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物联合微波治理宫颈糜烂150例疗效分析

刘榕娟;林洁;龙红

关键词:药物联合, 微波治疗, 重度宫颈糜烂, 妇科门诊, 治疗方法, 高危因素, 常见疾病, 病理表现, 保妇康栓, 宫颈炎, 中药, 应用, 药业, 生产, 疗效, 冷冻, 激光, 海南, 电熨
摘要:宫颈糜烂(cervical evosion)是妇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约占妇科门诊总数60%左右,是宫颈炎的一种病理表现,也是诱发宫颈症的高危因素之一.现今对中重度宫颈糜烂的治疗方法有微波,电熨,激光,冷冻及中药等方法,均有一定疗效.我院应用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保妇康栓加用微波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5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病因和防治,减少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减少存活儿后遗症.方法 对52例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儿的来源、喂养方式、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 患儿来源于农村占84.6%,农村与城镇之比为5.5∶1,单纯母乳喂养占82.7%,单纯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之比为4.78∶1.有诱发因素占59.6%,有7例重症病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实际救治患儿45例,平均住院天数14.8天,1年后随访仍有9例存在后遗症.结论 本病发病率以农村和单纯母乳喂养为主,诱发因素主要有感染、腹泻、用药等.正确认识本病、加强农村的保健工作及提高农村的防治工作可减少发病率,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的发生.

    作者:陈萍;苏敏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经动脉灌注盐酸吉西它滨和5-氟尿嘧啶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动脉灌注国产盐酸吉西它滨(Gemcitabine hydrochloride,商品名泽菲)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治疗中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方法 20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接受动脉灌注泽菲和5-Fu化疗.治疗后观察肿瘤情况、临床受益反应(CBR)和病人的生存时间.结果 20例患者中PR2例(10%),SD5例(25%),6例无法评价.频数分布法计算中位生存期为5.42个月,中位进展期为2.89个月.临床受益率为35%(与文献相比P<0.001).结论 经动脉灌注泽菲和5-Fu治疗中晚期胰腺癌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受益反应;并能有效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作者:唐三元;艾小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海洋藻类药物研究进展

    海洋藻类药用植物在我国中医药学中,自古以来就有重要的地位,如《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药中包括藻类在内的海洋湖沼药物近10%[1].近年来对海洋生物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藻类药物在抗癌、抗菌抗炎、免疫、抗衰老、降血压、降血脂等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是一类可以作为开发的天然资源.

    作者:张万科;欧阳林旗;罗志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肿瘤坏死因子-α在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选择2004年9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妊高征患者48例,其中子痫前期16例,轻度子痫18例,重度子痫14例,同期妊娠晚期健康妇女20例做为对照组.放射免疫法血清TNF-α测定水平.结果 TNF-α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血清中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且随着病情加重,升高明显.结论 TNF-α参与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进程,对其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颜小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丙泊酚和羟丁酸钠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补术麻醉的临床比较

    目的 探讨羟丁酸钠和丙泊酚应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补术中的优缺点.方法 将要幼儿唇腭裂120例,随机分成两组,Ⅰ组咪唑0.2mg/kg,羟丁酸钠80-100 mg/kg,芬太尼3ug/kg,琥珀胆碱2mg/kg或仙林0.1mg/kg,经口或鼻气管插管,人工控制呼吸,切皮前静注芬太尼2ug/kg,术中必要时追加芬太尼每次1-2 ug/kg,Ⅱ组:仅用丙泊酚2mg/kg代替羟丁酸钠80-100 mg/kg.术中必要时追加丙泊酚每次1-2 mg/kg,对比分析两组麻醉诱导引起的循环变化,气管插管条件,术后并发症,术中肢体动情况及吞咽动作,拔管时间.结果 插管条件Ⅰ组优于Ⅱ组;术后导管拔除时间,Ⅰ组40±10 min,Ⅱ组10±3 min(P<0.01).拔管后Ⅰ组SPO298%,Ⅱ组出现喉痉挛8例,喉水肿3倒.HR:两组诱导后较诱导前均减慢(P<0.01).收缩压:Ⅰ组诱导后较诱导前升高(P<0.05),Ⅱ组20%婴幼儿诱导后较诱导前下降25%.术中挣动情况:Ⅰ组麻醉减浅时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无吞咽反射.Ⅱ组表现为肢体挣动,吞咽反射活跃.结论 羟丁酸钠用于婴幼儿全凭静脉麻醉优于丙泊酚,但清醒慢于丙泊酚.

