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烧伤血清刺激下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变化及Rho信号转导通路所起的作用. 方法常规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ECV304,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烧伤组、Y-27632组、烧伤+Y-27632组、Y-27632+烧伤组、溶血磷脂酸(LPA)组和LPA+Y-27632组,分别用正常大鼠血清、烧伤大鼠血清、30 μmol/L Rho激酶抑制剂Y-27632、13 μmol/L RhoA激动剂LPA单独刺激或联合刺激.采用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各组内皮细胞形态.于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内皮细胞骨架变化,除Y-27632组外,各组均在刺激后6、7、8 h 3个时相点进行观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对照组、烧伤组、Y-27632组、烧伤+Y-27632组、LPA 组和LPA+Y-27632组刺激6 h的肌动蛋白含量. 结果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生长良好;丝状肌动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周边,形成周边肌动蛋白丝带,细胞生长融合为单层后呈网状结构;球状肌动蛋白集中在细胞中央.烧伤组烧伤血清刺激6 h,细胞贴壁差,丝状肌动蛋白重组,应力纤维形成,周边肌动蛋白丝带模糊;球状肌动蛋白松散,胞浆中可见散在分布的絮状球状肌动蛋白,且这些反应随着刺激时间延长而增强.烧伤+Y-27632组或Y-27632+烧伤组细胞生长、贴壁良好,丝状肌动蛋白的分布与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相似,应力纤维明显减少或消失;球状肌动蛋白结构紧密.LPA组的细胞骨架变化与烧伤组相似,LPA+Y-27632组及Y-27632组细胞骨架无明显变化.烧伤组刺激后6 h丝状肌动蛋白含量为0.63±0.07,低于实验对照组0.75±0.08;球状肌动蛋白含量为1.28±0.27,高于实验对照组1.16±0.16, 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烧伤血清能诱导内皮细胞肌动蛋白骨架重组,与LPA的作用相似.Y-27632能逆转这一作用.
作者:郑惠珍;赵克森;黄巧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烧伤血清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粒系造血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常规制备小鼠骨髓细胞(BMC),用其分别建立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培养体系和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培养体系.在两体系中均加入15%TBSAⅢ度烧伤小鼠伤后12 h及1、3、5、7、10 d的血清(烧伤血清组)和小鼠正常血清(正常血清组),另设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检测各血清对两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烧伤血清中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浓度的变化,并将此二指标分别与烧伤血清对CFU-E、CFU-GM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作对数线性拟合相关分析. 结果 (1)烧伤血清对CFU-E、CFU-GM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明显升高,均在伤后1 d达峰值[(384±60)、(127±16)CFU](P<0.01),此后逐渐下降,到伤后7 d[(125±14)、(34±20) CFU]接近正常血清组水平(P>0.05).(2)烧伤血清中EPO浓度在伤后12 h-7 d较正常值显著升高(P<0.01); GM-CSF浓度在伤后12 h、1 d显著高于正常值(P<0.05).(3)烧伤血清EPO浓度与烧伤血清对CFU-E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呈显著对数正相关(r=0.857 0,P=0.013 7);GM-CSF浓度与烧伤血清对CFU-GM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无显著相关性(r=0.704 9,P>0.05). 结论小鼠烧伤后早期的血清对骨髓红系、粒系刺激活性较强,其中EPO水平增高是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刺激活性较强的重要原因,GM-CSF水平增高可能与烧伤血清对粒系刺激活性较强无关.
作者:周燕虹;罗成基;郭朝华;孔佩艳;邹仲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32岁.因粉尘爆炸烧伤,伤后在当地医院治疗,创面保痂未作手术.因病情危重,伤后第16天转入笔者单位.患者意识恍惚, 腹胀、腹泻,呓语.体温39.4 ℃, 呼吸30次/min,脉搏130次/min,血压160/90 mm Hg(1 mm Hg=0.133 kPa).除双足、臀部及腹部有小部分正常皮肤外,其余部位均被烧伤.胸腹部、四肢创面焦痂完整,背部创面开始溶痂,分泌物较多.
