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君涛;肖光夏;夏培元;袁建成;秦孝建
患者男,56岁,被10 kV高压电击伤后,倒在4 m高的变压器上再次触电.当即呼吸停止,经人工呼吸恢复自主呼吸后送往当地医院治疗,伤后12 h患者意识恢复,随即转入笔者单位.查体:血压8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28次/min,呼吸20 次/min.患者头、面部多处受伤,下颌骨骨折.
作者:唐殿成;侯健;王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了解高原地区严重烧伤患者创面细菌学的流行情况,现将笔者单位1990年1月~2000年1月收治的341例严重烧伤患者创面培养菌共1 470株,分段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赵杰;王庆明;张西联;何云邦;保继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鼠烫伤后早期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机体T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变化. 方法将SD大鼠制成30%TBSA的Ⅲ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用药组:从伤后第1天开始,腹部皮下注射rhGH 6 U/kg,连续10 d;未用药组:烫伤后不予用药;对照组:不予烫伤.各组大鼠于伤后3、6、10 d留取血液及脾脏标本,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2、IL-6浓度和CD4+、CD8+细胞数. 结果未用药组大鼠伤后3 d, TNFα、IL-2、IL-6浓度和CD4+、CD8+细胞数均显著增高,伤后6 d均明显下降.用药组伤后3 d CD4+、CD8+细胞显著增加,IL-2、IL-6和TNFα水平显著下降;伤后6 d,用药组IL-2、IL-6水平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未用药组.伤后10 d,用药组IL-2、IL-6和TNFα水平仍呈逐渐上升趋势,未用药组IL-2、IL-6水平显著下降,TNFα水平有所上升. 结论在烫伤后不同应激状态下应用rhGH,对T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可能产生不同影响.
作者:张勤;廖镇江;王欣;刘键;金再明;徐丽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对烧伤大鼠肠粘膜细胞增殖及肠粘膜结构的影响. 方法 5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烧伤组、GLP-2组(烧伤后经GLP-2处理,200 μg/kg,2次/d腹腔注射)与正常对照组.前两组动物于30%TBSAⅢ度烧伤后6、12 h及1、3、5 d分别处死,另处死正常对照组大鼠.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的表达情况以及血浆二胺氧化酶(DAO)的活性,并行肠粘膜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烧伤组伤后6、12 h PCNA表达稍有增强,伤后1 d减弱,3 d时低,5 d时仍低于正常;GLP-2组PCNA表达的变化在伤后早期与烧伤组基本一致,但伤后3、5 d时强于烧伤组.烧伤组大鼠肠粘膜Cyclin D蛋白在伤后6、12 h略有升高,但1 d时迅速下降至伤前的40%,而GLP-2组Cyclin D蛋白表达在伤后1、3、5 d高于烧伤组.大鼠烧伤后血浆DAO活性明显升高,经GLP-2治疗5 d后该指标明显降低(P<0.01).组织学观察见GLP-2组肠绒毛排列较为规则,长短较一致,未见明显的上皮脱落. 结论大鼠烧伤后腹腔给予外源性GLP-2能减轻肠粘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GLP-2使PCNA、Clyclin D表达增加、促进受损肠粘膜细胞增殖有关.
