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奈哌齐联用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伴发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分析

李晓宁;张晨红

关键词:多奈哌齐, 奥氮平, 脑血管病, 精神行为症状
摘要:目的 探讨多奈哌齐联用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伴发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7年2月选择在咸阳市核工业二一五医院诊治的脑血管病伴发精神行为症状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按照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奥氮平10 m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多奈哌齐5 mg,均治疗观察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认知功能状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0%(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反应时是(487.24±30.23)s,对照组的是(545.30±31.49)s;治疗后观察组的正确数是(285.30±11.44)个,对照组的是(251.44±13.09)个;治疗后观察组的漏划数是(18.49±6.46)个,对照组的是(38.28±4.56)个;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的MMSE评分显著提高(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的MMSE评分相比,观察组的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1.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6%,两组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微,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多奈哌齐联用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伴发精神行为症状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神经心理学状况,安全性比较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朱砂及含朱砂制剂的肝肾毒性研究

    目的 探讨朱砂、含朱砂制剂(柏子养心片)及甲基汞对大鼠的体内外毒性,为其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①对比甲基汞、朱砂及柏子养心片体外对人肝HL-7702细胞和人肾近曲小管上皮HK2细胞的毒性,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②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朱砂组0.1 g/kg,柏子养心片0.2、0.4、0.8 g/kg组,甲基汞组0.001 g/kg,每天ig 1次,连续给药90 d后,取血及肝、肾组织;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CREA)、尿素氮(BUN)水平,测汞仪固体直接进样法检测肝、肾组织中汞蓄积量,并对大鼠肝脏和肾脏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体外试验表明,朱砂、柏子养心片及甲基汞对HL-7702细胞的IC50分别为7.852、6.035、0.009 5g/L;对HK2细胞的IC50分别为6.297、4.484、0.008 9 g/L.亚慢性毒性试验表明,甲基汞组大鼠肝、肾组织中汞蓄积量及血清中ALT、AST、CREA、BUN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朱砂及柏子养心片(高、中、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甲基汞组大鼠肝脏呈现肝细胞变性,肾脏可见明显肾小管损伤,而朱砂及柏子养心片(高、中、低剂量)组与对照比较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朱砂及柏子养心片的体内外毒性均显著低于甲基汞,在目前药典规定的临床用量下使用安全性较好.

    作者:闫美玲;陈萍;蒋秋桃;李洁;何晓艳;刘亮;王蓉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马兜铃酸发明专利技术给中药毒性成分研究开发的启示

    中药毒性成分是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选择马兜铃酸作为中药毒性成分代表,检索了含马兜铃酸发明专利申请文献,对上述专利技术现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中药毒性成分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达到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目的,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杨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Ames波动试验和GADD45a-GFP GreenScreen两种快速筛选方法评价大黄素和芫花素的遗传毒性

    目的 使用Ames波动试验和GADD45a-GFP GreenScreen两种快速筛选方法,对有毒中药芫花和了哥王的主要单体成分大黄素和芫花素的遗传毒性进行评价.方法 (1) Ames波动试验:在非代谢活化(-S9)和代谢活化(+S9)条件下使用鼠伤寒沙门菌TA100开展基于96孔液态培养法的细菌回复性突变试验,大黄素和芫花素(终质量浓度范围均为0.1~10 μg/mL)与菌液充分混合后在37℃下培养72 h.(2) GADD45a GreenScreen高通量筛选试验:在非代谢活化(-S9)和代谢活化条件下(+S9)将表达GADD45a基因的TK细胞(GenM-T01和GenM-C01)与大黄素(0.13~32.0μg/mL)和芫花素(0.07~16.0 μg/mL)分别作用48 h(-S9)和3 h(+S9),之后通过酶标仪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荧光强度.结果 有无代谢活化条件下,10 μg/mL大黄素均可诱导TA100的回复性突变率显著性升高(P<0.05、P<0.001);代谢活化条件下,10 μg/mL芫花素可诱导TA100的回复性突变率显著性升高(P<0.001),16.0 μg/mL芫花素诱导TK6细胞表达的GADD45a-EGFP荧光强度也超过了遗传毒性阈值(1.3倍).结论 当前研究提示大黄素和芫花素为可疑遗传毒性,需要开展深入研究明确其遗传毒性及机制.Ames波动试验和GADD45a GreenScreen是良好的高通量筛选备选试验,可极大优化浩繁的药物的毒性筛选工作,尤其适宜诸如中药等成分和配伍复杂的药物.

