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保;杨小辉;毛庆龙;唐哲明
目的 了解烧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添加谷氨酰胺(Gln)对患者免疫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24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2例.标准营养(EN)组:给患者喂食标准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免疫营养(EIN)组:喂食能全力+Gln.分别于伤后1、4、7、10 d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F)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浓度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的比值.结果 伤后各时相点2组患者TP、ALB、TF、CD3+、Ig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4、7、10 d,EIN组患者PAB浓度分别为(90±14)、(92±16)、(106±21)mg/L,显著高于EN组(60±15)、(64±13)、(72±17)mg/L(P<0.05).伤后7、10 d,EIN组CD4+细胞百分比为(55±5)%、(56±5)%,明显高于EN组的(45±5)%、(49±5)%(P<0.05);CD4+/CD8+比值为1.92±0.31和2.36±0.36,明显高于EN组的1.53±0.27和1.72±0.42(P<0.05);IgA分别为(2.8±0.6)、(3.1±0.6)g/L,IgG为(12.1±1.3)、(14.2±1.3)g/L,显著高于EN组的IgA[(2.2±0.5)、(2.5±0.5)g/L,P<0.05]和IgG[(9.8±1.2)、(10.4±1.3)g/L,P<0.05].结论 添加Gln的肠内营养制剂可以促进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合成并增加PAB浓度,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纠正免疫功能紊乱.
作者:郭光华;邓志云;王艳霞;邢娟娟;彭燕;李国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感染是严重烧伤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制订相关标准、规范感染术语,对于早期诊断并提高其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毅志;袁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35例、女32例,年龄1~25岁.热力烫伤46例、化学烧伤12例、机械损伤9例.患者小指掌侧均有线状或蹼状瘢痕,掌指关节、指间关节中度或重度屈曲挛缩.患指不同程度地向尺侧屈曲,近指间关节较为明显.
作者:郑健生;郑庆亦;陈锦河;蔡少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女,16岁,双手把持不锈钢条晾晒衣物时不慎触及10 kV高压电线,随即倒地,未昏迷.经当地医院简单处理,于2005年2月26日(伤后36 h)转人笔者单位.查体:创面分布于双上肢、头部、右大腿,头顶部头皮缺损和发黑面积为18 cm×15 cm,外露颅骨局部呈焦黄色(5 cm×3 cm),头颅CT检查未见颅内血肿.诊断:双上肢、头部、右大腿Ⅲ度高压电烧伤,总面积3%TBSA,伴颅骨外露坏死、左手腕部软组织坏死.
作者:林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应用胰岛素对肝脏氧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盐水组、胰岛素组,每组各28只.后2组大鼠在背部造成30%TBSAⅢ度烫伤,伤后立即腹腔注射等渗盐水40 ml/kg或皮下注射胰岛素3 U/kg.伤后6、12、24、48 h,检测盐水组和胰岛素组大鼠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含量,同时检测肝脏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形态学改变.正常组大鼠亦作相应检测.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盐水组大鼠伤后6 h肝脏T-AOC、SOD明显降低,ROS明显升高(P<0.05或P<0.01);伤后12~48 h血清ALT及ICAM-1均高于正常组(P<0.01).伤后24 h,胰岛素组大鼠肝脏T-AOC、SOD分别为(386±75)、(210±39)U/g,较盐水组(124±18)、(111±9)U/g明显升高(P<0.01);ROS为(154±29)U/g,较盐水组(351±41)U/g明显降低(P<0.01).伤后48 h,胰岛素组大鼠血清ALT及肝脏ICAM-1与盐水组比较呈下降趋势(P<0.01).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胰岛素可减轻烫伤后肝细胞损伤程度.结论 严重烫伤后早期用胰岛素干预,可增强大鼠肝脏抗氧化损伤能力,对肝脏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耘川;贾赤宇;张万福;吕根法;董茂龙;汤朝武;胡大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笔者单位近5年烧伤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2001-2006年笔者单位306例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对其菌种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革兰阳性菌378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株数居首位,尤以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的菌株数分别位居第2、3位.革兰阴性杆菌338株,其中鲍氏不动杆菌的菌株数居首位,阴沟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菌株数分别位居第2、3位.检出真菌12株.结论 笔者单位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可能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呈多重耐药性以及鲍氏不动杆菌产生各种类型的β内酰胺酶有关.
