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刚;刘群;谢宇钢;王玉莲;邓诗琳
2002年3~12月,笔者单位在给烧伤患者清创或换药过程中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镇静止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红卫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烟雾吸入性损伤大鼠红细胞(RBC)、中性粒细胞(PMN)和白蛋白从血管进入肺组织的不同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烟雾吸入性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3、6、12、24 h处死,处死前1 h分别注射131I-牛血清白蛋白(BSA)、99mTc-PMN、99mTc-RBC.经等渗盐水灌洗,去除体循环内血液,取肺组织进行γ计数并称重,计算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肺组织中131I-BSA、RBC的渗出量和PMN的浸润量;应用磷酸邻联茴香胺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 结果伤后1 h大鼠RBC渗出量达高峰值,为(3.57±0.63)×106个/g,后逐步下降,伤后24 h恢复正常;PMN浸润量在伤后3 h明显升高,伤后6 h略有降低,但仍高于正常,伤后12 h再度升高;伤后1 h起大鼠肺组织MPO的含量逐渐升高,直到伤后24 h;伤后I h肺组织中131I-BSA渗出明显增高,6 h达高峰值,为(164.1±51.7)放射性荧光闪烁计数·min-1·g,24 h时仍高于正常.结论伤后大鼠肺组织中出血、PMN的浸润和BSA渗出均升高,但峰值时间不同.炎症不是红细胞渗出的前提,但继发性炎症反应可能是肺水肿的主要原因.
作者:罗奇志;杨天德;杨宗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烧伤后高代谢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1998~2002年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面积为50%~90%TBSA的患者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16例)和对照组(B组,16例),治疗组伤后7 d开始皮下注射rhGH,用量0 25 U·kg-1·d-1;对照组于相同时相点注射等量等渗盐水.观察注射后两组患者的静息能量消耗(REE)、非蛋白呼吸商(NPRQ)、糖代谢、氮平衡、内分泌激素及炎症介质水平变化.结果 A组NPRQ于伤后7 d开始增高,到21 d为0.80±0.09;血浆前列腺素E2、血栓素B2、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显著降低;胰岛素、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显著升高,伤后累积氮丢失明显低于B组.A组肾上腺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明显高于B组(P<0 05).结论伤后适时应用rhGH可调节严重烧伤患者的高代谢反应;通过增加机体GH、IGF-I及胰岛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改善营养状况,促进烧伤创面愈合.
作者:高志刚;刘群;谢宇钢;王玉莲;邓诗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例1男,23岁.工作时不慎被1 kV高压电击伤左大腿外侧,伤后30 min送往当地医院救治,患者意识清楚,左下肢活动受限.伤后5 h见患肢高度肿胀,皮肤呈苍白色,立即行切开减张术,患者躁动不安,随即意识不清,于伤后24 h收入笔者单位.诊断:烧伤总面积3%TBSA,Ⅲ度.入院后患者仍意识不清,高热,给予补液及大量抗生素静脉输注,同时输入甲硝唑溶液,先后输入血浆2200 ml.次日晨患者出现谵语,局部可触及捻发音,并闻及恶臭味,创口肌肉坏死脱落,直接涂片检出产气荚膜杆菌.患者于入院后2 d死亡.
作者:于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惊厥在烧伤患儿中时常发生,笔者单位1992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烧伤患儿287例,其中发生惊厥24例,占8.4%.24例患儿中男17例、女7例.年龄8个月~1 3岁,平均4.2岁.烧伤面积8%~43%TBSA,均为浅Ⅱ~Ⅲ度.惊厥发生时间为伤后14 h~6 d,持续时间为1 min~1.5 h.
