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浅Ⅱ度烫伤创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杨奕敏;陆树良;董叫云;徐莲菊;金再敏;陈小琳;孔令雯;计士敏;陈志龙;青春;史济湘;陈玉英;胡庆沈

关键词:大鼠, Ⅱ度烫伤, 烫伤创面愈合,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愈合过程, 角质细胞, 表达水平, growth factor, 其生物学活性, 内源性, 增殖和分化, 有丝分裂原, 生物学行为, 细胞迁移, 上皮细胞, 趋化因子, 促愈作用, 创面修复, 特异性, 化学性
摘要:浅Ⅱ度烫伤创面愈合主要涉及表皮角质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生长因子等多种因素调控着上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从而完成创面修复,其中以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尤为重要.EGF是表皮角质细胞的化学性趋化因子和特异性促有丝分裂原,必须通过与相应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才能在愈合过程中发挥其生物学活性.目前关于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表达水平及其促愈作用的报道较多,但关于内源性EGFR表达水平的研究却鲜见报道.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休克早期微创性磨擦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

    目的探讨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新手术方法. 方法将55例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微创性磨擦组(30例),B组为削痂组(25例).A组首次手术时间为伤后(12.3±10.7) h,B组为(47.2±11.5) h.以患者的尿量、心率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作为主要监测指标. 结果 A组患者一次性磨擦面积为(65.5±19.4)%TBSA,B组一次性削痂面积为(64.8±18.7)%TBSA.术中、术后各项监测指标均较平稳,与条件相似的B组比较,A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20 d,较B组缩短10 d左右;内脏并发症及菌血症发生率低(A组26.7%,B组72.0%);平均住院费用下降,愈合后创面瘢痕明显减轻. 结论休克早期,采用微创性磨擦的方法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具有操作简便、损伤轻、感染率低、并发症少、创面愈合快等特点,是一种较好的早期处理创面的方法.

    作者:周洪春;武永春;姜艳;张素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高原地区341例严重烧伤患者创面菌群调查

    为了解高原地区严重烧伤患者创面细菌学的流行情况,现将笔者单位1990年1月~2000年1月收治的341例严重烧伤患者创面培养菌共1 470株,分段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赵杰;王庆明;张西联;何云邦;保继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蛋白酶激活受体家族与创面愈合

    蛋白酶激活受体(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s, PAR)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跨膜7次的G蛋白偶联受体,主要通过血小板膜上的该类受体发挥其激活血小板和促凝血的作用,因此又称为凝血酶受体(thrombin receptor, TR)[1].国内黄跃生等[2]提出凝血酶肽类对创面愈合及表皮细胞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国外研究证明,PAR在加快烧伤创面愈合速度、促进体外培养的表皮细胞分化及减少皮肤色素沉着等方面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石胜军;肖能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循证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的新观念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一门新型的科学,发展迅速.当前,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运用EBM的观念进行表达、审视和判断有关临床医学的问题,特别是判断治疗的有效性和基础医学进展应用于临床的效果.但在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中,应用EBM进行思维、判断和决策,以及在教学中运用EBM还不够普遍.为此,提请医学界同道重视.

    作者:葛绳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谷氨酰胺与烧创伤修复

    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维护烧创伤机体的结构功能,恢复内环境平衡的效应,已获得广泛承认[1].Gln增加应激时热休克蛋白(HSP)的表达;保护缺血心肌,恢复心排出量;增加组织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浓度,减少促炎因子生成;增强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维护肠粘膜结构功能,减轻肠道移位;逆转内毒素血症肝细胞线粒体O2耗量下降,保护呼吸链、β-氧化酶免受氧化损伤.

    作者:汪仕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烫伤后胃肠道营养支持中强化特殊营养素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估烫伤后大鼠胃肠营养支持中强化精氨酸、亚麻酸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谷氨酰胺对烧伤后营养代谢水平、免疫功能和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 SD大鼠30只,行胃造瘘置管术后,造成深Ⅱ度烫伤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予热卡比为蛋白质25%、脂肪12%、碳水化合物63%的低脂高蛋白饮食;B组在此基础上强化精氨酸、ω-3PUFA及谷氨酰胺.实验动物的营养摄入按175 kcal*kg-1*d-1(1 kcal=4.184 kJ)计算,2种营养配方均为等体积、等热卡、等氮量,在24 h内均匀输入.于伤后10 d检测脾淋巴细胞对刀豆蛋白A(ConA)的反应性、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2(IL-2)、血浆白蛋白、血浆转铁蛋白、肝脏含氮量、空肠粘膜含氮量、血浆皮质醇水平、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24 h尿香草扁桃酸含量(VMA)、创面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和创面组织Ⅰ型和Ⅲ型胶原比例,并于不同时相点观察体重的变化、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程度和创面愈合时间. 结果 B组血浆白蛋白水平、肝脏含氮量以及空肠粘膜含氮量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体重变化以及血浆皮质醇、血浆胰高血糖素和VMA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脾淋巴细胞对ConA的反应性以及伤后14 d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显著高于A组(P<0.05),而腹腔巨噬细胞产生PGE2的水平则明显低于A组(P<0.05);B组动物创面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A组,Ⅰ/Ⅲ型胶原比例明显低于A组,B组动物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提前,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低脂高蛋白强化精氨酸、谷氨酰胺和ω-3PUFA的营养支持配方能够改善烧伤后的营养状况,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创面愈合 .

