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贵方;梁履华;郑琅生;罗新中;利金彩;邱均琦
笔者单位于1979年2月~1997年12月共收治热沥青烫伤患者26例,于急诊处理时立即在皮肤创面湿敷医用液体石蜡清除沥青,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长仁;张朝晖;连志刚;张青;丁希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本单位于2001年6月收治1例大面积烧伤合并多处骨折、软组织挫伤患者,经治疗痊愈,报告如下.
作者:李云青;冯志全;宋崇政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当热、电、化学、放射、机械、交通运输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又可造成人体损伤.近年来电击伤后造成皮肤甚至皮下深部组织坏死的病例逐渐增多.据粗略估计,在全国每年数以百万计的烧伤患者中,至少有成千上万例烧伤及大量复合伤患者的创面需要用皮瓣修复.
作者:沈祖尧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临床资料: 笔者单位近10年以来共收治烧伤住院患者1 347人,其中重度以上患者86例,有7例经临床监测证实为血小板增多症,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16~47岁,烧伤面积50%~71%TBSA,Ⅲ度36%~52%TBSA. 烧伤部位多见于头面、颈躯干和上肢及部分下肢.该类患者占住院患者总数的0.52%,占重度烧伤患者的8.14%.血小板检测采用美国雅培公司1700全自动血液计数仪,抽取静脉血后机测, 标准值:100~300×109/L.血小板增多症一般出现在伤后10 d,以后逐渐升高,持续3~4 周左右.本文7例患者高1例达680×109/L,另外6例达500~600×109/L.患者情况稳定后,行创面覆盖,伤后1个月左右血小板渐恢复正常.对血小板超过400×109/L的患者给予口服或鼻饲管内注入肠溶性阿斯匹林1片、2次/d抗凝治疗,对血小板>500×109/L的患者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d,静脉滴注.虽经积极抗凝治疗,但有2例发生了肺栓塞, 经及时抢救治愈.
作者:仇佩庆;王震;沈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男,71岁,因煤气火焰烧伤头颈、躯干、四肢等部位,于伤后2 h入院.入院诊断:(1)烧伤总面积76%TBSA,浅Ⅱ度21%、深Ⅱ度 45%、Ⅲ度10%TBSA;(2)中度吸入性损伤;(3)休克.入院后立即予以吸氧、左股静脉置管补液、强心利尿、预防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处理,并在杜冷丁的止痛作用下为患者进行清创及碘伏湿敷包扎.休克期度过比较顺利,伤后4 d在氯胺酮麻醉下行双上肢削痂植皮术,伤后5 d患者使用翻身床.术后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长春金赛药业责任有限公司生产 )皮下注射13.5 U/d,共10 d.伤后13 d患者并发脓毒症,血液细菌培养结果显示肠球菌(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用烧(烫)伤贴(深圳安信纳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包扎创面,2 d后更换外层敷料,3~4 d后改为半暴露.局部仍未干燥结痂的创面继续更换敷料 ,重复上述过程.伤后38 d,对仍未结痂愈合的四肢背侧散在小创面进行游离植皮术,术后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以能湿透内层纱布为限,隔天换药至伤后50 d创面愈合.
作者:王庆利;刘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药在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历史久远.近几年来出现了中医烧伤湿润疗法和众多自制的中药创面制剂,虽对烧伤创面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实际问题.现结合笔者单位近年收治的16例烧伤患者(经外院中药治疗后转入本科)的治疗情况,就中药治疗烧伤创面时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如下.
作者:朱云;葛乃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双肽对烧伤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将30例烧伤面积30%~70%,Ⅲ度面积>20%TBSA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于伤后1~1 2 d口服谷氨酰胺双肽粉剂0.5g*kg-1*d-1,对照组给予等量甘氨酸作安慰剂.检测两组伤后1、12 d血浆谷氨酰胺浓度及1、3、6、12 d血浆内毒素的浓度,记录30 d 创面愈合率和总住院日. 结果伤后第1天两组血浆谷氨酰胺浓度较正常值(659.5±35.0)μmol/L明显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第12天对照组谷氨酰胺仍处于低浓度(401.67±65.42)μmol/L,而研究组(593. 47±68.51)μmol/L则接近正常,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血浆内毒素浓度伤后第1天较正常值(0.033 Eu/ml)均明显升高(P<0.05 ),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3天研究组内毒素浓度为(0.047±0.017)Eu/ml低于对照组(0.107 ±0.038)Eu/ml(P<0.05).30 d创面愈合率研究组(91±6)%明显高于对照组(85±8)%; 而研究组平均住院日(52±11)d明显低于对照组(67±21)d. 结论口服谷氨酰胺双肽可以维持烧伤患者血浆谷氨酰胺浓度,降低血浆内毒素, 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周业平;孙永华;蒋朱明;何桂珍;杨乃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寻找一种较为合理的半数致死烧伤面积(LA50)回归计算法. 方法采用线性回归、概率型概率单位回归和逻辑型概率单位回归3种方法,分别计算不同烧伤样本的LA50及LA50的95%可信区间(95%CI),比较各方法的计算结果. 结果同一样本经3种方法计算,LA50值相同、不同或差异明显,但 LA50高低排序顺位结果一致(P>0.05).3种方法计算各样本LA50值的95%CI,其结果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线性回归法的95%CI分别与两型概率单位回归法的95%CI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 1);两型概率单位回归法的95%CI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样本LA50和95%CI的计算结果可因计算方法不同而异.只有采用同一方法、同一计算类型,LA50值之间才具可比性.从计算的简便、实用性和减少抽样误差等方面考虑,3种方法中以逻辑型概率单位回归为佳.
