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绳德
作者:《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蛋白酶激活受体(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s, PAR)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跨膜7次的G蛋白偶联受体,主要通过血小板膜上的该类受体发挥其激活血小板和促凝血的作用,因此又称为凝血酶受体(thrombin receptor, TR)[1].国内黄跃生等[2]提出凝血酶肽类对创面愈合及表皮细胞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国外研究证明,PAR在加快烧伤创面愈合速度、促进体外培养的表皮细胞分化及减少皮肤色素沉着等方面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石胜军;肖能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对烧伤大鼠肠粘膜细胞增殖及肠粘膜结构的影响. 方法 5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烧伤组、GLP-2组(烧伤后经GLP-2处理,200 μg/kg,2次/d腹腔注射)与正常对照组.前两组动物于30%TBSAⅢ度烧伤后6、12 h及1、3、5 d分别处死,另处死正常对照组大鼠.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的表达情况以及血浆二胺氧化酶(DAO)的活性,并行肠粘膜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烧伤组伤后6、12 h PCNA表达稍有增强,伤后1 d减弱,3 d时低,5 d时仍低于正常;GLP-2组PCNA表达的变化在伤后早期与烧伤组基本一致,但伤后3、5 d时强于烧伤组.烧伤组大鼠肠粘膜Cyclin D蛋白在伤后6、12 h略有升高,但1 d时迅速下降至伤前的40%,而GLP-2组Cyclin D蛋白表达在伤后1、3、5 d高于烧伤组.大鼠烧伤后血浆DAO活性明显升高,经GLP-2治疗5 d后该指标明显降低(P<0.01).组织学观察见GLP-2组肠绒毛排列较为规则,长短较一致,未见明显的上皮脱落. 结论大鼠烧伤后腹腔给予外源性GLP-2能减轻肠粘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GLP-2使PCNA、Clyclin D表达增加、促进受损肠粘膜细胞增殖有关.
作者:赵云;王凤君;王裴;尤忠义;彭曦;汪仕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手部为常见的烧伤部位之一,因其结构精细、软组织较少,深度烧伤后常出现瘢痕增生,导致挛缩畸形,多发于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处.1997~2000年,笔者单位对68例(487指)手部深度烧伤患者采用了早期手指克氏针内固定术,以预防后期瘢痕挛缩畸形,取得了良好疗效.
作者:高国珍;邢继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浅Ⅱ度烫伤创面愈合主要涉及表皮角质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生长因子等多种因素调控着上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从而完成创面修复,其中以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尤为重要.EGF是表皮角质细胞的化学性趋化因子和特异性促有丝分裂原,必须通过与相应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才能在愈合过程中发挥其生物学活性.目前关于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表达水平及其促愈作用的报道较多,但关于内源性EGFR表达水平的研究却鲜见报道.
作者:杨奕敏;陆树良;董叫云;徐莲菊;金再敏;陈小琳;孔令雯;计士敏;陈志龙;青春;史济湘;陈玉英;胡庆沈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28岁.因380 V电击伤颈部左侧,伤后10 h入院.查体:意识恍惚,颈部左侧约1%TBSA Ⅲ度烧伤创面.创面上至耳后乳突区,下至锁骨上窝及胸骨切迹,第4~6颈椎横突外露,骨质焦黄,可见搏动的颈总动脉,创面内有乳白色液体不断流出,考虑胸导管损伤.
作者:王雪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本组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3~27岁.下肢曾有深Ⅱ度、Ⅲ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形成瘢痕,呈不规则的片状,面积>1%TBSA,其中大54 cm×26 cm,小37 cm×15 cm,纵行分布于大、小腿表面.瘢痕周围均有可供放置扩张器的正常皮肤组织.治疗:采用重复扩张术修复瘢痕,扩张次数为2次.
作者:茹战锋;陈长安;陶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的血液供应及用于修复面部瘢痕挛缩的方法. 方法选择面部瘢痕挛缩患者7例,Ⅰ期手术时将扩张器置入上臂内侧深筋膜浅层.Ⅱ期手术时,利用尺侧上副动脉供血、贵要静脉属支及腋静脉属支回流的上臂内侧扩张皮瓣带蒂转移,Ⅲ期时用扩张皮瓣断蒂修复面部瘢痕挛缩,扩张皮瓣面积大15cm×10cm. 结果移植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色泽接近面部正常组织,外形良好,上臂内侧供瓣区遗留较小切口瘢痕. 结论将扩张器置于上臂内侧皮肤深筋膜浅层形成的扩张皮瓣用于修复面部瘢痕挛缩,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治疗需要时间较长,上肢与头的强迫体位固定是其不足.