    作者:陆树良;金曙雯;张剑;池田重雄;齊藤英昭;廖镇江;史济湘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新型高效剪皮机在微粒皮移植术中的应用

    微粒皮移植术应用至今已有15年余,但微粒皮的制作仍采用人工方法,费时又费力.曾有同行研制出多种剪皮机械,但由于操作繁琐,已停止使用.近年来作者自行研制一种新型高效剪皮机,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明良;狄春良;李迟;张普柱;马春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早期切痂自体全厚皮移植治疗小儿全足底Ⅲ度烧伤

    临床资料:患儿6例9只足,男5例,女1例,年龄7个月~3岁.烧伤面积7%~25%,Ⅲ度5%~20%TBSA,呈单侧或双侧足底Ⅲ度烧伤,伴不同程度足趾末节干性坏死.其中开水浸烫致伤3例,热炭烧伤2例,火焰烧伤1例.

    作者:蘧勤勤;雷晋;郝振明;明志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休克期切痂对烫伤大鼠血脂及血清游离脂肪酸谱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鼠烫伤后不同时期切痂对血脂及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影响. 方法 32只成年雄性大鼠制成30%TBSAⅢ度烫伤模型,分为单纯烫伤对照组、伤后8、24、96 h切痂治疗组,另设正常对照组(8只).于伤后168 h处死大鼠,测定大鼠血脂及FFA谱的改变. 结果 (1)大鼠伤后168 h,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 (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载脂蛋白A (ApoA)、载脂蛋白B(ApoB)、血清总FFA中除肉豆蔻酸外各FF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2)8、24 h切痂组的TG、CHO、ApoB水平、总FFA、月桂酸、软脂酸、软油酸、油酸、亚油酸水平显著低于同时相点烫伤对照组(P<0.05);8 h切痂组VLDL、硬脂酸、花生四烯酸水平显著低于烫伤对照组(P<0.05);(3)96 h切痂组除ApoB、月桂酸水平显著低于同时相点烫伤对照组外(P<0.05),其他各指标均未降至伤前水平. 结论严重烫伤后脂动员明显加强,休克期切痂植皮可降低脂动员,有利于正常脂代谢的恢复.

    作者:李峰;郭振荣;柴家科;盛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颜面部缺损

    目的探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的血液供应及用于修复面部瘢痕挛缩的方法. 方法选择面部瘢痕挛缩患者7例,Ⅰ期手术时将扩张器置入上臂内侧深筋膜浅层.Ⅱ期手术时,利用尺侧上副动脉供血、贵要静脉属支及腋静脉属支回流的上臂内侧扩张皮瓣带蒂转移,Ⅲ期时用扩张皮瓣断蒂修复面部瘢痕挛缩,扩张皮瓣面积大15cm×10cm. 结果移植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色泽接近面部正常组织,外形良好,上臂内侧供瓣区遗留较小切口瘢痕. 结论将扩张器置于上臂内侧皮肤深筋膜浅层形成的扩张皮瓣用于修复面部瘢痕挛缩,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治疗需要时间较长,上肢与头的强迫体位固定是其不足.

    作者:李养群;李森恺;唐勇;周传德;杨明勇;黄渭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不同年龄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的胶原构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患者增生性瘢痕(HS)胶原构成及相关因素的变化,并探讨其规律. 方法 HS患者30例,按年龄分为1~19岁组和20~50岁组,取患者对侧部位的正常皮肤(NS)作对照组.采用原位杂交、链酶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及图像分析法,观察胶原比例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胶原酶(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的变化.结果 1~19岁HS组Ⅰ/Ⅲ型胶原比例平均为6.48,20~50岁HS组为3.76,但两个年龄组各病程之间Ⅰ/Ⅲ型胶原比例均无明显差异.1~19岁HS组TGF β1呈高表达,与20~50岁HS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TIMP-1mRNA表达各年龄组之间无明显差别,HS组的表达显著高于NS组, MMP-1的表达明显低于TIMP-1,与NS组MMP-1的表达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1)HS中TGF β1的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TGF β1的高表达促使Ⅰ/Ⅲ型胶原比例增高甚至比例失调.(2)高表达的TIMP-1通过抑制MMP-1的表达促使HS形成,其表达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邱林;金先庆;向代理;傅跃先;田晓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大鼠烫伤后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鼠烫伤后早期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机体T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变化. 方法将SD大鼠制成30%TBSA的Ⅲ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用药组:从伤后第1天开始,腹部皮下注射rhGH 6 U/kg,连续10 d;未用药组:烫伤后不予用药;对照组:不予烫伤.各组大鼠于伤后3、6、10 d留取血液及脾脏标本,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2、IL-6浓度和CD4+、CD8+细胞数. 结果未用药组大鼠伤后3 d, TNFα、IL-2、IL-6浓度和CD4+、CD8+细胞数均显著增高,伤后6 d均明显下降.用药组伤后3 d CD4+、CD8+细胞显著增加,IL-2、IL-6和TNFα水平显著下降;伤后6 d,用药组IL-2、IL-6水平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未用药组.伤后10 d,用药组IL-2、IL-6和TNFα水平仍呈逐渐上升趋势,未用药组IL-2、IL-6水平显著下降,TNFα水平有所上升. 结论在烫伤后不同应激状态下应用rhGH,对T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可能产生不同影响.

