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个皮瓣修复手部多处深度电烧伤24例

许喜生;胡永才;欧才生;程勇;晏丹;周永生;陈凯;马铮铮;李柏同;周海洋

关键词:
摘要:1临床资料2006年5月-2011年2月,笔者单位烧伤整形科收治手部多处深度电烧伤患者24例,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3~61岁.患者伤后1 h~62 d入院,共29只患手,创面分布:手指67处、手掌7处、手背5处、虎口6处,创面面积1.2cm×1.0cm~15.0cm×12.0 cm,深度为Ⅲ~Ⅳ度,多处伴肌腱或骨骼外露及坏死.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烧伤临床研究论文撰写技巧和常见问题分析

    随着循证医学与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临床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向《中华烧伤杂志》投递的临床研究稿件逐渐增多,一些研究的设计和试验尚可,但论文撰写中存在不少问题,反复修改多次才得以发表,影响论文的时效性,耗费作者和编者诸多精力.本文拟对部分论文文题、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以及讨论部分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作者:彭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皮肤干细胞复合壳聚糖—丝素支架移植修复大鼠皮肤缺损

    由于皮肤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单一来源的干细胞不能形成理想的完整皮肤,尤其不能形成皮肤附属器.于是出现了采用2种或更多种干细胞合用研制理想皮肤的方法.笔者以真皮间充质干细胞( DMSC)与毛囊干细胞(HFSC)为种子细胞,与壳聚糖-丝素支架共培养形成复合物,移植治疗大鼠皮肤缺损,为组织工程皮肤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杨亚冬;张文元;房国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表皮生长因子对小鼠创面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的调节作用

    目的 了解小鼠创面外用冻干鼠表皮生长因于(mEGF)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PPAR-β)表达量的变化及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于70只BALB/c小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制作1个1.5 cm×0.5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左侧创面设为实验组、右侧创面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创面滴加mEGF溶液(5μg/mL)、对照组创面滴加生理盐水.(1)伤后7、11、16 d各取20只小鼠,评估创面愈合率.(2)伤后1、3、7、11、14、18 d切取创缘组织(每时相点创面数为10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PAR-β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PPAR-β mRNA表达量,结果均用积分吸光度(IA)值表示.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 结果 (1)创面愈合率:伤后7、11、16 d,实验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03、6.05、11.90,P值均小于0.01).(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伤后早期PPAR-β蛋白主要表达于2组剖面内芽组织Fb以及创缘KC胞核中,创面上皮化后主要表达于新生上皮及其下层Fb中,创面修复后表达逐渐减弱.实验组伤后各时相点PPAR-β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15~7.37,P <0.05或P <0.01),其中伤后3d达高峰[IA值为(3.46±1.33)×103],此时对照组IA值为(2.35±1.09) ×103.(3)原位杂交:伤后2组创面PPAR-β mRNA表达均开始上调,主要阳性表达部位为创面Fb及创缘KC胞质,持续至创面上皮化基本完成时,表达量开始下降.实验组创面各时相点PPAR-β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35~6.64,P<0.05或P <0.01),其中伤后3 d达峰值[IA值为(7.3±2.6)×106],此时对照组IA值为(4.5±3.0)×106. 结论 外用mEGF可上调小鼠创面组织中PPAR-β表达并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周波;梁鹏飞;杨兴华;黄晓元;任利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多个皮瓣修复手部多处深度电烧伤24例

    1临床资料2006年5月-2011年2月,笔者单位烧伤整形科收治手部多处深度电烧伤患者24例,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3~61岁.患者伤后1 h~62 d入院,共29只患手,创面分布:手指67处、手掌7处、手背5处、虎口6处,创面面积1.2cm×1.0cm~15.0cm×12.0 cm,深度为Ⅲ~Ⅳ度,多处伴肌腱或骨骼外露及坏死.

    作者:许喜生;胡永才;欧才生;程勇;晏丹;周永生;陈凯;马铮铮;李柏同;周海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烧伤康复的策略

    烧伤会导致人体局部或全身一系列病理损伤,也会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疾患,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针对性的烧伤康复应贯穿于烧伤治疗全过程以及患者回归社会的过程中.早期的康复治疗介入不但有助于降低病死率、致残率,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而烧伤患者在家庭和社区所接受的后继康复治疗也不容忽视.

