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繁;贺立新;郝晓凤;陈璧;贾赤宇;孙志刚;曹玉珏;李冬海
目的 了解四君子汤药膳对严重烫伤大鼠免疫功能紊乱的调理作用.方法 将90只健康Wistar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后,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药膳喂养组30只、肉汤喂养组30只、常规喂养组30只;另设对照组10只(模拟烫伤).药膳喂养组大鼠烫伤后按常规复苏及处理创面,分笼饲养,并于伤后2 h开始向胃内灌注37℃的四君子汤药膳,2 ml/次、2次/d;肉汤喂养组除灌注肉汤外,其余处理同前;常规喂养组伤后常规处理,自由进食、饮水.前3组大鼠于伤后3、7、14 d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天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血浆IgA、IgG、IgM、C 3、C 4水平,肠道分泌型IgA(sIgA)水平;对照组亦行相应检测.结果 前3组大鼠伤后大部分时相点各项指标(除CD8+T淋巴细胞活性外)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伤后3~14 d,药膳喂养组sIgA水平为(50±8)~(57±11)μg/ml,明显高于其他2个致伤组水平(P<0.05或P<0.01);其余免疫指标组间比较结果与此相似.结论 四君子汤药膳可以改善严重烫伤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提高NK细胞活性,促进血浆IgA、IgM、IgG、C 3、C 4水平的恢复和肠黏膜细胞slgA的分泌,从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詹剑华;严济;陶卫斌;游浩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14例,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16~57岁.患者中火焰烧伤6例,总面积42%~60%,其中Ⅲ度10%~15%TBSA,共移植10块复合皮片.余下8例为瘢痕切除患者,共移植8块复合皮片,其中关节瘢痕切除者5例.
作者:首家保;杨小辉;毛庆龙;唐哲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42岁.不慎被10 kV高压电击伤胸腹部、会阴、四肢,烧伤总面积60%TBSA,均为Ⅲ度.患者腹部正中有一8 cm×6 cm的电击伤口,其基底组织炭化.伤后第6天行胸腹部切痂,术中见电击伤口处腹壁全层坏死,保留坏死腹膜并用异体皮覆盖,其余创面行自、异体皮混合移植.
作者:赵利;王成传;刘昭鑫;付文健;董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35例、女32例,年龄1~25岁.热力烫伤46例、化学烧伤12例、机械损伤9例.患者小指掌侧均有线状或蹼状瘢痕,掌指关节、指间关节中度或重度屈曲挛缩.患指不同程度地向尺侧屈曲,近指间关节较为明显.
作者:郑健生;郑庆亦;陈锦河;蔡少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又称明胶酶A)、MMP-9(又称明胶酶B)及其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因子(TIMP-1)在增生性瘢痕不同形成时期的基因表达.方法 提取16例人体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样本和8例正常皮肤样本总RNA,分离m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MMP-2、MMP-9和TIMP-1基因在不同样本中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皮肤中MMP-2、MMP-9和TIMP-1基因转录产物的灰度比值分别为(3.8±0.7)%、(5.8±4.4)%、(30.3±3.0)%,在增殖期瘢痕中分别为(13.5±4.5)%、(18.4±4.7)%、(37.7±4.3)%,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成熟期瘢痕MMP-2和MMP-9基因表达量已恢复至正常水平,但TIMP-1基因较正常皮肤仍持续高表达(P<0.05).结论 MMP-2、MMP-9和TIMP-1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MMP-2和MMP-9基因表达降低可能与增生性瘢痕达到相对稳定的成熟状态有关.
作者:谢晓繁;贺立新;郝晓凤;陈璧;贾赤宇;孙志刚;曹玉珏;李冬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43岁,身高184 cm,体质量98 kg,火焰烧伤后2 h收入笔者单位.人院查体:体温37.1℃、心率9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1/95 mm Hg(1 mm Hg=0.133 kPa)、血糖6.08 mmol/L.患者鼻毛烧焦,无声音嘶哑,四肢及胸腹部创面苍白,否认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等病史.诊断:(1)火焰烧伤总面积56%,其中浅Ⅱ度13%、深Ⅱ度33%、Ⅲ度10%TBSA.(2)轻度吸人性损伤.
作者:陈炯;韩春茂;苏国良;廖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例,均为男性,年龄29~44岁.4例因硝基氯苯爆炸致伤,1例被硝基氯苯粉剂喷中致伤.患者均于伤后2 h收入笔者单位,其中1例已在当地医院行气管切开.入院时患者均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口唇青紫、肢端发绀.
