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自清;谢正华;严彩虹;陈正华;刘柏林;可国安;朱晓皓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86年3月~2002年3月收治热水泥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42例,其中男40例、女2例;年龄17~48岁[(24.6±6.8)岁].烧伤面积50%~100%[(75.2±10.3)%],Ⅲ度20%~90%[(43.5±12.7)%]TBSA,其中50%~80%TBSA 29例、80%~100%TBSA 13例.
作者:姜自清;谢正华;严彩虹;陈正华;刘柏林;可国安;朱晓皓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烧伤创面外用纳米银敷料后银离子在人体内的代谢变化.方法正常对照组:健康志愿者30例.治疗组:选择烧伤面积为6%~12%TBSA的患者26例,均为深、浅不等的Ⅱ度烧伤.采用纳米银敷料外敷创面,覆盖面积规定为5%TBSA,连续使用5 d.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正常对照组及治疗组使用敷料前后不同时相点血清银、24 h尿银离子的水平,检测肝、肾功能.另取纳米银敷料覆盖14 d的创面和创缘组织标本,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组织中银含量,并用透射电镜观察有无银沉积现象.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应用纳米银敷料后第3天和第5天,治疗组患者的血清银及尿银水平均有所升高,但第14天下降至正常;其中7例患者使用纳米银敷料后第7天出现轮度的肝功能异常,但肾功能均正常;创面和创缘组织标本中银的质量分数为(0.7±0.1)×10,透射电镜未见银沉积现象.结论纳米银敷料用于中、小面积Ⅱ度烧伤创面,银代谢在安全范围.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是应用纳米银敷料所致还是与烧伤本身有关,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陈炯;韩春茂;余朝恒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烧伤翻身床床体较窄,患者在躁动、意识不清等情况下易发生坠床.既往处理时多采用约束带,常令患者感觉不适甚至造成受约束肢体神经损伤或远端血液循环受限等不良后果.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单位设计制作了烧伤翻身床护架,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戴海华;海恒林;华云飞;边琳芬;李向军;李克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自1967年Ashbaugh等[1]报道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以来,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对ARDS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表现在对ARDS的命名、定义逐渐规范,对其发病机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提出了便于临床使用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injury,ALI)/急性ARDS诊断标准,积累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治疗经验和措施,使ALI/ARDS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下降趋势.
作者:钱桂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74岁,因被开水烫伤双下肢,在当地医院简单处理.伤后第2天患者自觉左下肢皮肤疼痛、温度感觉消失,运动功能丧失,但未进行任何治疗,伤后7 d左小腿创面和未烧伤皮肤发黑,于伤后9 d转人笔者单位.查体:患者意识清楚,血压18/11kPa(1kPa=7.5 mm Hg),双小腿、双足皮肤烧伤,烧伤面积16%TBSA,左小腿创面结痂,左足背皮肤可见树枝状血管栓塞,足趾、甲床苍白,左足背动脉、腘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左侧膝关节以上皮肤有痛感和温觉,
作者:王富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烧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在临床的应用,其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笔者对本单位1997~2003年收治的7例烧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联机血液透析滤过(on-linehemodjafiltration,On-lineHDF)和腹膜透析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元临;辛国华;张建融;肖长辉;皇甫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红外线治疗仪对烫伤大鼠皮肤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39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烫伤组和治疗组,每组13只.对照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烫伤组大鼠背部仅造成深Ⅱ度烫伤,不作其他处理;治疗组大鼠背部致深Ⅱ度烫伤后2 d,用红外线治疗仪连续照射创面5 d.伤后3、7 d取各组大鼠伤部皮肤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组织DNA合成量,并测定组织通透性、组织水肿程度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伤后7 d烫伤组大鼠伤部皮肤表皮脱落,出现溃疡,毛囊明显萎缩及破坏,大量胶原形成;治疗组大鼠皮肤光滑度较好,毛囊轻度萎缩,可见少量胶原纤维.治疗组大鼠伤后7 d3H-TdR掺入率为(1856.33±343.81)放射性荧光闪烁计数·min-1·mg干组织-1,明显高于烫伤组(1353.95±274.48)放射性荧光闪烁计数·min-1·mg干组织-1(P<0.01).烫伤组大鼠伤后组织通透性、组织水肿程度及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烫伤组比较,上述指标数值明显偏低(P<0.01~0.001).结论红外线治疗仪有促进皮肤组织代谢和组织修复的功能.
作者:吴本玠;邢虹;徐家鸰;丁亚男;栗刚;于桂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编者按小儿烧伤并发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 shock syndrome,TSS)在国外屡有报道,成人并发此综合征较少见.国外有调查显示,临床上对烧伤并发TSS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诊断该并发症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葡萄球菌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E)抗体的检测开展较少.只要认清该并发症,治愈率会大大提高.本期刊出戴海华的有关报道,提请临床医师关注.
