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莺华;陈丽群;周琴慧
1 辅助气道建立与通气心肺复苏期间的通气目的在于保持足够的氧合,并使二氧化碳得以充分排出体外.在心室颤动导致的心脏骤停初的数分钟内,胸外按压相对人工呼吸更为重要.因此,在抢救室颤所造成的心脏骤停的初几分钟内,单人复苏者应减少因人工通气而造成的胸外按压的中断.高级生命支持者在尝试置入辅助气道或者检查心脏节律时,也必须谨慎以减少对胸外按压的中断.
作者:宋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0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收住院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有15例在初诊或入院时被误诊,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范元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邻近的肠系膜进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1].肠套叠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约占95%,继发性肠套叠多数发生在较大的儿童,约占5%.
作者:符俊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巨大卵巢肿瘤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和适应症.方法 通过对15例巨大卵巢肿瘤患者的腹腔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并发症、术中中转开腹及术后复发等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除1例经术中活检诊断为晚期卵巢癌行中转开腹手术外,其余均顺利经腹腔镜完成,术中出血不多,无1例出现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诊3-12个月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 腹腔镜是治疗巨大良性卵巢肿瘤(包括畸胎瘤)的安全、有效术式.
作者:严书平;邢秀月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ICU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特征.方法 收集从2005年12月至2006年11月我院ICU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319株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实验.采用WHONET-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562份痰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19株,阳性率56.8%.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68%),革兰氏阳性球菌占22.6%,真菌占9.4%.以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21%),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4.4%),肺炎克雷伯氏菌(11.3%)不动杆菌属(9.4%)和真菌(9.4%)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为63.2%和41.2%.结论 革兰氏阴性杆菌为ICU病房患者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特征,并有上升趋势.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是防止抗菌素滥用,控制院内感染病原菌传播的关键.
作者:黄玉环;李南洋;冼翠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儿童意外损伤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制定儿童损伤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我院内科、外科、耳鼻喉科及眼科等收住小儿意外损伤病例的损伤类型、年龄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意外损伤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分类.结果 在1376例小儿意外损伤中,主要损伤类型为外伤(72.67%),好发季节为夏季(35.6%),好发场所为运动娱乐场所(21.8%)、家中(15.3%),0-3岁为多发病年龄,其中气道异物和烫伤受年龄影响明显,该类型损伤分别有88.29%和78.5%发生在0-3岁.结论 意外损伤严重威胁小儿健康与生命,它的发生受环境、季节、年龄等因素影响,不同损伤类型有各自的特点.加强安全意识,采取相应措施,多数意外损伤可以预防.
作者:杨卫国;付桂兵;王国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规范应用四手操作技术,满足医疗市场的需求.方法 选择需要进行龈下刮治的牙周病人,医生和牙医助理共同参与治疗的全过程:规范传递器械、物品,同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结果 开展四手操作技术,病人感到舒适,减轻了医生体力和精神上的疲劳,椅旁时间缩短,提高了工作效率.结论 四手操作技术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王彬娉;陆丽英;毛小泉;王雅雯;徐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性,29岁,民工,2006年8月13日14时许因室外高温重体力劳动时突发昏迷约1小时被送入我院急诊.当时查体:患者昏迷伴痉挛抽搐,体温41℃,血压80/50 mmHg,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及瘀斑,双瞳孔等大等圆(2mm),对光反射迟钝.两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音正常,心律齐,心率170次/分.腹软,肠鸣音活跃,四肢肌力0级,大小便失禁.心电图示室上速,脑CT检查未见异常,化验:血常规WBC4.6×109/L,血小板141×109/L,CO2CP13.2mmol/L,BUN7.6mmol/L钾,钠,氯均低于正常.
作者:杨书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测定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P-选择素(P-selectin)动态变化,探讨它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5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中P-选择素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颅脑外伤后6小时血浆中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于外伤后24小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回落,在外伤后7天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P-选择素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测定其含量变化,对于伤情判定、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金延成;孙奡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深部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78例颅内占位病变择期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二组,RP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2ug/kg诱导,0.2ug·kg-1·min-1维持),FP组静脉注射芬太尼(3ug/kg诱导,0.03ug·kg-1·min-1维持),复合异丙酚,且根据血压及手术情况调整异丙酚用量.记录麻醉期间血压、心率变化,异丙酚用量,拨管时间.结果 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均能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两组病人麻醉诱导后,血压均显著降低(P<0.01),心率显著减慢(P<0.01),且RP组较FP组明显(P<0.05),其他时段血压、心率均维持平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组异丙酚用量少于FP组(P<0.05),拨管时间明显短于EP组(P<0.01).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时间短,麻醉维持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清醒较快而完全,更适于颅内显微手术.
作者:林赛娟;田国刚;唐群新;吴爱珍;黄玉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两种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屏气HASTE厚层采集法与呼吸导航TSE三维薄层采集法的优劣.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患者常规扫描图像及MRCP图像,对两种MRCP序列的图像质量、显示胰胆管的解剖结构及病变的能力进行比较.结果 59例中有52例确诊为胰胆系病变,7例为正常,两种序列获得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z=-0.388,p=0.698),对胆系各解剖结构显示无明显差别(p>0.05).HASTE图像对病变显示优于3DTSEMIP(z=-1.999,p=0.046);3DMIP结合原始图像对病变显示优于HASTE图像(z=-3.787,p=0.000).结论 呼吸导航TSE三维薄层采集序列可作为MRCP检查的首选序列.
