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民;常贵华;姜文荃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对烧伤大鼠肠粘膜细胞增殖及肠粘膜结构的影响. 方法 5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烧伤组、GLP-2组(烧伤后经GLP-2处理,200 μg/kg,2次/d腹腔注射)与正常对照组.前两组动物于30%TBSAⅢ度烧伤后6、12 h及1、3、5 d分别处死,另处死正常对照组大鼠.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的表达情况以及血浆二胺氧化酶(DAO)的活性,并行肠粘膜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烧伤组伤后6、12 h PCNA表达稍有增强,伤后1 d减弱,3 d时低,5 d时仍低于正常;GLP-2组PCNA表达的变化在伤后早期与烧伤组基本一致,但伤后3、5 d时强于烧伤组.烧伤组大鼠肠粘膜Cyclin D蛋白在伤后6、12 h略有升高,但1 d时迅速下降至伤前的40%,而GLP-2组Cyclin D蛋白表达在伤后1、3、5 d高于烧伤组.大鼠烧伤后血浆DAO活性明显升高,经GLP-2治疗5 d后该指标明显降低(P<0.01).组织学观察见GLP-2组肠绒毛排列较为规则,长短较一致,未见明显的上皮脱落. 结论大鼠烧伤后腹腔给予外源性GLP-2能减轻肠粘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GLP-2使PCNA、Clyclin D表达增加、促进受损肠粘膜细胞增殖有关.
作者:赵云;王凤君;王裴;尤忠义;彭曦;汪仕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浅Ⅱ度烫伤创面愈合主要涉及表皮角质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生长因子等多种因素调控着上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从而完成创面修复,其中以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尤为重要.EGF是表皮角质细胞的化学性趋化因子和特异性促有丝分裂原,必须通过与相应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才能在愈合过程中发挥其生物学活性.目前关于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表达水平及其促愈作用的报道较多,但关于内源性EGFR表达水平的研究却鲜见报道.
作者:杨奕敏;陆树良;董叫云;徐莲菊;金再敏;陈小琳;孔令雯;计士敏;陈志龙;青春;史济湘;陈玉英;胡庆沈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腹内压及作用时间对兔肠粘膜通透性及内毒素、细菌移位的影响,探讨腹内高压(IAH)在腹腔间隙综合征形成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方法制作IAH动物模型,通过异硫氢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 )和辣根过氧化酶Ⅱ型(HRP-Ⅱ)两种分子探针,观察不同程度腹内压力下肠道通透性的改变,检测IAH对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结果腹内压(IAP)>2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门静脉血中FITC-D及HRP-Ⅱ含量显著增高(P < 0.01);IAP为 10 mm Hg作用1、2、4 h,门静脉血中内毒素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改变;20 mm Hg压力作用1 h,内毒素含量即显著增高,并随压力增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细菌培养结果显示,20 mm Hg压力下1、2、4 h,细菌到肠系膜淋巴结的移位率分别为33.3%、66.7%、100%,2、4 h各有1例移位到肝脏;30 mm Hg时2 h以内,细菌到肠系膜淋巴结的移位率为100%.所有实验组均未出现细菌至脾脏的移位. 结论当IAP>20 mm Hg时肠道通透性显著增加,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显著升高,细菌可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及肝脏,可能是导致腹腔间隙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程君涛;肖光夏;夏培元;袁建成;秦孝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烧伤后早期肠内喂养中链甘油三酯(MCT)/长链甘油三酯(LCT)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选取30例烧伤面积>30%TBS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F组,饲以含MCT/LCT 的肠内营养制剂Fresubin 750 MCT;N组,饲以只含LCT的肠内营养制剂Nutrison.于伤后24 h内进行完全肠内营养支持,共持续10 d.于伤后1、4、7、10 d检测两组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IL)-2、IL-4、前列腺素(PG)E2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改变. 结果伤后各时相点F组患者血浆IL-2水平与N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伤后4 d F组PGE2水平较N组明显降低(P<0.01);伤后4、7、10 d F组IL-4水平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明显高于N组(P<0.05~0.01). 结论在改善烧伤后机体的免疫功能方面,含MCT/LCT的肠内营养制剂较单纯LCT制剂更具优势.
