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果糖二磷酸钠与维生素C联用对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心肌酶谱的影响

黄崇根;顾在秋;蔡良良;赵朋;吕国忠

关键词:果糖二磷酸钠, 维生素, 联用, 烧伤患者, 重度吸入性损伤, 心肌酶谱, 心肌细胞膜, 吸入性肺炎, 研究对象, 国内外, 大剂量, 治疗, 死亡, 热点, 机制, FDP
摘要:吸入性损伤是当前烧伤患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其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吕国忠等[1]曾报道过烧伤合并吸入性肺炎后心肌细胞膜的变化.本研究以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果糖二磷酸钠(FDP)及大剂量维生素C联用对患者心肌酶谱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真皮与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修复胫骨外露一例

    患者男,21岁,因右下肢原发性囊性淋巴管瘤用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发生外漏,致小腿广泛皮肤坏死、胫骨外露,伤后6周收入笔者单位.入院时见患者右下肢胫前30 cm×15 cm面积皮肤坏死,胫骨外露18 cm×3 cm(图1a),创面分泌物较多.触诊小腿肌群僵硬、弹性差.在右踝部可触及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右足踝关节以远呈可凹性淋巴水肿.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右小腿扩创术,去除创面坏死组织,胫骨外露骨面行扩创凿骨至骨面有细微渗血(图1b),创面清洗止血后,周边创面移植患者左大腿刃厚皮片,胫骨外露部分及外围约2 cm创面移植18 cm×8 cm大小人工真皮(皮能快愈敷料,日本GUNZE株式会社,图1c),皮片缝合固定后适度加压包扎.术后4周行Ⅱ期手术,自体刃厚皮片成活良好,除去人工真皮表层硅胶膜,可见人工真皮大部分已血管化,创面中心部位仍有5 cm×2 cm骨外露(图1d),再次移植12 cm×4 cm大小人工真皮,其余部位移植左大腿刃厚皮片(图1e).Ⅱ期手术后2周,可见人工真皮血管化良好,外露骨面被类真皮组织完全覆盖,再次移植左大腿刃厚皮片,创面完全修复.术后1年随访,除植皮区有较明显的色素沉着外,植皮区柔软、无明显瘢痕增生,未出现破溃创面,未见淋巴管瘤复发(图1f),患者行走正常.

    作者:王成;陈欣;张国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烧伤后瘢痕癌三例

    瘢痕癌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在瘢痕组织上发生的恶性肿瘤.目前烧伤后瘢痕癌早期诊断比较困难,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南医院)近年收治3例因烧伤后瘢痕癌被延误诊治的患者,现介绍如下.

    作者:朱云涛;颜洪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果糖二磷酸钠与维生素C联用对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心肌酶谱的影响

    吸入性损伤是当前烧伤患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其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吕国忠等[1]曾报道过烧伤合并吸入性肺炎后心肌细胞膜的变化.本研究以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果糖二磷酸钠(FDP)及大剂量维生素C联用对患者心肌酶谱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作者:黄崇根;顾在秋;蔡良良;赵朋;吕国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大面积烧伤患者切削痂植皮术后低体温护理干预效果

    50%~70%的外科手术患者可发生轻度低体温[1],围手术期体温低于36 ℃称为体温过低[2],较为常见.它激发交感神经兴奋、代谢亢进、储备耗竭,引发代谢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脏器功能不全,免疫功能降低,凝血障碍以及复温过程中的种种并发症,常加重病情,给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因此,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不容忽视,应积极采取相关护理措施维持体温恒定.为此我们在大面积烧伤切削痂植皮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措施对患者低体温进行干预,并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观察.

