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影;王然;陆丽娟
目的:制作疼痛科患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患者及科室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方法:根据我院疼痛科实际情况,利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10创建数据库,通过操作数据库完成疼痛科患者信息的登记、查询、浏览,疗效、不良反应、工作量的统计,医疗质量的监控、随访,彩色图文报表、图表的生成与打印以及各类数据的维护与导出,并且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不断更新。结果:通过1年时间的使用,登记患者病例资料约2千多例,治疗信息1万余条,该系统运行稳定、数据安全、使用方便。结论:该系统界面友好、易学、易用,可快速录入资料,不仅方便患者资料的查询、统计及科室的量化考核、质控,而且便于指导临床诊治、方便科研和教学工作,为进一步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提供信息支持。
作者:雷磊;王莉;舒雅;魏巍;刘珂炜;贺斌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新发每日持续头痛属于慢性每日头痛,它具有独特的发病特点,患者往往能清晰回忆起头痛的始发日期,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慢性炎症因子刺激有关。现阶段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多数患者因此而严重失能。目前我国对本病的研究处于空白阶段,本文旨在介绍新发每日持续头痛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及转归的新进展。
作者:陈灿;赵红如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肽Y (neuropeptide Y, NPY)及P物质(substance P, SP)在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意义,为治疗、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herpes zoster neuralgia, PHN)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带状疱疹患者50例,在入院时、出院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疼痛评分及血清中NPY、SP的浓度检测,于出院1月后随访是否发生PHN。采血检测2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NPY、SP的浓度为对照。结果:50例带状疱疹患者中9例发生了PHN,发生率18%。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后及志愿者血清NPY、SP浓度与治疗前比显著降低;不同疼痛程度组血清NPY及SP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发生PHN与未发生PHN的NPY及SP浓度比较显著增高。结论:NPY及SP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对二者检测可能对预测PHN的发生有重要价值。
作者:任长和;尹利;张悦;赵姣妹;华璐;欧册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硬膜外腔激素注射,指的是将糖皮质激素注射到硬膜外腔隙,是一种常用的颈腰疼痛治疗项目,可能引起罕见但具有灾难性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事件。近期,针对硬膜外腔激素注射,美国的行业监管和业内共识已大有转变,而国内尚未跟进,甚至难见相关介绍,本文特予回顾,并将依据循证医学证据提出指导性的应对措施。
作者:阮祥才;安建雄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 RCVS)是一组以剧烈头痛(典型者为雷击样头痛)为特征性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基础是大脑血管的可逆性收缩,多于发病后1~3月恢复[1]。沐浴诱发归因于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的头痛是一组较罕见的临床综合征。迄今台湾、香港和国外共有文献报道约40余例[2~4],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沐浴诱发RCVS头痛的特征为患者大多为50~60岁的中老年东方妇女,头痛为搏动性和程度剧烈,在1~2分钟内头痛即达到高峰,在急性期洗澡能反复诱发头痛。中国大陆鲜有报道[2],我们将在临床工作中诊治的10例予以报道,我们发现有较多方面与既往报道的有不同,特别是我们仔细观察到了一例患者的一次详细发作过程,应该对进一步了解该类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有所裨益。
作者:黄焰;朱凯云;谭柏坚;刘新通;陈俊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放散式冲击波联合偏振光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60例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放散式冲击波和偏振光照射联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偏振光照射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 d、14 d、28 d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治疗7 d、14 d、28 d VAS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散式冲击波联合偏振光照射是治疗跟痛症的一种有效方法,疗效优于单纯偏振光照射治疗。
