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患肢抬高支架的制作与应用

朱婕;张博;宋振涛;胥学冰

关键词:
摘要:上肢烧伤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垫高患肢,目前临床上常借助衣物等增加高度,稳固性差且不规范.笔者单位2006年10月-2012年12月,设计制作了患肢抬高支架并将其应用于约1500例烧伤患者,取得了较好的实用效果.1 患肢抬高支架的制作患肢抬高支架由木板、木条、长杆螺丝、木螺丝等材料构成.选择2块表面光滑,规格为45.0 cm×15.0 cm×0.8 cm的木板分别制成底板和支撑板,用1枚超过15.0 cm的长杆螺丝连接底板与支撑板,以其为轴形成铰链接;分别将4根规格为40.0 cm ×3.0 cm×1.5 cm的木条固定于底板和支撑板两侧,另于2根规格为35.0cm×3.0 cm×1.5 cm木条内侧制作3~5个凹槽作为支撑,其一端以活动连接形式固定于底板一侧,位置距铰链接轴35.0 cm,在支撑板两侧分别固定1枚螺丝,形成挡杆,位置距铰链接轴35.0 cm,使其可以嵌入凹槽;双侧支撑杆、底板与支撑板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根据支撑板嵌于支撑杆中凹槽的位置,可将患肢抬高支架分为1~5档.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全身特重度烧伤救治失败一例

    患者男,43岁,体质量63 kg,2006年9月26日工作时被沸水烫伤(以下称烧伤)后3h入院.体格检查:患者意识清楚,烦躁不安,心率151次/min,全身大部分表皮剥脱,基底苍白,部分红白相间.入院诊断:烧伤总面积100% TBSA.其中浅Ⅱ度创面约3% TBSA,散在分布于面部、双手掌侧、双足底;深Ⅱ度创面约38% TBSA,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胸部、背部及部分四肢;其余部位为Ⅲ度创面约59% TBSA.

    作者:葛乃航;徐建;刁永力;温从杰;朱云;严晓鸥;刘德琴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脱细胞组织工程真皮基质修复供皮区创面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脱细胞组织工程真皮基质治疗供皮区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笔者单位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治60例烧伤或慢性创面患者,均行自体皮移植手术.采用同体对照的研究方法,每例患者选取1处大于55 cm2、深度为(0.33 ±0.03) mm供皮区创面,分为左右2个部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一部分中靠近创缘处直径约5 cm创面设为试验组(覆盖脱细胞组织工程真皮基质),余下创面设为对照组(覆盖凡士林油纱).术前1d及创面愈合后1d检测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血IgG、IgM水平;记录手术当天及创面愈合当天患者生命体征.换药时观察创面情况,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并行愈合创面组织形态学观察.对数据进行Logrank检验或t检验. 结果 创面愈合后1d患者血白细胞计数为(7.1±1.2)×109/L,较术前1d的(10.1±1.5)×109/L显著下降(t=-12.10,P<0.01);术前1d与创面愈合后1d患者血红细胞计数、Hb水平、血小板计数、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指标水平及血IgG、IgM水平比较,手术当天与创面愈合当天患者体温、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43 ~ 1.88,P值均大于0.05).未见创面异常分泌物或瘙痒、红肿、红疹等不良状况.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的中位数为12 d(95%置信区间为11~13 d),较对照组的17d(95%置信区间为16 ~ 18 d)明显缩短(x2=24.9,P<0.01).试验组愈合创面Fb与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分布及基底膜、表皮层形态较对照组更接近正常皮肤. 结论 脱细胞组织工程真皮基质能促进供皮区创面愈合,尚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邱学文;王甲汉;王颖;刘亮;吴起;马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改良海鸥形皮瓣修复指蹼粘连畸形29例

    指蹼瘢痕畸形常发生于手部烧伤后或手背部植皮术后,以蹼状粘连常见,影响手部功能和外观.1982年,Smith和Harrison[1]先应用海鸥形皮瓣修复烧伤后指蹼粘连.笔者应用改良海鸥形皮瓣修复蹼状指蹼粘连,充分利用蹼状结构形成较完整的指蹼,多数不需植皮,术后外形较佳.

