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莹;郭红燕;韩劲松;贺豪杰;朱馥丽;孔东丽;梁华茂
目的:比较传统盲法与超声引导下进行骶管阻滞的学习曲线,确定何种方式穿刺成功率高、初学者易于掌握.方法:11名实习医生经高年资麻醉科医生培训,并在其监督指导下采用传统盲法与超声引导,为85名患者进行骶管阻滞治疗.每位实习医生采用两种穿刺方法分别为8名患者进行治疗,其中每种穿刺方法为4名患者进行骶管阻滞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决定采用何种穿刺方式.结果:85名需骶管注射疗法治疗腰痛症或骶管麻醉患者参与本次随机交叉对照研究,采用超声引导下(U组,n =42)骶管阻滞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盲组(N组,n=43);穿刺时间、平均穿刺次数明显低于N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N组(P<0.05).结论:与传统盲法相比,采用超声引导下进行骶管阻滞,穿刺成功率高、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更易于初学者掌握.
作者:何晨辉;解淑灿;王建光;翁浩;徐志勇;朱新杰;刘海健;陈渔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女性慢性盆腔痛的病因,探索诊断流程及治疗方法.方法:225例患者填写《慢性盆腔痛评估表》,结合查体及辅助检查,分析疼痛的病因、诊断流程及治疗方法.结果: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症、盆腔炎性疾病、阴部神经痛、间质性膀胱炎的患者各占36.4%、27.6%、5.3%、4.9%.14.2%的患者诊断不明原因的慢性盆腔痛.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包括口服短效避孕药、手术、经皮穴位电刺激、膀胱灌洗、阴部神经阻滞术等,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缓解率在80%以上.结论:慢性盆腔痛病因多样,常见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性疾病、间质性膀胱炎、阴部神经痛等.诊治时全面的查体及辅助检查很重要,治疗应采用个体化的方案.
作者:金莹;郭红燕;韩劲松;贺豪杰;朱馥丽;孔东丽;梁华茂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为进一步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提高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根据卫生部[2011] 43号文件精神[1],江西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我院作为三级肿瘤专科医院,肿瘤化疗科参与创建,并于2012年12月经江西省卫生厅核准,成为江西省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现对比创建前后癌痛诊疗和三阶梯止痛药物使用情况,对我院“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分析,为创建国家卫计委“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积累经验.
作者:曾春生;曾红学;黄作超;郭守俊;徐青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临床上腰臀部软组织损害和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可以引起类似的腰腿麻痛等症状,但其发病机制不同,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除了传统的神经机械压迫外,还包括炎症机制和免疫机制,而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病灶部位是筋膜、肌肉、韧带、关节囊等周围软组织,其病理基础是软组织损害引起的无菌性炎症病变[1],但无菌性炎症的本质尚不清楚.
作者:董宏然;杨彬奎;李启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P2X4R总蛋白及膜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180~220g,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SNI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N组不作任何处理,Dex组于术后即刻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40 μg/kg,间隔24 h追加给药一次至术后14d,S组和SNI组均腹腔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术前ld及术后1、3、5、7、14 d检测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术后14d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脊髓L4~6节段P2X4R总蛋白和膜蛋白表达量.结果:与N组和S组相比,SNI组大鼠术后MWT明显降低(P<0.05),脊髓水平P2X4R总蛋白和膜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与SNI组相比,Dex组MWT明显升高(P<0.05),脊髓水平P2X4R总蛋白和膜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Dex能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P2X4R总蛋白及膜蛋白水平有关.