    作者:朱毅;励建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激光微孔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评价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寻求用异体(种)真皮或其他生物材料研发可植入式真皮替代物,其中取自猪皮的ADM因其完整的胶原三维结构且来源广泛尤受重视,但因不能早期充分血管化,影响临床效果及推广[1-5].提高植入性材料本身的快速血管化能力,是目前组织工程材料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本研究中,笔者采用独特激光模板悬空打孔技术(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0101273690)研制激光微孔猪ADM( LPADM)材料,研究其生物相容性和血管化能力.

    作者:林才;罗旭;王平;万丽;徐建军;曾逃方;毛葱;辛国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并发严重感染创面的综合治疗

    临床上复杂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并发感染,多见于深度烧伤、撕脱伤等严重外伤后或伴有较复杂全身性疾病患者.感染初期局部症状较重,严重者危及生命;感染控制后创面有时较大、受累组织种类多,修复困难.2009年10月-2010年10月,笔者对21例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伴创面严重感染的烧(创)伤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克;胡大海;朱雄翔;韩军涛;谢松涛;郑朝;张万福;王耘川;李小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伍重道远:进一步加强瘢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瘢痕是皮肤烧(创)伤、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修复其导致的外观损害和功能障碍是烧伤科医师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皮肤损伤及外科手术后瘢痕的总体发病率为40%~70%,烧伤患者的发病率可高达91%[1].不同国家增生性瘢痕的发病率差异明显,发达国家每年新增瘢痕病例约400万,发展中国家该数字更高[2];仅在美国,瘢痕治疗的费用每年就高达40亿美元[3].目前,随着手术方法及综合治疗手段的不断改进,瘢痕治疗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但如何从根本上减轻甚至阻止瘢痕产生,仍是医学界面临的巨大挑战,需在基础研究以及临床治疗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作者:胡大海;刘佳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大面积烧伤康复期全身浸浴治疗致中暑一例

    患者男,44岁,因大面积烧伤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伴残余创面4个月余,2011年2月3日入我院.查体见瘢痕面积达75% TBSA;残余创面约5% TBSA,呈散在点状分布.患者入院后卧翻身床并定时翻身,创面采用半暴露疗法,每3天全身用温水浸浴1次,瘢痕外涂复春散Ⅱ号(通化昌源灼伤瘢痕研究所,主要成分为冰片、白矾、没药、透皮剂等),四肢外加弹力绷带,通过上述措施防止瘢痕进一步发展,同时进行功能锻炼.入院后第2天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均正常.经治疗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平稳,残余创面逐渐缩小,创面较清洁、无明显分泌物.

    作者:曾庆湖;林桂松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烧伤临床路径制定中住院时间及费用的影响因素初探

    临床路径是一种针对患者管理的无序状况进行优化、简化和增效的管理方式.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可以保证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管理水平[1];同时,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终减轻患者负担[2].烧伤作为常见病,治疔方案较为明确,技术比较成熟且诊疗费用相对稳定[3],适合制定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标准.本研究拟分析烧伤患者年龄、严重程度、致伤部位、是否手术等因素对住院时间和费用的影响,为烧伤治疗临床路径的制定提供依据.

    作者:那丽;王亚辉;崔晓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基底刚度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了解基底刚度对Fb增殖、迁移和整合素β1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Fb接种于刚度为(16.2±0.5)、(19.8±1.1)、(200.1±2.6)kPa的硅胶基底上.进行如下检测.(1)分别连续培养5 d或6d,进行细胞计数、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吸光度值表示).(2)培养3d,检测细胞周期,计算增殖指数(PI).(3)划痕实验后培养0(当日)、1、2、3 d,测定Fb迁移率.(4)培养2 d,流式荧光法检测细胞中整合素β1表达.对部分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细胞计数、噻唑蓝法检测均显示,Fb增殖速度及活性均随着硅胶基底刚度的增强而增加.细胞周期检测显示:在刚度为(16.2±0.5)、(19.8±1.1)(200.1±2.6)kPa的硅胶基底上,细胞的PI分别为24.8%、27.4%、32.4%.(2)培养2d,在刚度分别为(19.8±1)、(200.1±2.6) kPa的硅胶基底表面上,Fb迁移率分别为(91.4±5.1)%(100.0±1.3)%,均明显高于刚度为(16.2±0.5)kPa硅胶基底表面的Fb迁移率[(55.8±6.8)%,F值分别为3.5、4.0,P值均小于0.01].(3)刚度为(16.2±0.5)kPa硅胶基底表面的Fb中整合素β1表达率低,仅43.2%;刚度为(200.1±2.6)kPa硅胶基底表面的Fb中整合素β1表达率高(81.3%]. 结论 基底刚度对Fb在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过程中的增殖迁移有较大影响,这一效应与其调控Fb整合素β1表达作用相关.

