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精神神经症状在烧伤脓毒症病原菌初步判断中的意义

杨晓东;赵广贺;焦秋云;林国安

关键词:精神神经症状, 烧伤, 脓毒症, 病原菌, 诊断标准, 临床资料, 血培养, 阳性, 年龄, 患者, 单位
摘要:1 临床资料1958-2004年笔者单位共收治烧伤患者25 780例,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1].且血培养阳性者共937例占3.63%,其中男674例(71.93%)、女263例(28.07%),年龄1个月~81.0岁,平均21.4岁.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治疗小指瘢痕挛缩畸形67例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35例、女32例,年龄1~25岁.热力烫伤46例、化学烧伤12例、机械损伤9例.患者小指掌侧均有线状或蹼状瘢痕,掌指关节、指间关节中度或重度屈曲挛缩.患指不同程度地向尺侧屈曲,近指间关节较为明显.

    作者:郑健生;郑庆亦;陈锦河;蔡少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大张扩张全厚皮治疗瘢痕挛缩五例

    1临床资料2003年3月~2007年5月,笔者单位采用皮肤扩张技术[1]获得大张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瘢痕挛缩畸形患者5例,其中男2例、女3例,烧伤面积68%~87%TBSA.瘢痕部位:2例为双膝关节,1例为双髋关节,2例为双手.扩张部位:双侧胸壁3例、腰臀部1例、右大腿1例.

    作者:孟杰;张维鹏;张义民;夏双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胎儿附属物来源细胞的培养冻存

    目的 研究从胎儿附属物中分离培养及冻存细胞的较佳方法,以期为组织工程、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取足月产胎儿脐带和胎盘,用酶消化法获得细胞,用相应培养液进行培养传代.将胎盘、脐带组织块冻存,检测加入不同浓度抗冻剂二甲亚砜的组织复苏后的活细胞率,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并与新鲜组织进行比较;冻存培养所得人脐带血管周细胞和胎膜贴壁细胞的原代细胞,用免疫化学法检测冻存前后各自免疫表型的表达.结果 新鲜脐带组织活细胞率为67.0%,抗冻剂体积分数为5%、10%、15%、20%时,冻存复苏脐带组织的活细胞率分别为23.4%、55.5%、48.8%、31.8%.抗冻剂体积分数为10%时,冻存复苏组织与新鲜组织活细胞率接近(P>0.05),体积分数为5%和20%时与新鲜组织该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之吻合.胎盘组织与脐带组织的情况类同.细胞冻存后免疫表型无明显变化.结论 本方法可以从胎儿附属物中分离培养出大量种子细胞,冻存复苏后细胞免疫表型未发生改变,抗冻剂体积分数为10%时效果好.

    作者:余旭明;薛志刚;戴国胜;徐旭;陈万安;范锟铻;梁德生;夏家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携带供者抗原的第三方树突状细胞诱导小鼠皮肤移植耐受的研究

    目的 了解携带供者抗原的第三方树突状细胞(DC)是否具有与供者源未成熟DC相似的免疫功能.方法 雌性C57BL/6小鼠、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分别为皮肤移植的供者、受者和第三方.将40只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环磷酰胺组、供者源未成熟DC组、第三方未成熟DC组、携带供者抗原第三方DC组,每组8只.后4组大鼠皮肤移植术前4 d用环磷酰胺(200 mg/kg)预处理,对照组同法给予等量等渗盐水.后3组术前2 d用1 ml相应DC悬液(1×107个/ml)预处理,并在术后12 d重复给予1 ml DC悬液(1×107个/ml)1次;前2组于上述2个时相点同法给予等量等渗盐水.记录各组皮片平均成活时间(MST)并于术后5 d对皮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16.1±3.5)d比较,供者源未成熟DC组和携带供者抗原第三方DC组小鼠移植皮片的MST明显延长,分别为(38.3±7.7)、(34.9±7.7)d(P<0.01);携带供者抗原第三方DC组与供者源未成熟DC组皮片的MST相近(P>0.05),但与第三方未成熟DC组(23.7±2.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见携带供者抗原第三方DC组移植皮片结构较清楚、排列有序,与供者源未成熟DC组情况相近.结论 携带供者抗原的第三方DC与供者源未成熟DC,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建立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