    作者:梁敏;计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逆行缝匠肌肌皮瓣修复小腿难愈创面

    小腿中、上段遭受严重损伤往往导致骨、肌腱、韧带等组织暴露,或骨感染、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创面经久不愈.清创后用各种血运丰富的组织瓣进行修复十分必要.2007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单位应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修复11例患者小腿难愈创面,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沈余明;于东宁;胡骁骅;黎明;张国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急诊清创移植皮瓣修复手深度烧伤创面疗效观察

    手部结构精细、功能特殊,一旦发生深度烧伤常累及肌腱、神经、骨关节等组织,且易出现继发性出血和感染,治疗难度较大;创面愈合后往往因瘢痕增生挛缩出现较严重手部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工作造成极大痛苦和心理负担.治疗时除修复创面外更应注重功能重建,早期清除坏死组织、运用各种类型皮瓣修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保护间生态组织、防止继发性感染和出血,也有利于功能恢复和重建,可以有效降低伤残率和截肢(指)率.2007年7月-2010年6月,笔者单位对部分手部深Ⅱ~Ⅳ度烧伤患者实行急诊清创即刻皮瓣移植修复,现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总结.

    作者:杨敏烈;赵庆国;吕国忠;储国平;俞舜;秦宏波;丁羚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复苏时间和维生素C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毛囊上皮细胞Bax蛋白及Bcl-2蛋白的影响

    烧伤后氧化应激与抗氧化治疗是近年来烧伤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复苏时间变化和联合使用维生素C对热力烧伤皮肤毛囊上皮细胞Bax蛋白及Bcl-2蛋白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分组及处理 5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雄性,体质量(200±20)g,由新疆医科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适应环境饲养1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烫组、及时复苏组、及时复苏维生素C组、延迟复苏组、延迟复苏维生素C组,每组10只大鼠.各组大鼠腹腔注射200 g/L氨基甲酸乙酯麻醉(5 mL/kg),100 g/L硫化钠溶液背部脱毛.假烫组大鼠浸入37 ℃水浴中15 s模拟烫伤;其余4组大鼠造成30%TBSA深Ⅱ度烫伤[1].及时复苏组大鼠伤后立即腹腔注射林格液40 mL/kg复苏[2],及时复苏维生素C组大鼠同及时复苏组处理并给予250 mg/kg的维生素C,延迟复苏组大鼠伤后6 h同及时复苏组处理,延迟复苏维生素C组大鼠伤后6 h同及时复苏维生素C组处理.

    作者:査天建;马少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磨痂术在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深Ⅱ度烧伤一直是烧伤外科学领域研究与治疗的重点和难点[1].尽早去除坏死组织,可有效减轻烧伤创面过度炎症反应,避免创面加深,促进创面较好愈合,减轻瘢痕形成.临床上,去除深Ⅱ度烧伤坏死组织的方法有多种,如:削痂、酶或中药溶痂、激光或超声物理清创等.近年来,磨痂术在深Ⅱ度烧伤创面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磨痂术在烧伤创面早期处理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冯永强;王德昌;霍然;薛文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氢氟酸烧伤一例

    患者男,26岁,被体积分数50%氢氟酸烧伤面颈部、前躯、双下肢、会阴部及左足.现场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面颈部、前躯、双下肢及会阴部约30 min,左足由于疏忽未及时冲洗.伤后1.5 h入院,患者自述创面剧烈疼痛.烧伤总面积18%,其中Ⅲ度面积1%TBSA,集中于左足背侧面,创面灰白色、明显肿胀、可见栓塞的树枝状血管网;12%TBSA深Ⅱ度创面,集中于前躯和双大腿前侧;5%TBSA浅Ⅱ度创面,散在分布于面颈部和双侧小腿、会阴部.见图1.图 1 氢氟酸烧伤患者入院时创面情况.a.面颈部创面表皮大多完好,脱皮处基底呈粉红色;b.前躯及左下肢创面表皮剥脱,基底可见栓塞毛细血管网,未脱表皮呈棕色;c.下肢创面,脱皮处基底可见栓塞毛细血管网,会阴部浅Ⅱ度烧伤;d.足部创面结痂,中心坏死,可见栓塞静脉治疗情况:彻底清除腐皮,流动水冲洗创面约40 min,同时静脉缓慢补充100 g/L葡萄糖酸钙溶液20 mL.

