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背深度烧伤创面分区植皮15例

韩军涛;胡大海;朱雄翔;王洪涛;谢松涛

关键词:手背, 深度烧伤创面, 临床资料, 年龄, 面积, 患者
摘要: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3±13)岁,烧伤总面积8%~30%TBSA,其中手背创面为深Ⅱ、Ⅲ度,共计22只患手,伤后当天至伤后10 d入院.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加强对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的研究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严重创烧伤所导致的休克晚期存在血管低反应性现象.它主要表现为全身血管对舒缩血管物质的反应降低或不反应[1-4].血管低反应性不仅影响着病情的发展及转归,而且严重影响着治疗的效果.

    作者:刘良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加强对烧伤休克综合防治的研究

    休克不但是烧伤的重要并发症,而且是诱发全身性感染和内脏损害等其他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本期詹剑华等[1]回顾性分析了该单位1973-2005年15 624例烧伤患者的休克发生情况,总发生率为9.90%;烧伤面积>50%TBSA者,休克发生率为29.44%~43.72%;出现休克的患者与未休克者比较,脓毒症及内脏并发症明显增多.表明目前烧伤后早期复苏仍存在不足.

    作者:杨宗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进一步拓宽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的研究思路

    近年来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的来讲,其研究范围仍然局限在烧(创)伤医学本身.

    作者:付小兵;程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Ⅱ度烧伤创面外用药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药物经济性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1,2].药物上市前的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PE)评价较多,而上市后的评价较少[3,4].对于烧伤创面外用药,往往仅对用药后创面愈合的时间和质量进行评价,鲜见考虑其PE.为此,笔者对2001年10月-2005年12月本单位烧伤患者创面应用较多的纳米银敷料[5]及常规使用的磺胺嘧啶银霜进行了PE评价和比较.

    作者:陈炯;韩春茂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其在血管低反应性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血管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血管低反应性发生的关系.方法 将112只SD大鼠建立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后分为休克组(56只)、给药组(56只,于建立休克模型前4 h在大鼠腹腔内注射9μg/kg寡霉素).于伤后0.0(10~15 min)、0.5、1.0、2.0、3.0、4.0、6.0 h,采大鼠动脉血后处死大鼠取SMA,每组每时相点8只.采用离体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测定血管环对梯度浓度去甲肾上腺素(NE)的收缩力;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分析法检测SMA血管组织中HIF-1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血红素氧合酶1(HO-1)mRNA的表达水平;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其全血一氧化碳(CO)浓度和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留取标本检测以上指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休克组大鼠伤后早期(0.0~1.0 h)血管反应性增高,伤后0.5 h达峰值,血管环对NE的大收缩反应(Emax)增大,NE的50%大效应的负对数克分子浓度(pD2)减小;伤后0.5~1.0 h Emax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休克中、后期,血管反应性进行性下降,Emax减小、pD2增大,伤后4.0 h Emax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给药组伤后早期(0.0~1.0 h)血管反应性增高部分受抑制(P<0.05),伤后0.5 h Emax值为(2.01±0.22)g/mg,明显低于休克组[(2.96±0.18)g/mg,P<0.05].休克晚期给药组血管反应性轻度回升,与休克组伤后4.0、6.0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休克组伤后HIF-1α mRNA的表达呈稳步增高,伤后4.0 h达峰值(P<0.01);iNOS、HO-1 mRNA表达水平亦逐渐增高,分别于伤后2.0、4.0 h达峰值(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休克组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血CO浓度和血浆NO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与休克组相比,给药组全血CO浓度基本稳定在正常范围内,血浆NO含量也明显降低. 结论 低血容量性休克可引起血管反应性的双相变化.HIF-1α在血管低反应性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张瑗;刘良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烧伤致头部大面积颅骨外露三例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由于其解剖位置恒定,可供吻合的血管粗大,已在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烧伤所致的大面积颅骨外露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笔者单位近3年来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烧伤致大面积颅骨外露3例,骨外露得到一期修复,外形满意,特报告如下.

    作者:庄玉君;张志新;杨立民;刘继强;孙震宇;王伟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硝酸银软膏对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作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硝酸银(AgNO3)软膏对浅Ⅱ、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并评价其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80例浅Ⅱ度和40例深Ⅱ度烧伤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和同体试验研究(共4个中心,每个中心30例).将患者创面按用药不同分为AgNO3组和磺胺嘧啶银(SD-Ag)组,观察各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指定时相点下创面愈合率、创面细菌培养情况、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药物对创面的刺激性等.结果 浅Ⅱ度创面:AgNO3组完全愈合时间为(9.5±2.7)d,SD-Ag组为(10.8±3.4)d,用药后7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7.9±20.5)%及(67.3±22.6)%;深Ⅱ度创面:AgNO3组完全愈合时间为(21.5±4.8)d,SD-Ag组为(23.3±6.4)d,用药后20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6.6±15.9)%及(78.5±17.7)%.同等深度烧伤创面上述各项数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等深度烧伤创面AgNO3组与SD-Ag组比较,具有同样明显的杀菌作用,但前者对创面的刺激性更小.结论 AgNO3软膏是一种可用于浅Ⅱ、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有效、安全的外用药.

