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增生性瘢痕中整合素连接激酶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李叶扬;米兰;李罡;林伟华;孙敬恩;王仁坤;梁振文

关键词:瘢痕,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整合素连接激酶, 微血管内皮细胞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生长期人类瘢痕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1)将笔者单位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5例烧伤瘢痕患者按瘢痕生长时间分为:小于6个月组、6~12个月组、大于12个月组,每组5例.采集各组瘢痕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ILK的表达分布,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ILK mRNA的表达水平.(2)取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分离培养瘢痕微血管内皮细胞(MEC),免疫磁珠法纯化后用花青类荧光染料Cy3标记的凝血因子Ⅷ进行鉴定,以人皮肤Fb为对照.取对数生长期MEC,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仅用含微血管生长添加剂的M131培养液培养;空质粒组,用空载质粒转染;ILK互补DNA转染组,用ILK互补DNA表达质粒转染.转染24h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ILK、激酶功能区受体(KD R)、fms样酪氨酸激酶1(Flt1)的mRNA表达情况.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表皮基底细胞、MEC及Fb胞质中均有ILK阳性表达,6~12个月组瘢痕组织中仅表皮基底细胞可见ILK阳性表达,大于12个月组瘢痕组织中ILK阳性表达不明显.(2)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中ILK mRNA表达水平(0.34±0.16)明显高于6~12个月组(0.17±0.06)及大于12个月组(0.07±0.13),F=37.007,P - 0.000.(3)纯化后MEC呈铺路石样密集生长,胞质中凝血因子Ⅷ呈阳性表达;人皮肤Fb中未见凝血因子Ⅷ表达.(4)ILK互补DNA转染组瘢痕MEC中ILK、KDR及Flt-1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57.807±5.556、0.836±0.014、0.162±0.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18±0.003、0.028±0.020、0.023±0.004和空质粒组的0.042±0.005、0.039±0.0070.046±0.003(F值分别为87.110、11.241、18.199,P值均小于0.01).结论 ILK主要表达于小于6个月的早期瘢痕组织中,并可以通过调节瘢痕MEC中的KDR及Flt-1 mRNA表达来影响早期瘢痕的血管生成,在早期瘢痕增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缺损15例

    1临床资料2007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足部深度烧(创)伤患者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9~43岁.致伤部位:拇趾背侧8例、跖趾关节5例、拇趾残端2例.致伤原因:热力烧伤3例、电烧伤5例、化学烧伤3例、车祸伤2例、摩擦伤2例.损伤范围3 cm×3~6cm4 cm,均合并肌腱、神经及骨组织损伤或外露.

    作者:赵永健;刘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褪黑激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褪黑激素对人增生性瘢痕Fb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与机制. 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人增生性瘢痕Fb.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低、中、高浓度组和对照组.前3组细胞分别采用含1 × 10-5、1×10-3、1 mmol/L褪黑激素的培养液培养,对照组不加褪黑激素常规培养.处理后24 h进行如下检测:对各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用四氮唑复合物( XTT)-硫酸酚嗪甲酯(PMS)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对细胞行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碘化丙啶(PI)双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p53和Fas mRNA表达量.对数据行方差分析和LSD检验. 结果 形态学观察显示,对照组Fb为长梭形,呈集落分布;3个浓度组Fb随着褪黑激素浓度升高,细胞逐渐分散,胞体变形缩小,胞膜皱缩,核质比例减小.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Fb增殖活性(吸光度值)依次下降,分别为1.79±0.10、1.49±0.15、1.24±0.20、0.92±0.09(F=67.61,P <0.05);S期细胞百分比依次下降,分别为(16.9±1.3)%、(10.6±1.1)%、(6.1±1.2)%、(3.2±0.8)%(F=286.10,P <0.05);G2/M期细胞百分比依次下降,分别为(16.7±1.6)%、(13.5±1.1)%、(9.8±1.0)%(6.0±0.7)%(F=162.69,P<0.05);早、晚期凋亡细胞百分比依次升高(F值分别为424.05、236.44,P值均小于0.05).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细胞cyclin E的mRNA表达量依次下降,分别为2.90±0.30、1.58±0.21、0.90±0.20、0.24±0.12(F=266.79,P<0.05);p53和Fas mRNA表达量依次升高(F值分别为10.11、12.03,P值均小于0.05). 结论 褪黑激素可通过影响细胞cyclin E、p53和Fas基因的表达,抑制增生性瘢痕Fb增殖并诱导该细胞凋亡.