    作者:王玉;王贵学;罗向东;邱菊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特大面积烧伤气管切开置管并发无名动脉破裂死亡一例

    患者男,47岁,2010年7月11日因液化气爆炸致全身多处烧伤,伤后3h左右于当地医院行抗休克、对症处理.伤后49 h经救护车运送,颠簸行驶1020 km,伤后65 h转入我院.诊断:(1)头、面、颈、四肢、躯干烧伤,总面积90%,其中浅Ⅱ度20%、深Ⅱ度60%、Ⅲ度10% TBSA;(2)重度吸人性损伤.积极行补液、抗炎、对症处理,入院后第2天行四肢切削痂、微粒皮移植并气管切开术.切开第3、4软骨环,放置硅胶气囊套管(3d后更换为金属套管).术中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显示:气管、左右支气管均通畅,黏膜充血、水肿;右支气管中下段可见少量出血、糜烂灶.术后3d患者体温高达39.9 ℃,出现呼吸困难、谵语、腹胀.胸部X线片提示:(1)肺水肿;(2)肺部感染.Hb 129 g/L,白蛋白22.2 g/L,血钠136 mmol/L,血钾4.40 mmol/L,送离子96 mmol/L.血气分析提示: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经抗炎、脱水利尿、纠正低蛋白血症等治疗后,以上症状好转,但双肺呼吸音粗,双上肺可闻及少量湿性哕音.术后1周胸部X线片提示:(1)双上肺上中野渗出性病变;(2)双肺感染.术后2~3周患者反复出现呼吸困难,多次胸部X线片检查提示肺部感染仍存在,遂保留套管不予拔出.根据血、痰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抗感染,积极行创面处理、加强营养等治疗,术后4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肺部感染症状明显好转.拟于入院29 d(术后27 d)行全身肉芽创面清创植皮,当日清晨2:30左右患者剧烈咳嗽,气管套管内涌出大量鲜红色液体,经抗休克、止血、吸出气道积血等处理,抢救无效死亡.立即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气管套管尖端处无名动脉破裂出血.

    作者:陈忠勇;叶祥柏;王锡华;夏来启;沈运彪;李金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90Sr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90Sr防治瘢痕增生的作用机制并观察临床疗效. 方法 用90Sr敷贴器按照0、5、10,15 Gy剂量照射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Fb.照射后24、48、72 h,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凋亡率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腔原浓度.评价348例增生性瘢痕患者、40例瘢痕疙瘩患者及114例外科手术后瘢痕预防患者应用90Sr照射治疗的效果,并经HE染色对比正常皮肤组织、增生性瘢痕组织、经90SR照射治疗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Fb数目.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 结果 (1)剂量为10、15 Gy的90Sr照射后24、48 h,细胞凋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至照射后72 h两者凋亡率相近.剂量为5 Gy的90Sr照射后48 h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照射后24 h,但照射后72 h细胞凋亡率迅速下降,与剂量为10、15 Gy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均为916.711,P值均小于0.01).(2)照射后24h,90Sr照射剂量为5、10 Gy时,细胞各周期的百分比相近;90Sr照射剂量为15 Gy时,S期细胞明显增多[(48.1±1.0)%,F值均为200.277,P值均小于0.01].剂量为10 Gy及15 Gy的90Sr照射后72 h,细胞明显阻滞在S期,S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85.7±5.2)%、(73.0±8.4)%,与照射剂量为0 Gy和5 Gy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均为111.105,P值均小于0.01).(3)同一照射时相点下,照射剂量越大,Ⅰ型胶原浓度越低(F值为5044.449~8234.423,P值均小于0.01).同一照射剂量下,随着时间推移,Ⅰ型胶原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F值为333.395~2973.730,P值均小于0.01).(4)临床病例观察显示,90Sr照射病理性瘢痕或术后瘢痕预防患者后,显效率及有效率累计88.45%.HE染色显示,90Sr照射治疗的人增生性瘢痕Fb数目[每200倍视野(86±20)个]少于未经照射治疗者[每200倍视野(198±65)个,F=208.405,P<0.05]. 结论 90Sr抑制瘢痕的生长是其对瘢痕Fb和ECM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支燕;付晋凤;袁卫红;陈斌;李玲;危群;佟颖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人增生性瘢痕中整合素连接激酶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不同生长期人类瘢痕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1)将笔者单位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5例烧伤瘢痕患者按瘢痕生长时间分为:小于6个月组、6~12个月组、大于12个月组,每组5例.采集各组瘢痕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ILK的表达分布,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ILK mRNA的表达水平.(2)取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分离培养瘢痕微血管内皮细胞(MEC),免疫磁珠法纯化后用花青类荧光染料Cy3标记的凝血因子Ⅷ进行鉴定,以人皮肤Fb为对照.取对数生长期MEC,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仅用含微血管生长添加剂的M131培养液培养;空质粒组,用空载质粒转染;ILK互补DNA转染组,用ILK互补DNA表达质粒转染.转染24h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ILK、激酶功能区受体(KD R)、fms样酪氨酸激酶1(Flt1)的mRNA表达情况.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表皮基底细胞、MEC及Fb胞质中均有ILK阳性表达,6~12个月组瘢痕组织中仅表皮基底细胞可见ILK阳性表达,大于12个月组瘢痕组织中ILK阳性表达不明显.(2)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中ILK mRNA表达水平(0.34±0.16)明显高于6~12个月组(0.17±0.06)及大于12个月组(0.07±0.13),F=37.007,P - 0.000.(3)纯化后MEC呈铺路石样密集生长,胞质中凝血因子Ⅷ呈阳性表达;人皮肤Fb中未见凝血因子Ⅷ表达.(4)ILK互补DNA转染组瘢痕MEC中ILK、KDR及Flt-1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57.807±5.556、0.836±0.014、0.162±0.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18±0.003、0.028±0.020、0.023±0.004和空质粒组的0.042±0.005、0.039±0.0070.046±0.003(F值分别为87.110、11.241、18.199,P值均小于0.01).结论 ILK主要表达于小于6个月的早期瘢痕组织中,并可以通过调节瘢痕MEC中的KDR及Flt-1 mRNA表达来影响早期瘢痕的血管生成,在早期瘢痕增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叶扬;米兰;李罡;林伟华;孙敬恩;王仁坤;梁振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烫伤后腰背部瘢痕挛缩致脊柱侧弯一例