作者:袁仕安;刘军辉;肖荣;杨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体外观察巨噬细胞(M)对血管内皮细胞同源盒(HOX)B2基因mR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KDR mRNA及整合素ανβ3表达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ECV304,分为(1)ECV304组;(2)ECV304+伴刀豆球蛋白A(conA,终浓度25 mg/L)组;(3)ECV304+人M系U937组:ECV304细胞中加入1×105/ml U937细胞;(4)ECV304+U937+conA组:ECV304中加入1×105/ml U937细胞及终浓度25 mg/L的conA.反应48 h后,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ECV304细胞整合素ανβ3的表达情况,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细胞KDR mRNA和HOXB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ECV304组细胞的整合素ανβ3、KDR mRNA及HOXB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6.7±1.5、0.633±0.012、0.674±0.004.ECV304+U937+conA组细胞上述指标较ECV304组均明显上调(P<0.01),分别为10.2±1.7、0.879±0.003、0.947±0.003.其余两组细胞上述指标与ECV304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被conA活化的M通过影响内皮细胞的KDR mRNA、HOXB2 mRNA基因及整合素ανβ3的表达,来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与基质黏附,从而调节血管生成.
作者:刘亮;刘畅;张晓启;明佳;刘旭盛;徐辉;程天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36岁.聚氨酯火焰烧伤80%,其中浅Ⅱ度15%,深Ⅱ度45%、Ⅲ度20%TBSA.伤后在当地医院行补液抗休克、抗感染治疗,补液量及抗生素名称、剂量不详.
作者:王野;徐国士;邱明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临床资料:1988年2月-2002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86例,其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3~61岁,平均38.4岁.缺损面积为(2.0 cm×1.0 cm)~(6.5 cm×2.0 cm).致伤原因:电击伤31例、热压伤11例、爆炸伤15例、切割伤17例、烧伤后严重手指屈曲畸形12例.手术时间为伤后14 h-25 d,平均6.3 d.缺损部位:拇指末节21例,拇指指间关节处伴有关节指骨部分坏死4例,食指近节19例,食指指间关节5例,食指末节8例,中指近节6例,中指背侧近节指间关节4例,中指末节2例,食、中指近节8例,环小指近节6例,小指指间关节1例,环指末节2例.缺损处皆有肌腱或指骨外露.
作者:孙步梅;李罗珠;于益鹏;陈传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牛磺酸(Tau)对严重烧伤大鼠心肌损害的作用. 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不致伤)、烧伤组(60只)和Tau治疗组(60只).后两组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烧伤组伤后常规补液,Tau治疗组伤后腹腔注射Tau 400 mg/kg.于两组烧伤大鼠伤后1、3、6、12、24、48 h检测其血浆中心肌肌钙蛋白T(cTnT)、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血浆、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心肌钙离子水平,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并与对照组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将烧伤组大鼠血浆TNF-α、AngⅡ检测结果分别与cTnT检测结果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烧伤组大鼠伤后3 h起血浆cTnT水平较对照组(0.16±0.03)μg/L显著升高 (P<0.01),12 h达峰值(6.32±0.41)μg/L,48 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烧伤组伤后3-48 h血浆MDA含量及心肌钙离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6-48 h血浆和心肌组织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水平分别于伤后1-24 h、3-24 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au治疗组上述指标在伤后多数时相点明显低于烧伤组(P<0.01). 烧伤组大鼠伤后早期心肌肌丝断裂溶解、线粒体肿胀、嵴减少,Tau治疗组心肌组织接近正常.烧伤组大鼠血浆TNF-α、AngⅡ浓度变化与cTnT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7和0.82,P<0.05). 结论 Tau能抑制严重烧伤大鼠cTnT、MDA、TNF-α和AngⅡ的生成及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对心肌损害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万福生;李国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32岁.高温水泥喷窑致全身多处烧伤后,在当地医院治疗,伤后7 h转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5 ℃,心率116 次/min,呼吸22 次/min,血压100/65 mm Hg (1 mm Hg=0.133 kPa).患者意识清楚,精神差,四肢发冷;全身多处烧伤,仅头顶部、躯干前部余有约11%TBSA正常皮肤;四肢大部分创面及躯干部分创面发白;面部肿胀,创面粉红,无鼻毛烧焦及声音嘶哑. 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白细胞18.39×109/L,中性粒细胞0.79,红细胞6.40×1012/L,血红蛋白186 g/L,钾离子3.6 mmol/L,钠离子135.3 mmol/L,氯离子99.8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5.6 mmol/L.胸部正位X线平片示心肺正常.诊断:(1)烧伤总面积89%,其中Ⅱ度27%、Ⅲ度62%TBSA.(2)轻度吸入性损伤.