作者:王建华;李菊成;张国兴;吴小云;魏轶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B超在判断上肢高压电烧伤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9例上肢高压电烧伤患者的尺、桡动脉作为烧伤组,术前应用DSA及B超检测技术,观察患肢腕部创面及创面近端5、10、15 cm处尺、桡动脉的内膜、管壁厚度、管腔内径、血流量以及血栓形成等情况;以12化正常人的尺、桡动脉作为对照组术中:结合DSA和B超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并判断尺、桡动脉损伤程度,出现栓塞或管壁坏死者予以切除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DSA检测显示烧伤组患者14条尺动脉、11条桡动脉出现异常,主要变化有栓塞形成、管腔狭窄、血流缓慢等,尺动脉损伤程度重于桡动脉.B超显示烧伤组19条尺动脉和16条桡动脉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血管内膜粗糙不平、水肿或脱落,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串珠样改变,血流量减少(P<0.05~0.01)其中创缘近端5cm的尺动脉血流量(31.60±13.90)ml/min,明显低于对照组(47.70±9.60)ml/min(P<0.05).术中探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 DSA、B超诊断相符. 结论判断上肢高压电烧伤后的血管损伤情况可采用B超为主、DSA为辅的方法,以提高手术探查的精确度.
作者:李利根;柴家科;郭振荣;陈越秀;欧阳忠南;杨红明;贾晓明;鲁晓贺;胡晓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94年1月~2001年12月共收治烧伤患者100例,其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3~55岁.致伤原因:电烧伤57例,热压伤13例,火焰烧伤19例,化学烧伤11例.创面分布:头面部创面9个、颈部5个、肩部2个、腋部4个、腹壁1个、腹股沟3个、上臂及前臂7个、手腕部18个、手部46个、胸部3个、会阴2个、膝部1个、胫前5个、内踝及足部21个,共127个创面,其中功能部位创面121个占95.28%.创面均为深Ⅱ、Ⅲ度,骨、肌腱、血管和(或)神经外露患者占73%.伤后手术时间为1~93 d[(1 8.31±13.50)d].修复面积(1.5 cm ×2.5 cm)~(35.0 cm ×24.5 cm),平均2.14%.
作者:闽定宏;刘上基;余於荣;张志安;曾元临;李国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并发脓毒症的原因、防治措施及预后.方法随机抽取笔者单位1992年5月~1999年12月收治的特重度烧伤患者44例(伤后48 h内入院).依据脓毒症和肠源性感染诊断标准,结合患者创面及血液细菌培养结果,计算休克期内脓毒症的发生率,探讨肠源性感染的可能性.分析本组患者入院后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观察脓毒症患者休克期内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预后.结果 44例患者中4例于休克期内发生脓毒症,占9.09%,其中l例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3例分别由大肠杆菌、粪肠球菌、产气杆菌引起.所有患者人院后给予抗生素,然后结合临床征象、创面及血液细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4例脓毒症患者中休克期内并发严重水、电解质紊乱1例次、应激性溃疡2例次、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次.终1例治愈,3例死亡.结论肠道杆菌感染是严重烧伤休克期发生脓毒症的原因之一,休克与脓毒症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烧伤后早期应用对肠道菌群敏感的抗生素是防治休克期脓毒症的重要措施.
作者:曹永倩;王德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编者按小儿烧伤并发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 shock syndrome,TSS)在国外屡有报道,成人并发此综合征较少见.国外有调查显示,临床上对烧伤并发TSS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诊断该并发症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葡萄球菌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E)抗体的检测开展较少.只要认清该并发症,治愈率会大大提高.本期刊出戴海华的有关报道,提请临床医师关注.
作者:戴海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组患者共8例,男7例、女l例,年龄9~50岁,烧伤总面积3%~46%TBSA.烧伤原因:10 kV高压电烧伤,火焰烧伤,爆炸烧伤.8例患者均采用带血管蒂筋膜瓣及筋膜瓣表面移植自体皮,其中3例手部烧伤患者采用前臂桡动脉筋膜瓣表面移植自体中厚皮形成的血管化皮瓣修复创面,手部功能恢复良好,随访1~3年,效果满意;1例行侧胸筋膜瓣表面移植自体小皮片,随访1年,腋部瘢痕挛缩较重,需2次手术;l例创面移植中厚皮,效果满意;3例应用4个颞浅动脉岛状筋膜瓣(例8双耳应用双侧颞浅动脉岛状筋膜瓣),并以自体肋软骨作支架(表1).
