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罂粟碱在21例阴茎皮肤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林翔;黄国宝;张磊;吴秋合;周玲;张科验

关键词:罂粟碱, 阴茎皮肤, 组织缺损修复, 烧伤创面, 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高压电烧伤, 皮肤坏死, 组织水肿, 注射, 中心医院, 致伤原因, 治疗方法, 损伤程度, 术前准备, 山东大学, 肉芽创面, 热液烫伤, 清创换药, 皮肤缺损, 硫酸烧伤
摘要:1 临床资料2005年1月-2010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收治21例阴茎皮肤组织缺损患者,年龄13 ~52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及热液烫伤共12例、硫酸烧伤4例、高压电烧伤3例、包皮环切致阴茎皮肤广泛坏死缺损2例。缺损面积为5 cm×3 cm~10 cm×7 cm。损伤程度:阴茎全周皮肤坏死9例、部分皮肤坏死12例,其中龟头皮肤缺损5例。烧伤创面深度为Ⅲ~Ⅳ度。创面情况:肉芽创面12例、新鲜创面9例。2治疗方法(1)术前准备:对于感染严重的创面,局部清创换药,以使创面脓性渗出减少、坏死组织脱净、肉芽新鲜、创面周围组织水肿消退;相对清洁创面用碘伏消毒换药。(2)罂粟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PH100202)注射:患者仰卧,阴茎根部消毒,使用携带4号针头的5 mL注射器,于阴茎一侧近耻骨处中段背部垂直进针至海绵体内,缓慢推注药液,棉球按压穿刺点止血并轻轻按摩30 s使药物弥散。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高压气体火焰烧伤42例

    高压乙炔或丙烷等(以下统称高压气体)的火焰具有高温、高压、冲击力强的特点,所致烧伤不同于普通火焰伤,严重者可造成多层组织间隙气肿、异物存留以及组织受损,成为一种复合损伤。1990年7月-2010年7月,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烧伤科收治高压气体火焰烧伤患者42例,现将诊治情况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40例、女2例,年龄18 ~ 52岁。烧伤总面积0.5%~7.0% TBSA,均为深Ⅱ~Ⅲ度。创面分布:手及前臂27例、上臂及胸壁2例、会阴及腹部2例、大腿内侧7例、足及小腿4例。病损特点:身体均有1个创伤入口,无出口。创口多为圆形,直径1 ~4 cm。创周组织烧焦炭化,且因热气流冲击方向不同而形成大小及形状各异的烧伤创面;由创口至远烧伤深度逐渐变浅。合并不同层面的皮下和(或)深筋膜下气肿,范围可大于烧伤创面;有盲腔形成,其内壁布满黑色异物颗粒。盲腔所及之处合并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或坏死;由创口至远,盲腔周围组织损伤程度逐渐减轻,异物颗粒数量亦渐减少。

    作者:张明珠;董运凤;张莹;齐长春;常利民;李兴华;王建华;历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植皮家兔经微针阵列给药技术给予神经生长因子透皮效果观察

    自体大张皮片移植是临床上修复皮肤缺损的重要手段,但植皮区遗留的感觉障碍不仅影响功能,还易导致二次损伤。临床研究表明,植皮区注射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可促进该区域感觉神经末梢再生,使移植皮片的感觉较早恢复[1]。但皮下注射法存在操作繁琐、需要多点注射以及组织中NGF分布不均等问题。微针阵列经皮给药技术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药物促透技术,通过刺透角质层形成大量阵列微孔,增加亲水性大分子药物的透皮效率,具有给药方便,无痛,药物分布均匀、平稳持久的特点[2]。笔者拟对该技术能否取代注射法用于移植皮片进行观察。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主要试剂及仪器来源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13只,购自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体质量2.5~3.0 kg。注射用NGF冻干粉[苏肽生,舒泰神(北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23],10 g/L卡波姆940水凝胶(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NGF的ELISA试剂盒、NGF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美国Chemicon公司)。微针治疗系统(Dermaroller(R),微针长度1 mm,阵列密度约每平方厘米30针,广东奇福微针滚轮有限公司,以下称为“微针滚轮”),Infinite M200型多功能酶标仪(瑞士Tecan 公司),LEICA CM 1900型冰冻切片机(德国Leica公司),Nikon 80i型显微成像系统(日本尼康公司),Canon IXUS9515 型数码照相机[佳能(中国)有限公司]。

    作者:陈海滨;吴志宏;张立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游离第2足趾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2例