    作者:谢有富;张俊成;刘思隽;戴丽冰;杜高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表皮生长因子对小鼠创面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的调节作用

    目的 了解小鼠创面外用冻干鼠表皮生长因于(mEGF)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PPAR-β)表达量的变化及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于70只BALB/c小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制作1个1.5 cm×0.5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左侧创面设为实验组、右侧创面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创面滴加mEGF溶液(5μg/mL)、对照组创面滴加生理盐水.(1)伤后7、11、16 d各取20只小鼠,评估创面愈合率.(2)伤后1、3、7、11、14、18 d切取创缘组织(每时相点创面数为10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PAR-β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PPAR-β mRNA表达量,结果均用积分吸光度(IA)值表示.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 结果 (1)创面愈合率:伤后7、11、16 d,实验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03、6.05、11.90,P值均小于0.01).(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伤后早期PPAR-β蛋白主要表达于2组剖面内芽组织Fb以及创缘KC胞核中,创面上皮化后主要表达于新生上皮及其下层Fb中,创面修复后表达逐渐减弱.实验组伤后各时相点PPAR-β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15~7.37,P <0.05或P <0.01),其中伤后3d达高峰[IA值为(3.46±1.33)×103],此时对照组IA值为(2.35±1.09) ×103.(3)原位杂交:伤后2组创面PPAR-β mRNA表达均开始上调,主要阳性表达部位为创面Fb及创缘KC胞质,持续至创面上皮化基本完成时,表达量开始下降.实验组创面各时相点PPAR-β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35~6.64,P<0.05或P <0.01),其中伤后3 d达峰值[IA值为(7.3±2.6)×106],此时对照组IA值为(4.5±3.0)×106. 结论 外用mEGF可上调小鼠创面组织中PPAR-β表达并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周波;梁鹏飞;杨兴华;黄晓元;任利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拇指Ⅳ度电烧伤12例

    1临床资料2007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拇指掌指关节以远电烧伤患者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为19~36岁.创面分布:指端8例、远节背侧4例,创面面积为2.0 cm×1.0 cm-4.0 cm×3.0 cm.所有创面均伴指骨外露,部分指骨炭化(Ⅳ度烧伤).

    作者:常利民;郑亚光;孔斌;王丽群;李兴华;刘存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伍重道远:进一步加强瘢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瘢痕是皮肤烧(创)伤、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修复其导致的外观损害和功能障碍是烧伤科医师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皮肤损伤及外科手术后瘢痕的总体发病率为40%~70%,烧伤患者的发病率可高达91%[1].不同国家增生性瘢痕的发病率差异明显,发达国家每年新增瘢痕病例约400万,发展中国家该数字更高[2];仅在美国,瘢痕治疗的费用每年就高达40亿美元[3].目前,随着手术方法及综合治疗手段的不断改进,瘢痕治疗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但如何从根本上减轻甚至阻止瘢痕产生,仍是医学界面临的巨大挑战,需在基础研究以及临床治疗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作者:胡大海;刘佳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多个皮瓣修复手部多处深度电烧伤24例

    1临床资料2006年5月-2011年2月,笔者单位烧伤整形科收治手部多处深度电烧伤患者24例,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3~61岁.患者伤后1 h~62 d入院,共29只患手,创面分布:手指67处、手掌7处、手背5处、虎口6处,创面面积1.2cm×1.0cm~15.0cm×12.0 cm,深度为Ⅲ~Ⅳ度,多处伴肌腱或骨骼外露及坏死.