    作者:廖镇江;郇京宁;吕国忠;寿勇明;王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异种(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治疗手部深度烧伤疗效观察

    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ADM)覆盖烧伤创面以及将异体ADM植入人体已有数年历史[1].2004年2月-2006年2月,笔者单位用异种ADM以及异体ADM+自体超薄皮片复合移植修复手部深度烧伤创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于冶;陈健;肖贵喜;胡亮;包亚明;唐敏雄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前臂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烧伤后虎口重度瘢痕挛缩六例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2~46岁.患者均有烧伤后单手或双手虎口瘢痕挛缩伴拇内收畸形.根据顾玉东等[1]对虎口挛缩的分类方法,本组患者属于重度虎口挛缩(图1),需择期手术.

    作者:李俊;杨涛;黄金龙;沈干;闻可;郭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血小板计数在特重度烧伤治疗中的意义

    笔者单位1994-2005年共收治特重度烧伤患者85例,死亡19例,其中有12例死于脓毒症.排除因非脓毒症死亡的7例患者,将余下的78例分成3组:非脓毒症组61例,其中男28例、女33例,年龄1~68岁,烧伤总面积21%~96%,Ⅲ度3%~65%TBSA;脓毒症治愈组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4~40岁,烧伤总面积20%~96%,Ⅲ度10%~52%TBSA;脓毒症死亡组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1~58岁,烧伤总面积71%~98%,Ⅲ度40%~65%TBSA.

    作者:于连庆;魏杰伦;刘伟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可控喷吸水烫伤大鼠体表模型的制作

    烧伤病理生理变化和治疗方法的研究,离不开动物模型.目前建立动物体表烫伤模型主要依靠传统的凝固汽油烧伤或沸水烫伤,其深度和创面的完全性界定不准确,电控蒸气烫伤虽然可控制致伤面积和深度[1],但与现实生活中的沸水烫伤有一定差距,而且蒸气要沸水才能生成,不适合做100℃以下的烫伤实验.

    作者:王年云;李国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大面积烧伤治愈后期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一例

    患者男,35岁.不慎被火焰烧伤全身,伤后5 h收入笔者单位.入院前在当地医院输液3 000 ml,其中低分子右旋糖酐1 000 ml.查体:体温36.5℃,脉搏9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意识清楚、鼻毛烧焦、四肢冰冷.

    作者:朱水法;王月玲;洪伟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职业与责任

    我于1956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5年制,分配到西京医院工作后的3年里轮转了大外科中的所有专科.1958年由于土法上马全民大炼钢铁,致使烧伤患者骤然增多,北京、上海、重庆、西安等大城市率先成立了烧伤科.

    作者:陈璧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与人汗腺细胞共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转化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的作用

    目的 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热休克的人汗腺细胞(SGC)间接共培养后,其表型转化情况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所起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和培养人MSC、SGC,采用二步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其均为纯化的SGC、MSC.将原代培养的SGC于47℃下行热休克处理后收集上清液.将第3代MSC作为实验对象并分组.对照组:行常规培养;SGC上清液组:采用含体积分数30%SGC上清液、体积分数1%胎牛血清、1×105U/L青霉素和0.1 g/L硫酸链霉素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SGC上清液+表皮生长因子(EGF)组、SGC上清液+PD98059组同SGC上清液组处理后,分别添加50μg/L EGF、10μmol/L PD98059继续培养.培养7 d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细胞角蛋白(CK)7、癌胚抗原(CEA)的阳性表达率,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RK和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水平. 结果 SGC上清液组CK7、CE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6±0.10)%、(2.01±0.09)%;SGC上清液+EGF组分别为(7.31±0.21)%、(7.27±0.12)%;SGC上清液+PD98059组分别为(1.63±0.11)%、(1.54±0.07)%.与对照组比较,前两组两项指标均明显升高(P<0.01),后一组却与之相近.各组细胞均表达ERK;但pERK水平以SGC上清液+EGF组高,其次为SGC上清液组,SGC上清液+PD98059组和对照组几乎无表达. 结论 人MSC、SGC间接共培养可诱导MSC表型转化,ERK通路参与该过程并起着积极作用.

    作者:欧阳云淑;贾赤宇;戚可名;付小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八例烧伤合并中毒性肠麻痹的血液净化治疗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6例、女2例,年龄12~55岁[(31±7)岁].烧伤总面积15%~75%,其中深Ⅱ、Ⅲ度面积15%~40%TBSA.致伤原因为热液烫伤、火焰烧伤.