作者:张丽香;徐坚民;龚静山;朱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羟丁酸钠和丙泊酚应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补术中的优缺点.方法 将要幼儿唇腭裂120例,随机分成两组,Ⅰ组咪唑0.2mg/kg,羟丁酸钠80-100 mg/kg,芬太尼3ug/kg,琥珀胆碱2mg/kg或仙林0.1mg/kg,经口或鼻气管插管,人工控制呼吸,切皮前静注芬太尼2ug/kg,术中必要时追加芬太尼每次1-2 ug/kg,Ⅱ组:仅用丙泊酚2mg/kg代替羟丁酸钠80-100 mg/kg.术中必要时追加丙泊酚每次1-2 mg/kg,对比分析两组麻醉诱导引起的循环变化,气管插管条件,术后并发症,术中肢体动情况及吞咽动作,拔管时间.结果 插管条件Ⅰ组优于Ⅱ组;术后导管拔除时间,Ⅰ组40±10 min,Ⅱ组10±3 min(P<0.01).拔管后Ⅰ组SPO298%,Ⅱ组出现喉痉挛8例,喉水肿3倒.HR:两组诱导后较诱导前均减慢(P<0.01).收缩压:Ⅰ组诱导后较诱导前升高(P<0.05),Ⅱ组20%婴幼儿诱导后较诱导前下降25%.术中挣动情况:Ⅰ组麻醉减浅时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无吞咽反射.Ⅱ组表现为肢体挣动,吞咽反射活跃.结论 羟丁酸钠用于婴幼儿全凭静脉麻醉优于丙泊酚,但清醒慢于丙泊酚.
作者:孔晓光;周易;甘玉芬;缪冬梅;余朗;卢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院于1999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并腹水病人,其中的难治性腹水11例,实行大量腹穿加等渗盐水扩溶治疗,现将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蔡雄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急诊早期输注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在治疗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创伤及宫外孕破裂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确诊休克后早期输注血小板10μ、冷沉淀8μ,其余治疗同对照组.检测入院时及治疗5小时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结合蛋白(Fn)、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入院时各项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5小时后PT、APTT显著缩短(P<0.01),而Fn、PLt显著增加(P<0.01).结论 在创伤及宫外孕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中,早期联合应用血小板和冷沉淀效果显著.
作者:张家龙;王伋;戴良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病人无动性缄默症(AM)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16例颅脑损伤后AM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6例病人经治疗15例恢复正常语言能力,1例呈木僵状态.结论 颅脑外伤后缄默症是一不常见但预后较好的暂时并发症,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及积极治疗颅内感染、脑积水并配合高压氧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吴欣洪;罗富华;饶卫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疑为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了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范围为腹主动脉肾动脉开口水平至踝关节水平,层厚2.5mm,螺距1.375:1,重建层厚1.25mm.对比剂剂量100ml~130ml,注射速率3.0ml/s-3.5ml/s.扫描后在Workstation4.2工作站上对全部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进行下肢动脉成像,重建方式采用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结果 所有病例动脉血管重建像均显示良好,MSCTA发现37例患者共114个动脉节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1例下肢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真实再现下肢动脉的解剖与形态,对临床评估下肢动脉狭窄与闭塞的范围与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岩;季立平;石士奎;杨运俊;孙景秋;丁强;徐家利;任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在人们生活中有一部分人经常会感到全身乏力、头昏、头痛、胸闷、气短等现象,但到医院多次检查并无明显器质性改变,对此医生往往会用亚健康状态来解释.这种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表现,它多见于45岁以上的人群.经研究认为这种状态的产生与微循环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作者:范海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或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是脑干梗死常见的一种类型.老年人多由血栓形成引起,而中青年人多为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引起,实际上本综合征并非小脑后下动脉本身闭塞,而是小脑后下动脉分出处附近的椎动脉闭塞引起.我院从2002年1月-2006年11月共收治了28例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此症患者,现分析如下.
作者:姜志莹;孙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吗啡、硝普钠联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 30例治疗组和28例对照组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的急性左心衰竭病人,二组患者均采用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高流量吸氧6-8 L/min,湿化瓶中含20%-25%酒精,合理使用速尿,西地兰静脉推注等治疗;治疗组采用吗啡、硝普钠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治疗.结果 吗啡、硝普钠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1.4%,两组比较P<0.01,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吗啡、硝普钠联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王绪言;陈明山;周海平;刘彩容;何春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侵袭性垂体腺瘤是介于恶性的垂体癌与良性的腺瘤之间.侵袭性垂体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在于其相对的无限生长性,而无限增殖的前提是充足的养分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排出,新生血管则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必要因素.血管生成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综合作用的结果,而VEGF是其重要的因子之一.
作者:张坤;张宏义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