    作者:许喜生;胡永才;欧才生;程勇;晏丹;周永生;陈凯;马铮铮;李柏同;周海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烫伤后腰背部瘢痕挛缩致脊柱侧弯一例

    患儿女,13岁.因腰背部弯曲变形10年,2011年6月22日来我院就诊.患儿2岁时因坐入沸水锅内烫伤,于当地儿童医院治疗1个月后痊愈出院.1年后腰背部开始弯曲变形,无胸闷气促.当地医院予以摄片诊断为“脊柱侧弯”,未行特殊处理.近5年来腰背部弯曲畸形愈加明显,影响学习及休息.查体:体温36.5 ℃,脉搏7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02/58 mm Hg(1 mm Hg =0.133kPa).腰背部、臀部及右侧大腿前侧见大面积瘢痕增生,棕褐色、质硬、局部无红肿或压痛.瘢痕弹性差,周围正常皮肤牵拉明显呈紧张状(图1).患者胸腰段脊柱左凸畸形,前屈时可见“剃刀背”,各棘突和椎旁无明显叩击痛或压痛.腰椎活动以左侧弯及后伸受限明显,未见鸡胸及肋骨串珠.直立位两肩不等高,右肩胛骨低于左肩胛骨,骨盆对称,双侧髂骨等高,低髂部无压痛,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阴性.双上肢、下肢等长,站立位身高为140 cm,步态未见异常.患者四肢及鞋区感觉正常,各肌群肌力均为Ⅴ级,肌张力正常.X线片及磁共振成像检查示“脊柱侧弯畸形”,cobb角为101 °(图2).

    作者:周亚琴;徐数;陈建;付青青;黄玲;曹蕾;陈南;罗高兴;吴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激光微孔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评价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寻求用异体(种)真皮或其他生物材料研发可植入式真皮替代物,其中取自猪皮的ADM因其完整的胶原三维结构且来源广泛尤受重视,但因不能早期充分血管化,影响临床效果及推广[1-5].提高植入性材料本身的快速血管化能力,是目前组织工程材料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本研究中,笔者采用独特激光模板悬空打孔技术(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0101273690)研制激光微孔猪ADM( LPADM)材料,研究其生物相容性和血管化能力.

    作者:林才;罗旭;王平;万丽;徐建军;曾逃方;毛葱;辛国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基底刚度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了解基底刚度对Fb增殖、迁移和整合素β1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Fb接种于刚度为(16.2±0.5)、(19.8±1.1)、(200.1±2.6)kPa的硅胶基底上.进行如下检测.(1)分别连续培养5 d或6d,进行细胞计数、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吸光度值表示).(2)培养3d,检测细胞周期,计算增殖指数(PI).(3)划痕实验后培养0(当日)、1、2、3 d,测定Fb迁移率.(4)培养2 d,流式荧光法检测细胞中整合素β1表达.对部分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细胞计数、噻唑蓝法检测均显示,Fb增殖速度及活性均随着硅胶基底刚度的增强而增加.细胞周期检测显示:在刚度为(16.2±0.5)、(19.8±1.1)(200.1±2.6)kPa的硅胶基底上,细胞的PI分别为24.8%、27.4%、32.4%.(2)培养2d,在刚度分别为(19.8±1)、(200.1±2.6) kPa的硅胶基底表面上,Fb迁移率分别为(91.4±5.1)%(100.0±1.3)%,均明显高于刚度为(16.2±0.5)kPa硅胶基底表面的Fb迁移率[(55.8±6.8)%,F值分别为3.5、4.0,P值均小于0.01].(3)刚度为(16.2±0.5)kPa硅胶基底表面的Fb中整合素β1表达率低,仅43.2%;刚度为(200.1±2.6)kPa硅胶基底表面的Fb中整合素β1表达率高(81.3%]. 结论 基底刚度对Fb在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过程中的增殖迁移有较大影响,这一效应与其调控Fb整合素β1表达作用相关.

