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中性粒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董炜;谢挺;董叫云;金曙雯;花兰女;宋菲;青春;陆树良

关键词:中性白细胞, 糖尿病, 糖基化终产物, 高级
摘要:目的 观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对中性粒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了解皮肤组织中AGE蓄积与糖尿病愈合中异常炎性反应的关系. 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中性粒细胞.在细胞悬液中加入不同的刺激物,根据所加物质分为:对照组,加入RPMI 1640培养液;A组,加入0.315 mg/mL AGE+RPMI 1640;B组,加入0.625 mg/mL AGE+RPMI 1640;C组,加入1.250mg/mL AGE+RPMI 1640.噻唑蓝法检测中性粒细胞活力;反转录-PCR法检测L-选择素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释放量;二氢二氯荧光黄二醋酸盐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内活性氧水平. 结果 A、B、C组中性粒细胞活力(0.320±0.030、0.380±0.020、0.290±0.010)均高于对照组(0.170±0.040,P<0.05).各实验组L-选择素mRNA表达水平(A组0.95±0.08、B组1.36±0.27、C组0.50±0.26)、弹性蛋白酶释放量(A组1.98±0.43、B组2.50±0.43、C组2.01±0.18)、活性氧水平(A组1.64±0.20、B组2.16±0.26、C组3.26±0.75)也均高于对照组(此3项指标分别为0.36±0.26、0.91±0.21、0.72±0.15,P<0.05). 结论 AGE能增强中性粒细胞活力,使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发生改变,这可能是糖尿病异常炎性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重大事故中成批黄磷烧伤患者的救治

    目的 总结成批黄磷爆炸致烧伤的特点及救治经过,为今后应急抢救积累经验. 方法 收集整理与本次特大黄磷烧伤事故相关的资料,分析总结成批黄磷烧伤患者的伤情特点及处置经过. 结果 本次事故共造成81人受伤,其中男72人、女9人,年龄5~42岁[(24±13)岁],烧伤面积0.4%~70.0%[(9±11)%],Ⅲ/Ⅳ度烧伤面积为0.4%~60.0%TBSA[(7±10)%TBSA].大部分患者伴有磷中毒表现;27例肝功能异常占33.3%,15例肾功能异常占18.5%;42例电解质紊乱占51.9%.烧伤面积>10%且≤20%TBSA的8例患者中,有6例伴心肌酶谱升高;6例出现贫血,其中3例为进行性贫血;1例于伤后48 h出现窒息;1例发生消化道应激性溃疡.72例患者于伤后4 d内行切削痂植皮手术.部分患者遗留瘢痕及手部功能障碍,3例患者部分截指.无一例患者死亡. 结论 黄磷爆炸易导致周围人员头、手等暴露部位深度烧伤,并造成严重的中毒和内脏损伤.立即组织足够的专业医疗力量对成批患者进行急救,尽早清除创面坏死组织、促进毒素排泄等,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谢卫国;黄文卫;姚宋国;王德运;王明轩;朱之清;刘杰峰;张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部分国家制备和储存异体皮的方法

    1869年,Girdner首次采用尸体皮覆盖大面积烧伤患者[1],为烧伤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世界上首家皮肤保存中心是1949年成立的美国海军皮肤保存中心[2],此后很多国家陆续建立相关机构.随着用皮量的增加,对供体、取皮、加工、储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皮肤保存中心逐渐发展成专业化的地区性或国家性组织.

    作者:伍淳操;魏泓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烧伤患者血乳酸含量的动态监测及分析

    严重烧伤后的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学基础,监测烧伤患者组织灌注及氧合情况具有重要意义.血乳酸含量作为评价全身组织氧合情况的指标日益受到重视.为此我们对不同程度烧伤患者的血乳酸含量进行了动态监测,并用该指标对伤情进行相关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蕾;王玉莲;曲年震;李林;刘艳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新生血管形成障碍的研究

    目的 了解有糖尿病基础的机体烫伤后,创面新生血管化程度与创面难以愈合的关系. 方法 将SD大鼠分成对照组和以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组,每组50只.2组大鼠均造成20%TBSA的深Ⅱ度烫伤,于伤后即刻及1、3、7、14和21 d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观察评分,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同时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创面组织的新生血管化程度及血管内皮细胞数量. 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创面组织评分及创面愈合率均低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各时相点新生血管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伤后7 d,糖尿病组为12.00±1.40、对照组为60.00±3.00,P<0.01).2组大鼠各时相点创面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差异不明显,但糖尿病组大部分血管内皮细胞未形成功能性微血管. 结论糖尿病深Ⅱ度烫伤难愈创面虽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但仍血供不良,其机制与功能性微血管形成障碍有关.