    作者:文海若;宋捷;刘倩;王亚楠;耿兴超;李波;王雪;胡燕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艾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产品开发研究进展

    艾叶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多糖、鞣酸、萜类及微量元素等多种化学成分.其药理作用较为广泛,包括抗菌、抗病毒、抗氧化、保肝利胆、止血及抗凝血、抗过敏、免疫调节、抗癌等.目前其应用集药品、食品、保健品等于一体,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艾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产品的开发研究进展做一概述,为更合理有效地利用艾叶药材、开发艾叶产品提供参考.

    作者:曹玲;于丹;崔磊;都晓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非模型依赖多变量置信区间法用于药品体外溶出评价的探讨

    目的 在口服固体制剂仿制药体外溶出相似性评价研究中,针对批内溶出量相对标准偏差(RSD)较大、无法满足相似因子(f2)法适用条件的情况,验证非模型依赖多变量置信区间法在溶出曲线相似性评价中的使用区别.方法 参考FDA和CFDA发布的《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使用两种不同的非模型依赖多变量置信区间法,即Bootstrap统计验证方法(BS)和Mahalanobis distance多变量分析法(MD)对模拟的参比制剂与仿制制剂溶出数据相似性进行评价.结果 利用BS法得出仿制批与参比批的f2预期值(f2*)=59.965,大于50.MD法得到参比批次间多变量统计矩大值是1.559 4,并将其确定为相似性限度,仿制批与参比批多变量置信区间90%上限为2.656 7,大于相似限度.结论 采用BS法评价体外溶出具备相似性,而采用MD评价方法则不具备相似性.因此,对于同一组数据,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作者:刘畅;周学海;缪子敬;李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的标准化与背景数据采集

    染色体畸变试验作为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上市前常规开展的毒理学试验项目,是检测化学物质对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影响的基本方法.确立标准化试验方法并积累一定的背景数据,是试验系统和数据真实可靠性的有力保障,可为科研人员和审评专家的数据分析提供有力依据.首先就影响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的因素进行简要综述,继而通过回顾国内外2012-2017年期间发表的47篇有关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的研究来讨论如何规范化试验条件,并以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2002-2017年汇总的背景数据为例阐释建立历史背景数据的要点.总之,严格参考OECD指导原则开展规范化的染色体畸变试验并通过长期积累建立一套对照受试物的背景数据是临床前遗传毒性研究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更好地对药物等受试物的潜在致染色体损伤作用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判断.