作者:赵云;王凤君;王裴;尤忠义;彭曦;汪仕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腹内压及作用时间对兔肠粘膜通透性及内毒素、细菌移位的影响,探讨腹内高压(IAH)在腹腔间隙综合征形成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方法制作IAH动物模型,通过异硫氢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 )和辣根过氧化酶Ⅱ型(HRP-Ⅱ)两种分子探针,观察不同程度腹内压力下肠道通透性的改变,检测IAH对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结果腹内压(IAP)>2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门静脉血中FITC-D及HRP-Ⅱ含量显著增高(P < 0.01);IAP为 10 mm Hg作用1、2、4 h,门静脉血中内毒素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改变;20 mm Hg压力作用1 h,内毒素含量即显著增高,并随压力增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细菌培养结果显示,20 mm Hg压力下1、2、4 h,细菌到肠系膜淋巴结的移位率分别为33.3%、66.7%、100%,2、4 h各有1例移位到肝脏;30 mm Hg时2 h以内,细菌到肠系膜淋巴结的移位率为100%.所有实验组均未出现细菌至脾脏的移位. 结论当IAP>20 mm Hg时肠道通透性显著增加,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显著升高,细菌可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及肝脏,可能是导致腹腔间隙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程君涛;肖光夏;夏培元;袁建成;秦孝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维护烧创伤机体的结构功能,恢复内环境平衡的效应,已获得广泛承认[1].Gln增加应激时热休克蛋白(HSP)的表达;保护缺血心肌,恢复心排出量;增加组织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浓度,减少促炎因子生成;增强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维护肠粘膜结构功能,减轻肠道移位;逆转内毒素血症肝细胞线粒体O2耗量下降,保护呼吸链、β-氧化酶免受氧化损伤.
作者:汪仕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野生型p16基因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 KFb)生长增殖及DNA合成代谢的影响. 方法构建含p16cDNA片段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p16,采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其导入体外培养的KFb中,并用G418筛选阳性克隆.随后对已转染及未转染的KFb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p16蛋白的表达,并通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及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比较转染前后细胞在生长增殖及DNA合成代谢方面的变化.结果经酶切鉴定证实,pcDNA3-p16构建成功.已转染的KFb经G418筛选,出现阳性克隆,并有p16蛋白表达;与正常KFb比较,其生长增殖速度明显减缓,DNA合成代谢能力明显减弱(P<0.05). 结论 p16基因对KFb的生长增殖及DNA合成代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韩军涛;陈璧;刘淑娟;汤朝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预防性气管切开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对93例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均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前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血氧分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者为紧急气管切开组(21例);气管切开前未出现明显通气、换气障碍者为预防性气管切开组(72例).预防性气管切开组实施手术时间为伤后(4.31±3.04) h,紧急气管切开组为伤后(34.47±2.79) h.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生命体征、血氧分压、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呼吸机使用情况. 结果紧急气管切开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术前均有明显的异常,术后得到显著改善,而预防性气管切开组相关生命体征较平稳.紧急气管切开组术后2 d内20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95.24%).预防性气管切开组术后2 d内65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90.28%). 结论对疑有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应及早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尽量避免紧急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后建议早期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作者:路卫;夏照帆;陈旭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抗炎免疫营养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Wilmore[1]指出:多种具有特殊药理作用的营养素都显示正性免疫调节作用,使临床营养学的营养支持起到营养治疗的作用.特殊营养是将营养支持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及由此所致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的防治有机地结合,已成为当前严重创伤、烧伤及危重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也是合理营养支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2,3].
作者:邓诗琳;曹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笔者单位1985年1月~2001年6月共收治角膜烧伤患者21例35只眼,经及时治疗均痊愈出院,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士民;常贵华;姜文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患儿6例9只足,男5例,女1例,年龄7个月~3岁.烧伤面积7%~25%,Ⅲ度5%~20%TBSA,呈单侧或双侧足底Ⅲ度烧伤,伴不同程度足趾末节干性坏死.其中开水浸烫致伤3例,热炭烧伤2例,火焰烧伤1例.
作者:蘧勤勤;雷晋;郝振明;明志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儿男,7岁.全身多处被鞭炮炸伤、烧伤,伤后2 h行股骨内外侧髁复位固定手术及全身清创换药,伤后10 h收入笔者单位.入院诊断:(1)火焰烧伤35%TBSA,其中Ⅲ度3%,深Ⅱ度22%,浅Ⅱ度10%TBSA;(2)休克;(3)爆震伤,多发性骨折,包括颅底骨折,脑脊液耳漏、右股骨颈骨折、右股骨内外侧髁撕脱性骨折、左胫骨中段骨折、右胫骨上段骨折;(4)双侧鼓膜穿孔;(5)多发性弹道伤.