    作者:张军;王凌峰;周彪;王宏;陈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必净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

    研究表明,血必净(主要成分为赤芍、川芎、丹参、红花和当归)能有效拮抗内毒素,下调促炎介质水平,调节免疫反应[1],减轻各种炎症介质对主要脏器功能的损害,避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一步向MODS发展.笔者选用TNF-α、IL-6作为检测指标,观察血必净对严重烧伤早期SIRS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庆洋;孙建平;王永军;张水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人瘢痕疙瘩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目的 分析人瘢痕疙瘩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该细胞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人瘢痕疙瘩为研究对象,采用酶消化法及传代培养法分离筛选瘢痕疙瘩干细胞.选取原代和(或)第3代贴壁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加入CD29-藻红蛋白(PE)、CD34-PE、CD44-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CD90-FITC、CD45-多甲藻黄素叶绿素蛋白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CD29、CD34、CD44、CD45及CD90的表达及细胞周期;加入小鼠抗人细胞角蛋白19(CK19)即用型单克隆抗体、鼠抗波形蛋白即用型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K19、波形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细胞Oct4的表达.取第1代细胞,应用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培养液进行诱导分化实验,观察细胞的多向分化能力.结果 传代培养后,细胞形态较为均一,以梭形为主,排列不规则.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该细胞高表达CD29、CD44、CD90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低表达CD34、CD45等造血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细胞周期分析显示67.66%的细胞处于G0/G1期,26.24%的细胞处于G2/M期,6.11%的细胞处于S期.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显示细胞波形蛋白表达呈阳性、CK19表达呈阴性.RT-PCR法检测显示细胞Oct4表达呈阳性.诱导分化实验表明,细胞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 人瘢痕疙瘩内存在间充质样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可能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达利;朱晶晶;邓呈亮;王波;余丽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大鼠股薄肌早期压疮局部腺苷三磷酸酶活性与兰尼碱受体1mRNA表达

    目的 了解ATP酶活性与兰尼碱受体1(RyR1)mRNA表达变化在早期压疮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6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2只:(1)未施压组,大鼠股薄肌部位未施予压强.(2)3次缺血再灌注(IR)组,用特制压力装置对大鼠一侧大腿股薄肌持续施压(22.47 kPa)2.0 h模拟缺血状态,继而停止施压0.5 h模拟再灌注变化,如此进行3次即完成3个IR循环.(3)5次IR组,处理条件同3次IR组但重复操作5次.处理结束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受压中心(未施压组取相同解剖部位)肌肉组织标本,用比色法检测总ATP酶、Ca2+-Mg2+-ATP酶和Na+-K+-ATP酶活性,用ELISA法检测丙二醛含量,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RyR1 mRNA表达水平.对实验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总ATP酶活性分别与丙二醛含量、RyR1 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RyR1 mRNA表达水平与丙二醛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未施压组总ATP酶、Ca2+-Mg2+-ATP酶、Na+-K+-ATP酶活性分别为(1.629±0.004)、(0.907±0.061)、(0.697±0.083)U/mg,均高于3次IR组[(1.365±0.004)、(0.784±0.020)、(0.581±0.017)U/mg,F值分别为1707.0、29.8、15.2,P<0.05或P<0.01]以及5次IR组[(1.055±0.049)、(0.619±0.016)、(0.436±0.039)U/mg,F值分别为1107.0、169.9、65.7,P值均小于0.01];5次IR组此3项指标明显低于3次IR组(F值分别为322.8、341.7、94.0,P值均小于0.01).未施压组丙二醛含量为(7.5±0.6)nmol/L,明显低于3次IR组[(9.9±0.6)nmol/L,F=53.2,P<0.01]和5次IR组[(13.7±1.3)nmol/L,F=76.9,P<0.01];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9,P<0.01).实时荧光定量RT-PCR 结果表明,未施压组RyR1 mRNA表达水平为8.5±4.2,与3次IR组(3.3±2.1)接近(F=0.9,P>0.05),但明显高于5次IR组(0.6±0.5,F=23.6,P<0.05);5次IR组明显低于3次IR组(F=39.3,P<0.05).总ATP酶活性与丙二醛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918,P<0.01;总ATP酶活性与RyR1 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3,P<0.01;RyR1 mRNA表达水平与丙二醛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702,P<0.01.结论 能量代谢障碍可能是早期压疮发生的始动因素;RyR1 mRNA表达降低初步反映局部组织受压一定时间后存在钙超载损伤.