作者:严刚;唐宗联;李建伟;汤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32岁.天然气燃爆伤后2 h入院.诊断:(1)烧伤总面积93%, 其中Ⅱ度31%、Ⅲ度62%TBSA.(2)中度吸入性损伤. (3)头皮裂伤10 cm, 右膝关节囊开放性损伤8 cm.立即给予气管、静脉切开,留置导尿管,行常规抗休克、抗感染、抗酸治疗,创面清创后涂磺胺嘧啶银糊剂并暴露,红外线烤灯照射.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伤后4 d行双上肢、右下肢削痂(共28%TBSA)辐照猪皮覆盖术.术后2 d行自体微粒皮+辐照猪皮覆盖术.
作者:张巨祥;杨思福;王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缺陷、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烧伤后,均容易引起感染,导致威胁生命的感染性休克.近年来,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备受关注[1].OMP疫苗不仅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还有很好的交叉保护作用[2,3],对严重烧伤患者也具有保护作用,并能产生高滴度的抗体[4].本研究拟通过实验证实铜绿假单胞菌OMP的免疫效果.
作者:廖立新;曹郁生;李国辉;陈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兔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s)修复肌腱缺损的效果. 方法分离培养家兔MSCs,检测CD44 mRNA进行鉴定.6只家兔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在兔跟腱处造成3 cm长的缺损,实验组家兔以自体MSCs为种子细胞、以胶原-聚羟基乙酸(PGA)为生物支架构建肌腱并移植于跟腱缺损处,对照组家兔仅以PGA生物支架修复跟腱缺损.于术后4、8、12周对移植部位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 MSCs培养11 d时CD44 mRNA显示阳性.实验组术后8周肉眼可见移植处形成腱样组织, 12周时组织学观察可见形态一致、顺应力学方向排列于胶原中的腱样细胞,类似正常肌腱组织.对照组所形成的新生组织较实验组细小且与周围组织粘连,12周时组织学观察见细胞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呈松散网丝状. 结论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以自体MSCs修复肌腱缺损具有可行性.
作者:龙剑虹;祁敏;黄晓元;雷少榕;任利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25岁.电热取暖器烫伤右前踝2 cm×1 cm,Ⅲ度,门诊换药治疗.患者平素体质弱,有对牛奶、鸡蛋、磺胺药物过敏史.伤后14 d起使用丹麦康乐保公司的康惠尔溃疡贴水胶体敷料5 cm×4 cm换药,1次/2 d .16 d后,患者创面周围皮肤与所贴溃疡贴大小一致的区域红肿、发痒、出现水疱、糜烂、渗出,诊断为接触性皮炎.
作者:严刚;李建伟;汤勇;唐宗联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烧伤在创伤中居于首位,无论是在平时还是战时均较常见,烧伤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1],治愈后往往还面临毁容、四肢残障、功能不全等后遗症.自尊是对自我比较性评价的情感性体验,烧伤患者的自尊普遍较低,本文对此作一相关简述.