    作者:陈欣;王浩;于东宁;王成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南京军区某医院1442例烧伤住院患儿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徐州地区烧伤住院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为该地区的儿童烧伤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整理解放军第九十七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702例烧伤住院患者中,12岁及其以下1442例烧伤患儿的相关病历资料,统计所有患儿地区分布、致伤月份及具体情景、创面面积及深度.将患儿按3个年龄段分类:小于或等于4岁、大于4岁且小于或等于7岁、大于7岁且小于或等于12岁,统计其性别、致伤地点及原因.对3个年龄段患儿致伤地点及原因行x2检验. 结果 3年来烧伤患儿占同期烧伤住院患者总数的年平均百分比为53.4%(481/901),其中铜山区和睢宁县患儿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4.0% (346/1442)和20.5%(296/1442).4-8月烧伤发生率较高且在5月达到峰值(12.0%,173/1442);大部分烧烫伤发生在晚饭前后(30.3%,437/1442)、午饭前后(28.2%,406/1442)及洗澡时(16.0%,230/1442).患儿烧伤总面积为0.5% ~90.0%[(ll±9)%]TBSA,深度为浅Ⅱ~Ⅲ度,以轻、中度烧伤为主.患儿男女比例为1.81∶1.00,小于或等于4岁患儿居多(86.2%,1243/1442).大多数烧伤均发生在家中(88.5%,1276/1442),3个年龄段比较,致伤区域的构成存在明显差异(x2值分别为73.813、102.570,P值均小于0.001).常见的致伤原因为热液烫伤(87.1%,1256/1442),不同年龄段致伤原因构成差异明显(小于或等于4岁与大于4岁且小于或等于7岁、大于7岁且小于或等于12岁比较,大于4岁且小于或等于7岁与大于7岁且小于或等于12岁比较,x2值分别为58.861、213.745、28.099,P值均小于0.001). 结论 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患儿在同期烧伤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铜山区和睢宁县患儿多,以幼儿期男童为主,发病时间较集中,多为家中热液烫伤.大部分患儿具有创面面积较小、深度较浅等临床特点.

    作者:吴杭庆;王良喜;孙曙光;王静;毛学飞;邓向东;潘晓峰;张方;孙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我军官兵烧伤急救常识问卷调查和干预研究

    目的 全面了解我军官兵面临突发烧伤状况时应急处理常识的掌握程度并予以提高.方法 全军范围内抽样2200名军人,包含海军、陆军、空军3个兵种,参考美国、英国红十字会网站普通民众测试题及国内外文献资料烧伤急救处理常识测试题,以填写调查表的形式对他们掌握的程度进行考核.通过多媒体教学、急救专家现场演示等半年学习干预后,从上述2200名军人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600名军人同前进行烧伤急救常识考核.比较学习干预前后2个样本军人的考核成绩,并分析影响因素.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学习干预前,收到有效调查表2118份;学习干预后,收到有效调查表589份.学习干预前后,参与调查的2个样本军人在年龄、军龄、文化程度、人员类别、兵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60、0.716,x 2值为0.014 ~0.047,P值均大于0.05).学习干预前兵种对考核成绩有影响,其中海军考核成绩高于陆军与空军.学习干预前2118名军人的烧伤急救处理常识得分为(54±7)分,明显低于学习干预后589名军人的得分[(72±12)分,t=43.400,P<0.01]. 结论 我军官兵具备的烧伤急救常识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应注重推广普及,努力提高部队军人处理烧伤应急事件的能力.

    作者:赵京生;肖雪青;袁跃彬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带蒂旋髂浅动脉皮瓣修复右股骨大转子压疮一例

    患者男,72岁,因双下肢截瘫1年,右股骨大转子处皮肤溃烂6个月后转入我院.在外院曾行清创缝合术,术后患者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右股骨大转子处创面感染裂开,表面有较多脓液及坏死组织,溃疡面积约22 cm×15 cm,深达髋关节,创周红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109/L、红细胞计数3×1012/L、血小板计数120×109/L、Hb 80 g/L.肝功能:总蛋白60 g/L、白蛋白30 g/L.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检出奇异变形杆菌.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心电图及胸正侧位X线片均未见异常.诊断:右股骨大转子压疮伴感染.

    作者:包国宏;黄朝帅;朱小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北京军区某医院10年间儿童烧伤创面病原菌调查分析