作者:李养群;李森恺;唐勇;周传德;杨明勇;黄渭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新近的研究提示,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1 protein, HMG-1)作为晚期炎症介质,可能参与了脓毒症及其介导急性肝、肺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1-3].本实验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造成大鼠脓毒症模型,对肾组织HMG-1 mRNA表达的改变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姚咏明;张立天;陆家齐;董宁;鄢小建;于燕;方文慧;盛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笔者单位1985年1月~2001年6月共收治角膜烧伤患者21例35只眼,经及时治疗均痊愈出院,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士民;常贵华;姜文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56岁,被10 kV高压电击伤后,倒在4 m高的变压器上再次触电.当即呼吸停止,经人工呼吸恢复自主呼吸后送往当地医院治疗,伤后12 h患者意识恢复,随即转入笔者单位.查体:血压8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28次/min,呼吸20 次/min.患者头、面部多处受伤,下颌骨骨折.
作者:唐殿成;侯健;王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新手术方法. 方法将55例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微创性磨擦组(30例),B组为削痂组(25例).A组首次手术时间为伤后(12.3±10.7) h,B组为(47.2±11.5) h.以患者的尿量、心率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作为主要监测指标. 结果 A组患者一次性磨擦面积为(65.5±19.4)%TBSA,B组一次性削痂面积为(64.8±18.7)%TBSA.术中、术后各项监测指标均较平稳,与条件相似的B组比较,A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20 d,较B组缩短10 d左右;内脏并发症及菌血症发生率低(A组26.7%,B组72.0%);平均住院费用下降,愈合后创面瘢痕明显减轻. 结论休克早期,采用微创性磨擦的方法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具有操作简便、损伤轻、感染率低、并发症少、创面愈合快等特点,是一种较好的早期处理创面的方法.
作者:周洪春;武永春;姜艳;张素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患者增生性瘢痕(HS)胶原构成及相关因素的变化,并探讨其规律. 方法 HS患者30例,按年龄分为1~19岁组和20~50岁组,取患者对侧部位的正常皮肤(NS)作对照组.采用原位杂交、链酶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及图像分析法,观察胶原比例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胶原酶(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的变化.结果 1~19岁HS组Ⅰ/Ⅲ型胶原比例平均为6.48,20~50岁HS组为3.76,但两个年龄组各病程之间Ⅰ/Ⅲ型胶原比例均无明显差异.1~19岁HS组TGF β1呈高表达,与20~50岁HS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TIMP-1mRNA表达各年龄组之间无明显差别,HS组的表达显著高于NS组, MMP-1的表达明显低于TIMP-1,与NS组MMP-1的表达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1)HS中TGF β1的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TGF β1的高表达促使Ⅰ/Ⅲ型胶原比例增高甚至比例失调.(2)高表达的TIMP-1通过抑制MMP-1的表达促使HS形成,其表达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邱林;金先庆;向代理;傅跃先;田晓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腹内压及作用时间对兔肠粘膜通透性及内毒素、细菌移位的影响,探讨腹内高压(IAH)在腹腔间隙综合征形成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方法制作IAH动物模型,通过异硫氢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 )和辣根过氧化酶Ⅱ型(HRP-Ⅱ)两种分子探针,观察不同程度腹内压力下肠道通透性的改变,检测IAH对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结果腹内压(IAP)>2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门静脉血中FITC-D及HRP-Ⅱ含量显著增高(P < 0.01);IAP为 10 mm Hg作用1、2、4 h,门静脉血中内毒素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改变;20 mm Hg压力作用1 h,内毒素含量即显著增高,并随压力增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细菌培养结果显示,20 mm Hg压力下1、2、4 h,细菌到肠系膜淋巴结的移位率分别为33.3%、66.7%、100%,2、4 h各有1例移位到肝脏;30 mm Hg时2 h以内,细菌到肠系膜淋巴结的移位率为100%.所有实验组均未出现细菌至脾脏的移位. 结论当IAP>20 mm Hg时肠道通透性显著增加,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显著升高,细菌可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及肝脏,可能是导致腹腔间隙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程君涛;肖光夏;夏培元;袁建成;秦孝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估烫伤后大鼠胃肠营养支持中强化精氨酸、亚麻酸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谷氨酰胺对烧伤后营养代谢水平、免疫功能和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 SD大鼠30只,行胃造瘘置管术后,造成深Ⅱ度烫伤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予热卡比为蛋白质25%、脂肪12%、碳水化合物63%的低脂高蛋白饮食;B组在此基础上强化精氨酸、ω-3PUFA及谷氨酰胺.