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邱林
目的 观察微粒皮与Meek植皮法序贯修复大面积烧伤创面的效果. 方法 总结2007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微粒皮和Meek植皮法序贯治疗4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与2002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微粒皮和小皮片植皮法治疗39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机及效果、住院时间等相关数据.对数据行t检验或x2检验. 结果 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时机和首次自体微粒皮扩展率、植皮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为0.00、0.12,t值为0.15~1.12,P值均大于0.05).观察组第2次自体皮扩展率和植皮面积分别为对照组的2.3倍(t=19.10,P<0.001)和2.1倍(t=13.26,P<0.001),平均手术量减少1.7次(t =6.16,P<0.001),住院时间减少15 d(t =5.86,P<0.001).观察组脓毒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52.2%(24/46)、4.3% (2/46),较对照组的74.4%(29/39)、17.9%(7/39)降低(x2值分别为4.43、4.12,P值均小于0.05). 结论 微粒皮与Meek植皮法序贯修复患者大面积烧伤创面,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有效缩短创面修复时间,减少手术次数和住院时间.
作者:蔡少甫;郑庆亦;郭毅斌;阮兢;陈锦河;郑健生;蔡林碧珍;邹紫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三黄生肤油对兔Ⅲ度烫伤创面的作用. 方法 于9只实验兔背部左右两侧用水蒸气各制作l处Ⅲ度烫伤创面(面积为6 c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兔分为麻油组、三黄生肤油组、莫匹罗星组,每组3只共6处创面,相应行麻油、三黄生肤油、莫匹罗星软膏外敷治疗,0.15 mL/cm2,2~3次/d.伤后1、11、22、45 d观察各组创面大体变化,记录创面愈合时间;伤后5、11、15、22 d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第45天处死各组兔,取部分创面组织HE染色后行组织形态学观察;部分创面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FGF、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LSD-t检验. 结果 (1)伤后l~45 d,三黄生肤油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其他2组.(2)与麻油组[(21.2±3.1)d]相比,三黄生肤油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11.2±2.3)d,t =2.591,P<0.05].(3)伤后5~22 d各组创面愈合率持续升高;三黄生肤油组各时相点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麻油组(t值为3.920~8.605,P值均小于0.05).(4)HE染色结果显示,与麻油组和莫匹罗星组相比,三黄生肤油组创面结构完整,真皮层可见新生致密的毛囊,新生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同时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三黄生肤油组bFGF、TGF-β1及VEGF蛋白表达水平较高. 结论 三黄生肤油可促进创面组织bFGF、TGF-β1及VEGF蛋白表达的上调,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加快创面修复,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贾美美;李玉桑;裴兰洁;刘敏;李小军;唐和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烧伤病房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常规方法从笔者单位烧伤科患者创面、血液、痰液、肺泡灌洗液等标本中分离、鉴定细菌.通过K-B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万古霉素等1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数据采用WHONET 5.5软件统计分析.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40株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果 总共分离出葡萄球菌386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196株,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90株,其中MRSA和甲氧西林耐药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oNS)的年平均分离率分别为73.00%(143株/196株)和74.20%(141株/190株).各年度MRSA、MRCoNS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均为100.00%;未见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PFGE将40株MRSA分为A、B、C3型,其中A型33株,包括A1亚型30株、A2亚型3株;B型6株,包括B1亚型3株、B2亚型3株;C型1株. 结论 2008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单位MRSA和MRCoNS分离率高,耐药严重,呈多药耐药性.PFGE A型为MRSA主要流行株.
作者:魏莲花;邹凤梅;刘刚;邓津菊;薛晓东;周军利;蒋丽媛;司晓强;刘俊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冻伤是指机体因低温侵袭所致的局部或全身性损伤[1].快速复温能够减轻局部冻伤所致的组织损害[2].官浩等[3]通过实验对比证明,37℃复温能够使细胞复苏,有利于冻伤后细胞结构、功能的恢复,对细胞损伤较轻.Rehman和Seguin[4]曾报道每日对冻伤肢体进行温水浸浴,能够促进冻伤肢体恢复正常.