    目的 对过去10年间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患儿行创面细菌学调查,拟为后续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2001-2010年笔者单位收治的835例烧伤患儿按照入院时间分为A组388例,2001年1月-2005年12月入院;B组447例,2006年1月-2010年12月入院.患儿的烧伤总面积为10%~40% TBSA,浅Ⅱ~Ⅲ度.对2组患儿的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菌种鉴定以及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A组患儿检出405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分别为105株占25.93%、68株占16.79%;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84株占20.74%,念珠菌8株占1.98%.B组患儿检出487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以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为136株占27.93%、72株占14.78%;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共120株占24.64%;念珠菌10株占2.05%.2组患儿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青霉素G、红霉素等高度耐药,仅对万古霉素和(或)利奈唑胺敏感.A组患儿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高度耐药,B组患儿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对这些抗生素完全耐药.A组患儿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高度耐药;B组患儿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高度耐药,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完全耐药.2组患儿检出的念珠菌对两性霉素、氟康唑、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的敏感率均较高. 结论 与前5年比较,笔者单位儿童烧伤病房后5年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上升为首位,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排序第2位,耐药现象明显.建议在控制医源性感染、监测细菌耐药情况的条件下,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孙伟晶;陈向军;姚兴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巨噬细胞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创面愈合是机体面对外来损伤因素进行自我保护的病理生理过程.创面愈合过程分为炎症期、修复期和组织重塑期,这3个时期相互重叠,协调促进创面愈合.巨噬细胞是创面愈合过程中的重要细胞,其作用贯穿整个创面修复过程,不但可以吞噬清除坏死组织、病原微生物和异物,而且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趋化修复细胞,刺激细胞增殖,促进血管化,加速胶原沉积和肉芽新生.

    作者:薛亮;刘旭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三黄生肤油对兔Ⅲ度烫伤创面的作用

    目的 了解三黄生肤油对兔Ⅲ度烫伤创面的作用. 方法 于9只实验兔背部左右两侧用水蒸气各制作l处Ⅲ度烫伤创面(面积为6 c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兔分为麻油组、三黄生肤油组、莫匹罗星组,每组3只共6处创面,相应行麻油、三黄生肤油、莫匹罗星软膏外敷治疗,0.15 mL/cm2,2~3次/d.伤后1、11、22、45 d观察各组创面大体变化,记录创面愈合时间;伤后5、11、15、22 d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第45天处死各组兔,取部分创面组织HE染色后行组织形态学观察;部分创面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FGF、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LSD-t检验. 结果 (1)伤后l~45 d,三黄生肤油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其他2组.(2)与麻油组[(21.2±3.1)d]相比,三黄生肤油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11.2±2.3)d,t =2.591,P<0.05].(3)伤后5~22 d各组创面愈合率持续升高;三黄生肤油组各时相点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麻油组(t值为3.920~8.605,P值均小于0.05).(4)HE染色结果显示,与麻油组和莫匹罗星组相比,三黄生肤油组创面结构完整,真皮层可见新生致密的毛囊,新生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同时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三黄生肤油组bFGF、TGF-β1及VEGF蛋白表达水平较高. 结论 三黄生肤油可促进创面组织bFGF、TGF-β1及VEGF蛋白表达的上调,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加快创面修复,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贾美美;李玉桑;裴兰洁;刘敏;李小军;唐和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采用刃厚皮回植小儿烧伤中厚皮供皮区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采用刃厚皮回植小儿烧伤中厚皮供皮区的临床效果. 方法 笔者单位将2006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90例烧伤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头皮刃厚皮组(简称头皮组)、非头皮刃厚皮组(简称非头皮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3组患者术前清创后,采用鼓式取皮机胶纸取皮法自大腿前外侧切取厚度为0.30 mm的中厚皮片,移植于烧伤创面上.头皮组以气动取皮刀切取大小为10 cm×5 cm ~ 20 cm×5 cm、厚度为0.12~0.15 mm的条状刃厚头皮移植于中厚皮供皮区;非头皮组以气动取皮刀自中厚皮供皮区旁取条状刃厚皮,皮片大小、厚度及移植方法同头皮组;对照组中厚皮供皮区创面直接贴敷单层凡士林油纱并进行适度加压包扎.观察3组患儿供皮区的愈合时间以及瘢痕增生程度.对计量资料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LSD检验. 结果 头皮组、非头皮组患儿中厚皮供皮区的愈合时间分别为(11.3±2.6)、(12.4±3.7)d,较对照组的(21.6±5.5)d明显缩短(P值均小于0.01);头皮组与非头皮组之间比较,供皮区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皮组、非头皮组供皮区瘢痕评分分别为(3.1±0.4)、(3.8±0.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0±1.0)分(P值均小于0.01);头皮组与非头皮组患儿中厚皮供皮区的瘢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刃厚皮回植烧伤患儿中厚皮供皮区的术式可以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瘢痕增生程度.