作者:何祥辉;范友芬;张淳;陈维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女,16岁,双手把持不锈钢条晾晒衣物时不慎触及10 kV高压电线,随即倒地,未昏迷.经当地医院简单处理,于2005年2月26日(伤后36 h)转人笔者单位.查体:创面分布于双上肢、头部、右大腿,头顶部头皮缺损和发黑面积为18 cm×15 cm,外露颅骨局部呈焦黄色(5 cm×3 cm),头颅CT检查未见颅内血肿.诊断:双上肢、头部、右大腿Ⅲ度高压电烧伤,总面积3%TBSA,伴颅骨外露坏死、左手腕部软组织坏死.
作者:林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局部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张移植皮片感觉神经末梢再生过程的影响.方法 选择中小面积烧伤和需行瘢痕整形术的成年患者48例共60处创面,随机分为NGF组、对照组(各30处).NGF组术前采用含鼠NGF的等渗盐水(9000 AU/100 ml)纱布包裹皮片,术后用100 ml该盐水行皮片下冲洗;术后20 d起,于移植皮片下多点微量注射NGF,隔日1次,持续1个月.对照组单纯用等量等渗盐水作相同处理.检测术后12个月内移植皮片的两点辨别比并行皮片感觉功能评级.采集再次行整形术患者的术区组织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神经末梢再生和分布情况.结果 术后12个月,NGF组17处皮片达S4级、两点辨别比为1.11±0.14,而对照组仅5处皮片达S4级、两点辨别比为1.56±0.73(P<0.05或P<0.01);其余各时相点2项指标组间差异与之相似.术后6个月,NGF组可在皮片移植区的微血管床、瘢痕结节旁的疏松组织间隙和移植皮片下的瘢痕组织中,见到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附件结构也较为完整;对照组上述组织中神经末梢纤细,稀少.结论 局部应用NGF可加速感觉神经末梢的再生,促进移植皮片的感觉恢复.
作者:吴志宏;黄静;高微虹;王爱丽;贾卿;陈波;徐顺;顾耀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30岁,全身多处被热水泥烫伤,伤后在外院曾行清创包扎及抗休克处理,伤后3 d转入笔者单位.入院查体:体温37.7℃、脉搏12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60/105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意识清楚,无呼吸困难.诊断:(1)烫伤总面积75%,其中深Ⅱ度15%、Ⅲ度60%TBSA.(2)双眼烧伤.(3)高血压.
作者:汤培;谢加水;黄道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2005年11月-2007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5例踝部肌腱组织损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1~35岁.其中烧伤2例、热压伤2例、电损伤1例.创面面积6 cm×4 cm-11 cm×8 cm.手术时间为伤后48 h~10 d.
作者:巴特;王凌峰;曹胜军;张军;荣志东;王宏;侯智慧;孙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烧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添加谷氨酰胺(Gln)对患者免疫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24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2例.标准营养(EN)组:给患者喂食标准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免疫营养(EIN)组:喂食能全力+Gln.分别于伤后1、4、7、10 d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F)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浓度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的比值.结果 伤后各时相点2组患者TP、ALB、TF、CD3+、Ig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4、7、10 d,EIN组患者PAB浓度分别为(90±14)、(92±16)、(106±21)mg/L,显著高于EN组(60±15)、(64±13)、(72±17)mg/L(P<0.05).伤后7、10 d,EIN组CD4+细胞百分比为(55±5)%、(56±5)%,明显高于EN组的(45±5)%、(49±5)%(P<0.05);CD4+/CD8+比值为1.92±0.31和2.36±0.36,明显高于EN组的1.53±0.27和1.72±0.42(P<0.05);IgA分别为(2.8±0.6)、(3.1±0.6)g/L,IgG为(12.1±1.3)、(14.2±1.3)g/L,显著高于EN组的IgA[(2.2±0.5)、(2.5±0.5)g/L,P<0.05]和IgG[(9.8±1.2)、(10.4±1.3)g/L,P<0.05].结论 添加Gln的肠内营养制剂可以促进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合成并增加PAB浓度,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纠正免疫功能紊乱.
