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艳;姜丽萍;张纯瑜;孙艳;涂倩
近年来对于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较多,TGF-β信号转导的中介分子Smad家族,位于TGF-β家族配体-受体信号转导系统的下游,通过调控核内靶基因的转录控制创面愈合和病理性瘢痕形成[1-2].本研究中,笔者利用小分子RNA干扰技术特异性抑制Smad 3基因的表达,观察其对瘢痕增生和Ⅰ、Ⅲ型胶原合成等的影响,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基因治疗瘢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作者:王爱丽;吴志宏;杨平;徐顺;顾耀辉;黄静;陈波;贾卿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四肢高压电烧伤创面早期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选择2003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四肢高压电烧伤患者54例,其中男50例、女4例,年龄10~56岁;共有97个患肢,其中上肢67个、下肢30个,致伤部位包括腕及前臂、前臂和肘部及上臂、肩腋部、踝足部、小腿、膝周、大腿及腹股沟,共119处.伤后1~10 d手术,创面切开减张,待患者全身情况相对稳定行下述处理.(1)16个肢体(16处受伤部位)行截肢术,其中5个前臂坏死且肘及上臂受损的上肢行前臂截肢(保留肘关节),并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前臂残端、肘部及上臂创面;1个上臂截肢(保留肩关节)后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残端.(2)95处受伤部位及早清创后用各种血运丰富的组织瓣覆盖.其中5个腕部电烧伤创面行桡动脉重建3个、静脉重建1个、桡动脉及静脉重建1个,1处肘部肱动脉损伤病例行血管重建.(3)8处受伤部位行植皮手术进行修复.统计本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并随访.结果 本组16个肢体截肢术后切口均愈合.5个行血管重建的腕部电烧伤创面,手部供血和(或)静脉回流得以恢复;1例肱动脉损伤病例行动脉重建后血运良好,避免了截肢.5处受损部位组织瓣移植术后远端坏死,其中2处去除坏死组织后予以缝合,3处清创后植皮,创面均愈合.组织瓣下感染8处,其中腕部5处、肘部1处、踝足部2处,经掀起皮瓣或断蒂时再扩创缝合,创面愈合.其余组织瓣均愈合良好.8处受损部位行植皮术后,部分坏死2处,经补植皮片后愈合;其余6处直接愈合.37例患者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及质地良好.结论 早期行肢体切开减张、清创、血管重建以及采用修复重建外科技术,是治疗四肢高压电烧伤创面并重建肢体功能、减少截肢率的合理选择.
作者:沈余明;胡骁骅;宓惠茹;于东宁;覃风均;陈辉;王浩;张国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2006年6月-2010年8月,笔者应用牵引支架治疗6例虎口挛缩患者,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18~52岁.4例患者为中重度烧伤后爪形手合并虎口挛缩,1例患者为虎口、掌心重度挛缩合并拇掌指关节过伸,1例患者为拇指内收合并拇掌指关节过伸.
作者:侯春胜;雷晋;郝振明;于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纳米银(Nano-Ag)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工抗菌材料,具有粒径微小、表面积大、活性大、熔点低的特点,其抗菌活性远大于传统的Ag+抑菌剂.纳米银在临床应用及动物实验方面已取得了较为肯定的抗菌效果.同时,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逐渐受到重视,其细胞毒性评价目前已经基本被学术界认同.但在国内外有关纳米银细胞毒性的绝大多数研究中,并未规范性地提及低有效抑(杀)菌浓度,而是将细胞暴露于高浓度的Ag+或纳米银环境中,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功能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得出相关结论.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纳米银的临床应用、抗菌机制及生物安全性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归纳,同时探讨生物安全性评价方式.
作者:有传刚;韩春茂;王新刚;孙华凤;胡信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早期血管内皮细胞(VEC)在维持微循环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烧伤后VEC 调节血管张力功能受损,释放血管收缩物质(内皮素)多于血管舒张物质(NO),而且内皮素/NO比值升高[1].本实验观察参麦注射液对严重烫伤家兔早期内皮素1和NO含量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机制.