    患儿女,13岁.因腰背部弯曲变形10年,2011年6月22日来我院就诊.患儿2岁时因坐入沸水锅内烫伤,于当地儿童医院治疗1个月后痊愈出院.1年后腰背部开始弯曲变形,无胸闷气促.当地医院予以摄片诊断为“脊柱侧弯”,未行特殊处理.近5年来腰背部弯曲畸形愈加明显,影响学习及休息.查体:体温36.5 ℃,脉搏7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02/58 mm Hg(1 mm Hg =0.133kPa).腰背部、臀部及右侧大腿前侧见大面积瘢痕增生,棕褐色、质硬、局部无红肿或压痛.瘢痕弹性差,周围正常皮肤牵拉明显呈紧张状(图1).患者胸腰段脊柱左凸畸形,前屈时可见“剃刀背”,各棘突和椎旁无明显叩击痛或压痛.腰椎活动以左侧弯及后伸受限明显,未见鸡胸及肋骨串珠.直立位两肩不等高,右肩胛骨低于左肩胛骨,骨盆对称,双侧髂骨等高,低髂部无压痛,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阴性.双上肢、下肢等长,站立位身高为140 cm,步态未见异常.患者四肢及鞋区感觉正常,各肌群肌力均为Ⅴ级,肌张力正常.X线片及磁共振成像检查示“脊柱侧弯畸形”,cobb角为101 °(图2).

    作者:周亚琴;徐数;陈建;付青青;黄玲;曹蕾;陈南;罗高兴;吴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筋膜瘢痕瓣五瓣法修复腋窝蹼状瘢痕挛缩畸形

    腋窝位于人体活动范围大的肩关节下方,深度烧伤后容易出现蹼状瘢痕挛缩畸形.2009年3月-2011年2月,武警江西总队医院烧伤整形科应用筋膜瘢痕瓣五瓣法修复19例患者腋窝蹼状瘢痕挛缩畸形,效果满意.

    作者:刘文剑;付建华;姚玉婷;杨红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拇指Ⅳ度电烧伤12例

    1临床资料2007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拇指掌指关节以远电烧伤患者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为19~36岁.创面分布:指端8例、远节背侧4例,创面面积为2.0 cm×1.0 cm-4.0 cm×3.0 cm.所有创面均伴指骨外露,部分指骨炭化(Ⅳ度烧伤).