    作者:姜丽萍;王艳艳;张纯瑜;孙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密闭湿性疗法在深度酸烧伤创面护理中的应用

    酸烧伤指酸作用于组织局部,造成组织脱水和蛋白质变性,引起局部疼痛及凝固性坏死.酸浓度越大,烧伤程度越深.深度酸烧伤早期采用传统的暴露疗法,护理时间较长.近期笔者单位采用痊愈妥(成分为亲水性聚氨酯)湿性密闭敷料对深度酸烧伤患者进行创面护理,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茵华;赵朋;华皎;陈碧君;杨敏烈;吕国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纳米银的抗菌和毒性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纳米银(Nano-Ag)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工抗菌材料,具有粒径微小、表面积大、活性大、熔点低的特点,其抗菌活性远大于传统的Ag+抑菌剂.纳米银在临床应用及动物实验方面已取得了较为肯定的抗菌效果.同时,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逐渐受到重视,其细胞毒性评价目前已经基本被学术界认同.但在国内外有关纳米银细胞毒性的绝大多数研究中,并未规范性地提及低有效抑(杀)菌浓度,而是将细胞暴露于高浓度的Ag+或纳米银环境中,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功能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得出相关结论.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纳米银的临床应用、抗菌机制及生物安全性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归纳,同时探讨生物安全性评价方式.

    作者:有传刚;韩春茂;王新刚;孙华凤;胡信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人参皂苷单体Re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的作用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单体Re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个样本.正常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缺氧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48 h再缺氧培养12 h;另外3组细胞先常规培养48 h,分别用20、40、80 g/L人参皂苷单体Re预处理30 min再缺氧12 h,相对应设为单体Re低、中、高浓度组.采用ELISA法检测心肌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荧光漂白恢复(FRAP)实验观察细胞间连接通讯,以FRAP率表示结果.数据处理行组间或配对t检验.结果 (1)与缺氧对照组细胞LDH活性[(403±22)U/L]比较,单体Re低、中、高浓度组均明显降低,分别为(255±16)、(241±13)、(237±24)U/L(t值分别为5.1、5.2、8.3,P值均小于0.05).(2)细胞经激光淬灭后10 min,正常对照组FRAP率为(74.8±3.6)%;缺氧对照组FRAP率为(13.2±5.6)%;单体Re低、中、高浓度组FRAP率分别为(34.3±3.9)%、(36.2±3.1)%、(39.5±2.9)%,与缺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3、-41.9、-6.6,P值均小于0.05).结论 采用人参皂苷单体Re预处理可降低缺氧大鼠心肌细胞LDH的释放,明显改善细胞间连接通讯,对缺氧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剂量尤以20 g/L为适宜.

    作者:李学锋;石小花;罗奇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参麦注射液对严重烫伤家兔早期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早期血管内皮细胞(VEC)在维持微循环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烧伤后VEC 调节血管张力功能受损,释放血管收缩物质(内皮素)多于血管舒张物质(NO),而且内皮素/NO比值升高[1].本实验观察参麦注射液对严重烫伤家兔早期内皮素1和NO含量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机制.

    作者:黄金华;陈银兵;周羽;徐刚;刘亦峰;周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Rac1蛋白调控表皮干细胞迁移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