    1 临床资料2008年1月-2010年2月,笔者单位共收治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19~45岁,平均28.3岁。致伤原因:碾轧伤7例、电锯伤2例、撕脱伤2例、热压伤1例。累及手指:示指3例、中指6例、环指1例、小指2例。手指缺损部位:指腹4例、指背2例、指甲1例、远节套状撕脱2例、末节局部1例、末节整体2例。缺损面积:3.75~10.00 cm2。损伤深度:肌腱和(或)指骨外露。2 手术方法手指指腹、指背、指甲、远节套状撕脱、末节局部、末节整体缺损分别采用吻合血管的第2足趾趾腹皮瓣、趾背皮瓣、趾甲瓣、带趾甲趾腹皮瓣、胫侧复合组织瓣、远节复合组织瓣修复。其中急诊修复8例、亚急诊修复3例、择期修复1例。(1)受区准备:患指彻底清创,修剪挫伤皮缘约2 mm,指骨骨折、肌腱断裂者分别予以复位内固定并缝合,解剖出待吻合浅静脉、指固有动脉及神经标记备用。

    作者:赵风景;张兴群;姚建民;马亮;张龙春;陈莹;杨伟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丝素蛋白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支架作为ECM的人工模拟物,其设计原则之一是尽可能地模拟天然ECM的精细结构及成分[1]。因此,支架的构建材料及制备方法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可用于组织工程支架构建的材料主要包括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材料和天然来源的生物大分子蛋白。前者尽管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控的降解速率和优良的机械性能,但往往缺乏生物模拟信号和细胞亲和性;天然来源的生物材料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亲水性,是构建组织工程支架的理想材料之一。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是一种较佳的天然生物材料,安全无毒、无刺激性,且具有独特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生物学活性,不但可以单独用于组织工程支架的构建,还可与其他生物材料联用构建各种支架,广泛应用于皮肤、神经、血管、骨及软骨组织工程领域。本文就SF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胡烨婷;王新刚;俞晓波;韩春茂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激光多普勒技术在烧伤创面深度及愈合时间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烧伤是一种常见创伤,其根本问题是创面问题。尽快重建和恢复皮肤屏障是烧伤治疗的终目标,而创面深度是决定烧伤创面治疗措施、影响创面修复过程及结果的主要因素。只有在准确判定烧伤创面深度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合理的治疗措施与方案,从而达到尽早修复创面的目的。目前,临床上仍以烧伤创面外观、色泽、痛感、温度等作为依据,凭经验判断创面深度,缺乏客观性与一致性。有统计资料表明,凭经验判定烧伤创面深度的准确性仅为50%~70%[1]。所以,寻找一种精确、客观的创面深度评价方法是烧伤外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激光多普勒技术被认为是其中有前途、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作者:孙薇;罗高兴;吴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应用生物膜修复患者小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

    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是目前烧伤治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上面部、颈部、胸部、双手等部位烧伤后,若处理不当常导致瘢痕增生或瘢痕挛缩,出现功能障碍。过去观点认为,应尽可能为创面提供一个干燥环境,减少感染机会,以利于创面愈合。但近年研究表明,在湿润环境中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加快[1]。笔者单位采用无菌生物膜[商品名为得膜健,国食药监械(准)字2009第3640426号,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包扎修复50例深度烧伤患者创面,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虹;钟宇;陈大夫;罗鹏;张定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浅谈如何开展烧伤临床科研工作

    对大多数烧伤科医师而言,临床科研是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工作。爱它,是因为当一项科研工作完成时,能给我们带来荣誉和愉快,终使患者受益;恨它,是因为我们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之余,常常不得不为完成科研指标而伏案疾首写标书、没日没夜做实验、诚惶诚恐写论文,后等来的却是退稿信。无论爱与恨,临床科研已成为大多数烧伤科医师日常工作中难以割舍的部分。在此,笔者通过对烧伤界某些科研实例的学习,谈谈关于开展临床科研工作的点滴体会。1 开展临床科研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医学模式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临床科学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作者:郇京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第一届中欧创面修复学术会议成功召开

    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专业学组、欧洲创面技术学会共同主办,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国家干细胞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协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承办的第一届中欧创面修复学术会议于2011年4月9-11日在上海成功召开。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丹麦、美国、印度、日本、新加坡、中国的逾20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创面修复的转化医学实践”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大会特邀专家就国内外创面修复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实践的新进展作精彩学术报告:(1)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王正国院士概述了“组织损伤与修复”领域的新进展,对组织工程、汗腺再生、生长因子及相关介质、促愈方案等热点研究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2)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付小兵院士向大会介绍了中国慢性难愈合创面流行病学的新研究成果,系统分析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作者:谢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1及其介导的活性氧在创伤修复细胞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活性氧是一类含有未配对电子的氧原子或氧原子团,主要由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羟自由基等组成,具有信号转导、免疫调节和激素合成等生物学功能。活性氧被认为是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信号级联反应的第二信使,参与基因表达、细胞生长和细胞凋亡等生物学效应的信号转导。信号级联反应过程中的活性氧大多来源于质膜氧化酶,主要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ADPH)氧化酶(Nox)。Nox1是Nox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产生的活性氧作为信号分子,在创面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Nox1及其介导的活性氧在表皮细胞、Fb和内皮细胞等创伤修复细胞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石有振;方勇;姚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心理护理二联法对烧伤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