    作者:王玉;王贵学;罗向东;邱菊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人增生性瘢痕中整合素连接激酶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不同生长期人类瘢痕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1)将笔者单位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5例烧伤瘢痕患者按瘢痕生长时间分为:小于6个月组、6~12个月组、大于12个月组,每组5例.采集各组瘢痕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ILK的表达分布,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ILK mRNA的表达水平.(2)取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分离培养瘢痕微血管内皮细胞(MEC),免疫磁珠法纯化后用花青类荧光染料Cy3标记的凝血因子Ⅷ进行鉴定,以人皮肤Fb为对照.取对数生长期MEC,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仅用含微血管生长添加剂的M131培养液培养;空质粒组,用空载质粒转染;ILK互补DNA转染组,用ILK互补DNA表达质粒转染.转染24h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ILK、激酶功能区受体(KD R)、fms样酪氨酸激酶1(Flt1)的mRNA表达情况.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表皮基底细胞、MEC及Fb胞质中均有ILK阳性表达,6~12个月组瘢痕组织中仅表皮基底细胞可见ILK阳性表达,大于12个月组瘢痕组织中ILK阳性表达不明显.(2)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中ILK mRNA表达水平(0.34±0.16)明显高于6~12个月组(0.17±0.06)及大于12个月组(0.07±0.13),F=37.007,P - 0.000.(3)纯化后MEC呈铺路石样密集生长,胞质中凝血因子Ⅷ呈阳性表达;人皮肤Fb中未见凝血因子Ⅷ表达.(4)ILK互补DNA转染组瘢痕MEC中ILK、KDR及Flt-1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57.807±5.556、0.836±0.014、0.162±0.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18±0.003、0.028±0.020、0.023±0.004和空质粒组的0.042±0.005、0.039±0.0070.046±0.003(F值分别为87.110、11.241、18.199,P值均小于0.01).结论 ILK主要表达于小于6个月的早期瘢痕组织中,并可以通过调节瘢痕MEC中的KDR及Flt-1 mRNA表达来影响早期瘢痕的血管生成,在早期瘢痕增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叶扬;米兰;李罡;林伟华;孙敬恩;王仁坤;梁振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烧伤康复的策略

    烧伤会导致人体局部或全身一系列病理损伤,也会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疾患,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针对性的烧伤康复应贯穿于烧伤治疗全过程以及患者回归社会的过程中.早期的康复治疗介入不但有助于降低病死率、致残率,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而烧伤患者在家庭和社区所接受的后继康复治疗也不容忽视.

    作者:朱毅;励建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筋膜瘢痕瓣五瓣法修复腋窝蹼状瘢痕挛缩畸形

    腋窝位于人体活动范围大的肩关节下方,深度烧伤后容易出现蹼状瘢痕挛缩畸形.2009年3月-2011年2月,武警江西总队医院烧伤整形科应用筋膜瘢痕瓣五瓣法修复19例患者腋窝蹼状瘢痕挛缩畸形,效果满意.

    作者:刘文剑;付建华;姚玉婷;杨红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三维重建成像辅助手术摘取颌面部异物二例

    例1 男,54岁,融铝炉爆炸致全身多处异物嵌入2 h入院.可见异物散布嵌入患者体内,以右侧头面部及右侧上肢为主.急诊行头颅正侧位X线片检查但影像效果欠佳(图1 a),于伤后第3天改行头面部螺旋CT扫描下的三维重建(以下简称3D,图1 b).因患者右小腿胫前被硬物砸伤深及骨腹,创面约3cm×2 cm,入院后先行负压吸引直至创面清洁.伤后第9天,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下根据3D成像提示,行面部异物取出术及右小腿胫前清创缝合术.分别在面部右侧下颌角、耳后、耳屏、眼眶及顳部取出数十颗金属矿物质异物,大小为3 mm×2 mm-6 mm×5 mm.体积分数3%过氧化氢溶液及生理盐水清洗面部创面,采用6-0可吸收线(薇乔,美国强生公司,下同)分层间断缝合较大创面,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外涂创面后无菌纱布覆盖.术后常规给予磺苄西林预防感染,第5天拆际皮肤层可吸收线,创面愈合良好.

