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在荣;王达利;王玉明;祁建平;孙广峰;韩文杰;曾雪琴
1869年,Girdner首次采用尸体皮覆盖大面积烧伤患者[1],为烧伤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世界上首家皮肤保存中心是1949年成立的美国海军皮肤保存中心[2],此后很多国家陆续建立相关机构.随着用皮量的增加,对供体、取皮、加工、储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皮肤保存中心逐渐发展成专业化的地区性或国家性组织.
作者:伍淳操;魏泓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男,33岁,火焰烧伤后18 d入院.入院时意识清楚,体温38.7℃.创面分布于躯干及四肢,背部痂皮液化,创周红肿,已行气管切开.
作者:张晓启;王振国;崔晓林;张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1985-2006年,笔者单位收治烧伤并发骨化性肌炎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2~58岁,烧伤总面积为30%~92%TBSA,均为Ⅱ~Ⅲ度.烧伤部位为躯干及四肢,经换药及植皮手术后患者创面基本愈合并行功能锻炼.
作者:田晓东;何友德;肖晓兰;陈向光;李登伦;韩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封闭负压引流(VAC)技术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的疗效. 方法 用电雷管在4只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共造成16个爆炸伤创面,将创面分为对照组和负压治疗组.2组创面伤后前2 d不作任何处理任其感染;第3天起,对照组创面用油纱换药,负压治疗组创面行VAC治疗.于治疗前(伤后第3天)及开始治疗后1、3、6、9、14、19、24 d测量并计算创面的面积、深度;取创面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检测细胞增殖指数、血管内皮细胞数、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细菌计数.记录创面愈合时间. 结果 开始治疗后第1、3天,负压治疗组创面面积和创面深度不再扩大和加深,创面内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增殖细胞数目均增多,MPO活性明显增高,细菌数明显减少;此期间对照组各指标变化情况与该组相反.治疗后1~19 d,2组创面的面积、深度、血管内皮细胞数以及细菌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9 d,2组创面细胞增殖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6 d,2组创面MPO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2.8±1.6)d,明显长于负压治疗组的(25.8±1.0)d(P<0.01).结论与常规换药相比,VAC能明显减少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的细菌数量,减轻继发性坏死,促进炎性反应,快速启动肉芽组织生成,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李金清;陈绍宗;李望舟;李跃军;李学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有糖尿病基础的机体烫伤后,创面新生血管化程度与创面难以愈合的关系. 方法 将SD大鼠分成对照组和以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组,每组50只.2组大鼠均造成20%TBSA的深Ⅱ度烫伤,于伤后即刻及1、3、7、14和21 d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观察评分,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同时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创面组织的新生血管化程度及血管内皮细胞数量. 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创面组织评分及创面愈合率均低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各时相点新生血管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伤后7 d,糖尿病组为12.00±1.40、对照组为60.00±3.00,P<0.01).2组大鼠各时相点创面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差异不明显,但糖尿病组大部分血管内皮细胞未形成功能性微血管. 结论糖尿病深Ⅱ度烫伤难愈创面虽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但仍血供不良,其机制与功能性微血管形成障碍有关.
作者:乔亮;王志勇;韦俊;原博;金曙雯;花兰女;廖镇江;史济湘;陆树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1992-2006年,笔者单位应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小儿会阴部瘢痕挛缩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11岁.瘢痕挛缩部位为:会阴部前区、股内侧、外阴部.
作者:王肖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多发性压力性溃疡的治疗经验. 方法 2001年1月-2007年5月,笔者应用多种皮瓣转移联合皮肤移植治疗21例患者的56处压力性溃疡创面,其中骶尾部21处、坐骨结节14处、股骨大转子部13处、其他部位8处.围手术期行全身支持治疗,尽早清创,依据扩创后创面大小、深度、部位及邻近皮肤软组织条件,选用皮瓣、肌皮瓣或游离植皮修复创面.术后对伤口行连续灌洗与负压吸引,卧翻身床定期翻身. 结果 25处创面以筋膜皮瓣或肌皮瓣修复,愈合率为92%;13处创面以邻近局部皮瓣修复,愈合率为85%;8处创面直接缝合,其中6处一次性愈合;10处创面游离植皮,其中7处一次性愈合.在延期愈合的创面中,4处经再次清创缝合或植皮愈合,4处经短期换药愈合,1例遗留慢性窦道.随访6个月时,3例患者复发压力性溃疡. 结论加强围手术期全身支持治疗,合理、有效地利用臀部及其周围健康组织形成多个筋膜皮瓣或肌皮瓣同时修复多个创面,术后对伤口行连续灌洗与负压吸引,采用翻身床定期翻身等等,是多发性压力性溃疡手术成功的有效措施.