作者:黄金华;陈银兵;周羽;徐刚;刘亦峰;周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近年来,抗生素在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因此导致多药耐药菌株感染,使临床治疗面临诸多困难.笔者对本院烧伤病房病原体培养结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作者:王顺宾;楼非鸿;杨际慧;陈昭宏;李海晖;陈舜;吴英钦;吴伯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酸烧伤指酸作用于组织局部,造成组织脱水和蛋白质变性,引起局部疼痛及凝固性坏死.酸浓度越大,烧伤程度越深.深度酸烧伤早期采用传统的暴露疗法,护理时间较长.近期笔者单位采用痊愈妥(成分为亲水性聚氨酯)湿性密闭敷料对深度酸烧伤患者进行创面护理,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茵华;赵朋;华皎;陈碧君;杨敏烈;吕国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50%~70%的外科手术患者可发生轻度低体温[1],围手术期体温低于36 ℃称为体温过低[2],较为常见.它激发交感神经兴奋、代谢亢进、储备耗竭,引发代谢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脏器功能不全,免疫功能降低,凝血障碍以及复温过程中的种种并发症,常加重病情,给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因此,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不容忽视,应积极采取相关护理措施维持体温恒定.为此我们在大面积烧伤切削痂植皮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措施对患者低体温进行干预,并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观察.
作者:梁敏;计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烧伤后氧化应激与抗氧化治疗是近年来烧伤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复苏时间变化和联合使用维生素C对热力烧伤皮肤毛囊上皮细胞Bax蛋白及Bcl-2蛋白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分组及处理 5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雄性,体质量(200±20)g,由新疆医科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适应环境饲养1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烫组、及时复苏组、及时复苏维生素C组、延迟复苏组、延迟复苏维生素C组,每组10只大鼠.各组大鼠腹腔注射200 g/L氨基甲酸乙酯麻醉(5 mL/kg),100 g/L硫化钠溶液背部脱毛.假烫组大鼠浸入37 ℃水浴中15 s模拟烫伤;其余4组大鼠造成30%TBSA深Ⅱ度烫伤[1].及时复苏组大鼠伤后立即腹腔注射林格液40 mL/kg复苏[2],及时复苏维生素C组大鼠同及时复苏组处理并给予250 mg/kg的维生素C,延迟复苏组大鼠伤后6 h同及时复苏组处理,延迟复苏维生素C组大鼠伤后6 h同及时复苏维生素C组处理.
作者:査天建;马少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2004年9月-2009年9月,在杨大平等[1]腓动脉穿支跨区供血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和临床研究的启发下,笔者设计以腓动脉外踝前上穿支为蒂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成功修复8例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患者,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沛;梁钢;崔正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局部应用重组水蛭素对家兔耳静脉淤血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普通大耳白兔1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组、重组水蛭素治疗组,每组6只.各组家兔麻醉后在左耳背制作静脉淤血皮瓣模型:皮瓣大小为6 cm×3 cm,以耳中心动脉为惟一血供、1 cm宽蒂部为惟一静脉回流途径.术后分别于皮瓣下多点均匀注射 1 mL生理盐水、低分子肝素(625 U)、重组水蛭素(1 U),皮瓣原位缝合.观察皮瓣外观并计算成活率;术后1、3、5、7 d 取皮瓣远端组织检测血栓素B2含量.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 各组家兔皮瓣完全坏死区域毛发脱落明显;术后皮瓣均肿胀明显,远端淤血形成,对照组颜色明显深于2个治疗组.术后1 d 重组水蛭素治疗组1只家兔、低分子肝素治疗组2只家兔、对照组4只家兔出现明显血肿.低分子肝素治疗组、重组水蛭素治疗组家兔皮瓣成活率分别为(92.3±1.7)%、(94.8±1.9)%,均高于对照组[(77.9±1.2)%,F=191.29,P<0.05].2个治疗组家兔皮瓣成活率接近(t=2.75,P>0.05).术后3、5 d,2个治疗组家兔血栓素B2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为6.68~30.55,P值均小于0.01),而2个治疗组家兔血栓素B2含量接近(t值分别为1.22、6.44,P值均大于0.05).结论 局部应用低分子肝素或重组水蛭素,可明显改善家兔皮瓣的静脉淤血,提高皮瓣成活率.