作者:颜洪;黄贤慧;肖康菊;刘旭盛;彭毅志;黄跃生;汪仕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28岁.因380 V电击伤颈部左侧,伤后10 h入院.查体:意识恍惚,颈部左侧约1%TBSA Ⅲ度烧伤创面.创面上至耳后乳突区,下至锁骨上窝及胸骨切迹,第4~6颈椎横突外露,骨质焦黄,可见搏动的颈总动脉,创面内有乳白色液体不断流出,考虑胸导管损伤.
作者:王雪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一门新型的科学,发展迅速.当前,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运用EBM的观念进行表达、审视和判断有关临床医学的问题,特别是判断治疗的有效性和基础医学进展应用于临床的效果.但在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中,应用EBM进行思维、判断和决策,以及在教学中运用EBM还不够普遍.为此,提请医学界同道重视.
作者:葛绳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的血液供应及用于修复面部瘢痕挛缩的方法. 方法选择面部瘢痕挛缩患者7例,Ⅰ期手术时将扩张器置入上臂内侧深筋膜浅层.Ⅱ期手术时,利用尺侧上副动脉供血、贵要静脉属支及腋静脉属支回流的上臂内侧扩张皮瓣带蒂转移,Ⅲ期时用扩张皮瓣断蒂修复面部瘢痕挛缩,扩张皮瓣面积大15cm×10cm. 结果移植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色泽接近面部正常组织,外形良好,上臂内侧供瓣区遗留较小切口瘢痕. 结论将扩张器置于上臂内侧皮肤深筋膜浅层形成的扩张皮瓣用于修复面部瘢痕挛缩,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治疗需要时间较长,上肢与头的强迫体位固定是其不足.
作者:李养群;李森恺;唐勇;周传德;杨明勇;黄渭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笔者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局部移位或岛状皮瓣修复前臂、手腕及手部软组织缺损8例,报告如下.
作者:夏成德;赵耀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预防性气管切开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对93例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均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前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血氧分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者为紧急气管切开组(21例);气管切开前未出现明显通气、换气障碍者为预防性气管切开组(72例).预防性气管切开组实施手术时间为伤后(4.31±3.04) h,紧急气管切开组为伤后(34.47±2.79) h.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生命体征、血氧分压、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呼吸机使用情况. 结果紧急气管切开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术前均有明显的异常,术后得到显著改善,而预防性气管切开组相关生命体征较平稳.紧急气管切开组术后2 d内20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95.24%).预防性气管切开组术后2 d内65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90.28%). 结论对疑有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应及早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尽量避免紧急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后建议早期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作者:路卫;夏照帆;陈旭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新手术方法. 方法将55例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微创性磨擦组(30例),B组为削痂组(25例).A组首次手术时间为伤后(12.3±10.7) h,B组为(47.2±11.5) h.以患者的尿量、心率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作为主要监测指标. 结果 A组患者一次性磨擦面积为(65.5±19.4)%TBSA,B组一次性削痂面积为(64.8±18.7)%TBSA.术中、术后各项监测指标均较平稳,与条件相似的B组比较,A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20 d,较B组缩短10 d左右;内脏并发症及菌血症发生率低(A组26.7%,B组72.0%);平均住院费用下降,愈合后创面瘢痕明显减轻. 结论休克早期,采用微创性磨擦的方法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具有操作简便、损伤轻、感染率低、并发症少、创面愈合快等特点,是一种较好的早期处理创面的方法.