作者:吴巍巍;金正花;石凯;赵景春;于家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应用负压治疗技术修复小儿浅Ⅱ度烫伤创面的效果. 方法 将2009年8月-2012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的307例浅Ⅱ度烫伤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负压治疗组145例、对照组162例.负压治疗组患儿于伤后72 h内进行负压治疗(压力为-16 kPa),伤后第9天结束;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包扎换药方式治疗.对比2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体温变化、创面修复情况及换药次数;对比负压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创面细菌培养情况,记录负压治疗组治疗后1、2、3d每百分之一烫伤面积的引流液量.数据比较行t检验或x2检验. 结果 负压治疗组患儿出现发热的比例为26.9% (39/145),显著低于对照组[63.6% (103/162),x2 =41.419,P<0.01].伤后第9天,负压治疗组138例患儿的创面完全上皮化愈合,7例零星残余创面经碘伏消毒换药后2d愈合.负压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为(9.2±0.6)d,明显短于对照组[(10.1±1.6)d,t=6.895,P<0.01].负压治疗组患儿的换药次数为(2.05±0.22)次,显著少于对照组[(4.82±0.81)次,t=39.878,P<0.01].负压治疗组治疗前,17例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治疗后,7例未愈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负压治疗组引流液量与创面大小成正比,治疗后第1、2、3天每百分之一烫伤面积引流液量分别为(9.8±3.2)、(6.2±2.1)、(4.1±1.6)mL. 结论 负压治疗可显著减少换药次数,通过引流创面渗液减轻感染和炎症反应进而促进创面愈合,是治疗小儿浅Ⅱ度烫伤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申传安;柴家科;庹晓晔;蔡建华;李东杰;张琳;朱华;蔡金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2006年1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3例儿童重度瘢痕挛缩性足下垂畸形,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6、6、14岁.致伤原因:烫伤1例、外伤2例.足部创面愈合后均存在严重瘢痕挛缩.伤情:左足受损1例,患儿患侧肢体短缩,左踝内侧胯关节条索瘢痕致足下垂伴内翻、内收,同时患肢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右足受损1例,患儿小腿后方皮肤及跟腱挛缩致足下垂伴轻度内翻,踝关节未达中立位;双足受损1例,患儿双足下垂伴内翻、内收,踝关节僵直于畸形位似芭蕾舞足,足趾过度背伸,前足完全负重.患儿于伤后2~9年收治入院.
作者:王燕妮;齐鸿燕;张学军;孙琳;王伊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相关地区儿童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寻找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解放军第三二二医院、内蒙古自治区医院1996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烧伤儿童病历资料,根据主要致伤原因将病例分为特定因素烧伤组(“锅连炕”构造缺陷导致烫伤,以下称烧伤;简称特因组)和其他原因烧伤对照组(简称对照组).统计2组患儿一般情况、家庭背景、发病周期及病情转归,比较采取“锅连炕”防护措施前后2个时间段(1996-2001年和2002-2010年)流行病学变化趋势.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 (1)一般情况:共纳入16 595例烧伤儿童,其中热液烧伤15 816例占95.3%,非热液烧伤779例占4.7%.特因组患儿5089例占热液烧伤的32.2%,占烧伤住院儿童总数的30.7%;收治比例以解放军第三二二医院多,占该院住院烧伤患儿的34.2% (1803/5267).对照组为11 506例,占烧伤住院儿童总数的69.3%.特因组患儿发病年龄为8个月~5岁,对照组1个月~12岁,2组患儿年龄均以1~3岁居多.特因组男女性别比例为2.1∶1.0,对照组为1.4∶1.0.特因组3590例患儿同时累及多个部位的比例(70.5%,3590/5089),明显高于对照组(54.8%,6311/11 506,x2=361.138,P<0.01).2组患儿烧伤部位发生率排列顺序相同,从高到低依次是上肢、下肢、头面颈、躯干.特因组烧伤程度总体上重于对照组(Z=27.770,P<0.01),院前未处理率[31.2% (1588/5089)]明显高于对照组[24.8%(2857/11 506),x2 =73.010,P<0.01],冷疗处理率[14.7% (747/5089)]明显低于对照组[19.6%(2255/11 506),x2=57.636,P<0.01],伤后6h延迟复苏率[31.5% (1601/5089)]明显高于对照组[7.8%(897/11 506),x2=1545.234,P<0.01].