    作者:王强;彭毅志;王逸涛;王永权;游波;王元元;赵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皮肤混合移植的现状和未来

    1 皮肤混合移植的演变过程皮肤移植是外科修复皮肤缺失的主要方法之一.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可供移植的自体皮有限,探索相应的皮肤移植技术成为烧伤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

    作者:彭代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头皮扩张修复颅部大面积电烧伤一例

    患者女,16岁,双手把持不锈钢条晾晒衣物时不慎触及10 kV高压电线,随即倒地,未昏迷.经当地医院简单处理,于2005年2月26日(伤后36 h)转人笔者单位.查体:创面分布于双上肢、头部、右大腿,头顶部头皮缺损和发黑面积为18 cm×15 cm,外露颅骨局部呈焦黄色(5 cm×3 cm),头颅CT检查未见颅内血肿.诊断:双上肢、头部、右大腿Ⅲ度高压电烧伤,总面积3%TBSA,伴颅骨外露坏死、左手腕部软组织坏死.

    作者:林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小儿烫伤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二例

    例1 女,1岁6个月.热面汤烫伤后5 d(无尿33 h)收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7.5℃,脉搏149次/min,呼吸40次/min,血压96/61 mm Hg(1 mm Hg=0.133 kPa);创面分布于会阴、臀部及双下肢;血钾3.31 mmol/L,血钠130.0mmol/L,血氯105.0 mmol/L,尿素氮19.8 mmol/L,肌酐390μmol/L.人院当天患儿尿量为10 ml,静脉输入呋塞米10mg后尿量未增加.

    作者:丁楠;齐鸿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救治烧伤合并硝基氯苯中毒五例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例,均为男性,年龄29~44岁.4例因硝基氯苯爆炸致伤,1例被硝基氯苯粉剂喷中致伤.患者均于伤后2 h收入笔者单位,其中1例已在当地医院行气管切开.入院时患者均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口唇青紫、肢端发绀.

    作者:何祥辉;范友芬;张淳;陈维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大鼠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对缺血缺氧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调控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SD乳鼠的心肌细胞.于制备缺血缺氧心肌细胞模型(缺血缺氧组)前1 h,用IGF-I(200μg/L)进行干预(干预组),以缺血缺氧组致伤前测定结果为正常对照(对照组).观察不同时相点心肌细胞凋亡的吸光度(A)值、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及磷酸化Akt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A值为0.18±0.03;缺血缺氧后1、3、6、12 h分别为0.33±0.05、0.61 ±0.06、1.17±0.08、2.25±0.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上述时相点的A值分别为0.26±0.04、0.49±0.05、0.84±0.06、1.63±0.09,与缺血缺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缺血缺氧6、12 h,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荧光强度较对照组40.2±10.1下降,分别为18.7±5.1、6.3±1.9(P<0.01),干预组较缺血缺氧组相对增高,分别为28.8±6.2、12.5±3.1(P<0.05).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缺血缺氧后6 h磷酸化Akt蛋白表达量增加.结论 IGF-I对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具有抗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IGF-I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增加磷酸化Akt表达、减少细胞色素c的释放有关.

    作者:宋华培;颜洪;张东霞;褚志刚;张琼;黄跃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大面积烧伤并发急性白细胞减少症一例

    患者男,38岁,因火药爆炸烧伤,伤后1 h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意识清楚,全身除头部、会阴、臀部、双足背及踝关节外均被烧伤,部分表皮脱落,创基大部分红白相问.