    作者:冯秋元;彭代智;房亚东;马磊;米增法;彭毅志;吴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并发严重感染创面的综合治疗

    临床上复杂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并发感染,多见于深度烧伤、撕脱伤等严重外伤后或伴有较复杂全身性疾病患者.感染初期局部症状较重,严重者危及生命;感染控制后创面有时较大、受累组织种类多,修复困难.2009年10月-2010年10月,笔者对21例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伴创面严重感染的烧(创)伤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克;胡大海;朱雄翔;韩军涛;谢松涛;郑朝;张万福;王耘川;李小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成分的表达

    目的 探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成分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人增生性瘢痕(12例)和正常皮肤(7例)组织中HPA轴的活性物质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OMC)、黑素皮质素受体2(MC-2R)以及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的mRNA表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RH、CRH-R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MC-2R以及GR-α的分布差异.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PCR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中CRH、CRH-R1、POMC及GR-α的mRNA表达分别为3.1±0.8、0.05±0.03、0.020±0.007、0.0000±0.0010,均低于正常皮肤组织的20.6±4.7、0.30±0.12、0.060±0.020、0.0200±0.0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0-4.75,P值均小于0.05);但2种组织中MC-2R mRNA表达水平接近(t=1.48,P=0.1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CRH,CRH-R1、ACTH、MC-2R以及GR-α分布于瘢痕组织的表皮基底层、真皮层的Fb和汗腺管壁中.在正常皮肤组织中阳性细胞除分布于上述部位外,还可见于毛囊和皮脂腺. 结论 增生性瘢痕形成与组织中HPA轴的活性物质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刘思隽;谢有富;戴丽冰;杜高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烧伤临床路径制定中住院时间及费用的影响因素初探

    临床路径是一种针对患者管理的无序状况进行优化、简化和增效的管理方式.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可以保证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管理水平[1];同时,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终减轻患者负担[2].烧伤作为常见病,治疔方案较为明确,技术比较成熟且诊疗费用相对稳定[3],适合制定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标准.本研究拟分析烧伤患者年龄、严重程度、致伤部位、是否手术等因素对住院时间和费用的影响,为烧伤治疗临床路径的制定提供依据.

    作者:那丽;王亚辉;崔晓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清创术-负压治疗-组织移植模式治疗复杂难愈性创面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清创术-负压治疗-组织移植模式对复杂、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8年5月-2010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的20例患者(共计20处复杂、难愈性创面),清创后按照交替法随机分为治疗组(负压治疗,- 19~-8 kPa)与对照组(凡士林纱布+生理盐水纱布+干纱布覆盖),每组10例.治疗4、7、14d切取4 mm×3 mm×2 mm创面肉芽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包括毛细血管、炎性细胞数量及胺原纤维的排列;采用兔抗人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多克隆抗体、鼠抗人Ki-67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血管内皮细胞和增殖期细胞.对数据进行t检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清创术-负压治疗(同前)-适时植皮(皮瓣)修复模式,治疗笔者单位同一时期收治的59例患者共计62处复杂、难愈性创面,观察疗效. 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7d时毛细血管数量明显增多、炎性细胞少;治疗14 d,治疗组腔原排列较对照组规则.治疗组治疗4、7、14 d时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每400倍视野(108.7±11.2)、(138.0±14.7)、(68.7±6.9)个,明显高于对照组[(31.0±3.6)、(34.6±4.5)、(55.1±6.5)个,t值为4.62~30.28,P值均等于0.01].治疗组治疗4、7 d增殖期细胞计数分别为每400倍视野(88.9±5.9)、(128.1±13.0)个,明显高于对照组[(16.6±3.3)、(11.01±8.9)个,t值分别为19.89、3.33.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治疗14 d增殖期细胞计数为每400倍视野(26.7±5.1)个,明显低于对照组[(59.7±4.5)个,t=12 43,P =0.01].(2)经过上述模式治疗,62处复杂、难愈性创面坏死组织被彻底清除,肉芽组织生长快,皮片或皮瓣成活率高,创面修复教果好.结论 负压治疗能加速清创后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刺激细胞增殖.清创术-负压治疗-适时植皮(皮瓣)修复的模式能有效提高复杂、难愈性创面的愈合率.