    作者:胡日查;陈向军;姚兴伟;高国珍;闫德雄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第2掌背动脉岛状皮瓣同时修复2个手指深度烧伤创面

    目的 探讨第2掌背动脉岛状皮瓣同时修复2个手指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11例多个手指深度烧伤患者.扩创后,根据伤情将示指与中指或中指与环指并指,用第2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未并指的伤指创面及手背供瓣区均移植上臂内侧全厚皮片.术后4周左右分指、修整. 结果 采用第2掌背动脉岛状皮瓣同时修复示、中指并指后创面8例,中、环指并指后创面3例,皮瓣面积5.0 cm ×5.0 cm~6.0 cm×5.0 cm.术后早期大部分皮瓣轻度肿胀、发红,周缘出现小水疱,后逐渐减轻;修复中远指节的5例皮瓣术后l~3d远端色泽发暗明显,有较大水疱形成,拆除部分缝线后,血运恢复正常.术后2周创面愈合.手背供瓣区植皮成活.分指后随访4 ~18个月,手指外形、功能较佳,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正常. 结论 第2掌背动脉岛状皮瓣同时修复2个手指不同部位深度烧伤创面,血供可靠,操作简单,效果较好.

    作者:夏成德;薛继东;李晓亮;狄海萍;张红卫;牛希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15年间16595例烧伤儿童资料分析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相关地区儿童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寻找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解放军第三二二医院、内蒙古自治区医院1996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烧伤儿童病历资料,根据主要致伤原因将病例分为特定因素烧伤组(“锅连炕”构造缺陷导致烫伤,以下称烧伤;简称特因组)和其他原因烧伤对照组(简称对照组).统计2组患儿一般情况、家庭背景、发病周期及病情转归,比较采取“锅连炕”防护措施前后2个时间段(1996-2001年和2002-2010年)流行病学变化趋势.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 (1)一般情况:共纳入16 595例烧伤儿童,其中热液烧伤15 816例占95.3%,非热液烧伤779例占4.7%.特因组患儿5089例占热液烧伤的32.2%,占烧伤住院儿童总数的30.7%;收治比例以解放军第三二二医院多,占该院住院烧伤患儿的34.2% (1803/5267).对照组为11 506例,占烧伤住院儿童总数的69.3%.特因组患儿发病年龄为8个月~5岁,对照组1个月~12岁,2组患儿年龄均以1~3岁居多.特因组男女性别比例为2.1∶1.0,对照组为1.4∶1.0.特因组3590例患儿同时累及多个部位的比例(70.5%,3590/5089),明显高于对照组(54.8%,6311/11 506,x2=361.138,P<0.01).2组患儿烧伤部位发生率排列顺序相同,从高到低依次是上肢、下肢、头面颈、躯干.特因组烧伤程度总体上重于对照组(Z=27.770,P<0.01),院前未处理率[31.2% (1588/5089)]明显高于对照组[24.8%(2857/11 506),x2 =73.010,P<0.01],冷疗处理率[14.7% (747/5089)]明显低于对照组[19.6%(2255/11 506),x2=57.636,P<0.01],伤后6h延迟复苏率[31.5% (1601/5089)]明显高于对照组[7.8%(897/11 506),x2=1545.234,P<0.01].(2)家庭背景及发病周期:特因组患儿家庭背景分别为农村67.3%(3424/5089)、乡镇22.1% (1123/5089)、城市10.7%(542/5089),对照组为农村32.4% (3727/11 506)、乡镇48.4%(5570/11 506)、城市19.2%(2209/11 506).特因组以当年10月至次年3月为发病高峰期占77.8%(3958/5089),对照组每年5-10月份发病居多[58.2% (6697/11 506)].(3)病情转归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特因组患儿治愈率为32.3%(1645/5089),低于对照组的44.7%(5143/11 506,x2=215.615,P<0.01);病死率为1.6%(79/5089),高于对照组的0.4%(46/11 506,x2=62.700,P<0.01).1996-2001年,特因组占热液烧伤患儿的42.5%(2213/5212),对照组占57.5%(2999/5212);采取“锅连炕”防护措施后,2002-2010年,特因组为27.1% (2876/10 604),对照组为72.9% (7728/10 604),两个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 =376.695,P<0.01). 结论 “锅连炕”构造是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小儿烧伤发病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锅与炕之间安装防护栏可以明显降低发病率.特殊致伤因素、院前创面处理不正规、休克延迟复苏,是引起患儿致死率和致残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和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作者:陈向军;闫德雄;高国珍;王公升;姚兴伟;韩德志;王丽;宿庄;邢继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冻伤后复温用恒温水浴箱的研制与应用

    冻伤是指机体因低温侵袭所致的局部或全身性损伤[1].快速复温能够减轻局部冻伤所致的组织损害[2].官浩等[3]通过实验对比证明,37℃复温能够使细胞复苏,有利于冻伤后细胞结构、功能的恢复,对细胞损伤较轻.Rehman和Seguin[4]曾报道每日对冻伤肢体进行温水浸浴,能够促进冻伤肢体恢复正常.