    烧伤作为一种突发性伤害,引起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患者烧伤后的痛苦体验、瘢痕的痒痛及其引起的睡眠和功能障碍、治疗所需支付的费用、回归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等,均可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1]。因此,完整的烧伤治疗过程除创面修复和功能康复治疗外,必须包括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治疗。目前关于烧伤后有效心理干预措施尚在探讨之中,笔者在多年心理护理实践的基础上,对烧伤患者心理干预方法进行摸索,现介绍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及分组选择2006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省级三级甲等医院)烧伤科住院治疗的浅Ⅱ~Ⅲ度烧伤患者。其他纳入条件:非颜面部烧伤、烧伤总面积大于10% TBSA、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无意识障碍、无听力及语言障碍、无严重器质性病变者。

    作者:王红霞;鲁秀远;宋应红;章海春;程晨;王阳;刘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治疗多发难治性压疮12例

    1 临床资料2005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单位救治12例多发难治性压疮患者,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2~56岁。患者中外伤性截瘫9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2例、脊髓肿瘤术后1例,其中合并低蛋白血症9例、贫血7例、发热4例。致伤部位:骶部并双坐骨结节压疮3例,骶部并单侧坐骨结节压疮3例,骶部并单股骨大粗隆压疮2例,骶部并双股骨大粗隆压疮2例,骶部并双髂前上棘、双侧足踝部压疮2例;其中Ⅲ度压疮19处、Ⅳ度压疮14处。压疮形成时间为7个月~18年。2 治疗方法2.1全身治疗营养支持以口服肠内营养素为主;对进食困难者给予静脉营养,输入人血白蛋白及红细胞悬液纠正低蛋白血症及贫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控制血压、血糖;应用抗生素抗感染,并根据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作相应调整。

    作者:梁尊鸿;潘云川;徐家钦;王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罂粟碱在21例阴茎皮肤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1 临床资料2005年1月-2010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收治21例阴茎皮肤组织缺损患者,年龄13 ~52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及热液烫伤共12例、硫酸烧伤4例、高压电烧伤3例、包皮环切致阴茎皮肤广泛坏死缺损2例。缺损面积为5 cm×3 cm~10 cm×7 cm。损伤程度:阴茎全周皮肤坏死9例、部分皮肤坏死12例,其中龟头皮肤缺损5例。烧伤创面深度为Ⅲ~Ⅳ度。创面情况:肉芽创面12例、新鲜创面9例。2治疗方法(1)术前准备:对于感染严重的创面,局部清创换药,以使创面脓性渗出减少、坏死组织脱净、肉芽新鲜、创面周围组织水肿消退;相对清洁创面用碘伏消毒换药。(2)罂粟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PH100202)注射:患者仰卧,阴茎根部消毒,使用携带4号针头的5 mL注射器,于阴茎一侧近耻骨处中段背部垂直进针至海绵体内,缓慢推注药液,棉球按压穿刺点止血并轻轻按摩30 s使药物弥散。

    作者:林翔;黄国宝;张磊;吴秋合;周玲;张科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网状皮制作技术的改进

    轧皮机配合Meshgraft Ⅱ载片[捷迈(上海)医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载片”]制作的网状皮网格均匀、比例准确,与创面组织贴附良好,成活率高。其不足为使用同一块载片轧制第2块皮片时,网状皮网眼将成倍增大,不利于术后皮片扩展。笔者在多次手术实践中摸索出一种方法,可增加载片的使用次数,现作一介绍。1方法(1)Ⅰ期使用。载片的首次应用与常规应用方法一致(图1a);第2次使用时,载片与槽沿平行但勿接触,间隔距离应小于辊轴、齿轮间距的整数倍,即不让辊轴及齿轮重复上次载片的压痕,这样制成的网状皮扩展比例和质量与首次相同(图1b)。若能避开前2次的压痕,还可使用第3次。(2)Ⅱ期使用。此时可见载片的凹槽被压浅,在载片下衬垫1层纱布,将载片与辊轴之间的直角调整为锐角[(85±3)o],同时减少载片上斜纹与辊轴的夹角(注意倾斜的方向,图1c),轧制而成的网状皮网格均匀,扩展比例接近首次。