作者:朱雄翔;胡大海;郑朝;韩军涛;董茂龙;王洪涛;陶克;陈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2001年9月-2006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32例手足背深度烧伤患者,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17~60岁,烧伤总面积2%~78%TBSA.手背烧伤45处,为深Ⅱ度及混合度烧伤;足背烧伤4处,深Ⅱ度.入院时间为伤后1 h~3 d.
作者:孙建平;张庆洋;梁钢;张水良;孟朝晖;陈高才;刘文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资料与方法2004年6月-2007年4月,笔者应用负压灌洗引流技术治疗深部组织损伤患者7例,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21~65岁.损伤部位及原因:上肢电接触伤3例、下肢2例,右下肢气性坏疽1例,右下肢挤压伤1例.
作者:何延奇;石兵;韩玉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编者按 改革开放的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从事科学研究和非从事科学研究者都在或多或少地享受着科学春天的阳光.
作者:游苏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952年,美国的Evans首次将烧伤面积和体质量作为基本因素计算烧伤后第1个24 h的补液量为2 mL·kg-1·1%TBSA-1,由此创立了烧伤补液公式[1].
作者:刘洪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明胶/聚己内酯(Gt/PCL)电纺复合纳米纤维支架对家兔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将16只家兔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其中8只行同体对照实验,分别以Gt/PCL纳米纤维膜覆盖(Gt/PCL组)、PCL纤维膜覆盖(PCL组);余下8只家兔创面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对照组),各组创面数均为8个.记录创面愈合时间;于伤后3、7、10 d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取创面及创周组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 Gt/PCL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8.2±1.3)d、PCL组(20.3±1.1)d、对照组为(22.0±0.6)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PCL组伤后各时相点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其他2组(P<0.05).与其余2组比较,Gt/PCL组真皮层肉芽组织增生少,上皮细胞移行速度明显增快,胶原排列规则. 结论 Gt/PCL电纺复合纳米纤维支架能明显促进家兔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效果比较确切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龙剑虹;谭骛远;姜任武;张彦中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应用阿米卡星后水疱液和血清中的药物浓度及药代动力学变化. 方法 将20例严重烧伤患者分成4组,每组5例:A组(伤后3~4 h用药)、B组(伤后10 h用药)、C组(伤后20 h用药)、D组(伤后30 h用药),每例患者在30 min内匀速静脉滴注阿米卡星400 mg.于用药后15、30 min和1、2、3、4、5、6、7 h抽取创面水疱液,同步抽取其中9例患者的静脉血,以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阿米卡星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药物浓度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参数. 结果 A组患者用药后水疱液中阿米卡星浓度升高快,维持时间长,B组次之.A、B组各时相点药物浓度值均明显高于C、D组(P<0.05或P<0.01),其中用药后1 h差异明显(P<0.01):A、B组为(12.53±1.76)、(9.52±1.51)μg/mL,C、D组为(4.65±0.77)、(3.10±0.41)μg/mL.9例患者血清阿米卡星浓度随时间延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水疱液、血清的药物浓度-时间数据均以二房室模型拟合为佳,与阿米卡星消除相半衰期(t1/2β)的正常参考值比较,患者血清中阿米卡星t1/2β较短,水疱液中t1/2β较长. 结论严重烧伤患者尽早(伤后10 h内)应用阿米卡星,可在创面基底和创周形成有效的、持久的抗生素屏障,抗感染效果较好.