作者:廖毅;童庭辉;王太平;韩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瘢痕防治一直是现代医学的难题,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不仅影响美观,甚至导致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国内开展瘢痕治疗较为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手术和物理治疗为主,之后借鉴国外的综合治疗方式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缺乏统一和规范.本文旨在介绍瘢痕防治的临床方案及国际推荐的防治策略.
作者:黄国锋;夏照帆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患者男,45岁,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有心脏病病史,有长达20年吸烟、嗜酒史(吸烟20支/d,饮酒300~400 mL/d).入院前5 h患者因醉酒持续昏睡,火焰烧伤后1 h入院.入院查体:患者仍然昏睡,咽红、鼻毛尚存;创面分布于腹部、右上肢及双下肢,烧伤总面积达40%,其中Ⅲ度面积35%、深Ⅱ度面积5%TBSA,尤以背侧为重;创面呈皮革样改变,表面可见栓塞的静脉网,双足跟部呈焦炭样改变;伴有吸入性损伤.血压135/105 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140次/min,呼吸27次/min,SO2 0.95,导出深酱油色血红蛋白尿.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23.72×109/L,血小板计数 561×109/L,红细胞比容0.57.
作者:张静琦;刘宁;李小兵;刘红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人瘢痕疙瘩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该细胞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人瘢痕疙瘩为研究对象,采用酶消化法及传代培养法分离筛选瘢痕疙瘩干细胞.选取原代和(或)第3代贴壁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加入CD29-藻红蛋白(PE)、CD34-PE、CD44-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CD90-FITC、CD45-多甲藻黄素叶绿素蛋白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CD29、CD34、CD44、CD45及CD90的表达及细胞周期;加入小鼠抗人细胞角蛋白19(CK19)即用型单克隆抗体、鼠抗波形蛋白即用型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K19、波形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细胞Oct4的表达.取第1代细胞,应用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培养液进行诱导分化实验,观察细胞的多向分化能力.结果 传代培养后,细胞形态较为均一,以梭形为主,排列不规则.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该细胞高表达CD29、CD44、CD90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低表达CD34、CD45等造血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细胞周期分析显示67.66%的细胞处于G0/G1期,26.24%的细胞处于G2/M期,6.11%的细胞处于S期.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显示细胞波形蛋白表达呈阳性、CK19表达呈阴性.RT-PCR法检测显示细胞Oct4表达呈阳性.诱导分化实验表明,细胞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 人瘢痕疙瘩内存在间充质样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可能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达利;朱晶晶;邓呈亮;王波;余丽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小腿中、上段遭受严重损伤往往导致骨、肌腱、韧带等组织暴露,或骨感染、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创面经久不愈.清创后用各种血运丰富的组织瓣进行修复十分必要.2007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单位应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修复11例患者小腿难愈创面,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沈余明;于东宁;胡骁骅;黎明;张国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Rac1蛋白对表皮干细胞(ESC)迁移运动的调控作用,为完善创面愈合的基础理论以及指导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将慢病毒空载体FUGW单独和分别与Rac1蛋白抑制型突变体Rac1T17N、Rac1蛋白活化型突变体Rac1Q61L融合后转染入ESC,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部分进行如下实验.(1)将ESC分别接种于Ⅰ型胶原溶液(20 μg/mL)、Ⅳ胶原溶液(20 μg/mL)或纤连蛋白溶液(10 μg/mL)包被的24孔细胞培养板,采用CytoTox 96 比色试剂盒检测ESC对不同基质的黏附率.(2)选取上述黏附于Ⅳ型胶原的1000个ESC,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黏附细胞的形态延展并比较面积大小.