    作者:文海若;王亚楠;宋捷;王欣;耿兴超;王雪;李波;胡燕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枸橼酸抗凝剂用于血液净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常面临管路凝血、出血风险等问题,正确选择抗凝剂是持续有效进行血液净化的关键.枸橼酸在体外循环管路中通过与钙离子螯合起到体外抗凝作用,其在体内迅速被氧化代谢而减少出血风险的发生.结合枸橼酸抗凝机制,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枸橼酸抗凝剂在高危出血患者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血液透析、血浆置换、以及在肝功能损害等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并分析了其在抗凝治疗过程中的限制点及风险,为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覃英镨;刘焕皓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苯并噻唑啉-2-酮-甲酰胺类化合物Y-QA31对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多巴胺D3受体拮抗剂苯并噻唑啉-2-酮-甲酰胺类化合物Y-QA31对甲基苯丙胺(METH)诱导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CPP)效应的影响.方法 通过CPP实验,以METH为阳性药,观察Y-QA31(12.5、25、50 mg/kg,ip)自身致CPP潜力;通过CPP实验建立大鼠METH精神依赖模型,观察Y-QA31(6.25、12.5、25、50 mg/kg,ip)预处理是否干预模型的形成、表达、复吸.结果 0.5 mg/kg METH可诱导大鼠产生明显的CPP;Y-QA31自身不能诱导大鼠形成CPP;伴随给予Y-QA31不能阻止METH诱导大鼠CPP的形成;表达期单次给予Y-QA31能剂量依赖性降低METH诱导的大鼠CPP的表达;Y-QA31可抑制METH诱导大鼠CPP的复吸.结论 Y-QA31能抑制METH的奖赏效应,在成瘾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王琦;吴纯启;吴宁;王晓菲;王全军;张有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还贝止咳方对肺炎链球菌致大鼠肺热的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还贝止咳方对肺炎链球菌致肺热模型大鼠的胸腺、脾脏指数,炎性细胞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SD幼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头孢呋辛酯片组、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组及还贝止咳方的低、中、高剂量组,采用鼻腔滴入肺炎链球菌的方法建立大鼠肺热模型,造模前后监测大鼠体温,评价大鼠肺热模型;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全血分析仪检测大鼠全血中的炎性细胞;采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大鼠肺灌洗液(BALF)中的白细胞介素(IL-4、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α)、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完整剥离大鼠脾脏和胸腺,检测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温明显升高(P<0.01),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还贝止咳方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体温均显著降低(P<0.05、0.01),全血中的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目、Th/Ts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0.01),CD3+CD4+、CD3+CD8+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5、0.01):BALF中的IL-10、IL-1β、IL-6、IL-4、TNF-αt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且对IL-1β及TNF-α的下调作用优于阳性对照药;脾脏指数明显升高(P<0.05、0.01).结论 还贝止咳方对细菌性大鼠肺炎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大鼠的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反应发挥作用.

    作者:李媛;张雯霞;刘聪;王玉娥;杨伟晗;苗雨露;赵怀舟;康永;倪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超滤法结合UPLC测定抗601合剂中黄芩苷、绿原酸在不同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

    目的 超滤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同时检测抗601合剂中2种指标性成分——黄芩苷、绿原酸体外血浆蛋白结合率.方法 建立UPLC法同时测定牛血清白蛋白(BSA)、大鼠空白血浆和正常人空白血浆超滤液中的黄芩苷、绿原酸含量,进行专属性、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超滤膜回收率等方法学考察;配制黄芩苷质量浓度分别为28.2、141.0、282.0 mg/L,绿原酸质量浓度为6.40、32.0、64.0 mg/L的抗601合剂溶液,分别与BSA溶液、大鼠空白血浆、人空白血浆混匀后,置于37℃水浴温育4h,于超滤离心管中10 000 r/min离心20 min,取超滤液10 μL注入UPLC分析测定,计算超滤液中黄芩苷和绿原酸浓度及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 建立的UPLC法专属性、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超滤膜回收率均良好,能够满足定量分析测试要求;黄芩苷与BSA、大鼠空白血浆和正常人空白血浆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73.70±1.65)%、(82.72±1.64)%、(87.33±1.84)%,绿原酸与3种血浆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66.78±1.91)%、(74.18±2.01)%、(78.54±2.97)%,无浓度相关性,两成分与BSA溶液蛋白结合率显著低于与大鼠空白血浆、人空白血浆结合率(P<0.05).结论 抗601合剂中的黄芩苷、绿原酸与不同种属血浆均有较高的蛋白结合率,在考察范围内无浓度相关性,归类于中速处置类药物,体内消除情况与其血浆蛋白结合率可能密切相关.