作者:王李丽;白莺;金建慧;刘延青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临床上迫切需要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药物,该研究关注的是遗传性红斑性肢痛症(IEM)相关的慢性疼痛。研究这个遗传学罕见病不仅可以推进根据患者基因背景来选择药物治疗的精准医学研究,而且这个遗传学罕见病被广泛作为研究常见慢性痛的模式疾病。该病其分子机制是源于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7的功能性突变使得背根感受神经节(DRG)神经元过度兴奋,从而过度发放痛觉信号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进而诱发患者的强烈灼烧痛感。这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旨在验明通过基因分析、结构建模和功能鉴定预测的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能否有效缓解携带Nav1.7 S241T突变的IEM患者的疼痛。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用来评估安慰剂或卡马西平治疗对疼痛相关的大脑活动模式的影响。多电极阵列技术(multielectrode array technology, MEA)是用来评估卡马西平对携带Nav1.7 S241T突变型通道的DRG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的影响。这项研究包括携带Nav1.7 S241T突变的IEM同一家族的两名患者。研究发现,卡马西平能有效缓解携带Nav1.7 S241T突变的IEM患者的灼烧痛。卡马西平对疼痛的缓解与大脑活动从价值评估(value)/奖励(reward)、痛觉及情感决策区域向第一和第二体感、运动和顶叶区域的转移相平行。卡马西平也显著降低生理相关的温热刺激诱发的表达Nav1.7 S241T突变型通道的DRG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进一步表明卡马西平的重要效用位点是在外周DRG神经元。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设计造模器挤压实验兔后小腿胫骨前肌,探讨一种建立兔骨骼肌损伤模型的新方法。方法:实验分为8组,A组挤压重量5 kg,B组挤压重量6 kg,C组挤压重量7 kg,时间均为5分钟;D组挤压重量7 kg,E组挤压重量8 kg,F组挤压重量9 kg,时间均为10分钟;G组挤压重量8 kg,时间15分钟。观察进食、饮水、活动等一般状态,遇危险刺激及时躲避反应,有无骨折,皮肤与皮下肉眼观,骨骼肌肉眼观与光镜下改变。结果:C组比A组和B组接近实验标准, E组比D组和F组更接近实验标准,G组不符合实验标准。结论:利用本实验设计的家兔骨骼肌损伤造模器,采用挤压重量8 kg,时间10分钟,可复制符合实验标准的兔骨骼肌损伤模型。
作者:寇久社;张保平;吴涛;李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利用光遗传学手段,高度的时空特异性沉默小鼠表达Nav1.8的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的神经末梢,从而观察外周伤害性感受器在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结果:(1)研究者建立一个新的Nav1.8-Arch+转基因小鼠模型。采用纯合Nav1.8-Cre小鼠与带有floxed stop-Arch-EGFP基因的纯合小鼠杂交,产生Nav1.8-Arch+小鼠品系。在Nav1.8-Arch+小鼠,Nav1.8初级传入神经元同时表达抑制性的Arch质子泵。(2)研究者对新建立的Nav1.8-Arch+转基因小鼠进行一系列的验证工作。免疫荧光实验显示,Arch-EGFP在肽能(标志物CGRP)和非肽能(标志物P2X3)的伤害性刺激感受器神经元均有表达。在离体培养的DRG神经元,黄色的激发光引起神经元处于超级化状态。(3)足底给予致炎剂(辣椒素或酵母多糖)可以引起炎症痛,如机械痛敏。足底急性给予黄色的激发光(与机械刺激同时给),短时沉默表达Nav1.8的外周伤害性感受器,虽然不影响正常动物的机械痛阈值,但是可降低外周致炎剂引起的机械痛敏。(4)在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情况下,足底较长时间给予黄色的激发光(3 s开,1 s关,持续1 h),长时沉默表达Nav1.8的外周伤害性感受器,可降低机械痛敏和热痛敏。以上结果表明,表达Nav1.8的外周伤害性神经在慢性痛的发展与维持中均有作用。该结果也提示,光遗传学方法具有高度的时间精确性,可应用于其他感觉神经元的功能性研究;安全的抑制性视蛋白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关节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病因较为复杂,一般是由关节炎或关节病引起。任何原因引起的关节组成部分受损,均有可能引起关节疼痛,进而造成关节活动受限,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目前对关节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从原发病入手,针对病因及病理学的变化对关节痛展开综述,以期为其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作者:郭金婉;张建中;赵序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注射液联合帕瑞昔布钠治疗瑞芬太尼全麻后痛觉过敏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下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低剂量羟考酮组(Q1)、高剂量羟考酮组(Q2)和羟考酮联合帕瑞昔布钠组(Q+P),每组20例。分别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羟考酮0.10 mg/kg,羟考酮0.15 mg/kg和羟考酮0.10 mg/kg+帕瑞昔布钠40 mg,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停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警觉/镇静评分(alertness/sedation score, OAA/S)、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 EA)、药物不良反应(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结果: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Q1组和Q+P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Q2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1组和Q+P组患者OAA/S评分高于Q2组,嗜睡发生率低于Q2组(P<0.05)。