作者:肖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烧伤继发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患者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VEC)与中性粒细胞(PMN)的粘附能力,观察C5a在PVEC-PMN粘附行为中的作用程度及规律. 方法采用微管吸吮技术,定量测定PVEC-PMN之间粘附力值变化;测定髓过氧化酶(MPO)活性,反映PVEC粘附PMN的数量. 结果随着rh-C5a浓度上升,PVEC粘附了更多的PMN;粘附力值也逐渐增加,300 μg/L rh- C5a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MPO也随之上升;工作浓度为1∶ 10 4的anti-C5aR McAb可缓解急性肺损伤(ALI)血清所致的MPO增加,呈量效关系, 结论 C5a、C5aR共同参与了PVEC-PMN的粘附过程.而且急性肺损伤所致的粘附力值上升可被anti-C5aR McAb所抑制,提示C5a 、C5aR在烧伤继发的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吕凤林;朱锡华;胡承香;黄云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烧伤延迟复苏患者的救治是临床工作的难点之一.1990年1月~2000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患者62例,治愈3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祖煌;刘敏;占新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前臂广泛软组织缺损后皮瓣修复方法的选择. 方法本组21例肘部至腕部广泛高压电烧伤、热压伤及碾压伤患者,清创后即时应用带蒂的联合皮瓣、岛状背阔肌肌皮瓣及巨大胸腹部联合皮瓣修复前臂广泛软组织缺损. 结果除1例患者出现皮瓣远端局限坏死及皮瓣下感染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 效果满意. 结论对于前臂广泛软组织缺损,早期清创后应用带蒂联合皮瓣、肌皮瓣修复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黄晓元;龙剑虹;谢庭鸿;张明华;张丕红;杨兴华;钟克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创面愈合后瘢痕的形成和增生一直是烧伤治疗中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瘢痕防治方面尚无有效的方法,而在基础研究方面对于瘢痕的形成机制研究较多.据报道,有学者针对皮肤创面成纤维细胞的特性进行了研究,证实创面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表现出强烈的增殖能力,认为这是瘢痕产生的原因[1].也有文献证实创面愈合过程中胶原大量分泌、沉积,其中成人以Ⅰ型胶原纤维为主,由此认为胶原的异常分泌是瘢痕产生的原因[2].
作者:柴家科;宋慧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男,27岁,氮氢混合气体爆炸时被火焰烧伤.伤后即在当地医院进行液体复苏、气管切开、双侧胸廓焦痂切开减张.伤后76 h转入本院.查体:体温38℃,心率16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90/45 mmHg( 1 mmHg=0.133 kPa).意识清醒,时有颤抖,鼻毛烧焦,鼻腔有陈旧性血痂,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脐两侧系腰带处及双足趾约0.5%TBSA皮肤未被烧伤,但腰部正常皮肤边缘轻度红肿,其余体表均为烧伤创面,大部分创面呈皮革样改变,四肢可见树枝状的栓塞静脉.查血:白细胞9.6×109/L,中性粒细胞0.87,红细胞5. 31×1012/L,血红蛋白164 g/L,Na+162.8 mmol/L,Cl-125.7 mmol/L,血糖7.97 mmol/L.初步诊断:(1)火焰烧伤总面积99.5%TBSA,其中Ⅲ度80%、深Ⅱ度14.5%、浅Ⅱ度5%TBSA;(2)中度吸入性损伤;(3)高钠血症;(4)高氯血症.