作者:郭光华;邓志云;王艳霞;邢娟娟;彭燕;李国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携带供者抗原的第三方树突状细胞(DC)是否具有与供者源未成熟DC相似的免疫功能.方法 雌性C57BL/6小鼠、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分别为皮肤移植的供者、受者和第三方.将40只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环磷酰胺组、供者源未成熟DC组、第三方未成熟DC组、携带供者抗原第三方DC组,每组8只.后4组大鼠皮肤移植术前4 d用环磷酰胺(200 mg/kg)预处理,对照组同法给予等量等渗盐水.后3组术前2 d用1 ml相应DC悬液(1×107个/ml)预处理,并在术后12 d重复给予1 ml DC悬液(1×107个/ml)1次;前2组于上述2个时相点同法给予等量等渗盐水.记录各组皮片平均成活时间(MST)并于术后5 d对皮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16.1±3.5)d比较,供者源未成熟DC组和携带供者抗原第三方DC组小鼠移植皮片的MST明显延长,分别为(38.3±7.7)、(34.9±7.7)d(P<0.01);携带供者抗原第三方DC组与供者源未成熟DC组皮片的MST相近(P>0.05),但与第三方未成熟DC组(23.7±2.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见携带供者抗原第三方DC组移植皮片结构较清楚、排列有序,与供者源未成熟DC组情况相近.结论 携带供者抗原的第三方DC与供者源未成熟DC,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建立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
作者:王强;彭毅志;王逸涛;王永权;游波;王元元;赵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41岁,因火焰烧伤全身多处,伤后3.5 h入院.诊断:(1)头、面、颈、躯干、臀部及四肢烧伤,总面积80%,其中浅Ⅱ度6%、深Ⅱ度43%、Ⅲ度31%TBSA.(2)吸人性损伤.入院后给予液体复苏、抗感染、营养支持、预防性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等治疗,并行四肢切削痂+微粒皮移植+异种(猪)皮覆盖术,同时头、面、颈、躯干及臀部创面换药(外用磺胺嘧啶银、磺胺米隆、碘伏、制霉菌素等).开始使用美罗培南,后根据创面分泌物、痰、血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先后使用替考拉宁、头孢哌酮/舒巴坦、去甲万古霉素.
作者:吴抽浪;崔可;章伏生;沈春莲;林荣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长期以来脂肪组织被认为是储存体内剩余能量的器官.自从发现脂肪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和激素后,人们认识到脂肪组织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并把由脂肪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脂肪细胞因子.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了解到脂肪组织与免疫反应亦有密切联系,脂肪细胞因子在炎性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解把握相关作用机制,可能会对烧伤患者全身、局部的免疫反应及严重烧伤后胰岛素抵抗等相关机制的研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作者:杨崇志;胡大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2000年2月-2007年3月,笔者单位收治侧颈部、小腿部高压电击伤患者12例,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龄(39±12)岁.烧伤总面积(5.2±2.2)%,其中Ⅲ度面积为(1.5±0.9)%、Ⅳ度(4.7±1.9)%TBSA.损伤部位为颈部4例、小腿部8例.
作者:李传吉;李俊;吴少军;高华;张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38岁,因火药爆炸烧伤,伤后1 h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意识清楚,全身除头部、会阴、臀部、双足背及踝关节外均被烧伤,部分表皮脱落,创基大部分红白相问.
作者:弓晓媛;李正勇;许学文;岑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对缺血缺氧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调控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SD乳鼠的心肌细胞.于制备缺血缺氧心肌细胞模型(缺血缺氧组)前1 h,用IGF-I(200μg/L)进行干预(干预组),以缺血缺氧组致伤前测定结果为正常对照(对照组).观察不同时相点心肌细胞凋亡的吸光度(A)值、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及磷酸化Akt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A值为0.18±0.03;缺血缺氧后1、3、6、12 h分别为0.33±0.05、0.61 ±0.06、1.17±0.08、2.25±0.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上述时相点的A值分别为0.26±0.04、0.49±0.05、0.84±0.06、1.63±0.09,与缺血缺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缺血缺氧6、12 h,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荧光强度较对照组40.2±10.1下降,分别为18.7±5.1、6.3±1.9(P<0.01),干预组较缺血缺氧组相对增高,分别为28.8±6.2、12.5±3.1(P<0.05).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缺血缺氧后6 h磷酸化Akt蛋白表达量增加.结论 IGF-I对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具有抗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IGF-I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增加磷酸化Akt表达、减少细胞色素c的释放有关.
作者:宋华培;颜洪;张东霞;褚志刚;张琼;黄跃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 皮肤混合移植的演变过程皮肤移植是外科修复皮肤缺失的主要方法之一.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可供移植的自体皮有限,探索相应的皮肤移植技术成为烧伤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
作者:彭代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感染是严重烧伤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制订相关标准、规范感染术语,对于早期诊断并提高其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毅志;袁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