    作者:孔晓光;周易;甘玉芬;缪冬梅;余朗;卢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老年糖尿病血清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水平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B)与老年糖尿病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60例老年糖尿病及50例健康老年人的载脂蛋白APO A1、APOB,APO A1/POB,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水平.结果 老年糖尿病及心脑并发症组与对照组比较,APO A1及APO A1/APOB无显著差异(P>0.05),而APOB,TC,TG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老年糖尿病并心脑并发症组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APO A1,APOB,TC,TG,APOA1/APOB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提示老年糖尿病存在广泛性脂代谢紊乱;前述指标均不能作为老年糖尿病是否合并心脑等大血管病变的指标,目前APOA1及APOB测定仍不能完全取代血脂其它指标分析.

    作者:陈超;刘永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出血与梗死面积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3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出血性脑梗死34例)根据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组,并将各组不同的出血性脑梗死(HI)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大面积梗死组发生HI为37.29%,腔隙性脑梗死组发生HI仅1.17%(P<0.01);神经功能缺损重型组发生HI为18.52%,轻型组发生HI仅2.14%(P<0.05).结论 梗死面积越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的患者越容易出现梗死后出血.

    作者:杨群峰;袁祥光;徐伟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高频与低频超声探头在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对比研究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邻近的肠系膜进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1].肠套叠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约占95%,继发性肠套叠多数发生在较大的儿童,约占5%.

    作者:符俊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腹膜后副节瘤一例

    患者男,38岁,农民.因发现左上腹包块5月入院.入院前5月无意中发现左上腹包块,无腹痛、腹胀、及其他不适.入院查体:T36.8c°P88次/分R19次/分BPl59/11 lmmHg,一般情况好,心肺无异常.腹平、软,左上腹可扪及10×10 cm包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不活动,无压痛.B超提示左上腹探及12.3×9.9×10.3 cm异常回声区,边界清,内有实性及液性区,包膜完整.意见为:左上腹混合性包块.

    作者:黄卫;陈玉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米力农治疗难治性心衰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米力农静脉给药治疗难治性心衰的疗效.方法 对31治性心衰患者予米力农静滴,每天1次,7天为1疗程,观察临床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米力农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3%,对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米力农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王宽;贾晓刚;王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丽珠得乐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丽珠得乐三联疗法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将7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奥美拉唑20mg,口服,1次/d,阿莫西林750mg,口服,2次/d,丽珠得乐600mg,口服,2次/d,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38例,雷尼替丁150mg,口服,2次/d,4周为1个疗程.治疗4周后复查胃镜.结果 两组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分别为91%和60%,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仅出现口干3例,恶心1例.结论 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丽珠得乐治疗消化性溃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亦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清总胆汁酸在肝病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 为了探讨血清总胆汁酸在肝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本试验采用TBA循环酶速率法,对正常对照组、肝病患者(包括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进行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结果 各类肝病患者的总胆汁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上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蔓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多波长逐步筛选校正法在他莫昔芬高效液相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 使用多波长逐步筛选回归法建立高效液相定量分析的多波长标准方程,并将其与传统的单波长标准方程比较.方法 配制不同浓度的他莫昔芬标准溶液,分别进样20μl,并在不同波长下测定色谱峰面积.使用多波长逐步筛选法和小二乘算法处理数据,建立标准方程,并比较其平方相关系数和预测标准误.结果 多波长标准方程的平方相关系数大于单波长标准方程的平方相关系数,而多波长标准方程的预测标准误小于单波长标准方程.结论 多波长逐步筛选校正法具有简便、准确的优点,可以作为高效液相定量分析的一种替代方法.