    作者:王绚;许静;张永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抗滤泡性淋巴瘤的新药Copanlisib

    滤泡性淋巴瘤是常见的恶性血液病,有较高的发病率,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的失调相关.Copanlisib是拜耳公司研制的抗滤泡性淋巴瘤的孤儿药,也是全球首个泛I类磷脂酰肌醇-3-激酶高效选择性抑制剂,对复发性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成人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临床试验充分证实,于2017年9月获得美国FDA的批准在临床使用.概述了Copanlisib的药效学、药动学、临床试验和安全性等研究情况.

    作者:张恩景;邓体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大黄素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线粒体凋亡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大黄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线粒体凋亡的影响.方法 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与5、10、20、40、60、80、1 00 μmol/L的大黄素作用24、48 h,MTS法检测细胞增殖;40、80、160 μmol/L大黄素作用HepG2细胞24 h,AO/EB双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Annexin V/PI染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 3活性:ATP试剂盒检测细胞ATP含量,不同荧光探针加载后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黄素对HepG2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Ca2+浓度、线粒体膜电位(MMP)变化的影响.结果 大黄素抑制HepG2细胞生长,且呈时间、浓度相关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77.42±1.25) μmol/L;随着大黄素浓度升高,AO/EB双染观察到细胞核浓缩、碎裂、凋亡小体等凋亡形态;与对照组比较,大黄素40、80、160 μmol/L作用于HepG2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caspase 3活性显著增强,ROS水平、Ca2+浓度明显增加(P<0.05、0.01、0.001),80、160 μmol/L组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ATP含量显著下降(P<0.05、0.01、0.001).结论 大黄素造成HepG2细胞内ROS堆积,ATP合成功能障碍,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进而诱导线粒体通透转运孔开放,导致钙离子和细胞色素C外流,活化caspase蛋白家族,导致细胞凋亡.

    作者:熊思敏;张金晓;康玮;王磊;荆宝琴;张宗鹏;吕雄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松龄血脉康胶囊与氯沙坦钾片对照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 以氯沙坦钾片为对照评价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共随机入组原发性高血压(1级)受试者276例,分成试验组(137例)和对照组(139例),试验组用药:松龄血脉康胶囊+氯沙坦钾片安慰剂;对照组用药:氯沙坦钾片+松龄血脉康胶囊安慰剂,疗程8周.比较坐位收缩压(SeSBP)、舒张压(SeDBP)、血压达标率、中医证候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试验组、对照组坐位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患者收缩压下降均值分别为:(10.80±9.41)、(10.01±9.70) mmHg(1 mmHg=0.133 kPa),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舒张压下降均值分别为:(8.36±7.71)、(8.39±8.41) 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压达标率分别为54.01%、51.8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中医证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级)可有效降压、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提高患者血压达标率,安全性好,且疗效与氯沙坦钾片相当.

    作者:王东华;马吉祥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云树果实醋酸乙酯提取物对H22荷瘤小鼠抑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云树果实醋酸乙酯提取物(EGCF)对H22实体移植瘤的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皮下接种H22瘤株建立小鼠H22实体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环磷酰胺(20 mg/kg,阳性对照,ip给药)组和EGCF高、中、低剂量(400、200、100 mg/kg,ig给药)组,连续给药10d,另设一对照组.检测小鼠体质量变化、抑瘤率及脾脏指数,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p-STAT3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EGCF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的肿瘤质量均显著降低(P<0.01、0.001),脾脏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高、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各剂量组TNF-α含量显著增加(P<0.05、0.01);各剂量组瘤组织均出现较多红染、碎片状的干酪样坏死区域,且伴有大量空泡形成;各剂量组均显著减少肿瘤组织VEGF表达,高剂量组显著抑制STAT3磷酸化(P<0.05、0.01).结论 EGCF能够抑制H22实体移植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阻断STAT3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金山;符元泽;徐晓诗;谭雪;杨光忠;陈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多奈哌齐联用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伴发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多奈哌齐联用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伴发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7年2月选择在咸阳市核工业二一五医院诊治的脑血管病伴发精神行为症状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按照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奥氮平10 m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多奈哌齐5 mg,均治疗观察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认知功能状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0%(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反应时是(487.24±30.23)s,对照组的是(545.30±31.49)s;治疗后观察组的正确数是(285.30±11.44)个,对照组的是(251.44±13.09)个;治疗后观察组的漏划数是(18.49±6.46)个,对照组的是(38.28±4.56)个;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的MMSE评分显著提高(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的MMSE评分相比,观察组的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1.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6%,两组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微,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多奈哌齐联用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病伴发精神行为症状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神经心理学状况,安全性比较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晓宁;张晨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7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1例),2组均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min步行距离(6MWD)、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LVPWd、LVEDd、LVEF、6MWD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hsCRP、IL-6、TNF-α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降低炎症反应.