作者:周洪春;武永春;姜艳;张素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蛋白酶激活受体(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s, PAR)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跨膜7次的G蛋白偶联受体,主要通过血小板膜上的该类受体发挥其激活血小板和促凝血的作用,因此又称为凝血酶受体(thrombin receptor, TR)[1].国内黄跃生等[2]提出凝血酶肽类对创面愈合及表皮细胞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国外研究证明,PAR在加快烧伤创面愈合速度、促进体外培养的表皮细胞分化及减少皮肤色素沉着等方面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石胜军;肖能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微粒皮移植术应用至今已有15年余,但微粒皮的制作仍采用人工方法,费时又费力.曾有同行研制出多种剪皮机械,但由于操作繁琐,已停止使用.近年来作者自行研制一种新型高效剪皮机,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明良;狄春良;李迟;张普柱;马春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脓毒症(sepsis)是小儿烧伤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资料显示,小儿烧伤脓毒症的发生率为6.4%,死亡率为53%,占总死亡率的60%[1].由于烧伤后存在高分解代谢、免疫功能受损等因素,儿童又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尚不完全,极易感染引起脓毒症,进一步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华培;罗奇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鼠烫伤后不同时期切痂对血脂及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影响. 方法 32只成年雄性大鼠制成30%TBSAⅢ度烫伤模型,分为单纯烫伤对照组、伤后8、24、96 h切痂治疗组,另设正常对照组(8只).于伤后168 h处死大鼠,测定大鼠血脂及FFA谱的改变. 结果 (1)大鼠伤后168 h,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 (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载脂蛋白A (ApoA)、载脂蛋白B(ApoB)、血清总FFA中除肉豆蔻酸外各FF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2)8、24 h切痂组的TG、CHO、ApoB水平、总FFA、月桂酸、软脂酸、软油酸、油酸、亚油酸水平显著低于同时相点烫伤对照组(P<0.05);8 h切痂组VLDL、硬脂酸、花生四烯酸水平显著低于烫伤对照组(P<0.05);(3)96 h切痂组除ApoB、月桂酸水平显著低于同时相点烫伤对照组外(P<0.05),其他各指标均未降至伤前水平. 结论严重烫伤后脂动员明显加强,休克期切痂植皮可降低脂动员,有利于正常脂代谢的恢复.
作者:李峰;郭振荣;柴家科;盛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本组男36例,女7例,年龄17~62岁,烧伤总面积1%~95%TBSA,头皮部烧伤均为深Ⅱ度,致伤原因为火焰、热液和化学烧伤.
作者:庞淑光;叶胜捷;张文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新近的研究提示,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1 protein, HMG-1)作为晚期炎症介质,可能参与了脓毒症及其介导急性肝、肺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1-3].本实验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造成大鼠脓毒症模型,对肾组织HMG-1 mRNA表达的改变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姚咏明;张立天;陆家齐;董宁;鄢小建;于燕;方文慧;盛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鼠烫伤后早期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机体T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变化. 方法将SD大鼠制成30%TBSA的Ⅲ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用药组:从伤后第1天开始,腹部皮下注射rhGH 6 U/kg,连续10 d;未用药组:烫伤后不予用药;对照组:不予烫伤.各组大鼠于伤后3、6、10 d留取血液及脾脏标本,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2、IL-6浓度和CD4+、CD8+细胞数. 结果未用药组大鼠伤后3 d, TNFα、IL-2、IL-6浓度和CD4+、CD8+细胞数均显著增高,伤后6 d均明显下降.用药组伤后3 d CD4+、CD8+细胞显著增加,IL-2、IL-6和TNFα水平显著下降;伤后6 d,用药组IL-2、IL-6水平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未用药组.伤后10 d,用药组IL-2、IL-6和TNFα水平仍呈逐渐上升趋势,未用药组IL-2、IL-6水平显著下降,TNFα水平有所上升. 结论在烫伤后不同应激状态下应用rhGH,对T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可能产生不同影响.
作者:张勤;廖镇江;王欣;刘键;金再明;徐丽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笔者单位1985年1月~2001年6月共收治角膜烧伤患者21例35只眼,经及时治疗均痊愈出院,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士民;常贵华;姜文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本组共8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45~70岁.均为将蒜泥外敷患处,治疗慢性痛征时所致.可见创面有大小不等的水疱,去除疱皮后创基苍白或红白相间,渗出液较多,触痛迟钝或消失.烧伤面积1%~3%TBSA,均为深Ⅱ度或Ⅲ度创面.引起烧伤的主要原因是大蒜中蒜素的强烈刺激,治疗方法同一般烧伤创面处理.
作者:赵耀华;夏成德;魏莹;牛希华;狄海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56岁,被10 kV高压电击伤后,倒在4 m高的变压器上再次触电.当即呼吸停止,经人工呼吸恢复自主呼吸后送往当地医院治疗,伤后12 h患者意识恢复,随即转入笔者单位.查体:血压8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28次/min,呼吸20 次/min.患者头、面部多处受伤,下颌骨骨折.
作者:唐殿成;侯健;王洪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