作者:何梅;陈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阳离子多肽MP-1对内毒素/脂多糖(LPS)攻击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MP-1组(尾静脉注射3 mg/kg MP-1)、致伤组(尾静脉注射20 mg/kg LPS)、保护组(先注射20 mg/kg LPS,20 s内再注射3 mg/kg MP-1),每组10只.观察3组小鼠注射后3 d内的存活情况.应用生物传感器及FASTfit作图,比较MP-1、多黏菌素(PMB)与LPS的亲和力,以Kd 值表示.通过动态比浊法和鲎试验定量,比较5、10、20、40 μmol/L MP-1、PMB对2 μg/L LPS的中和作用,以LPS 中和0 μmol/L MP-1、PMB为对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观察MP-1对LPS刺激的10只昆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Toll样受体4(TLR4)mRNA、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白细胞介素(IL)6 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致伤组小鼠注射LPS后48 h全部死亡.保护组小鼠精神状态一度萎靡但恢复较快,食欲、活动度在短时间内改善,存活率为90%.MP-1组小鼠存活率为100%.MP-1对LPS具有高亲和力(Kd 值为484.0 nmol/L)但弱于对LPS有极高亲和力的PMB(Kd 值为18.9 nmol/L). MP-1具有中和LPS的能力但弱于PMB;20、40 μmol/L MP-1中和LPS的能力明显高于0 μmol/L MP-1(P<0.01).MP-1对LPS刺激的小鼠PM TLR4 mRNA、TNF-α mRNA和IL-6 mRNA的表达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结论 MP-1对LPS攻击的小鼠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MP-1对LPS具有亲和力及中和作用,阻断了LPS与其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了LPS介导的PM活化有关.
作者:郭毅斌;郑江;吕根法;卫国;王良喜;肖光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收治大面积深度烧伤合并上、下肢关节部位烧伤(不含严重的开放性关节损伤)的患者32例,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1岁半~72岁,平均31.5岁.烧伤面积50%~60%TBSA 12例,61%~70%TBSA 10例,71%~80%TBSA 7例,>80%TBSA 3例,均为深Ⅱ、Ⅲ度烧伤,其中Ⅲ度面积为(24±15)%TBSA.关节部位创面共计65个,包括深Ⅱ度创面23个,混合深Ⅱ、Ⅲ度创面32个,Ⅲ度创面10个, 其中感染创面12个.
作者:邵家松;彭毅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儿男,3岁,沸水烫伤全身多处.伤后烦躁哭闹,饮入大量高浓度蔗糖水(具体浓度不详).伤后38 h尿少、抽搐,送入当地医院救治.予以静脉滴注50 g/L葡萄糖盐水200 ml、100 g/L葡萄糖300 ml及抗生素后,患儿逐渐昏迷,抽搐加重,转入笔者单位,此时昏迷、抽搐已持续近6 h.查体:患儿体温39.2 ℃,呼吸30次/min,心率130次/min.
作者:彭煜;吴勇;姜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临床资料:本组38例均为笔者单位1998-2003年收治的热压伤患者,其中男32例、女6例,年龄18~42岁.烧伤部位:右手20例,左手14例,双手4例.其中5指烧伤4例、4指8例、3指11例、2指15例.致伤原因:直接热压伤26例,飞轮转动造成热压伤12例.合并伤:合并指骨骨折4例、指骨坏死2例、肌腱坏死10例、皮肤裂伤8例.入院时间:伤后24 h内入院者30例,1-7 d者5例,8-14 d者2例,40 d者1例.
作者:颉黄峰;赵轶君;陈骅;方高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浅动脉岛状皮瓣的切取方法,观察用其修复颌面颈部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解剖观测10例成年人体标本的颈浅动脉起源、走行、分支和分布,将颈浅动脉分为斜方肌肌前段、肌内段和肌后段3段.14例颌面颈部瘢痕挛缩患者行瘢痕切除后应用颈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观察术后皮瓣成活及患者颈部活动恢复等情况. 结果颈浅动脉肌前段长度为(5.1±0.4) cm,肌内段为(2.1±0.5) cm,肌后段为(4.7±0.7) cm.内侧肌皮穿支位于第7颈椎旁开(7.3±0.6) cm、肩胛冈上(3.9±0.7) cm处.本组患者修复皮瓣大小为(16.0 cm×7.0 cm)~(35.0 cm×12.0 cm),除1例皮瓣远端有约3.0 cm×1.5 cm的坏死外,13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随访4个月-3年,效果满意. 结论颈浅动脉岛状皮瓣切取方法简便,不需要行断蒂手术,是修复颌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较好选择.
作者:王达利;王玉明;陈世玖;韩文杰;魏在荣;王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