    作者:雷晋;李虎山;郝振明;段鹏;郝文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脑性瘫痪儿童深度烫伤后并发严重瘢痕挛缩一例

    患儿女,4岁,体质量20kg,出生时因缺氧发生脑性瘫痪,未治疗,于2010年9月27日被沸水烫伤,经当地医院简单处理,伤后1 d转入我院.查体:创面位于头面部、前躯、双上肢,大部分创面表皮剥脱,创基潮红,渗出较多,对疼痛刺激敏感.左侧颈前及左上肢大部分创面呈黑灰色焦痂,质韧,肿胀明显.左手手指温度较对侧明显偏低,指甲血液循环尚可.左上肢颤抖明显并处于屈曲位,伴有肌张力增高.诊断:(1)重度烫伤,总面积25%,其中浅Ⅱ度2%、深Ⅱ度8%、Ⅲ度15% TBSA.(2)脑性瘫痪.积极行创面清创,头面部保痂治疗,双上肢包扎处理,经输液抗感染、补液及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入院后2d患儿病情趋于稳定.后经多次创面处理,面部、右上肢、左前臂、左手剖面基本愈合,上皮新鲜红润;左上肢、前躯残余少量创面,面积约3%TBSA.因患儿家属拒绝手术植皮治疗,患儿于入院后28 d出院,于院外换药处理约1个月后剖面愈合.其后出现瘢痕增生,未行任何处理.2011年2月15日患儿因左上肢瘢痕挛缩再次入院.瘢痕分布于左上肢、颈部左侧下方,暗红,充血,高出周围正常皮肤,表面不平整,质硬,无明显压痛,左腋下局部破渍.左腋、左肘、左腕、左手各指挛缩明显.肩关节大外展角度约40°,左肘关节屈曲于135°,左腕关节屈曲,左手拇指掌指关节脱位,呈反转畸形,其余掌指关节呈过度背伸.见图1a.于患儿再次入院后2d行左腋、左肘、左腕、左手背瘢痕橙解植皮术,术中彻底松解挛缩组织,将肩关节固定于外展(90°)位,肘关节固定于伸直位,手部固定于休息位,左手拇指掌指关节以克氏针固定.取左大腿中厚度,移植于瘢痕松解部位;供区采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多层无菌纱布包扎.见图1b.术后10 d行术部换药时见皮片成活良好,后经2次换药及拆线处理,患儿于术后17 d治愈出院,此后未来院复诊.

    作者:李晓东;杨建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烧伤临床研究论文撰写技巧和常见问题分析

    随着循证医学与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临床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向《中华烧伤杂志》投递的临床研究稿件逐渐增多,一些研究的设计和试验尚可,但论文撰写中存在不少问题,反复修改多次才得以发表,影响论文的时效性,耗费作者和编者诸多精力.本文拟对部分论文文题、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以及讨论部分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作者:彭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组织工程纳米纤维支架对细胞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细胞行为包括细胞的黏附、形貌、排列、活性、分化、迁移及合成ECM等[1].因为细胞行为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所以在体外构建模拟细胞自然生长环境的结构,即纳米级结构,对于诱导细胞的正常行为十分重要[2].利用近年发展起来的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组织工程纳米纤维支架,经大量实验证实可模拟ECM结构并使其具有类似的功能.因此,深入了解根据不同参数构建的纳米纤维结构对细胞行为的影响,有助于设计出具有更好调控细胞行为能力的组织工程纳米纤维支架,并为解决目前组织工程皮肤的缺陷提供参考.笔者就目前纳米纤维结构对细胞行为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牛震海;金正花;于家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