    作者:乔亮;王志勇;韦俊;原博;金曙雯;花兰女;廖镇江;史济湘;陆树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细胞周期的调控及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了解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对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信号通路. 方法 体外制备AGE修饰的蛋白质(AGE-HSA,150 mg/L)作为干预手段.将原代培养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分为:正常组,采用无血清DK-SFM培养液培养;AGE干预组,采用含150mg/L AGE-HSA的DK-SFM培养液培养;对照组以10μmol/L UO126处理后同正常组条件培养;干预对照组以上述UO126处理后同AGE干预组条件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B1以及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CDK4)和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表达.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AGE干预组S期和G2/M期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干预对照组G2/M期细胞百分比亦显著降低,分别为(9.7±1.1)%、(9.8±0.7)%(P<0.05).与正常组比较,其余3组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下降,其中干预对照组该蛋白仅有微弱表达;正常组、AGE干预组CDK4、细胞周期蛋白BI、p44/42 MAPK蛋白表达相似,对照组、干预对照组的3种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前2组. 结论 AGE通过下调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阻碍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

    作者:谢挺;牛轶雯;葛奎;陆树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颈部高压电烧伤的修复

    目的 探讨颈部高压电烧伤的修复方法. 方法 1985年以来笔者单位共收治37例颈部高压电烧伤患者,清创后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斜方肌肌皮瓣、颈阔肌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联合胸大肌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 结果 除3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坏死带宽1~2 cm)外,其余皮瓣成活,移植局部外观、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颈部高压电烧伤后,早期彻底清创并采用带蒂肌皮瓣及联合皮瓣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作者:黄晓元;杨兴华;梁鹏飞;肖目张;谢庭鸿;胡永才;罗志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颈部深度烧伤气管导管固定法的改进

    1 临床资料2002年1月-2007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颈部深度烧伤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68岁,烧伤总面积9%~98%,Ⅲ度7%~96%TBSA.18例患者中13例有中、重度吸入性损伤.2例入院时已行气管切开,其余16例入院后亦行气管切开.

    作者:娄季鹤;陈志坚;王胜利;王和平;吕涛;邱长虹;李树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保留变性真皮移植大张自体皮修复手足背深度烧伤32例

    1 临床资料2001年9月-2006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32例手足背深度烧伤患者,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17~60岁,烧伤总面积2%~78%TBSA.手背烧伤45处,为深Ⅱ度及混合度烧伤;足背烧伤4处,深Ⅱ度.入院时间为伤后1 h~3 d.

    作者:孙建平;张庆洋;梁钢;张水良;孟朝晖;陈高才;刘文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大面积烧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调查分析

    1 临床资料与分组选取1986年3月-2006年3月本单位收治的住院烧伤患者,烧伤总面积大于30%TBSA,或者Ⅲ度面积大于10%TBSA.患者均在伤后10 h内入院.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A组(1986年3月-1996年3月入院)、B组(1996年4月-2006年3月入院).

    作者:郄中敏;陈玉明;刘源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巨噬细胞对内皮细胞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 建立人巨噬细胞系(U937)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ECV304)体外共培养模型,以伴刀豆球蛋白A(ConA)作为U937细胞激活剂,观察其调节血管生成的可行性.方法 培养EEV304细胞至60%融合,分别加入ConA 25 μg/mL、U937细胞(1×103个)、U937细胞(1×103个)+ConA 25 μg/mL,共同培养48 h.以常规培养的ECV304细胞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法检测内皮细胞DNA合成情况;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内皮细胞同源盒HOXB2基因mRNA的表达. 结果 ConA+U937细胞可使ECV304细胞S期百分比升高至(48.860±2.290)%,与对照组(41.590±2.5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NA合成亦明显增加[放射性荧光闪烁计数值为(5694±917)min-1],与对照组[(2498±1109)min-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皮细胞HOXB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为0.947±0.003,与对照组0.646±0.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细胞凋亡率相近(P>0.05) 结论经ConA活化的U937细胞可促进ECV304细胞增殖进而调节血管生成,HOXB2与内皮细胞增殖有密切关系.

    作者:刘亮;王颖;张晓启;刘旭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联合植皮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24例

    1 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2004年3月-2006年8月,笔者应用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联合皮片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24例,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15~46岁.

    作者:李海清;柴益民;曾炳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小儿会阴部瘢痕挛缩30例

    1 临床资料1992-2006年,笔者单位应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小儿会阴部瘢痕挛缩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11岁.瘢痕挛缩部位为:会阴部前区、股内侧、外阴部.