作者:戴海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B超在判断上肢高压电烧伤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9例上肢高压电烧伤患者的尺、桡动脉作为烧伤组,术前应用DSA及B超检测技术,观察患肢腕部创面及创面近端5、10、15 cm处尺、桡动脉的内膜、管壁厚度、管腔内径、血流量以及血栓形成等情况;以12化正常人的尺、桡动脉作为对照组术中:结合DSA和B超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并判断尺、桡动脉损伤程度,出现栓塞或管壁坏死者予以切除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DSA检测显示烧伤组患者14条尺动脉、11条桡动脉出现异常,主要变化有栓塞形成、管腔狭窄、血流缓慢等,尺动脉损伤程度重于桡动脉.B超显示烧伤组19条尺动脉和16条桡动脉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血管内膜粗糙不平、水肿或脱落,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串珠样改变,血流量减少(P<0.05~0.01)其中创缘近端5cm的尺动脉血流量(31.60±13.90)ml/min,明显低于对照组(47.70±9.60)ml/min(P<0.05).术中探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 DSA、B超诊断相符. 结论判断上肢高压电烧伤后的血管损伤情况可采用B超为主、DSA为辅的方法,以提高手术探查的精确度.
作者:李利根;柴家科;郭振荣;陈越秀;欧阳忠南;杨红明;贾晓明;鲁晓贺;胡晓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986年1月~2001年12月,笔者单位共收治自杀式烧伤患者3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18~46岁[(29.2±12.5)岁].烧伤原因:汽油烧伤15例,液化气和酒精烧伤各5、6例,煤油烧伤4例,电烧伤1例.其中有9例患者自焚时使他人致伤(1 3例),另6例为3对夫妻或恋人同时自杀烧伤.烧伤总面积12%~90%[(47.6±23.7)%]TBSA,19例合并有吸入性损伤.
作者:张恒术;沈为民;果磊;杨天荣;贺光照;薛斌;石崇荣;黄崇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98年1月~2002年2月共收治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儿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4~12岁,平均6.7岁.烧伤面积8%~98%,平均21.69%,其中Ⅲ度3~92%,平均17.76%TBSA.吸入性损伤程度按文献[1]划分:轻度吸入性损伤13例,中度吸入性损伤11例,重度吸入性损伤4例.
作者:叶胜捷;庞淑光;张文振;方声教;叶丽柳;章锦成;郑庆兴;陈如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23岁,坠入热水池烫伤(以下称烧伤)后12 h、无尿6 h收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6.7℃,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kPa).创面分布在躯干及四肢,烧伤面积约89%TBSA.其中约50%TBSA创面表皮丧失,基底渗出少,痛觉敏感,偶见网状阻塞血管,其余创面为水疱状.患者意识清楚,营养良好.尿素氮16.78 mmol/L,肌酐376.00mmol/L,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及丙型肝炎抗体阴性.诊断:(1)烧伤总面积89%,其中深Ⅱ度65%,Ⅲ度24%TBSA.(2)肾功能衰竭.
作者:周蓉;姚志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犬烟雾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洗出液的生物学活性. 方法获取犬急性烟雾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洗出液及正常犬肺洗出液.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28只)、B(29只)、C(37只)组,每组各取7只不作处理作为正常对照,其余大鼠肺部作如下处理:A组注入等渗盐水,B组注入正常犬肺洗出液,C组注入致伤犬肺洗出液.处死各组中正常对照大鼠,并于灌注后4、12、24 h处死灌注大鼠,观察各组大鼠处死前的存活情况、处死后双肺大体变化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肺组织匀浆中6-酮-前列腺素F1α/血栓素B2(PGF1α/TXB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结果 A、B组大鼠处死前均存活,C组大鼠非处死死亡9只.犬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洗出液可引起大鼠肺产生类似于烟雾吸入性损伤样的病理变化.A、B组大鼠灌注后肺组织PGF1α/TXB2均有升高倾向;C组大鼠灌注后PGF1α/TXB2逐渐降低(P<0.01),A、B组灌注后肺组织TNF-α、MPO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C组灌注后4 h肺组织TNF-α、MPO含量显著增加,分别为(1.02±0.04)ng/ml、(1.01±0.09)U/g肺组织湿重,随后下降(P<0.05~0.01).肺灌注后4 h C组大鼠肺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高于A、B组(P<0.01).结论犬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洗出液具有生物学活性,烟雾吸入性损伤后早期行大容量肺灌洗可减轻原发性和继发性肺损害.
作者:聂发传;杨宗城;刘志远;罗奇志;黄跃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惊厥在烧伤患儿中时常发生,笔者单位1992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烧伤患儿287例,其中发生惊厥24例,占8.4%.24例患儿中男17例、女7例.年龄8个月~1 3岁,平均4.2岁.烧伤面积8%~43%TBSA,均为浅Ⅱ~Ⅲ度.惊厥发生时间为伤后14 h~6 d,持续时间为1 min~1.5 h.