作者:邓津菊;魏莲花;邹凤梅;司小强;刘刚;高育新;刘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986年5月-2006年5月,笔者单位共收治19例Ⅲ度面积≥80%TBSA的烧伤患者,其中8例救治成功,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淑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38岁,因火药爆炸烧伤,伤后1 h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意识清楚,全身除头部、会阴、臀部、双足背及踝关节外均被烧伤,部分表皮脱落,创基大部分红白相问.
作者:弓晓媛;李正勇;许学文;岑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1958-2004年笔者单位共收治烧伤患者25 780例,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1].且血培养阳性者共937例占3.63%,其中男674例(71.93%)、女263例(28.07%),年龄1个月~81.0岁,平均21.4岁.
作者:杨晓东;赵广贺;焦秋云;林国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长期以来脂肪组织被认为是储存体内剩余能量的器官.自从发现脂肪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和激素后,人们认识到脂肪组织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并把由脂肪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脂肪细胞因子.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了解到脂肪组织与免疫反应亦有密切联系,脂肪细胞因子在炎性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解把握相关作用机制,可能会对烧伤患者全身、局部的免疫反应及严重烧伤后胰岛素抵抗等相关机制的研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作者:杨崇志;胡大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琥珀酸对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的影响,探讨其致病机制.方法 体外孵育PMN,将PMN浓度调至5×106个/ml.在细胞中加入琥珀酸刺激,根据所加琥珀酸浓度分为5、10、20、30 mmol/L琥珀酸组;对照组加入常规培养液.取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其活性氧含量.5、20 mmol/L琥珀酸组细胞于处理前及处理后2、4、6、8、10 h分别取细胞悬液1 ml,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及细胞凋亡率检测.结果 5、10、20、30 mmol/L琥珀酸组活性氧含量(0.437±0.056、0.432±0.024、0.395±0.049、0.386±0.010)均低于对照组(0.505±0.028,P<0.05).随着孵育时间延长,各组细胞caspase-3活性均逐渐增加,但与对照组比较,5 mmol/L琥珀酸组caspase-3活性降低,20 mmol/L琥珀酸组则升高(P<0.05).对照组细胞处理前凋亡率为(6.1±1.1)%,处理后2 h为(13.2±2.0)%,10 h达(27.7±3.7)%;5 mmol/L琥珀酸组细胞凋亡率除处理后4 h外其余时相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20 mmol/L琥珀酸组细胞处理后4~10 h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浓度琥珀酸抑制PMN凋亡,而高浓度琥珀酸可促进PMN凋亡.细菌感染时,通过代谢产物琥珀酸抑制PMN免疫功能.
作者:任利成;黄晓元;张丕红;龙剑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性患者为笔者单位2000-2005年收治,年龄28~36岁[(31.4±2.4)岁],均为天然气火焰烧伤,伤后2 h内人院.人院时查体:体温36.4~37.1℃、心率110~130次/min、呼吸20~24次/min、血压(110~130)/(75~90)mm Hg(1 mm Hg=0.133 kPa),均无休克征象.烧伤总面积60%~95%,其中深Ⅱ度50%~90%、Ⅲ度5%~10%TBSA.各患者伤前健康状况良好,无合并伤或中毒等情况.
作者:王忠新;李庆镇;于海龙;杜峰;赵峰;张红旗;戴承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又称明胶酶A)、MMP-9(又称明胶酶B)及其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因子(TIMP-1)在增生性瘢痕不同形成时期的基因表达.方法 提取16例人体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样本和8例正常皮肤样本总RNA,分离m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MMP-2、MMP-9和TIMP-1基因在不同样本中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皮肤中MMP-2、MMP-9和TIMP-1基因转录产物的灰度比值分别为(3.8±0.7)%、(5.8±4.4)%、(30.3±3.0)%,在增殖期瘢痕中分别为(13.5±4.5)%、(18.4±4.7)%、(37.7±4.3)%,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成熟期瘢痕MMP-2和MMP-9基因表达量已恢复至正常水平,但TIMP-1基因较正常皮肤仍持续高表达(P<0.05).结论 MMP-2、MMP-9和TIMP-1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MMP-2和MMP-9基因表达降低可能与增生性瘢痕达到相对稳定的成熟状态有关.