作者:武静茹;周田田;陈自洋;刘珍秀;苗蓓;王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三叉神经痛是累及面部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反复发作性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是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采用的C型臂引导下,经皮Hartel前入路穿刺方法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创伤小、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且逐渐被广大疼痛科医师及患者所接纳.但是这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过程中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对氢吗啡酮联合丙泊酚在射频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海芹;李强;陶熔;王静;夏令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偏头痛是临床上为常见疾病之一.在我国患病率985.2/10万,也可以使劳动力下降.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使劳动能力下降疾病进行排名,偏头痛位居第19位.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头痛或双侧头痛,或同一次发作时由一侧转向另一侧,常发生在额颞部、搏动性疼痛,疼痛以中重度为主,并有伴随症状为特点.临床上药物治疗包含非特异性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镇静剂、阿片类;特异性药物:麦角类、曲普坦类等.而消炎镇痛药滥用可导致头痛慢性化.在我们疼痛科较多采用星状神经节为主的治疗.有学者采用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头痛取得不错的疗效.而采用星状神经节联合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未见报道.本研究对于2013年4月到2013年10月在我院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川芎清脑颗粒进行偏头痛治疗,现将疗效报告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
作者:祝建斌;崔远光;范金玲;申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较常见的合并症,发生率约12.5%~70%.主要表现为患侧肩部疼痛、手部疼痛和浮肿,患侧肢体皮温升高,消肿后手部皮肤及肌肉萎缩,直至挛缩畸形.如不及时治疗,不但因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将直接影响患者康复,甚至导致手及手指的永久性畸形[1].目前国内外对其尚无特效治疗,为探讨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我科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超声扶他林乳胶导入,治疗偏瘫后肩痛,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
作者:张园园;潘化平;冯慧;陈攻;姚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拉科酰胺对初级传入伤害性C纤维和Aδ纤维介导的突触传递以及对神经损伤诱发的痛觉超敏的作用.方法:应用膜片钳技术,观察并记录不同浓度拉科酰胺对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以及后根刺激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的影响.利用脊神经结扎(SNL)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观察不同浓度的拉科酰胺对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PWMT)的影响.结果:可抑制脊髓后角浅层细纤维介导的单突触eEPSC.拉科酰胺抑制sEPSC频率,但对其幅度无影响.高浓度拉科酰胺(100 mg/kg)可以增加SNL模型手术侧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结论:拉科酰胺可能通过降低后角Ⅱ层神经元兴奋性,抑制Ⅱ层内细纤维(Aδ纤维和C纤维)介导的突触传递发挥镇痛作用.
作者:刘暾;计根林;刘洁;李建民;濮雅楠;王群;吕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近年来,脉冲中射频作为一种新颖的疼痛介入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治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神经病理性疼痛按照神经损伤的部位可以分为中枢和外周两大类.目前,国内外实验研究报道脉冲射频治疗多种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取得了确切的疗效,其机制可能涉及脉冲射频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影响细胞因子的表达、痛觉纤维的传导及离子通道的表达等.然而,脉冲射频治疗疼痛确切的机制尚待深入的实验研究加以明确.
作者:贾子普;罗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和特点.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A组(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31例,传统TESSYS)及B组(2013年12月至2014年9月,29例,TESSYS操作下按outside in方法行部分椎间隙内髓核摘除)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内镜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7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根据MacNab标准评定并比较术后1~3个月的疗效,比较疗效不佳者的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7d VAS总体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术后7d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个月根据MacNab标准评定两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83.9%和8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椎间盘突出加重发生比例高于B组(P<0.05).结论:采用TESSYS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能够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术中宜按outside in方法适度摘除椎间隙内部分髓核,及时封闭纤维环破裂处,术后延长卧床时间,有助于减少术后椎间盘再突出的发生.
作者:张达颖;章勇;刘小健;曹新添;廖云华;张学学;王志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紊乱疾病,其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其发生.偏头痛的遗传学机制目前研究还不透彻,唯一定论的是符合孟德尔遗传的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FHM),此外还有很多离子通道基因、神经系统相关基因、血管基因以及激素相关基因与偏头痛易感性有关,但这些候选基因是否属于偏头痛的致病基因还需要大量实验验证.表观遗传学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作者:刘东;万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口颌面疼痛门诊病案资料显示,累及三叉神经的创伤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患病率的上升可能源于牙科侵入性操作的增加、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事故和暴力等事件发生的上升.由于三叉神经创伤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标准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不敏感,有必要对该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需对其临床表型做出准确的定义并被研究人员采纳.以往,曾采用以下诸多意思相近的术语,如痛性感觉缺失、非典型面痛、非典型牙痛和幻痛,使得临床Meta分析和数据比较难以进行.
作者:梁雅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顽固的颜面部疼痛,TN不仅能够引起患者不适,同时显著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三叉神经半月节是治疗顽固性TN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其治疗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由于该技术操作拥有自身优势,许多患者对PMC这项技术非常青睐.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外关于PMC治疗TN的应用效果、所产生的问题及PMC治疗TN的方法学、临床应用与研究的发展状况、问题及其展望予以综述.