作者:邓津菊;马世融;刘俊玲;孙亚东;叶兰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烧伤是热力、电能、放射线、强酸、强碱等对人体造成的一种损伤,以体表组织损害为明显.但它绝不仅仅是部分组织的损伤,而是全身系统的损害.尤其是大面积深度烧伤,大量体液及热量丢失,超高代谢、负氮平衡、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特异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减退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功能发生急剧变化,全身各系统及组织器官易被累及[1].因此,严重大面积烧伤的治疗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多、关系复杂,相互影响、制约[2].
作者:贾赤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烧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在临床的应用,其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笔者对本单位1997~2003年收治的7例烧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联机血液透析滤过(on-linehemodjafiltration,On-lineHDF)和腹膜透析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元临;辛国华;张建融;肖长辉;皇甫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编者按以凡士林油纱布为载体移植微粒皮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创面修复方法,但皮源较充足时仍应提倡移植大张皮.1994~2002年,笔者单位采用凡士林纱布贴附微粒皮加压包扎移植修复Ⅲ度烧伤创面1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郑家全;侯勇;杜丽苹;罗长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鼓式取皮机在临床的应用极为广泛,但对手背部的烧伤创面移植取皮时仍受限.笔者单位在鼓式取皮机鼓面上附加不同大小和形状(如梯形)的不锈钢鼓面,调节皮鼓刻度和不锈钢厚度,按皮鼓取皮操作规范不但能够获取满意的中厚皮片,而且还能提高手部创面的修复质量.
作者:赵耀华;夏成德;查新建;王胜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家兔烟雾吸入性损伤早期肺表面张力及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PSP-B)的变化规律.方法将32只家兔制成烟雾吸入性损伤模型,设为致伤组,于伤后0.5、2.0、6.0、12.0 h处死,每时相点8只;另处死8只正常家兔作为正常对照组.获取各组家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加入0.5、1.0、3.0 ml PSP-B抗体,检测加入抗体前后BALF大表面张力(Tmax)、小表面张力(Tmin)、滞后环面积(HS)的变化.取各组家兔肺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与原位杂交技术检测Ⅱ型上皮细胞中PSP-B及其mRNA含量的改变.结果 3种剂量PSP-B抗体作用前后,各组各时相点Tmax无明显改变(P>0.05).3.0 ml PSP-B抗体作用后,致伤组伤后2.0、6.0、12.0 h BALF的Tmin各为3.599、3.748、3.514 Pa,明显高于各自的阻断前值(2.851、3.000、3.130 Pa,P<0.05).HS的变化情况同Tmin.致伤组伤后2.0、6.0、12.0 h肺组织Ⅱ型上皮细胞中PSP-B明显减少,PSP-B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家兔烟雾吸入性损伤早期肺表面活性物质活性降低,PSP-B合成无明显改变但分泌能力增强,可能对肺组织具有一定的早期保护作用.
作者:郑华飞;刘志远;杨宗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986年1月~2001年12月,笔者单位共收治自杀式烧伤患者3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18~46岁[(29.2±12.5)岁].烧伤原因:汽油烧伤15例,液化气和酒精烧伤各5、6例,煤油烧伤4例,电烧伤1例.其中有9例患者自焚时使他人致伤(1 3例),另6例为3对夫妻或恋人同时自杀烧伤.烧伤总面积12%~90%[(47.6±23.7)%]TBSA,19例合并有吸入性损伤.
