉;王怀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血清新喋呤的变化规律及预警价值.方法烧伤面积大于70%(70%~100%)的患者29例,按是否并发MODS分组,并参照Goris等提出的计分法对MODS进行评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新喋呤含量的动态变化,并计算新喋呤诊断MODS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严重烧伤后第3、7、14和21天,MODS组血清新喋呤水平明显高于非MODS组(P<0.05~0.01).相关分析显示,伤后第3、7、21天MODS患者新喋呤含量与MODS积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0.470~0.811).根据血清新喋呤的预警阈值(35.0 nmol/L),其诊断MOD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1%、89.9%、81.1%和89.9%.结论循环新喋呤的持续和显著升高,与严重烧伤后MODS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动态观察其改变可能有助于MODS病理过程的监测与早期诊断.
作者:姚咏明;盛志勇;陈劲松;于燕;董宁;郭振荣;柴家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严重烧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死亡率极高,它的发生和发展,与烧伤的严重程度、伤后休克期度过是否平稳以及烧伤的感染程度有密切关系.盛志勇等[1]提出,器官功能衰竭是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终点,应更名为脓毒反应加器官功能不全.90年代初国内外医学专家达成共识,把沿用多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 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 MSOF)更名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作者:孙永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儿女,4岁,双上肢、前胸热水烫伤8%TBSA,Ⅱ度3%TBSA,Ⅲ度5%TBSA.伤后6 h送入当地医院治疗,补液抗休克治疗,创面应用湿润烧伤膏.治疗过程中曾出现体温40℃,抽搐,持续时间约5 min,经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伤后第3天因视物不清,并有头部发胀的感觉,约2~3 h后双眼视力丧失,但有光感,转入我院.
作者:王玉山;于振邦;王国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62年,肖光夏等[1]提出了肠源性感染的概念,1965年,Markley等在实验中观察到,无菌烧伤动物的生存率高于普通烧伤动物.无菌动物在烧伤前服用大肠杆菌组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未服菌组.说明在严重烧伤后,肠道内细菌可能参与整个病程的发展.1983年,马利等[2]以异硫氰荧光素标记肠道菌,进行烧伤动物的体内示踪,证明了严重烧伤后的肠道菌能移位到血液与肝、脾、肺、肾.随后,彭毅志等[3]以直接荧光标菌法,在荧光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组织匀浆中存在游动的示踪活菌.府伟灵等[4]用丫啶橙荧光素标菌,发现少量肠道菌还可布散至烧伤创面痂下组织,并加用PUC载体菌示踪,限制性内切酶图谱证明其同源性.1990年,郭力[5]等也报道了厌氧菌、真菌也可由肠道移位.1994年,刘友生等[6]以125Ⅰ标记肠道内毒素,进行了动物体内示踪,放射自显影显示,烧伤后3 h所示踪的内毒素颗粒已出现肝脏库普弗细胞与邻近肝窦的肝细胞,伤后6~12 h可达峰值.
作者:郑中柱;吴荣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对象:1989年1月~1998年12月,烧伤面积50%~100%,Ⅲ度30%~76%TBSA的患者,男222例,女175例,年龄6个月~82岁.2.方法:观察伤后休克持续时间,创面植皮手术时间,抗厌氧菌药物的应用及病区环境,抽血进行细菌培养.将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
作者:胡永才;欧才生;李晋红;黄泽春;罗兰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健康杂种犬16条,体重9.05~11.05 kg.腹腔注射质量浓度3%戊巴比妥1 ml/kg,气管插管,接呼吸机(Bird8400型,美国),右股动、静脉插入套管针以采血.行呼吸机通气测定基础值后,按参考文献[1]方法致伤3 s,伤后1 h调整吸氧浓度.伤后4 h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左-精氨酸治疗组(左-精氨酸300mg/kg,静脉滴注).
作者:熊龙;李国辉;郭光华;曹勇;王年云;王文;刘德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内毒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全身性炎症反应、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中的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模型,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内毒素对HUVEC形态的影响;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IL-6的含量;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内毒素可明显改变HUVEC的形态,使其发生长梭状变形.刺激HUVEC分泌IL-6的小剂量为1ng/ml,呈剂量依赖性增加,8 h达高峰.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LPS 10ng/ml与HUVEC作用24 h后,ICAM-1在核膜及细胞膜的表达都明显增强.结论内毒素可明显改变HUVEC的形态和功能,对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白细胞粘附,在炎症瀑布反应的触发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始动作用.
作者:程君涛;袁建成;郑江;肖光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医院烧伤科1999年10月30日收治一例特重度烧伤合并全身性毛霉菌感染患者,治疗成功,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伤后28 d转入我院.查体:肛温40.3℃,心率136~160次/min,呼吸24~28次/min.神志淡漠,右肺底呼吸音粗,有干性啰音,心前区Ⅲ级收缩期杂音,腹膨隆,叩之鼓音,腰骶及双足水肿,四肢移植异体皮大部分色黑、质硬,四肢变黑的异体皮表面可见大片的灰白色毛样菌斑.四肢异体皮表面及痂下分泌物细菌及真菌培养均为毛霉菌生长(2日后回报),血培养阴性.
作者:张飙;王景华;于红;王洪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临床上用鼓式取皮机取一整张自体皮片覆盖手背创面,是修复手部创面较理想的方法.但对于大手掌患者,一鼓皮不能完全覆盖创面,还需要另外取皮.为了解决大手背覆盖皮的完整性,笔者采用衔接式T形皮片移植覆盖51只手背创面,效果满意.
作者:刘军辉;杨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一般资料:男42例,女18例,其中烧伤患者32例,整形患者28例,年龄6~48岁.供皮区部位:下肢46例次,躯干14例次.供皮区面积为1%~12%.治疗:(1)烧伤或整形手术时,切取大张中厚或厚中厚皮片后,另取少量自体表皮或切除瘢痕的表皮,将其制成约0.1cm×0.1 cm的微粒皮,均匀地涂布于经过紫外线辐照的小猪皮上,再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0.2 ml/cm2(2 g/L)均匀喷洒于创面和小猪皮上,然后将小猪皮覆盖于供皮区创面.同时选择同体等大的供皮区创面作为对照,仅以小猪皮覆盖创面,术后抗生素纱布及无菌纱布加压包扎.
作者:刘建春;陈峰山;张广泰;谷有来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