作者:王长明;关占颖;蔡长华;张静;王嵘巍;马逸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舌咽神经痛是舌咽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剧烈疼痛,疼痛的性质与三叉神经痛相似,疼痛多位于咽壁、扁桃体窝、舌后1/3,可放射到耳部[1].其可使患者痛苦难忍、寝食不能.传统的药物等保守治疗不能获得满意疗效,常规侧颈部入路舌咽神经阻滞治疗效果好,但风险大、并发症多;常规口内入路舌咽神经阻滞疗效好,但患者张口配合困难,不适感强烈,不易操作,甚至操作失败.选择疗效好、风险低、易操作、并发症少的方法治疗舌咽神经痛成为医患双方共同的强烈愿望及迫切需求.
作者:李慧;张宝珍;宋丽萍;王京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颈2~3(C2~3)后内侧支脉冲射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0名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予以C2~3后内侧支为靶点行脉冲射频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C2~3后内侧支行假脉冲射频治疗,分组情况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对患者和医师均采用盲法.分别在术前、治疗后1、2、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发作时疼痛程度、发作时间和阿司匹林服用剂量.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1月、2月、6月随访发作时头痛程度、发作时间及镇痛药服用剂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头痛程度和发作时间明显少于治疗前(P<0.01),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对C2~3后内侧支的脉冲射频治疗能安全有效地缓解偏头痛症状,减少发作时间和镇痛药物的服用剂量.
作者:杨悦橙;马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引起劳动能力下降的疾患,且常伴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疾患.虽然国际头痛协会制订了偏头痛的分类和诊断标准,但仍有许多偏头痛患者得不到正确诊治,加重了劳动能力下降的程度.对偏头痛的诊断及其影响缺乏客观评价指标,而一些量表式的评价工具可以对其进行量化评估,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文介绍了偏头痛的诊断、患者生活质量、失能程度及伴发心理疾患等相关的评价工具.
作者:周志彬;于生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术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身体恢复,对患者心理和生理产生较大的伤害,术后病人静脉自控镇痛术(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 sanalgesia,PCIA) 广泛应用临床,但地佐辛与阿片受体激动药合用镇痛的效果不同与剂量比有关,笔者考察了地佐辛联用舒芬太尼4种不同配比的镇痛效果,现报告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
作者:秦树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对正常大鼠痛行为的影响以及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的电流密度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80~100 g雄性SD大鼠6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及PRF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将sham组及PRF组大鼠经腹腔麻醉后暴露其右侧坐骨神经,PRF组坐骨神经接受2 Hz,2 min,42℃的脉冲射频处理,而sham组不接受脉冲射频处理.在脉冲射频前2h,脉冲射频后ld,3d,5d,7d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脉冲射频后1d取L4~5段DRG细胞,应用单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大鼠DRG细胞钠电流密度和动力学特性的改变.结果:sham组和PRF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的PWMT值和PWTL值与自身手术前的基础阈值相比无差异,各组大鼠之间相同时间点的PWMT值和PWTL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RF组大鼠DRG细胞电压依赖性钠电流密度、半数激活电压(V1/2act)、半数失活电压(V1/2inact)与sham组和对照组相比也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该参数的脉冲射频未影响正常大鼠痛行为.DRG神经元钠电流密度以及通道动力学特性也未受该参数脉冲射频的影响,提示该参数的脉冲射频可能并不影响大鼠生理状态下伤害性感觉传导功能.
作者:张胜男;岳剑宁;潘娜;杨云廷;白云飞;张福康;徐志卿;崔秀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临床上将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者定义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目前,治疗PHN的一线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等)、三环类抗抑郁药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此外,局部利多卡因可作为PHN的一线治疗药物,但疗效不够满意[1].国内外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PHN的研究报道,但由于胸段背根神经节周围结构复杂、DSA对肺组织内缘结构显示不清等因素,势必增加并发症的机率.本研究对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疼痛科收治的T2~10分布区的PHN患者63例,采用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PHN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广建;梁哲龙;李仁淑;金文哲;闫清华;邱德来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