作者:王建华;李菊成;张国兴;吴小云;魏轶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一种可控深度及面积的大鼠烫伤模型.方法用高压蒸气消毒锅及自制烫伤支架制作高压蒸气烫伤装置,用压力为0.12 MPa(1 MPa=7500 mm Hg)、直径2.6 cm的致伤孔上分别在大鼠背部烫3、4、5、6、7、8、9、10 s,每时相点5个创面.伤后24 h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用Photoshop软件测量烫伤深度,并观察有无毛囊、汗腺附件受损、烫伤区被毛生长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烫伤深度与烫伤时间的变化呈正相关(r=0.99).浅Ⅱ、深Ⅱ、Ⅲ度烫伤模型的致伤时间分别为3、5、7 s.烫伤7~10 s创面深度虽逐渐加重,愈合时间却相近.结论该模型可以控制烫伤深度、面积,烧伤深度划分准确且操作简便,是研究创伤修复机制及评价创面用药的较好模型.
作者:姚庆君;贾赤宇;陈璧;汤朝武;徐明达;丁国斌;王洪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编者按以凡士林油纱布为载体移植微粒皮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创面修复方法,但皮源较充足时仍应提倡移植大张皮.1994~2002年,笔者单位采用凡士林纱布贴附微粒皮加压包扎移植修复Ⅲ度烧伤创面1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郑家全;侯勇;杜丽苹;罗长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2002年3~12月,笔者单位在给烧伤患者清创或换药过程中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镇静止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红卫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内毒素/脂多糖(LPS)致伤大鼠的血浆白细胞介素(IL)13含量及肺组织激活剂蛋白1(AP-1)活性的变化,探讨AP-1与IL-13表达的关系.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根据注射LPS剂量不同随机分为A(2 mg/kg)、B(4 mg/kg)、C(6 mg/kg)、D(8 mg/kg)组,并设立相应的等渗盐水对照组(NS组),取伤后1、2、4、6 h为观察时相点,每组每时相点6只大鼠.致伤Wistar大鼠,复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急性肺损伤(SIRS-ALI)模型.在致伤后1、2、4、6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浆IL-13含量,采用凝胶迁移率分析法(EMSA)检测肺组织中AP-1活性.结果 LPS可使IL-13含量及AP-1活性同步升高.A、B、C、D组与NS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及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0.01).C、D组的血浆IL-13含量及肺组织中的AP-1活性均显著增加,D组两指标的峰值分别为(45.62±5.78)pg/mi、(177.68±6.81)NII%,均出现在伤后2 h.结论IL-13表达增强时AP-1活性亦升高,并与SIRS-ALI发生有关.
作者:李琦;钱桂生;杨楠;王长征;徐建铖;张青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组患者共8例,男7例、女l例,年龄9~50岁,烧伤总面积3%~46%TBSA.烧伤原因:10 kV高压电烧伤,火焰烧伤,爆炸烧伤.8例患者均采用带血管蒂筋膜瓣及筋膜瓣表面移植自体皮,其中3例手部烧伤患者采用前臂桡动脉筋膜瓣表面移植自体中厚皮形成的血管化皮瓣修复创面,手部功能恢复良好,随访1~3年,效果满意;1例行侧胸筋膜瓣表面移植自体小皮片,随访1年,腋部瘢痕挛缩较重,需2次手术;l例创面移植中厚皮,效果满意;3例应用4个颞浅动脉岛状筋膜瓣(例8双耳应用双侧颞浅动脉岛状筋膜瓣),并以自体肋软骨作支架(表1).
作者:邓津菊;马世融;刘俊玲;孙亚东;叶兰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烧伤后高代谢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1998~2002年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面积为50%~90%TBSA的患者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16例)和对照组(B组,16例),治疗组伤后7 d开始皮下注射rhGH,用量0 25 U·kg-1·d-1;对照组于相同时相点注射等量等渗盐水.观察注射后两组患者的静息能量消耗(REE)、非蛋白呼吸商(NPRQ)、糖代谢、氮平衡、内分泌激素及炎症介质水平变化.结果 A组NPRQ于伤后7 d开始增高,到21 d为0.80±0.09;血浆前列腺素E2、血栓素B2、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显著降低;胰岛素、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显著升高,伤后累积氮丢失明显低于B组.A组肾上腺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明显高于B组(P<0 05).结论伤后适时应用rhGH可调节严重烧伤患者的高代谢反应;通过增加机体GH、IGF-I及胰岛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改善营养状况,促进烧伤创面愈合.
作者:高志刚;刘群;谢宇钢;王玉莲;邓诗琳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