    作者:李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神经肽Y的变化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的变化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严重烧伤(烧伤总面积32%~96% TBSA)患者设为试验组,常规进行休克期液体复苏和创面处理;另选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试验组患者伤后1、3、6、12、24、48 h和对照组人员血液中CGRP、NPY、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伤后3 h试验组患者CGRP水平为(28±6)ng/L,较对照组(55±7)ng/L降低,12 h达低谷(15±4)ng/L,伤后48 b仍低于对照组(P<0.05).伤后1 h试验组NPY、cTnT值[(136±20)ng/L、(0.41±0.08)μg/L]较对照组[(86±13)ng/L、(0.16±0.06)μg/L]升高,12 h达峰值[(189±31)ng/L、(1.78±0.47)μg/L],48 h仍高于对照组(P<0.05).CGRP与cTnT变化呈显著负相关(r=-0.76,P<0.01);NPY与cTnT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 结论 血液中CGRP值降低、NPY值升高在严重烧伤休克期心肌损害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方林森;胡德林;余又新;徐庆连;王春华;汪昌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影响烧伤休克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烧伤休克发生的相关因素,为烧伤休克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笔者单位1973-2005年收治的15 624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大致以每10年为1个时间段,计算各时间段的休克发生率;分析休克发生率与患者年龄、烧伤面积、伤后入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1973-1980、1981-1990、1991-2000和2001-2005年的休克发生率分别为14.69%、13.50%、9.38%和7.88%,后3个时间段与各自的前一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岁以下烧伤患儿及60岁以上老年烧伤患者休克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烧伤面积越大,休克发生率越高;>伤后4 h至≤12 h入院的患者休克发生率高于其他时间段入院者(P<0.01).烧伤休克患者脓毒症、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发生休克的患者(P<0.01).结论 应加强对小儿及老年烧伤患者休克的防治.伤后积极进行液体复苏,对防治休克、预防内脏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詹剑华;钱华;严济;张红艳;超国祥;辛国华;李国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手背深度烧伤创面分区植皮15例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3±13)岁,烧伤总面积8%~30%TBSA,其中手背创面为深Ⅱ、Ⅲ度,共计22只患手,伤后当天至伤后10 d入院.

    作者:韩军涛;胡大海;朱雄翔;王洪涛;谢松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中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

    目的 观察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在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中的活化情况.方法 采用浸水-束缚应激的方法制作大鼠应激性溃疡模型.应激前(0 min)及应激5~360 min过程中设不同时相点处死大鼠,共9组,每组5只.采用凝胶电泳迁移分析(EMSA)法检测大鼠胃黏膜NF-κB与DNA的结合活性,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胃黏膜核因子抑制蛋白(IκBs)降解水平,RNA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法检测胃黏膜NF-κB下游效应分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细胞因子诱导中性粒细胞化学趋化因子(CINC)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应激处理15 min内可见大鼠胃黏膜NF-κB迅速呈双相模式活化,其峰值出现于应激45 min和360 min,分别为应激前正常水平的(10.6±1.3)倍和(8.9±1.2)倍(P<0.01);抗体supershift实验结果表明,活化的NF-κB主要为p50/p65异二聚体.NF-κB活化第1相和第2相分别伴有明显的IκBα和IκBβ降解.应激15~30 min时TNF-α、IL-1β、CINC-1和ICAM-1基因转录明显上调,iNOS基因上调发生在应激30~90 min时,应激360 min时这些基因表达仍持续增加.结论 NF-κB信号通路活化发生于浸水-束缚应激大鼠应激早期的胃黏膜中,可能在胃黏膜促炎性基因的过度表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贾一韬;韦多;陈旭林;夏照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新型羟乙基淀粉应用于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评价新型羟乙基淀粉(HES)制剂在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休克期需液体复苏患者66例,按表格随机化方法分成HES组(33例)和血浆组(33例).两组患者伤后48 h内给予的液体中胶体成分仅为HES(130/0.4,60 g/L)或血浆,伤后3~7 d两组均替换成白蛋白作为胶体成分[5 d共给予白蛋白各(111±4)、(105±5)g],本试验全过程两组所给予的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措施相同.监测患者伤后24 h内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并记录伤后第1、2个24 h的胶体输入量、进出量比,于伤后指定时相点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及某些肝、肾功能指标,观察患者有无变态反应发生及出血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伤后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及第1、2个24 h的胶体输入量、进出量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伤后1、3、7、14 d的血红蛋白及1、3、14 d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HES组在伤后1、3 d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各为(31±3)、(30±3)g/L和(20.4±3.6)、(18.4±2.3)g/L,均明显低于血浆组的(45±4)、(39±3)g/L和(24.5±4.3)、(21.3±3.9)g/L(P<0.01);伤后7 d两组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接近(P>0.05),但HES组血清总蛋白(40±4)g/L仍明显低于血浆组的(45±4)g/L(P<0.01).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基本一致,肾功能无异常改变,均未见明显的出血倾向.HES组无变态反应发生,血浆组有4例出现荨麻疹.结论 新型HES 130/0.4可部分代替血浆用于烧伤患者休克期的液体复苏治疗,但要注意在一定时相点及时补充血浆蛋白.

    作者:陈炯;韩春茂;夏时春;唐志坚;苏士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