    作者:王肖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的疗效

    目的 了解封闭负压引流(VAC)技术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的疗效. 方法 用电雷管在4只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共造成16个爆炸伤创面,将创面分为对照组和负压治疗组.2组创面伤后前2 d不作任何处理任其感染;第3天起,对照组创面用油纱换药,负压治疗组创面行VAC治疗.于治疗前(伤后第3天)及开始治疗后1、3、6、9、14、19、24 d测量并计算创面的面积、深度;取创面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检测细胞增殖指数、血管内皮细胞数、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细菌计数.记录创面愈合时间. 结果 开始治疗后第1、3天,负压治疗组创面面积和创面深度不再扩大和加深,创面内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增殖细胞数目均增多,MPO活性明显增高,细菌数明显减少;此期间对照组各指标变化情况与该组相反.治疗后1~19 d,2组创面的面积、深度、血管内皮细胞数以及细菌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9 d,2组创面细胞增殖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6 d,2组创面MPO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2.8±1.6)d,明显长于负压治疗组的(25.8±1.0)d(P<0.01).结论与常规换药相比,VAC能明显减少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的细菌数量,减轻继发性坏死,促进炎性反应,快速启动肉芽组织生成,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李金清;陈绍宗;李望舟;李跃军;李学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拇趾腓侧皮瓣联合跖底皮瓣修复手掌侧电烧伤创面11例

    1 临床资料2001年1月-2007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手掌侧电烧伤患者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6~48岁.6例创面位于手指,5例创面位于掌指关节附近,均伴肌腱外露.软组织缺损范同为2 cm×2 cm~5 cm×2 cm.

    作者:魏在荣;王达利;王玉明;祁建平;孙广峰;韩文杰;曾雪琴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多发性压力性溃疡的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多发性压力性溃疡的治疗经验. 方法 2001年1月-2007年5月,笔者应用多种皮瓣转移联合皮肤移植治疗21例患者的56处压力性溃疡创面,其中骶尾部21处、坐骨结节14处、股骨大转子部13处、其他部位8处.围手术期行全身支持治疗,尽早清创,依据扩创后创面大小、深度、部位及邻近皮肤软组织条件,选用皮瓣、肌皮瓣或游离植皮修复创面.术后对伤口行连续灌洗与负压吸引,卧翻身床定期翻身. 结果 25处创面以筋膜皮瓣或肌皮瓣修复,愈合率为92%;13处创面以邻近局部皮瓣修复,愈合率为85%;8处创面直接缝合,其中6处一次性愈合;10处创面游离植皮,其中7处一次性愈合.在延期愈合的创面中,4处经再次清创缝合或植皮愈合,4处经短期换药愈合,1例遗留慢性窦道.随访6个月时,3例患者复发压力性溃疡. 结论加强围手术期全身支持治疗,合理、有效地利用臀部及其周围健康组织形成多个筋膜皮瓣或肌皮瓣同时修复多个创面,术后对伤口行连续灌洗与负压吸引,采用翻身床定期翻身等等,是多发性压力性溃疡手术成功的有效措施.

    作者:朱雄翔;胡大海;郑朝;韩军涛;董茂龙;王洪涛;陶克;陈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大鼠烫伤后早期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通路的活化

    1材料与方法1.1 主要试剂来源一抗:小鼠抗大鼠β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美国Sigma公司),山羊抗大鼠磷酸化Smad 2/3多克隆抗体、兔抗大鼠Smad 3多克隆抗体(美国Santa Cruz公司);二抗: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驴抗兔或山羊多克隆抗体(美国Santa Cruz公司),HRP标记的山羊抗小鼠多克隆抗体(美国Calbiochem公司).

    作者:李华涛;夏照帆;韦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应更有效地利用国内的研究成果

    编者按 改革开放的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从事科学研究和非从事科学研究者都在或多或少地享受着科学春天的阳光.

    作者:游苏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Lefty蛋白在人胚胎皮肤、成人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

    目的 了解Lefty蛋白在人胚胎皮肤、成人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HS)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HS形成中的作用及与胚胎无瘢痕愈合的关系. 方法 留取人胚胎皮肤、成人正常皮肤及HS标本,制成冰冻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各标本中成纤维细胞形态及Lefty蛋白的表达,用阳性细胞率作为表达量. 结果 人胚胎皮肤成纤维细胞呈梭形,胞核呈椭圆形或梭形,排列规则;成人正常皮肤及HS组织成纤维细胞呈长梭形,胞核呈梭形或星形,前者排列较规则,而后者排列不规则.HS组织中Lefty蛋白阳性细胞率为15.38%,低于成人正常皮肤(67.92%)和人胚胎皮肤(81.67%,P<0.01);而成人正常皮肤阳性细胞率也低于人胚胎皮肤(P<0.05). 结论 Lefty蛋白可能对瘢痕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其高表达可能与胚胎无瘢痕愈合相关.

    作者:李晓伟;刘建军;武继祥;陈德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烧伤补液公式应包含创面深度因素

    1952年,美国的Evans首次将烧伤面积和体质量作为基本因素计算烧伤后第1个24 h的补液量为2 mL·kg-1·1%TBSA-1,由此创立了烧伤补液公式[1].

    作者:刘洪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Smad 3与瘢痕增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瘢痕增生是创面修复过度、组织纤维化和胶原蛋白沉积的结果.近年来,关于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作者:唐辉;徐永清;梁晚益;刘旭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