(2)家庭背景及发病周期:特因组患儿家庭背景分别为农村67.3%(3424/5089)、乡镇22.1% (1123/5089)、城市10.7%(542/5089),对照组为农村32.4% (3727/11 506)、乡镇48.4%(5570/11 506)、城市19.2%(2209/11 506).特因组以当年10月至次年3月为发病高峰期占77.8%(3958/5089),对照组每年5-10月份发病居多[58.2% (6697/11 506)].(3)病情转归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特因组患儿治愈率为32.3%(1645/5089),低于对照组的44.7%(5143/11 506,x2=215.615,P<0.01);病死率为1.6%(79/5089),高于对照组的0.4%(46/11 506,x2=62.700,P<0.01).1996-2001年,特因组占热液烧伤患儿的42.5%(2213/5212),对照组占57.5%(2999/5212);采取“锅连炕”防护措施后,2002-2010年,特因组为27.1% (2876/10 604),对照组为72.9% (7728/10 604),两个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 =376.695,P<0.01). 结论 “锅连炕”构造是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小儿烧伤发病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锅与炕之间安装防护栏可以明显降低发病率.特殊致伤因素、院前创面处理不正规、休克延迟复苏,是引起患儿致死率和致残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和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作者:陈向军;闫德雄;高国珍;王公升;姚兴伟;韩德志;王丽;宿庄;邢继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年龄对烧伤患者LA50的影响. 方法 (1)将笔者单位1958年12月一2004年12月收治的23 073例患者分为25个年龄段,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中的Probit模块通过概率单位回归方法,分别计算各年龄段患者烧伤总面积和Ⅲ度面积LA50.(2)合并LA50相近的年龄段形成4个新的年龄段再分别计算烧伤总面积和Ⅲ度面积LA50及其95%置信区间(CI).(3)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1958年12月1日-1983年12月31日入院)和B组(1984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入院),分别计算2组患者4个新的年龄段烧伤总面积和Ⅲ度面积LA50及其95% CI. 结果 (1)25个年龄段患者烧伤总面积和Ⅲ度面积LA50:小于或等于5岁偏低,5岁以后有所提高,15岁后明显提高,60岁以后又明显下降.(2)合并后4个年龄段患者烧伤总面积和Ⅲ度面积LA50低者,分别为大于60岁(50.90% TBSA)和小于或等于5岁年龄段(35.81% TBSA),高者,为大于15岁且小于或等于60岁年龄段(89.38%、59.22% TBSA).4个年龄段患者烧伤总面积、Ⅲ度面积LA50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烧伤总面积LA50的95% CI从低龄到高龄依次为56.87% ~64.69%、64.46%~74.36%、85.89% ~93.37%、44.55%~60.73% TBSA,Ⅲ度面积LA50的95% C1依次为32.67%~39.69%、40.86%~50.41%、55.27% ~ 63.85%、32.46% ~54.86%TBSA.(3)A组患者烧伤总面积和Ⅲ度面积LA50分别为69.61%、39.79%TBSA,明显低于B组的98.94%、73.23% TBSA.2组内不同年龄段患者LA50差异仍然存在,2组间各年龄段患者LA50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去大于5岁且小于或等于15岁患者烧伤总面积LA50和大于60岁患者Ⅲ度面积LA50外,2组间其余年龄段患者之间烧伤总面积和Ⅲ度面积LA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中小于或等于5岁、大于15岁且小于或等于60岁及大于60岁患者烧伤总面积LA50的95% CI分别为48.38% ~ 56.07%与68.68%~81.35% TBSA、75.91% ~ 84.89%与97.09% ~ 110.45% TBSA、30.08% ~45.08%与60.67% ~ 102.69% TBSA,2组中小于或等于5岁、大于5岁且小于或等于15岁、大于15岁且小于或等于60岁患者Ⅲ度面积LA50的95% CI分别为27.48% ~ 34.69%与42.09%~54.03% TBSA、34.78% ~46.43%与49.62%~69.47% TBSA、43.98%~51.77%与66.43%~77.99%TBSA. 结论 年龄是影响LA50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年龄段LA50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而提高,但年龄对LA50的影响不会因治疗水平的提升而明显改变.