    作者:张军;王凌峰;侯智慧;蔡金东;闫增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葡萄球菌感染与治疗策略

    葡萄球菌是临床常见病原菌,可引起皮肤软组织、血液、心内膜、肺部、骨髓等各类感染。近年来,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 MRS)的广泛传播给治疗带来严峻挑战,而利奈唑胺、达托霉素、替加环素和特拉万星等药物的上市,给临床医师带来更多选择。美国感染病学会( IDSA)于2011年1月首次发布了基于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制订的MRS感染治疗指南[1],推荐治疗方案并对抗革兰阳性菌药物进行评价。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此对葡萄球菌相关问题及治疗策略作一概述。1葡萄球菌的微生物学葡萄球菌属于微球菌科,目前已发现40余个种或亚种,其中在人体寄殖并致病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路登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等10余种。

    作者:杨帆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烧伤患者心理状态快速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变化,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关注,心理状态在患者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性已获得普遍认同[1]。国外已有专门针对烧伤患者的心理健康测评量表[2],但大都条目繁多,如烧伤特定健康量表(burn specific health scale,BSHS)共有369个条目,需要患者主动配合,但不同患者在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不能完全照搬应用。国内较多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 90,SCL90)、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等[3-4],但这些量表并非专门针对烧伤患者所设计,且未以烧伤患者为样本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故通过烧伤患者进行量表自我测评往往不切实际。可见建立一套快速评估烧伤患者心理状态的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作者:祝红娟;王淑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小鼠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效果及机制

    目的 观察VSD对感染创面中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只。无菌条件下切除各小鼠背部1 cm×1 cm的全层皮肤,将细菌荧光素酶目的基因luxCDABE标记的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菌株PAO1 -lux涂抹于创面,包扎创面24 h,制成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模型。治疗组小鼠创面行VSD治疗(负压为-16.625 kPa),对照组创面常规换药。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4 h时,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2组小鼠创面PAO1-lux荧光强度,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检测创面血流量,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创缘组织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表达水平。观察治疗24 h时2组小鼠创缘组织病理学特点。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 结果(1)治疗前,治疗组小鼠创面PAO1 -lux荧光强度与对照组相近(t=0.03,P=0.98);治疗24 h时,治疗组的荧光强度为(2.69±0.75)光子·秒-1·厘米-2·单位角度-1(photons· s-1- cm-2·sr-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8±0.96)photons·s-1·cm-2·sr-1,t =3.54,P=0.02。(2)治疗前,治疗组小鼠创面血流量与对照组相似(t =0.50,P=0.64);治疗24 h时,治疗组创面血流量为(96±9)灌注单位,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11)灌注单位,t=3.13,P=0.04。(3)治疗前,2组小鼠创缘皮肤组织中IL-1β、VEGF mRNA表达水平接近(t=0.19,P=0.86;t=0.07,P=0.95);治疗24h时,治疗组IL-1β、VEGF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72±0.37、2.68±0.3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4±0.50、1.22±0.13,t值分别为6.90、6.12,P值均为0.00。(4)治疗24 h时,治疗组创缘皮肤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数量较对照组增加约77%。 结论 与常规换药相比,VSD治疗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早期即能明显降低创面铜绿假单胞菌含量。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创面局部血流量、提高创面组织炎性细胞数量、促进IL-1β和VEGF的mRNA表达有关。

    作者:刘洋;胡大海;董茂龙;王耘川;刘佳琦;白丽;白晓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小儿烧伤后川崎病的诊治

    1病历摘要患儿男,5岁,因左小腿热油烫伤后8d、发热伴皮疹6d、腹胀5d入治于贵州省人民医院儿科,高体温达40℃。患儿伤后无咳嗽、咳痰、抽搐、昏迷、关节疼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人院前曾使用青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治疗6d,发热仍持续,腹胀加重,皮疹稍减轻。个人史、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入院体检:体温38.5℃,心率112次/min,呼吸26次/min,体质量20.0 kg。急性病容,意识清楚,精神状态差。全身皮肤散在分布有鲜红色丘疹,无破溃或水疱。颈部右侧扪及数枚“花生”至“蚕豆”大小淋巴结,表面皮肤颜色正常,无压痛或波动感。