作者:谢晓繁;贺立新;郝晓凤;陈璧;贾赤宇;孙志刚;曹玉珏;李冬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例1 女,1岁6个月.热面汤烫伤后5 d(无尿33 h)收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7.5℃,脉搏149次/min,呼吸40次/min,血压96/61 mm Hg(1 mm Hg=0.133 kPa);创面分布于会阴、臀部及双下肢;血钾3.31 mmol/L,血钠130.0mmol/L,血氯105.0 mmol/L,尿素氮19.8 mmol/L,肌酐390μmol/L.人院当天患儿尿量为10 ml,静脉输入呋塞米10mg后尿量未增加.
作者:丁楠;齐鸿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42岁.不慎被10 kV高压电击伤胸腹部、会阴、四肢,烧伤总面积60%TBSA,均为Ⅲ度.患者腹部正中有一8 cm×6 cm的电击伤口,其基底组织炭化.伤后第6天行胸腹部切痂,术中见电击伤口处腹壁全层坏死,保留坏死腹膜并用异体皮覆盖,其余创面行自、异体皮混合移植.
作者:赵利;王成传;刘昭鑫;付文健;董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携带供者抗原的第三方树突状细胞(DC)是否具有与供者源未成熟DC相似的免疫功能.方法 雌性C57BL/6小鼠、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分别为皮肤移植的供者、受者和第三方.将40只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环磷酰胺组、供者源未成熟DC组、第三方未成熟DC组、携带供者抗原第三方DC组,每组8只.后4组大鼠皮肤移植术前4 d用环磷酰胺(200 mg/kg)预处理,对照组同法给予等量等渗盐水.后3组术前2 d用1 ml相应DC悬液(1×107个/ml)预处理,并在术后12 d重复给予1 ml DC悬液(1×107个/ml)1次;前2组于上述2个时相点同法给予等量等渗盐水.记录各组皮片平均成活时间(MST)并于术后5 d对皮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16.1±3.5)d比较,供者源未成熟DC组和携带供者抗原第三方DC组小鼠移植皮片的MST明显延长,分别为(38.3±7.7)、(34.9±7.7)d(P<0.01);携带供者抗原第三方DC组与供者源未成熟DC组皮片的MST相近(P>0.05),但与第三方未成熟DC组(23.7±2.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见携带供者抗原第三方DC组移植皮片结构较清楚、排列有序,与供者源未成熟DC组情况相近.结论 携带供者抗原的第三方DC与供者源未成熟DC,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建立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
作者:王强;彭毅志;王逸涛;王永权;游波;王元元;赵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2005年11月-2007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5例踝部肌腱组织损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1~35岁.其中烧伤2例、热压伤2例、电损伤1例.创面面积6 cm×4 cm-11 cm×8 cm.手术时间为伤后48 h~10 d.
作者:巴特;王凌峰;曹胜军;张军;荣志东;王宏;侯智慧;孙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前已有几种较常用的胶原蛋白测定方法,但仅为定性或半定量分析,结果有失精确,操作较复杂,对实验设备要求较高.笔者将羟脯氨酸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相结合(以下简称结合法)测定正常人皮肤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并校正相对粗略的盐析法结果,以期建立一种操作简便、精确度高、重复性好的Ⅰ、Ⅲ型胶原蛋白测定法.
作者:王成;张国安;荣艳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脓毒症是烧(创)伤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欧洲一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527例全身炎性反应患者中,脓毒症发生率为26.0%,病死率16.0%.笔者曾回顾性分析了1970-1999年烧伤面积>30%TBSA的657例患者,并发脓毒症者占36.4%.
作者:于燕;杨红明;姚咏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14例,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16~57岁.患者中火焰烧伤6例,总面积42%~60%,其中Ⅲ度10%~15%TBSA,共移植10块复合皮片.余下8例为瘢痕切除患者,共移植8块复合皮片,其中关节瘢痕切除者5例.
作者:首家保;杨小辉;毛庆龙;唐哲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