作者:林国安;杨晓东;秦书理;李文军;赵广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留守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出现成批严重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时,其治疗牵涉到烧伤与吸入性损伤救治以及疼痛关爱、心理疏导、康复治疗等诸多方面[1].笔者单位于2009年11月救治了8例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留守儿童[2],效果较佳,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中男1例、女7例,年龄9~14岁.因室内鞭炮爆炸致所有患儿颜面、四肢、躯干均有烧伤,其中面颈部深度为Ⅱ~Ⅲ度.烧伤总面积为16% ~ 98%,其中深Ⅱ度16% ~ 54% TBSA,Ⅲ度12%~98% TBSA,且均伴有吸入性损伤.
作者:童亚林;蒋晓臣;杨福旺;朱金红;冯小艳;缪洪城;邓建军;辛海明;朱富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感染居烧伤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对患者的威胁自烧伤开始,延续至创面愈合[1-2].烧伤感染基本上属于院内感染[3].如何实现感染管理学科与烧伤医学专科的有机结合,有效预防与控制烧伤感染,是现代烧伤救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4].护理在烧伤感染预防及控制工作中起重要作用,烧伤病房感染控制专科护士(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CNS)的专设和培养,可以进一步提升烧伤护理专业化水平.我科自201 1年1 1月开始增设烧伤病房感染控制CNS,开展相关工作,取得一定效果,本文就其运行经验作一汇报.
作者:赵琳;华海平;王新刚;韩春茂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基因传递是指将基因DNA导入目的细胞,并转录翻译成相应蛋白的过程.基因传递载体包括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病毒载体转染效率较高,但存在引起免疫反应、病毒突变和潜在致癌作用等隐患.因此,基因传递载体的研究重心已逐渐向非病毒载体转移.壳聚糖,即聚(1,4)-2-氨基-2-去氧-β-D-葡萄糖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天然阳离子多聚糖,提取自海洋甲壳类生物,是甲壳素脱乙酸化的产物.
作者:孙勇;张帅;彭曦;龚震宇;李晓鲁;袁志强;李颖;张大伟;彭毅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不同体位下局部持续受压对皮肤血流灌注和温度的影响,为压疮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受试者于右侧卧位、仰卧位、半坐卧位3种体位下,持续受压1、2h时常见受压部位的皮肤压强、皮肤血流灌注量和皮温.右侧卧位时选取肩部、臀(髋)部、足跟部,仰卧位时选取肩部、骶尾部、臀(髋)部及足跟部,半坐卧位时选取骶尾部进行测量.对数据行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 不同体位下,体表同一受压部位(足跟部除外)皮肤压强均为仰卧位低(P <0.05或P<0.01).右侧卧位、仰卧位均为足跟部皮肤压强低,分别为(15.6±2.1)、(18.1 ±2.6)mm Hg(1 mm Hg =0.133 kPa),P值均小于0.001.持续受压1、2h时,3种体位下受压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均显著低于该部位皮肤血流灌注量基础值,且受压2h的血流灌注量较受压1h显著下降,P值均小于0.01.3种体位下,持续受压1、2h,各受压部位皮温均显著高于该部位皮温基线水平,P值均小于0.01;受压2h皮温与受压1h相比明显增高,P值均小于0.01. 结论 不同体位下局部皮肤持续受压将引起皮肤血流灌注量显著降低,皮温显著升高.