实验动物的营养摄入按175 kcal*kg-1*d-1(1 kcal=4.184 kJ)计算,2种营养配方均为等体积、等热卡、等氮量,在24 h内均匀输入.于伤后10 d检测脾淋巴细胞对刀豆蛋白A(ConA)的反应性、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2(IL-2)、血浆白蛋白、血浆转铁蛋白、肝脏含氮量、空肠粘膜含氮量、血浆皮质醇水平、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24 h尿香草扁桃酸含量(VMA)、创面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和创面组织Ⅰ型和Ⅲ型胶原比例,并于不同时相点观察体重的变化、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程度和创面愈合时间. 结果 B组血浆白蛋白水平、肝脏含氮量以及空肠粘膜含氮量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体重变化以及血浆皮质醇、血浆胰高血糖素和VMA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脾淋巴细胞对ConA的反应性以及伤后14 d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显著高于A组(P<0.05),而腹腔巨噬细胞产生PGE2的水平则明显低于A组(P<0.05);B组动物创面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A组,Ⅰ/Ⅲ型胶原比例明显低于A组,B组动物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提前,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低脂高蛋白强化精氨酸、谷氨酰胺和ω-3PUFA的营养支持配方能够改善烧伤后的营养状况,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创面愈合 .
作者:陆树良;金曙雯;张剑;池田重雄;齊藤英昭;廖镇江;史济湘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本组共8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45~70岁.均为将蒜泥外敷患处,治疗慢性痛征时所致.可见创面有大小不等的水疱,去除疱皮后创基苍白或红白相间,渗出液较多,触痛迟钝或消失.烧伤面积1%~3%TBSA,均为深Ⅱ度或Ⅲ度创面.引起烧伤的主要原因是大蒜中蒜素的强烈刺激,治疗方法同一般烧伤创面处理.
作者:赵耀华;夏成德;魏莹;牛希华;狄海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维护烧创伤机体的结构功能,恢复内环境平衡的效应,已获得广泛承认[1].Gln增加应激时热休克蛋白(HSP)的表达;保护缺血心肌,恢复心排出量;增加组织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浓度,减少促炎因子生成;增强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维护肠粘膜结构功能,减轻肠道移位;逆转内毒素血症肝细胞线粒体O2耗量下降,保护呼吸链、β-氧化酶免受氧化损伤.
作者:汪仕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了解高原地区严重烧伤患者创面细菌学的流行情况,现将笔者单位1990年1月~2000年1月收治的341例严重烧伤患者创面培养菌共1 470株,分段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赵杰;王庆明;张西联;何云邦;保继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一门新型的科学,发展迅速.当前,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运用EBM的观念进行表达、审视和判断有关临床医学的问题,特别是判断治疗的有效性和基础医学进展应用于临床的效果.但在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中,应用EBM进行思维、判断和决策,以及在教学中运用EBM还不够普遍.为此,提请医学界同道重视.
作者:葛绳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预防性气管切开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对93例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均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前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血氧分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者为紧急气管切开组(21例);气管切开前未出现明显通气、换气障碍者为预防性气管切开组(72例).预防性气管切开组实施手术时间为伤后(4.31±3.04) h,紧急气管切开组为伤后(34.47±2.79) h.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生命体征、血氧分压、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呼吸机使用情况. 结果紧急气管切开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术前均有明显的异常,术后得到显著改善,而预防性气管切开组相关生命体征较平稳.紧急气管切开组术后2 d内20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95.24%).预防性气管切开组术后2 d内65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90.28%). 结论对疑有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应及早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尽量避免紧急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后建议早期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作者:路卫;夏照帆;陈旭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