在术后疼痛、躁动评分方面Q2组和Q+P组优于Q1组(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30min给予羟考酮注射液联合帕瑞昔布钠可有效的预防瑞芬太尼所引起的痛觉过敏反应,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姚月勤;范志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糖尿病神经病变[1](diabetic neuropathy, 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调查[2]显示约有14%~18%的DN患者在出诊时即出现神经传导异常,而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中有50%以上会出现神经病变相应的临床症状。临床调查[3]显示63.8%的DN患者主诉有疼痛感,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典型顽固性疼痛,且随着病程的延长,疼痛逐渐加重,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普瑞巴林是一种新型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能够与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选择性结合,抑制钙离子内流从而达到缓解神经病理学疼痛的目的[4]。然而普瑞巴林的缺点在于对早期疼痛的控制效果并不明显,对合并急性疼痛的DN患者尚需要联合其他有效的治疗手段。坐骨神经阻滞是临床麻醉常用的一种麻醉手段,它能迅速阻断神经细胞的去极化活动以阻滞疼痛信号的传导,对于解决急性疼痛有显著的效果。鉴于此,本研究对顽固疼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连续坐骨神经阻滞技术联合普瑞巴林治疗,探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旨在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现将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作者:米德文;邢恩桐;赵加凤;付红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使用局麻药物阻断颈部交感神经节、特别是颈中神经节进而对机体进行功能调节,是疼痛门诊广泛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等多种疾病的治疗[1],尤其在治疗交感神经维持性疼痛方面效果显著[2]。但由于颈中神经节与颈部许多重要神经、血管相邻,传统的盲探法引起邻近神经、血管损伤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并不少见[3]。
作者:姜友水;季锋;陈辉;许华;熊源长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索3D重建技术在三叉神经第二支射频治疗穿刺路径选择中的作用。方法:34例三叉神经第二支或者第二支合并第三支疼痛患者,采用3D重建技术对卵圆孔Hartel入路、圆孔外口颧弓下入路、圆孔外口经眶入路三种穿刺路径进行模拟穿刺并评估,根据模拟穿刺成功与否将穿刺入路分为:“可穿刺”入路与“不可穿刺”入路。结果:34例患者中“不可穿刺”比例:Hartel入路为5.8%(2例),颧弓下入路为2.9%(1例),经眶入路为23.5%(8例),圆孔外口颧弓下入路和卵圆孔Hartel入路较圆孔外口经眶入路更易穿刺成功(P <0.05)。结论:3D重建技术对三叉神经第二支射频治疗穿刺路径选择有重要指导作用,考虑到治疗精准性,圆孔外口颧弓下入路可作为穿刺优选路径。
作者:韩影;王然;陆丽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IGF2)是一种多功能肽,在细胞分化、生长发育、维持能量和代谢稳态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报道IGF参与疼痛调控,但发挥促痛作用还是镇痛作用,还存在争议。其次,IGFs在骨关节与肌肉疾病、肿瘤调控中也有作用,本文就IGF2在上述领域的作用做简要综述。
作者:任振宇;商澜镨;翟所迪;刘晓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2007年卫生部颁文成立疼痛科,10年来疼痛医学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疼痛科的学科建设和管理也提到一定的高度;在疼痛科成立十周年之际,“全国疼痛科建设高峰论坛”将于2017年5月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A型肉毒毒素因松弛麻痹肌肉的药理作用,曾广泛应用于神经肌肉过度活跃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发现其在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去敏化作用,其临床应用范畴已由肌痉挛相关性疼痛逐步扩展到慢性偏头痛乃至神经病理性疼痛。但目前A型肉毒毒素镇痛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临床应用仍处起步阶段,其镇痛适应证、剂量、注射部位、治疗时机和远期疗效等仍需探索。本文就A型肉毒毒素治疗慢性疼痛的镇痛机制和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杜涛;卢光;李勇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三叉神经痛是疼痛科的常见疾病,属神经病理性疼痛范畴,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神经阻滞、神经毁损等。我科近诊治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连续接受4次半月神经节毁损、1次微血管减压,术后三叉神经支配区麻木、发紧、有异感,但疼痛未见减轻,后经过我科弧刃针联合神经阻滞、药物综合治疗后,疼痛消失,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王学昌;都帅刚;刘延青;潘建涛;张董喆;张中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