    作者:吴巍巍;金正花;石凯;赵景春;于家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救治成批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留守儿童八例

    留守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出现成批严重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时,其治疗牵涉到烧伤与吸入性损伤救治以及疼痛关爱、心理疏导、康复治疗等诸多方面[1].笔者单位于2009年11月救治了8例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留守儿童[2],效果较佳,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中男1例、女7例,年龄9~14岁.因室内鞭炮爆炸致所有患儿颜面、四肢、躯干均有烧伤,其中面颈部深度为Ⅱ~Ⅲ度.烧伤总面积为16% ~ 98%,其中深Ⅱ度16% ~ 54% TBSA,Ⅲ度12%~98% TBSA,且均伴有吸入性损伤.

    作者:童亚林;蒋晓臣;杨福旺;朱金红;冯小艳;缪洪城;邓建军;辛海明;朱富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浅谈我国儿童烧伤康复

    现代康复是利用物理因子和方法以及功能训练,让患者得到身心康复,减少功能性障碍,让生活及工作能力得以恢复的新兴医学.儿童烧伤康复是现代康复医学在烧伤外科的具体体现和延伸,其着眼点在于使烧伤儿童恢复正常心理及肢体功能,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1].康复是现代儿童烧伤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体现烧伤救治水平、保证烧伤救治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阶段在烧伤医疗康复特别是儿童烧伤康复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临床优势的发挥和发展[2].

    作者:贾赤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烧伤病房增设感染控制专科护士岗位的经验

    感染居烧伤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对患者的威胁自烧伤开始,延续至创面愈合[1-2].烧伤感染基本上属于院内感染[3].如何实现感染管理学科与烧伤医学专科的有机结合,有效预防与控制烧伤感染,是现代烧伤救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4].护理在烧伤感染预防及控制工作中起重要作用,烧伤病房感染控制专科护士(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CNS)的专设和培养,可以进一步提升烧伤护理专业化水平.我科自201 1年1 1月开始增设烧伤病房感染控制CNS,开展相关工作,取得一定效果,本文就其运行经验作一汇报.

    作者:赵琳;华海平;王新刚;韩春茂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生长激素治疗儿童烧伤的研究进展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严重烧伤对其身心都有重大影响,及时纠正和改善这些影响对烧伤患儿的预后及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用于烧伤儿童,可有效改善烧伤后的高分解代谢状态和生长发育落后现象,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GH在治疗儿童烧伤方面的研究作一系统介绍.

    作者:王飞;邱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于重度烧伤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休克期液体复苏在严重烧伤救治中具有关键作用,影响着整体救治的成败[1].当前国内外虽有许多补液指南和补液公式用于指导烧伤患者复苏[1-3],但补液过度或不足的现象仍很常见[4-5],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烧伤休克期补液量的多少一直是复苏的焦点.为了对烧伤后早期液体复苏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结合传统补液公式的基础上,利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和患者的实时监测生理指标调整补液,已成为近年来烧伤复苏研究的新趋势,该方式可明显缩短患者应用呼吸机时间及ICU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病死率.本文就CDSS的概念以及其用于指导临床救治烧伤患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碧华;李永勤;罗奇志;王开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改进额部扩张皮瓣再造鼻翼11例

    用额部扩张皮瓣修复鼻部缺损,供区可直接缝合,避免了皮片移植产生的色素沉着、局部凹陷等问题,被许多学者认为是现今鼻再造的首选方法[1-2].2005年8月-2011年5月,笔者应用改进的额部扩张皮瓣为11例鼻翼缺损患者行鼻翼再造术,达到预期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为18 ~ 58岁,平均38岁;均为单侧鼻翼.包括皮肤、软骨、黏膜的全层缺损,且多在1个鼻亚单位,缺损范围:1.0 cm×1.0 cm~2.0 cm×2.0 cm.致伤原因:烧伤3例,鼻翼基底细胞癌术后2例,车祸及人为因素6例.伤后1个月~3年行鼻翼再造.

    作者:程宏宇;张大维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烧伤瘢痕治疗中支具的应用

    1 烧伤瘢痕康复治疗现状瘢痕防治是现代医学的难题[1-2].瘢痕导致的外形及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回归社会,康复治疗质量是影响烧伤患者终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瘢痕康复治疗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起步晚,专业化程度不高,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不足、衔接差.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中,有关康复概念、康复原则的论述较多,关于康复措施的探讨较少.现有一些康复治疗手段及其细节没有经过充分论证,临床缺乏操作性强、行之有效、效果容易观察的康复手段.烧伤瘢痕患者需要原则性的康复指导,更需要具体可行的康复措施.

    作者:侯春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