    作者:弓晓媛;李正勇;许学文;岑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肠内营养添加谷氨酰胺对烧伤患者的免疫调理作用

    目的 了解烧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添加谷氨酰胺(Gln)对患者免疫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24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2例.标准营养(EN)组:给患者喂食标准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免疫营养(EIN)组:喂食能全力+Gln.分别于伤后1、4、7、10 d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F)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浓度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的比值.结果 伤后各时相点2组患者TP、ALB、TF、CD3+、Ig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4、7、10 d,EIN组患者PAB浓度分别为(90±14)、(92±16)、(106±21)mg/L,显著高于EN组(60±15)、(64±13)、(72±17)mg/L(P<0.05).伤后7、10 d,EIN组CD4+细胞百分比为(55±5)%、(56±5)%,明显高于EN组的(45±5)%、(49±5)%(P<0.05);CD4+/CD8+比值为1.92±0.31和2.36±0.36,明显高于EN组的1.53±0.27和1.72±0.42(P<0.05);IgA分别为(2.8±0.6)、(3.1±0.6)g/L,IgG为(12.1±1.3)、(14.2±1.3)g/L,显著高于EN组的IgA[(2.2±0.5)、(2.5±0.5)g/L,P<0.05]和IgG[(9.8±1.2)、(10.4±1.3)g/L,P<0.05].结论 添加Gln的肠内营养制剂可以促进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合成并增加PAB浓度,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纠正免疫功能紊乱.

    作者:郭光华;邓志云;王艳霞;邢娟娟;彭燕;李国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任意筋膜皮瓣修复高压电击伤12例

    1 临床资料2000年2月-2007年3月,笔者单位收治侧颈部、小腿部高压电击伤患者12例,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龄(39±12)岁.烧伤总面积(5.2±2.2)%,其中Ⅲ度面积为(1.5±0.9)%、Ⅳ度(4.7±1.9)%TBSA.损伤部位为颈部4例、小腿部8例.

    作者:李传吉;李俊;吴少军;高华;张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三种方法制作人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1.1 主要试剂鼠抗人Ⅰ、Ⅲ型胶原蛋白抗体,鼠抗人波形蛋白抗体,鼠抗人结蛋白抗体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dispaseⅡ、Ⅰ型胶原酶、噻唑蓝(MTT)购自美国sigma公司.

    作者:孙红;车鹏程;戚孟春;闫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异体脱细胞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修复创面14例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14例,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16~57岁.患者中火焰烧伤6例,总面积42%~60%,其中Ⅲ度10%~15%TBSA,共移植10块复合皮片.余下8例为瘢痕切除患者,共移植8块复合皮片,其中关节瘢痕切除者5例.

    作者:首家保;杨小辉;毛庆龙;唐哲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增生性瘢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基因的表达

    目的 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又称明胶酶A)、MMP-9(又称明胶酶B)及其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因子(TIMP-1)在增生性瘢痕不同形成时期的基因表达.方法 提取16例人体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样本和8例正常皮肤样本总RNA,分离m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MMP-2、MMP-9和TIMP-1基因在不同样本中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皮肤中MMP-2、MMP-9和TIMP-1基因转录产物的灰度比值分别为(3.8±0.7)%、(5.8±4.4)%、(30.3±3.0)%,在增殖期瘢痕中分别为(13.5±4.5)%、(18.4±4.7)%、(37.7±4.3)%,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成熟期瘢痕MMP-2和MMP-9基因表达量已恢复至正常水平,但TIMP-1基因较正常皮肤仍持续高表达(P<0.05).结论 MMP-2、MMP-9和TIMP-1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MMP-2和MMP-9基因表达降低可能与增生性瘢痕达到相对稳定的成熟状态有关.