作者:张恒术;沈为民;果磊;杨天荣;贺光照;薛斌;石崇荣;黄崇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犬烟雾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洗出液的生物学活性. 方法获取犬急性烟雾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洗出液及正常犬肺洗出液.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28只)、B(29只)、C(37只)组,每组各取7只不作处理作为正常对照,其余大鼠肺部作如下处理:A组注入等渗盐水,B组注入正常犬肺洗出液,C组注入致伤犬肺洗出液.处死各组中正常对照大鼠,并于灌注后4、12、24 h处死灌注大鼠,观察各组大鼠处死前的存活情况、处死后双肺大体变化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肺组织匀浆中6-酮-前列腺素F1α/血栓素B2(PGF1α/TXB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结果 A、B组大鼠处死前均存活,C组大鼠非处死死亡9只.犬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洗出液可引起大鼠肺产生类似于烟雾吸入性损伤样的病理变化.A、B组大鼠灌注后肺组织PGF1α/TXB2均有升高倾向;C组大鼠灌注后PGF1α/TXB2逐渐降低(P<0.01),A、B组灌注后肺组织TNF-α、MPO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C组灌注后4 h肺组织TNF-α、MPO含量显著增加,分别为(1.02±0.04)ng/ml、(1.01±0.09)U/g肺组织湿重,随后下降(P<0.05~0.01).肺灌注后4 h C组大鼠肺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高于A、B组(P<0.01).结论犬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洗出液具有生物学活性,烟雾吸入性损伤后早期行大容量肺灌洗可减轻原发性和继发性肺损害.
作者:聂发传;杨宗城;刘志远;罗奇志;黄跃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内毒素/脂多糖(LPS)致伤大鼠的血浆白细胞介素(IL)13含量及肺组织激活剂蛋白1(AP-1)活性的变化,探讨AP-1与IL-13表达的关系.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根据注射LPS剂量不同随机分为A(2 mg/kg)、B(4 mg/kg)、C(6 mg/kg)、D(8 mg/kg)组,并设立相应的等渗盐水对照组(NS组),取伤后1、2、4、6 h为观察时相点,每组每时相点6只大鼠.致伤Wistar大鼠,复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急性肺损伤(SIRS-ALI)模型.在致伤后1、2、4、6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浆IL-13含量,采用凝胶迁移率分析法(EMSA)检测肺组织中AP-1活性.结果 LPS可使IL-13含量及AP-1活性同步升高.A、B、C、D组与NS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及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0.01).C、D组的血浆IL-13含量及肺组织中的AP-1活性均显著增加,D组两指标的峰值分别为(45.62±5.78)pg/mi、(177.68±6.81)NII%,均出现在伤后2 h.结论IL-13表达增强时AP-1活性亦升高,并与SIRS-ALI发生有关.
作者:李琦;钱桂生;杨楠;王长征;徐建铖;张青 刊期: 2004年第03期
2000年1月~2003年7月,笔者单位对严重烧伤及瘢痕畸形15例患者,分别采用自体微粒皮、点状皮、大张表皮与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进行复合移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杨;王锦文;徐珲;何一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机械牵张对缺血缺氧心肌细胞肌球蛋白重链(MHC)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离体培养的SD乳鼠心肌细胞机械牵张模型,并施加无糖缺氧刺激因素,模拟烧伤后缺血缺氧损害.实验分10%牵张组、缺血缺氧培养组、10%牵张+缺血缺氧培养组,每组每时相点3皿细胞.各组分别在刺激前和刺激后1、3、6、12 h时相点进行观察.采用二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细胞MHC mRNA表达的变化,并用凝胶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刺激前比较,10%牵张组d、β型MHC mRNA表达均增加,但以β型增加为主(P<0.01).缺血缺氧培养组α-MHC mRNA向β-MHC mRNA转化加速,且缺氧12 h后心肌细胞α-MHC mRNA下调明显(P<0.05);β-MHC mRNA表达先升后降,6 h表达强(P<0.05).10%牵张+缺血缺氧培养组α-MHC mRNA向β-MHC mRNA转化明显,随机械刺激时间的延长转化加剧;12 h后α、β型MHC mRNA表达均下调(P<0.05).结论机械牵张进一步加剧缺血缺氧对MHC mRNA表达的下调,可能是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功能降低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晓东;黄跃生;张家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