    作者:张勤;廖镇江;王欣;刘键;金再明;徐丽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丹参对烫伤大鼠早期心肌组织ATP酶活性的影响

    以往研究证实,严重烧伤早期存在心肌损害,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1].烧伤后心肌组织ATP酶活性下降,而中药丹参对大鼠缺血-再灌注中心肌线粒体ATP酶活性有明显的保护与恢复作用[2,3].但其对烧伤大鼠心肌组织ATP酶活性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作者:唐益忠;陈侠英;汪昌荣;王永杰;李守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严重烧伤患者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时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及血糖的变化分析

    目的分析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严重烧伤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及血糖的影响,寻找佳用药时机. 方法 40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伤后第7~9天开始治疗组(治疗组1)和伤后第10~14天开始治疗组(治疗组2).观察伤后第1、3、5、7、10、14、21天IGF-Ⅰ、IGFBP-3、血糖动态变化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1和治疗组2应用rhGH后,上述3项指标均有升高,其中IGFBP-3和血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1与治疗组2比较,用药后各时相点的3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伤后第7~9天是严重烧伤患者应用rhGH的较好时机.

    作者:韩春茂;谢卫国;许荣锋;陈国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大鼠浅Ⅱ度烫伤创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浅Ⅱ度烫伤创面愈合主要涉及表皮角质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生长因子等多种因素调控着上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从而完成创面修复,其中以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尤为重要.EGF是表皮角质细胞的化学性趋化因子和特异性促有丝分裂原,必须通过与相应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才能在愈合过程中发挥其生物学活性.目前关于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表达水平及其促愈作用的报道较多,但关于内源性EGFR表达水平的研究却鲜见报道.

    作者:杨奕敏;陆树良;董叫云;徐莲菊;金再敏;陈小琳;孔令雯;计士敏;陈志龙;青春;史济湘;陈玉英;胡庆沈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救治鞭炮炸伤致严重复合伤一例

    患儿男,7岁.全身多处被鞭炮炸伤、烧伤,伤后2 h行股骨内外侧髁复位固定手术及全身清创换药,伤后10 h收入笔者单位.入院诊断:(1)火焰烧伤35%TBSA,其中Ⅲ度3%,深Ⅱ度22%,浅Ⅱ度10%TBSA;(2)休克;(3)爆震伤,多发性骨折,包括颅底骨折,脑脊液耳漏、右股骨颈骨折、右股骨内外侧髁撕脱性骨折、左胫骨中段骨折、右胫骨上段骨折;(4)双侧鼓膜穿孔;(5)多发性弹道伤.

    作者:刘英杰;郑有合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应用内固定术预防手指深度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68例

    手部为常见的烧伤部位之一,因其结构精细、软组织较少,深度烧伤后常出现瘢痕增生,导致挛缩畸形,多发于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处.1997~2000年,笔者单位对68例(487指)手部深度烧伤患者采用了早期手指克氏针内固定术,以预防后期瘢痕挛缩畸形,取得了良好疗效.

    作者:高国珍;邢继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治疗角膜烧伤21例

    笔者单位1985年1月~2001年6月共收治角膜烧伤患者21例35只眼,经及时治疗均痊愈出院,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士民;常贵华;姜文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手部烧伤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八例

    近年来,笔者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局部移位或岛状皮瓣修复前臂、手腕及手部软组织缺损8例,报告如下.

    作者:夏成德;赵耀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应用重复扩张术修复下肢大面积瘢痕五例

    临床资料:本组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3~27岁.下肢曾有深Ⅱ度、Ⅲ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形成瘢痕,呈不规则的片状,面积>1%TBSA,其中大54 cm×26 cm,小37 cm×15 cm,纵行分布于大、小腿表面.瘢痕周围均有可供放置扩张器的正常皮肤组织.治疗:采用重复扩张术修复瘢痕,扩张次数为2次.

    作者:茹战锋;陈长安;陶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