    作者:谢晓繁;贺立新;郝晓凤;陈璧;贾赤宇;孙志刚;曹玉珏;李冬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特重度烧伤并发克柔念珠菌菌血症一例

    患者男,41岁,因火焰烧伤全身多处,伤后3.5 h入院.诊断:(1)头、面、颈、躯干、臀部及四肢烧伤,总面积80%,其中浅Ⅱ度6%、深Ⅱ度43%、Ⅲ度31%TBSA.(2)吸人性损伤.入院后给予液体复苏、抗感染、营养支持、预防性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等治疗,并行四肢切削痂+微粒皮移植+异种(猪)皮覆盖术,同时头、面、颈、躯干及臀部创面换药(外用磺胺嘧啶银、磺胺米隆、碘伏、制霉菌素等).开始使用美罗培南,后根据创面分泌物、痰、血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先后使用替考拉宁、头孢哌酮/舒巴坦、去甲万古霉素.

    作者:吴抽浪;崔可;章伏生;沈春莲;林荣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治疗Ⅲ度烧伤面积≥80%TBSA患者19例

    1986年5月-2006年5月,笔者单位共收治19例Ⅲ度面积≥80%TBSA的烧伤患者,其中8例救治成功,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淑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特重度烫伤并发尿崩症一例

    患者男,30岁,全身多处被热水泥烫伤,伤后在外院曾行清创包扎及抗休克处理,伤后3 d转入笔者单位.入院查体:体温37.7℃、脉搏12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60/105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意识清楚,无呼吸困难.诊断:(1)烫伤总面积75%,其中深Ⅱ度15%、Ⅲ度60%TBSA.(2)双眼烧伤.(3)高血压.

    作者:汤培;谢加水;黄道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D-氨基半乳糖致敏小鼠内毒素性休克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适用于拮抗内毒素/脂多糖(LPS)药物研究的昆明小鼠内毒素性休克模型.方法 将不同剂量的D-氨基半乳糖(D-Gal)及LPS先后注射于小鼠腹腔,根据注射药物不同分为1组:等渗盐水(NS)+LPS 80 mg/kg;2组:Ns+LPS 90 mg/kg;3组:D-Gal 500 mg/kg+NS;4组:D-Gal 500 mg/kg+LPS 25μg/kg;5组:D-Gal 500 mg/kg+LPS 50 μg/kg;6组:D-Gal 500 mg/kg+LPS 250μg/kg;7组:D-Gal 600 mg/kg+NS;8组:D-Gal 600 mg/kg+LPS 10 μg/kg;9组:D-Gal 600 mg/kg+LPS25μg/kg;10组:D-Gal 600 mg/kg+LPS 50 μg/kg.观察注射后小鼠死亡情况,计算其死亡率.选择死亡率100%的剂量组合刺激小鼠,分为对照组:注射D-Gal 600 mg/kg+Ns;LPS组:注射D-Gal 600mg/kg+LPS 50μg/kg.于注射后30、75、120 min取小鼠静脉血,检测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另取小鼠10只,同前分组,于注射后5 h处死,取其肺、肝、小肠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2、6、10组小鼠死亡率达100%(P<0.01).对照组小鼠血清TNF-α含量保持在较低水平;LPS组伤后各时相点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注射后75 min时达高峰(6365±2087)ng/L.LPS组小鼠肺、肝、小肠出现明显炎性反应;对照组仅肝脏有轻微病理改变.结论 D-Gal致敏小鼠对LPS的反应符合内毒素性休克的特征,该小鼠模型适用于拮抗LPS的药理学研究.

    作者:高宏富;肖光夏;任建东;夏培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脂肪细胞因子的免疫功能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脂肪组织被认为是储存体内剩余能量的器官.自从发现脂肪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和激素后,人们认识到脂肪组织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并把由脂肪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脂肪细胞因子.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了解到脂肪组织与免疫反应亦有密切联系,脂肪细胞因子在炎性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解把握相关作用机制,可能会对烧伤患者全身、局部的免疫反应及严重烧伤后胰岛素抵抗等相关机制的研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作者:杨崇志;胡大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