    作者:左红;魏亚静;侯文兵;石晓辉;孙小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谷氨酰胺联合乌司他丁治疗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分析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7年6月中山市博爱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乌司他丁40万U/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谷氨酰胺0.4g/(kg·d),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PACHE Ⅱ评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1β及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 (IgM)浓度的变化,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血清TNF-α、IL-6、IL-1β及IgG、IgA、IgM浓度间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观察组APACHE Ⅱ评分为(14.2±3.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3±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1β浓度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IgG、IgA、IgM浓度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6%)与对照组(5.13%)无差异.结论 谷氨酰胺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脓毒症疗效好,能抑制炎症反应并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应用于推广.

    作者:罗正超;谭家余;吴志雄;林仰东;肖东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文冠果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症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我国运用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历史悠久,文冠果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其对改善学习记忆和防治阿尔茨海默症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对防治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文冠果抗阿尔茨海默症的有效成分及文冠果抗阿尔茨海默症生物活性和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文冠果抗阿尔茨海默症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张雅欣;路肖;肖碧灵;尹美玲;顾梦影;钟荣洲;尚永金;王克;李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胆红素代谢酶UGT1A1介导的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UGT1A1)是哺乳动物体内分布的一种重要的Ⅱ相代谢酶,其不仅介导了大量临床药物、毒物的代谢清除,还是机体参与内源性毒性物质胆红素代谢清除的唯一代谢酶.药物或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对UGT1A1的强烈抑制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如药物/草药-药物相互作用、高胆红素血症、肝功能异常及神经毒性等.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草药提取物及其化学成分可通过强效抑制UGT1A1引发药物-草药相互作用等不良反应.结合药物代谢及药物毒理学相关领域的新近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UGT1A1抑制剂筛选与评价常用方法,以及中草药化学成分对UGT1A1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上述信息对于临床安全合理的使用中草药,尤其是在中西药联用或中药方剂使用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因UGT1A1抑制引发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刘新豫;吕侠;吴敬敬;唐辉;葛广波;杨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自噬在丙泊酚麻醉致老年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丙泊酚麻醉对老年大鼠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自噬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将老年大鼠72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丙泊酚组、雷帕霉素组、丙泊酚+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组及丙泊酚+雷帕霉素组于麻醉前5dip雷帕霉素10mg/kg,每天1次,麻醉当日为麻醉前1h注射,共6d.丙泊酚组及丙泊酚+雷帕霉素组以20 mg/kg丙泊酚诱导麻醉,并以54 mg/kg/h维持4h.采用Morris水迷宫评测大鼠学习与记忆功能;Western Blotting技术及免疫荧光观察麻醉后24 h、6d海马区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组第1~3天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0.01),目标象限探索时间明显缩短,穿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麻醉后24 h、6d海马区自噬相关蛋白LC3B、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62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丙泊酚组比较,丙泊酚+雷帕霉素组第1~3天逃避潜伏期缩短,目标象限探索时间显著延长,穿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麻醉后24 h、6d海马区自噬相关蛋白LC3B、Beclin-1表达明显增多,p62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丙泊酚连续麻醉4h可导致老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区自噬有关.

    作者:杨宁;李伦旭;刘涛涛;韩登阳;李正迁;倪诚;徐懋;郭向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

主管:天津市科技厅

主办:天津药物研究院 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