作者:华荣;荣新洲;张涛;杨荣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999年3月-2006年5月,笔者采用小腿后侧皮瓣修复患者膝关节深度烫伤创面,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王会军;张捷;蒋永能;赵炳瑜;鲁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对中性粒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了解皮肤组织中AGE蓄积与糖尿病愈合中异常炎性反应的关系. 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中性粒细胞.在细胞悬液中加入不同的刺激物,根据所加物质分为:对照组,加入RPMI 1640培养液;A组,加入0.315 mg/mL AGE+RPMI 1640;B组,加入0.625 mg/mL AGE+RPMI 1640;C组,加入1.250mg/mL AGE+RPMI 1640.噻唑蓝法检测中性粒细胞活力;反转录-PCR法检测L-选择素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释放量;二氢二氯荧光黄二醋酸盐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内活性氧水平. 结果 A、B、C组中性粒细胞活力(0.320±0.030、0.380±0.020、0.290±0.010)均高于对照组(0.170±0.040,P<0.05).各实验组L-选择素mRNA表达水平(A组0.95±0.08、B组1.36±0.27、C组0.50±0.26)、弹性蛋白酶释放量(A组1.98±0.43、B组2.50±0.43、C组2.01±0.18)、活性氧水平(A组1.64±0.20、B组2.16±0.26、C组3.26±0.75)也均高于对照组(此3项指标分别为0.36±0.26、0.91±0.21、0.72±0.15,P<0.05). 结论 AGE能增强中性粒细胞活力,使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发生改变,这可能是糖尿病异常炎性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董炜;谢挺;董叫云;金曙雯;花兰女;宋菲;青春;陆树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机体氢氟酸烧伤中毒后,毒素吸收是较持久的过程,其具体吸收量难以估计,凶此临床上用于解毒的钙的用量差别较大,且疗效不确定.笔者对本单位收治的1例氢氟酸烧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氢氟酸烧伤后急救中补钙剂量与速度的计算与控制方法.
作者:阮仕荣;李慧芳;吕振海;胡秀莲;王铁山;卢青军;胡安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材料与方法1.1 主要试剂来源一抗:小鼠抗大鼠β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美国Sigma公司),山羊抗大鼠磷酸化Smad 2/3多克隆抗体、兔抗大鼠Smad 3多克隆抗体(美国Santa Cruz公司);二抗: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驴抗兔或山羊多克隆抗体(美国Santa Cruz公司),HRP标记的山羊抗小鼠多克隆抗体(美国Calbiochem公司).
作者:李华涛;夏照帆;韦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颈部高压电烧伤的修复方法. 方法 1985年以来笔者单位共收治37例颈部高压电烧伤患者,清创后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斜方肌肌皮瓣、颈阔肌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联合胸大肌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 结果 除3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坏死带宽1~2 cm)外,其余皮瓣成活,移植局部外观、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颈部高压电烧伤后,早期彻底清创并采用带蒂肌皮瓣及联合皮瓣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作者:黄晓元;杨兴华;梁鹏飞;肖目张;谢庭鸿;胡永才;罗志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成批黄磷爆炸致烧伤的特点及救治经过,为今后应急抢救积累经验. 方法 收集整理与本次特大黄磷烧伤事故相关的资料,分析总结成批黄磷烧伤患者的伤情特点及处置经过. 结果 本次事故共造成81人受伤,其中男72人、女9人,年龄5~42岁[(24±13)岁],烧伤面积0.4%~70.0%[(9±11)%],Ⅲ/Ⅳ度烧伤面积为0.4%~60.0%TBSA[(7±10)%TBSA].大部分患者伴有磷中毒表现;27例肝功能异常占33.3%,15例肾功能异常占18.5%;42例电解质紊乱占51.9%.烧伤面积>10%且≤20%TBSA的8例患者中,有6例伴心肌酶谱升高;6例出现贫血,其中3例为进行性贫血;1例于伤后48 h出现窒息;1例发生消化道应激性溃疡.72例患者于伤后4 d内行切削痂植皮手术.部分患者遗留瘢痕及手部功能障碍,3例患者部分截指.无一例患者死亡. 结论 黄磷爆炸易导致周围人员头、手等暴露部位深度烧伤,并造成严重的中毒和内脏损伤.立即组织足够的专业医疗力量对成批患者进行急救,尽早清除创面坏死组织、促进毒素排泄等,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谢卫国;黄文卫;姚宋国;王德运;王明轩;朱之清;刘杰峰;张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2002年1月-2007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颈部深度烧伤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68岁,烧伤总面积9%~98%,Ⅲ度7%~96%TBSA.18例患者中13例有中、重度吸入性损伤.2例入院时已行气管切开,其余16例入院后亦行气管切开.
作者:娄季鹤;陈志坚;王胜利;王和平;吕涛;邱长虹;李树仁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