    目的 观察Rac1蛋白对表皮干细胞(ESC)迁移运动的调控作用,为完善创面愈合的基础理论以及指导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将慢病毒空载体FUGW单独和分别与Rac1蛋白抑制型突变体Rac1T17N、Rac1蛋白活化型突变体Rac1Q61L融合后转染入ESC,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部分进行如下实验.(1)将ESC分别接种于Ⅰ型胶原溶液(20 μg/mL)、Ⅳ胶原溶液(20 μg/mL)或纤连蛋白溶液(10 μg/mL)包被的24孔细胞培养板,采用CytoTox 96 比色试剂盒检测ESC对不同基质的黏附率.(2)选取上述黏附于Ⅳ型胶原的1000个ESC,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黏附细胞的形态延展并比较面积大小.(3)选用Transwell小室,上室加入ESC、下室中加入含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限定性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液(以不加SDF-1的培养液为对照),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ESC的趋化能力,结果以细胞迁移变化率表示.(4)将ESC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孵育12 h,加入含4 μg/mL丝裂霉素C的培养液继续孵育2 h,于单层贴壁细胞划痕,6、12 h后统计剩余划痕宽度百分率.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与转染FUGW的ESC比较,转染Rac1Q61L的ESC对Ⅰ型胶原的黏附率明显增加(t=5.302,P<0.05),转染Rac1T17N的ESC对Ⅰ型胶原(t=13.741,P<0.05)、Ⅳ型胶原(t=15.676,P<0.05)及纤连蛋白(t=8.256,P<0.05)的黏附率均明显下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与转染FUGW的ESC比较,转染Rac1Q61L的ESC面积明显增大,细胞边缘有层板状伪足伸出;转染Rac1T17N的ESC面积显著缩小.在趋化因子SDF-1作用下,与转染FUGW的ESC比较,转染Rac1Q61L的ESC迁移变化率升高43.4%,转染Rac1T17N的ESC迁移变化率下降78.0%;无SDF-1作用时,与转染FUGW的ESC比较,转染Rac1T17N的ESC迁移变化率下降55.2%,转染Rac1Q61L的ESC迁移变化率未见明显变化(升高1.7%).划痕后6、12 h,转染Rac1Q61L的ESC剩余划痕宽度百分率分别为(39±9)%、(6±5)%,低于转染FUGW的ESC[(43±5)%,t=1.027,P>0.05;(18±7)%,t=4.389,P<0.05];划痕后6、12 h,转染Rac1T17N的ESC剩余划痕宽度百分率分别为(81±9)%、(71±11)%,明显高于转染FUGW的ESC(t值分别为11.386、11.726,P值均小于0.05).结论 Rac1蛋白可通过影响ESC的黏附、延展以及趋化能力调控细胞迁移,并可能因此参与ESC促进创面愈合的进程.

    作者:柴琳琳;曹川;赵树文;李世荣;毕胜;甘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对严重烧伤患者的早期治疗效果

    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笔者单位2005年10月-2010年6月收治住院的89例重度烧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合治疗组、血必净组、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复合治疗组25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5例,年龄(40±13)岁,烧伤总面积(55±7)%、Ⅲ度面积(12±7)%TBSA;血必净组22例,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37±11)岁,烧伤总面积(53±38)%、Ⅲ度面积(12±5)%TBSA;乌司他丁组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39±12)岁,烧伤总面积(52±35)%、Ⅲ度面积(15±6)%TBSA;对照组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40±14)岁,烧伤总面积(50±20)%、Ⅲ度面积(13±9)%TBSA.组间患者在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面积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295~0.411,P值均大于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征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作者:张庆洋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小分子RNA干扰Smad3基因对人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近年来对于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较多,TGF-β信号转导的中介分子Smad家族,位于TGF-β家族配体-受体信号转导系统的下游,通过调控核内靶基因的转录控制创面愈合和病理性瘢痕形成[1-2].本研究中,笔者利用小分子RNA干扰技术特异性抑制Smad 3基因的表达,观察其对瘢痕增生和Ⅰ、Ⅲ型胶原合成等的影响,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基因治疗瘢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作者:王爱丽;吴志宏;杨平;徐顺;顾耀辉;黄静;陈波;贾卿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烧伤病房十年间创面细菌学调查分析

    近年来,抗生素在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因此导致多药耐药菌株感染,使临床治疗面临诸多困难.笔者对本院烧伤病房病原体培养结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作者:王顺宾;楼非鸿;杨际慧;陈昭宏;李海晖;陈舜;吴英钦;吴伯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