作者:孙艳;崔飞飞;张龙;代彦丽;姜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上肢烧伤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垫高患肢,目前临床上常借助衣物等增加高度,稳固性差且不规范.笔者单位2006年10月-2012年12月,设计制作了患肢抬高支架并将其应用于约1500例烧伤患者,取得了较好的实用效果.1 患肢抬高支架的制作患肢抬高支架由木板、木条、长杆螺丝、木螺丝等材料构成.选择2块表面光滑,规格为45.0 cm×15.0 cm×0.8 cm的木板分别制成底板和支撑板,用1枚超过15.0 cm的长杆螺丝连接底板与支撑板,以其为轴形成铰链接;分别将4根规格为40.0 cm ×3.0 cm×1.5 cm的木条固定于底板和支撑板两侧,另于2根规格为35.0cm×3.0 cm×1.5 cm木条内侧制作3~5个凹槽作为支撑,其一端以活动连接形式固定于底板一侧,位置距铰链接轴35.0 cm,在支撑板两侧分别固定1枚螺丝,形成挡杆,位置距铰链接轴35.0 cm,使其可以嵌入凹槽;双侧支撑杆、底板与支撑板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根据支撑板嵌于支撑杆中凹槽的位置,可将患肢抬高支架分为1~5档.
作者:朱婕;张博;宋振涛;胥学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第2掌背动脉岛状皮瓣同时修复2个手指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11例多个手指深度烧伤患者.扩创后,根据伤情将示指与中指或中指与环指并指,用第2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未并指的伤指创面及手背供瓣区均移植上臂内侧全厚皮片.术后4周左右分指、修整. 结果 采用第2掌背动脉岛状皮瓣同时修复示、中指并指后创面8例,中、环指并指后创面3例,皮瓣面积5.0 cm ×5.0 cm~6.0 cm×5.0 cm.术后早期大部分皮瓣轻度肿胀、发红,周缘出现小水疱,后逐渐减轻;修复中远指节的5例皮瓣术后l~3d远端色泽发暗明显,有较大水疱形成,拆除部分缝线后,血运恢复正常.术后2周创面愈合.手背供瓣区植皮成活.分指后随访4 ~18个月,手指外形、功能较佳,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正常. 结论 第2掌背动脉岛状皮瓣同时修复2个手指不同部位深度烧伤创面,血供可靠,操作简单,效果较好.
作者:夏成德;薛继东;李晓亮;狄海萍;张红卫;牛希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全面了解我军官兵面临突发烧伤状况时应急处理常识的掌握程度并予以提高.方法 全军范围内抽样2200名军人,包含海军、陆军、空军3个兵种,参考美国、英国红十字会网站普通民众测试题及国内外文献资料烧伤急救处理常识测试题,以填写调查表的形式对他们掌握的程度进行考核.通过多媒体教学、急救专家现场演示等半年学习干预后,从上述2200名军人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600名军人同前进行烧伤急救常识考核.比较学习干预前后2个样本军人的考核成绩,并分析影响因素.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学习干预前,收到有效调查表2118份;学习干预后,收到有效调查表589份.学习干预前后,参与调查的2个样本军人在年龄、军龄、文化程度、人员类别、兵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60、0.716,x 2值为0.014 ~0.047,P值均大于0.05).学习干预前兵种对考核成绩有影响,其中海军考核成绩高于陆军与空军.学习干预前2118名军人的烧伤急救处理常识得分为(54±7)分,明显低于学习干预后589名军人的得分[(72±12)分,t=43.400,P<0.01]. 结论 我军官兵具备的烧伤急救常识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应注重推广普及,努力提高部队军人处理烧伤应急事件的能力.
作者:赵京生;肖雪青;袁跃彬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应用足背中间皮神经外侧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儿童第4或5足趾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8月,笔者单位共收治第4或5足趾软组织缺损男性患儿6例,其中电击伤4例、热压伤2例,创面面积为1.0 cm ×0.8 cm~3.2 cm ×2.0 cm,Ⅲ~Ⅳ度.清创后均采用足背中间皮神经外侧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3.0 cm×1.0 cm~4.0 cm ×3.0 cm,供瓣区均植皮封闭. 结果 术后4例皮瓣及移植皮片完全成活;2例皮瓣边缘成活欠佳,出现表皮分离,经换药愈合.随访2~6个月,皮瓣外形、质地良好,患儿均能正常行走. 结论 足背中间皮神经外侧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为修复儿童第4或5足趾创面提供了一种选择.