(3)选用Transwell小室,上室加入ESC、下室中加入含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限定性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液(以不加SDF-1的培养液为对照),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ESC的趋化能力,结果以细胞迁移变化率表示.(4)将ESC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孵育12 h,加入含4 μg/mL丝裂霉素C的培养液继续孵育2 h,于单层贴壁细胞划痕,6、12 h后统计剩余划痕宽度百分率.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与转染FUGW的ESC比较,转染Rac1Q61L的ESC对Ⅰ型胶原的黏附率明显增加(t=5.302,P<0.05),转染Rac1T17N的ESC对Ⅰ型胶原(t=13.741,P<0.05)、Ⅳ型胶原(t=15.676,P<0.05)及纤连蛋白(t=8.256,P<0.05)的黏附率均明显下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与转染FUGW的ESC比较,转染Rac1Q61L的ESC面积明显增大,细胞边缘有层板状伪足伸出;转染Rac1T17N的ESC面积显著缩小.在趋化因子SDF-1作用下,与转染FUGW的ESC比较,转染Rac1Q61L的ESC迁移变化率升高43.4%,转染Rac1T17N的ESC迁移变化率下降78.0%;无SDF-1作用时,与转染FUGW的ESC比较,转染Rac1T17N的ESC迁移变化率下降55.2%,转染Rac1Q61L的ESC迁移变化率未见明显变化(升高1.7%).划痕后6、12 h,转染Rac1Q61L的ESC剩余划痕宽度百分率分别为(39±9)%、(6±5)%,低于转染FUGW的ESC[(43±5)%,t=1.027,P>0.05;(18±7)%,t=4.389,P<0.05];划痕后6、12 h,转染Rac1T17N的ESC剩余划痕宽度百分率分别为(81±9)%、(71±11)%,明显高于转染FUGW的ESC(t值分别为11.386、11.726,P值均小于0.05).结论 Rac1蛋白可通过影响ESC的黏附、延展以及趋化能力调控细胞迁移,并可能因此参与ESC促进创面愈合的进程.
作者:柴琳琳;曹川;赵树文;李世荣;毕胜;甘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吸入性损伤是当前烧伤患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其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吕国忠等[1]曾报道过烧伤合并吸入性肺炎后心肌细胞膜的变化.本研究以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果糖二磷酸钠(FDP)及大剂量维生素C联用对患者心肌酶谱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作者:黄崇根;顾在秋;蔡良良;赵朋;吕国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手部结构精细、功能特殊,一旦发生深度烧伤常累及肌腱、神经、骨关节等组织,且易出现继发性出血和感染,治疗难度较大;创面愈合后往往因瘢痕增生挛缩出现较严重手部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工作造成极大痛苦和心理负担.治疗时除修复创面外更应注重功能重建,早期清除坏死组织、运用各种类型皮瓣修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保护间生态组织、防止继发性感染和出血,也有利于功能恢复和重建,可以有效降低伤残率和截肢(指)率.2007年7月-2010年6月,笔者单位对部分手部深Ⅱ~Ⅳ度烧伤患者实行急诊清创即刻皮瓣移植修复,现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总结.
作者:杨敏烈;赵庆国;吕国忠;储国平;俞舜;秦宏波;丁羚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瘢痕癌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在瘢痕组织上发生的恶性肿瘤.目前烧伤后瘢痕癌早期诊断比较困难,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南医院)近年收治3例因烧伤后瘢痕癌被延误诊治的患者,现介绍如下.
作者:朱云涛;颜洪 刊期: 2011年第03期
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笔者单位2005年10月-2010年6月收治住院的89例重度烧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合治疗组、血必净组、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复合治疗组25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5例,年龄(40±13)岁,烧伤总面积(55±7)%、Ⅲ度面积(12±7)%TBSA;血必净组22例,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37±11)岁,烧伤总面积(53±38)%、Ⅲ度面积(12±5)%TBSA;乌司他丁组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39±12)岁,烧伤总面积(52±35)%、Ⅲ度面积(15±6)%TBSA;对照组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40±14)岁,烧伤总面积(50±20)%、Ⅲ度面积(13±9)%TBSA.组间患者在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面积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295~0.411,P值均大于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征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作者:张庆洋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