作者:丁国斌;陈璧;胡大海;王波涛;徐明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烧伤大鼠肠粘液屏障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30%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伤前对照组(C组)、静脉营养组(PN组)及肠道营养组(EN组),EN组和PN组给予等氮、等热卡、等体积的营养液.在此基础上动态观察肠粘液层厚度、粘液中蛋白质、己糖及唾液酸的含量. 结果烧伤后肠粘液层变薄,粘液中蛋白质、己糖和唾液酸的含量明显低于伤前. 两组相比EN组大鼠肠粘液层厚度、粘液中己糖和唾液酸的含量均明显高于PN组,而粘液中蛋白质含量两组相差不显著. 结论严重烧伤后杯状细胞合成粘液的能力下降,肠粘液层变薄,粘液成分改变.与静脉营养相比,肠道营养可减轻伤后杯状细胞受损程度,促进肠粘液合成,维持肠粘液化学成分的稳定,保护肠粘液屏障.
作者:彭曦;汪仕良;王凤君;赵云;陶凌辉;尤忠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模型中基底膜重塑的变化规律. 方法将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于大鼠创面,分别于移植后1、2、3、4、8、12、16周留取标本,采用免疫组化、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基底膜中层粘连蛋白的变化规律及12周时基底膜的超微结构,同时以单纯薄自体皮移植进行对照. 结果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后,层粘连蛋白的表达高于单纯薄自体皮移植.12周时复合移植组基底膜清晰连续,半桥粒较多且分布均匀;薄自体皮组基底膜致密板模糊、不连续,半桥粒减少且分布不均. [ CX2 结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后,基底膜中层粘连蛋白表达增高,可能有利于复合皮移植后基底膜的重塑,增强表皮和真皮之间的连接,进而改善创面愈合质量.
作者:吴秋合;姚敏;青春;曹启栋;许伟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在烧伤后大面积切痂微粒皮移植术中,需将断层皮片制成小于1 mm×1 mm的微粒皮.近来笔者自行设计研制了一种微粒皮机,见图1, 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建设;刘贤志;陈劲松;张宗仁;沈光裕;邓国平;段红杰;郭永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笔者单位1991~2000年共收治因家庭暴力致烧伤的患者86例,其中男59例,女27例,年龄10~53岁,平均烧伤面积(37.5±31.5)%TBSA,占同期住院患者的2.5%.
作者:王勇;刘兵;刘旭盛;夏忠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有资料表明,1958-1979年某些医院收治的48 978例患者中,烧伤复合伤的发病率为1.85%,其中5躯干闭合性损伤占10.28%[1].
作者:毛新民;余玉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73年,Danial、Williams等根据皮肤血供解剖学的研究,将皮瓣分为直接由皮动脉供血的轴型皮瓣和由肌皮动脉供血的任意型皮瓣两类.19 74年Harri、Hmori等首次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手术,获得成功.近20多年来,由于显微解剖学的兴起,促进了组织移植技术的发展,使得带血管蒂的皮瓣、肌皮瓣转移及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成为一门外科技术.20世纪80年代,这一技术被广泛引用到烧伤外科, 对电烧伤、热压伤等严重深度烧伤经清创伴有神经、血管、肌腱等深部组织外露及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应用皮瓣、肌皮瓣修复,具有避免截肢、恢复功能及防止继发性大出血等优点.近些年来,皮瓣设计、修复方法方面有了较大进步,要求不仅只是满足创面修复,更重要的是如何较好恢复患者的功能和外形.下面笔者就临床过程中皮瓣移植修复严重深度烧伤创面的一点肤浅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者:黄晓元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21~43 岁.因不慎坠入汽油罐中,在油中浸泡并缺氧38 h后入院.患者烧伤面积35%~85%TBSA,平均面积42%,以Ⅱ度为主.创面大部分表皮脱落,基底红润,渗出多,创面周围有大小不等水疱.4例均有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表现为声嘶、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昏迷,表情淡漠. 呼吸36~52次/min,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两肺可闻及广泛湿啰音,呼出汽油气味.心率114~ 186次/min.实验室检查:Hb 146~178 g/L,Hct 58%~62%,WBC 16.2~24.0×109/L,TP 4 2~60 g/L,Alb 20~36 g/L,血气分析:pH 7.28~7.32,PaCO2 4.36~4.47 kPa,PaO2 8 .2~9.0 kPa,SO2 0.80~0.92,HCO3- 16.2~19.4 mmol/L.1例心肌酶增高明显,AST 258 U/L,LDH 448 U/L,CK 2210 U/L,HBDH 408 U/L,CK~MB 324 U/L.黑便,潜血试验 (++).辅助检查提示:血液浓缩,低蛋白血症,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临床诊断:( 1)化学烧伤;(2)吸入性损伤;(3)汽油中毒;(4)休克.
作者:任展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