作者:程勇;周海洋;欧才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徐州地区烧伤住院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为该地区的儿童烧伤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整理解放军第九十七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702例烧伤住院患者中,12岁及其以下1442例烧伤患儿的相关病历资料,统计所有患儿地区分布、致伤月份及具体情景、创面面积及深度.将患儿按3个年龄段分类:小于或等于4岁、大于4岁且小于或等于7岁、大于7岁且小于或等于12岁,统计其性别、致伤地点及原因.对3个年龄段患儿致伤地点及原因行x2检验. 结果 3年来烧伤患儿占同期烧伤住院患者总数的年平均百分比为53.4%(481/901),其中铜山区和睢宁县患儿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4.0% (346/1442)和20.5%(296/1442).4-8月烧伤发生率较高且在5月达到峰值(12.0%,173/1442);大部分烧烫伤发生在晚饭前后(30.3%,437/1442)、午饭前后(28.2%,406/1442)及洗澡时(16.0%,230/1442).患儿烧伤总面积为0.5% ~90.0%[(ll±9)%]TBSA,深度为浅Ⅱ~Ⅲ度,以轻、中度烧伤为主.患儿男女比例为1.81∶1.00,小于或等于4岁患儿居多(86.2%,1243/1442).大多数烧伤均发生在家中(88.5%,1276/1442),3个年龄段比较,致伤区域的构成存在明显差异(x2值分别为73.813、102.570,P值均小于0.001).常见的致伤原因为热液烫伤(87.1%,1256/1442),不同年龄段致伤原因构成差异明显(小于或等于4岁与大于4岁且小于或等于7岁、大于7岁且小于或等于12岁比较,大于4岁且小于或等于7岁与大于7岁且小于或等于12岁比较,x2值分别为58.861、213.745、28.099,P值均小于0.001). 结论 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患儿在同期烧伤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铜山区和睢宁县患儿多,以幼儿期男童为主,发病时间较集中,多为家中热液烫伤.大部分患儿具有创面面积较小、深度较浅等临床特点.
作者:吴杭庆;王良喜;孙曙光;王静;毛学飞;邓向东;潘晓峰;张方;孙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现代康复是利用物理因子和方法以及功能训练,让患者得到身心康复,减少功能性障碍,让生活及工作能力得以恢复的新兴医学.儿童烧伤康复是现代康复医学在烧伤外科的具体体现和延伸,其着眼点在于使烧伤儿童恢复正常心理及肢体功能,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1].康复是现代儿童烧伤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体现烧伤救治水平、保证烧伤救治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阶段在烧伤医疗康复特别是儿童烧伤康复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临床优势的发挥和发展[2].
作者:贾赤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患者男,72岁,因双下肢截瘫1年,右股骨大转子处皮肤溃烂6个月后转入我院.在外院曾行清创缝合术,术后患者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右股骨大转子处创面感染裂开,表面有较多脓液及坏死组织,溃疡面积约22 cm×15 cm,深达髋关节,创周红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109/L、红细胞计数3×1012/L、血小板计数120×109/L、Hb 80 g/L.肝功能:总蛋白60 g/L、白蛋白30 g/L.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检出奇异变形杆菌.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心电图及胸正侧位X线片均未见异常.诊断:右股骨大转子压疮伴感染.
作者:包国宏;黄朝帅;朱小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休克期液体复苏在严重烧伤救治中具有关键作用,影响着整体救治的成败[1].当前国内外虽有许多补液指南和补液公式用于指导烧伤患者复苏[1-3],但补液过度或不足的现象仍很常见[4-5],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烧伤休克期补液量的多少一直是复苏的焦点.为了对烧伤后早期液体复苏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结合传统补液公式的基础上,利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和患者的实时监测生理指标调整补液,已成为近年来烧伤复苏研究的新趋势,该方式可明显缩短患者应用呼吸机时间及ICU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病死率.本文就CDSS的概念以及其用于指导临床救治烧伤患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碧华;李永勤;罗奇志;王开发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