作者:刘英杰;郑有合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本组男36例,女7例,年龄17~62岁,烧伤总面积1%~95%TBSA,头皮部烧伤均为深Ⅱ度,致伤原因为火焰、热液和化学烧伤.
作者:庞淑光;叶胜捷;张文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鼠烫伤后不同时期切痂对血脂及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影响. 方法 32只成年雄性大鼠制成30%TBSAⅢ度烫伤模型,分为单纯烫伤对照组、伤后8、24、96 h切痂治疗组,另设正常对照组(8只).于伤后168 h处死大鼠,测定大鼠血脂及FFA谱的改变. 结果 (1)大鼠伤后168 h,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 (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载脂蛋白A (ApoA)、载脂蛋白B(ApoB)、血清总FFA中除肉豆蔻酸外各FF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2)8、24 h切痂组的TG、CHO、ApoB水平、总FFA、月桂酸、软脂酸、软油酸、油酸、亚油酸水平显著低于同时相点烫伤对照组(P<0.05);8 h切痂组VLDL、硬脂酸、花生四烯酸水平显著低于烫伤对照组(P<0.05);(3)96 h切痂组除ApoB、月桂酸水平显著低于同时相点烫伤对照组外(P<0.05),其他各指标均未降至伤前水平. 结论严重烫伤后脂动员明显加强,休克期切痂植皮可降低脂动员,有利于正常脂代谢的恢复.
作者:李峰;郭振荣;柴家科;盛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患者增生性瘢痕(HS)胶原构成及相关因素的变化,并探讨其规律. 方法 HS患者30例,按年龄分为1~19岁组和20~50岁组,取患者对侧部位的正常皮肤(NS)作对照组.采用原位杂交、链酶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及图像分析法,观察胶原比例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胶原酶(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的变化.结果 1~19岁HS组Ⅰ/Ⅲ型胶原比例平均为6.48,20~50岁HS组为3.76,但两个年龄组各病程之间Ⅰ/Ⅲ型胶原比例均无明显差异.1~19岁HS组TGF β1呈高表达,与20~50岁HS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TIMP-1mRNA表达各年龄组之间无明显差别,HS组的表达显著高于NS组, MMP-1的表达明显低于TIMP-1,与NS组MMP-1的表达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1)HS中TGF β1的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TGF β1的高表达促使Ⅰ/Ⅲ型胶原比例增高甚至比例失调.(2)高表达的TIMP-1通过抑制MMP-1的表达促使HS形成,其表达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邱林;金先庆;向代理;傅跃先;田晓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微粒皮移植术应用至今已有15年余,但微粒皮的制作仍采用人工方法,费时又费力.曾有同行研制出多种剪皮机械,但由于操作繁琐,已停止使用.近年来作者自行研制一种新型高效剪皮机,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明良;狄春良;李迟;张普柱;马春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手部为常见的烧伤部位之一,因其结构精细、软组织较少,深度烧伤后常出现瘢痕增生,导致挛缩畸形,多发于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处.1997~2000年,笔者单位对68例(487指)手部深度烧伤患者采用了早期手指克氏针内固定术,以预防后期瘢痕挛缩畸形,取得了良好疗效.
作者:高国珍;邢继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本组共8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45~70岁.均为将蒜泥外敷患处,治疗慢性痛征时所致.可见创面有大小不等的水疱,去除疱皮后创基苍白或红白相间,渗出液较多,触痛迟钝或消失.烧伤面积1%~3%TBSA,均为深Ⅱ度或Ⅲ度创面.引起烧伤的主要原因是大蒜中蒜素的强烈刺激,治疗方法同一般烧伤创面处理.
作者:赵耀华;夏成德;魏莹;牛希华;狄海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本组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3~27岁.下肢曾有深Ⅱ度、Ⅲ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形成瘢痕,呈不规则的片状,面积>1%TBSA,其中大54 cm×26 cm,小37 cm×15 cm,纵行分布于大、小腿表面.瘢痕周围均有可供放置扩张器的正常皮肤组织.治疗:采用重复扩张术修复瘢痕,扩张次数为2次.
作者:茹战锋;陈长安;陶谏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