    作者:冯杰;李伟人;王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分化及其信号通路研究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向汗腺细胞(SGC)分化的能力以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1)体外分离培养UCMSC和SGC,通过检测CD14、CD29、CD34、CD44、CD45、CD105、细胞角蛋白7(CK7)、CK19、癌胚抗原(CEA)表达情况鉴定UCMSC,检测CK19、CEA表达情况鉴定SGC。(2)制作热损伤SGC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铺于Transwell培养板下层的UCMSC分为4组,均用汗腺培养液培养:对照组,培养液中不添加刺激因素;热损伤组,将热损伤SGC(每孔1×104个)接种于Transwell培养板小室与UCMSC间接共培养;热损伤+ EGF组,在热损伤组处理条件基础上,培养液中添加50 ng/mL EGF;热损伤+PD98059组,在热损伤组处理条件基础上,培养液中添加10 nmol/mL ER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1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UCMSC中CK7、CK19表达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K19、CEA表达情况并计算CEA表达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ERK (pERK)表达水平。对数据行多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 UCMSC高表达CD29、CD44、CD105,少量表达或不表达CD14、CD34、CD45、CK7、CK19、CEA;SGC中CEA和CK19均呈阳性表达,证实获得的2种细胞均为纯化细胞。(2)诱导培养1周后,热损伤组与热损伤+ EGF组UCMSC中CK7、CK19、CEA阳性表达率及pERK表达水平分别为(6.4±0.7)%、(5.7±0.3)%、(7.4±1.0)%、0.790±0.049与(14.3±1.0)%、(12.6±1.1)%、(17.6±2.3)%、1.200±0.03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1.5)%、(2.2±0.7)%、(3.3±0.7)%、0.640±0.026,F值分别为78.49、139.36、87.13、191.74,P值均小于0.01;热损伤+EGF组UCMSC 各指标水平显著高于热损伤组(F值为50.14~145.47,P值均小于0.01);热损伤+PD98059组与对照组UCMSC各指标水平相近(F值为0.00~0.13,P值均大于0.05)。 结论 UCMSC在热损伤SGC的微环境中能够分化为SGC,ERK通路参与了UCMSC向汗腺细胞分化的过程。

    作者:杨建民;郝文杰;梁玉儒;王更银;李俊峡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务实高效,群策群力,开创杂志工作新局面:2011年《中华烧伤杂志》工作会议纪实

    2011年6月11日,《中华烧伤杂志》工作会在太原市顺利召开,杂志第三届编委会成员包括顾问、编委、通讯编委、特约通讯员共120余人参会,编辑部王旭主任主持会议。首先黄跃生主编汇报了《中华烧伤杂志》近期工作总况。在过去一年里杂志以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为工作重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摆脱“埋头出刊”的思维定势,力图求新求变:(1)组织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中国科协第218次青年科学家论坛、金赛烧伤外科医师科研基金评审会等5场主要学术活动;(2)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讨论并出台“关于生长激素在烧伤临床应用的共识”,“莫匹罗星软膏预防和治疗创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使用建议”等多项临床诊治标准;(3)加快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于纸版杂志出刊的同时,在杂志网站上同时公布电子版全文;(4)跟踪学科发展新动向,注重读者需求,开设《重点号进展链接》、《创面治疗中心建设》、《疑难病例析评》等新栏目;(5)利用编辑部的影响力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展学术巡讲活动,组织全国性视频授课讲解科研基金申请书的撰写技巧。

    作者:罗勤;莫愚;王旭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颈肩峰扩张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

    目前修复颈部瘢痕及瘢痕挛缩的方法很多[14]。皮肤色泽及质地的近似性及供区继发畸形的严重程度,仍是选择移植组织困难的问题。2008-2010年,笔者单位应用颈肩峰扩张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3例、女5例,年龄16 ~30(25±3)岁,均为烧伤创面愈合后出现颈部瘢痕挛缩。患者中颈部增生性挛缩瘢痕5例,萎缩性挛缩瘢痕3例;颌颈粘连5例,下唇颌颈粘连3例。患者颈部后仰及旋转均明显受限。1.2治疗方法1.2.1扩张器的埋置患者取平卧位,行局部浸润麻醉,于肩前部作长7 cm的手术切口。由深筋膜浅层向颈肩部分离,形成肩部囊腔,前界为锁骨、后界为肩胛冈、外界为肩峰。止血后根据预计切除瘢痕组织面积及挛缩程度,置入1个或2个容量为600或800 mL的长方形皮肤扩张器,内置注射壶。置管引流,逐层缝合伤口,经注射壶注入无菌生理盐水50 mL,常规包扎。术后14 d拆线,开始向扩张器中注水,每周2次,每次约50 mL,注水时间为45 ~ 130(85±10)d。获得满意扩张容量后静置扩张7~10 d。

    作者:胡春梅;李养群;唐勇;杨喆;赵穆欣;陈文;陈威威;刘媛媛;马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