    作者:常利民;郑亚光;孔斌;王丽群;李兴华;刘存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三维重建成像辅助手术摘取颌面部异物二例

    例1 男,54岁,融铝炉爆炸致全身多处异物嵌入2 h入院.可见异物散布嵌入患者体内,以右侧头面部及右侧上肢为主.急诊行头颅正侧位X线片检查但影像效果欠佳(图1 a),于伤后第3天改行头面部螺旋CT扫描下的三维重建(以下简称3D,图1 b).因患者右小腿胫前被硬物砸伤深及骨腹,创面约3cm×2 cm,入院后先行负压吸引直至创面清洁.伤后第9天,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下根据3D成像提示,行面部异物取出术及右小腿胫前清创缝合术.分别在面部右侧下颌角、耳后、耳屏、眼眶及顳部取出数十颗金属矿物质异物,大小为3 mm×2 mm-6 mm×5 mm.体积分数3%过氧化氢溶液及生理盐水清洗面部创面,采用6-0可吸收线(薇乔,美国强生公司,下同)分层间断缝合较大创面,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外涂创面后无菌纱布覆盖.术后常规给予磺苄西林预防感染,第5天拆际皮肤层可吸收线,创面愈合良好.

    作者:冯秋元;彭代智;房亚东;马磊;米增法;彭毅志;吴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局部三个并列瘢痕皮瓣修复烧伤后鼻翼缺损一例

    患者男,30岁,2008年9月7日全身多处火焰烧伤,2h后入院.诊断:(1)特重度烧伤,总面积85%,其中浅Ⅱ度5%、深Ⅱ度20%、Ⅲ度60%TBSA.(2)吸入性损伤.给予静脉补液抗体克、抗感染、气管切开、肢体环形焦痂切开减张、营养支持、四肢切痂植皮等治疗.患者面部包括鼻尖、鼻翼系深Ⅱ~Ⅲ度创面,伤后5周创面自愈,随后发生严重的瘢痕增生挛缩:双侧鼻翼纵向挛缩呈缺损状且右侧较重、口周环形挛缩、双侧上下睑外翻,鼻小柱与上唇粘连.行双侧上下睑瘢痕松解、植皮、睑粘连术,以及面部配戴弹性头套联合外用硅酮类抗瘢痕药物等治疗.伤后18个月,患者面部瘢痕软化,但右侧鼻冀缺损未恢复(图1 a).于患者全身麻醉下,在其残留鼻翼、鼻尖及鼻翼沟位置设计3个并列瘢痕皮瓣,其中A瓣呈不规则四边形,略宽于鼻孔宽度,较鼻翼缺损长2~3mm;B、C瓣位于A瓣两侧,近似三角形,宽处3~4mm,长度较A瓣宽度长3-4 mm;A、B、C瓣蒂部均位于鼻孔缘(图1 b).局部肿胀麻醉,沿设计线切开,于软骨膜浅面掀起皮瓣,将A瓣向颏尖方向翻转作为再造鼻翼衬里(图1c);B、C瓣相向旋转,覆盖A瓣远端表面,B、C瓣Z形缝合后与A瓣远端缝合形成新的鼻翼缘,其蒂部鼻翼侧形成“猫耳”,予以保留(图1d).皮瓣供区移植中厚皮,打包固定,术后8~10d拆线.术毕用“o”形弹性塑料片裹油纱填塞鼻孔1~2个月.皮瓣、皮片均成活(图1 e).随访10个月,患者再造鼻翼稳定,效果较满意.

    作者:侯春胜;雷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成分的表达

    目的 探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成分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人增生性瘢痕(12例)和正常皮肤(7例)组织中HPA轴的活性物质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OMC)、黑素皮质素受体2(MC-2R)以及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的mRNA表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RH、CRH-R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MC-2R以及GR-α的分布差异.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PCR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中CRH、CRH-R1、POMC及GR-α的mRNA表达分别为3.1±0.8、0.05±0.03、0.020±0.007、0.0000±0.0010,均低于正常皮肤组织的20.6±4.7、0.30±0.12、0.060±0.020、0.0200±0.0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0-4.75,P值均小于0.05);但2种组织中MC-2R mRNA表达水平接近(t=1.48,P=0.1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CRH,CRH-R1、ACTH、MC-2R以及GR-α分布于瘢痕组织的表皮基底层、真皮层的Fb和汗腺管壁中.在正常皮肤组织中阳性细胞除分布于上述部位外,还可见于毛囊和皮脂腺. 结论 增生性瘢痕形成与组织中HPA轴的活性物质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刘思隽;谢有富;戴丽冰;杜高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