    作者:宋旭;朱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探讨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的心电图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31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的心电图特点及QRS波的表现.结果 31例心室率为160-240 次/分,平均为180次/分;QRS波绝大多数表现为完全预激图形,少数为典形预激图形及正常QRS图形.结论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的心电图特征是极快速的心室率,RR间距绝对不等,QRS波增宽呈delta波,QRS波表现为完全预激图形、典型预激图形及正常QRS的不同组合.

    作者:林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KX-21血液分析仪白细胞计数异常报警信息的分析及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Sysmex kx-21血液分析仪白细胞计数的异常报警信息与白细胞显微镜复检的相符性.方法 通过对2120例标本结果的数据统计,根据仪器给出的警示信息的169例标本和随机抽取无警示信息的100例标本,分别制作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人工镜检,分析仪器测定结果与人工镜检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KX-21血液分析异常报警信息的敏感性98.2%,特异性为62.8%,阳性预测值为65.7%,阴性预测值98%.结论 KX-21血液分析仪白细胞计数无异常报警时结果可信,可起到很好的过筛作用,异常报警的标本应进行显微镜人工复检.

    作者:梁海珊;陈海花;林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376例小儿意外损伤病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儿童意外损伤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制定儿童损伤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我院内科、外科、耳鼻喉科及眼科等收住小儿意外损伤病例的损伤类型、年龄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意外损伤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分类.结果 在1376例小儿意外损伤中,主要损伤类型为外伤(72.67%),好发季节为夏季(35.6%),好发场所为运动娱乐场所(21.8%)、家中(15.3%),0-3岁为多发病年龄,其中气道异物和烫伤受年龄影响明显,该类型损伤分别有88.29%和78.5%发生在0-3岁.结论 意外损伤严重威胁小儿健康与生命,它的发生受环境、季节、年龄等因素影响,不同损伤类型有各自的特点.加强安全意识,采取相应措施,多数意外损伤可以预防.

    作者:杨卫国;付桂兵;王国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99mTc-DTPA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在肾功能不全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99mTc-DTPA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在肾功能不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5例不同分期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用99mTc-DTPA肾清除率方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其结果与生化法测定的内生肌酐清除率进行比较.结果 GFR与Ccr呈正相关(r=0.7135),GFR与Scr呈负相关(r=-0.651),GFR与BUN间无相关性(r=0.109).结论 由于生化方法测定Ccr与Scr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且方法繁琐、费时,不适合临床,99mTc-DTPA测定清除率方便、快捷和准确,而且99mTc-DTPA测定清除率还有重复性能好等优点.

    作者:官荣光;李繁;陈锦超;柯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微循环检测在亚健康诊治中的意义

    在人们生活中有一部分人经常会感到全身乏力、头昏、头痛、胸闷、气短等现象,但到医院多次检查并无明显器质性改变,对此医生往往会用亚健康状态来解释.这种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表现,它多见于45岁以上的人群.经研究认为这种状态的产生与微循环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作者:范海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轮状病毒的检测及肠道外损害

    轮状病毒(RV)A、B、C组均可感染人类,A组是婴幼儿、年幼动物的重要致病原.它可以在小肠粘膜分化上皮内复制,导致急性,自限性腹泻,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属秋冬季腹泻的首位.近年来,各国科学工作者不断发现RV不仅可以引起肠道内感染,而且发病早期即可发生病毒血症并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并已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初步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RV肠道外感染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和科研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杨慧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脑外伤后无动性缄默症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病人无动性缄默症(AM)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16例颅脑损伤后AM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6例病人经治疗15例恢复正常语言能力,1例呈木僵状态.结论 颅脑外伤后缄默症是一不常见但预后较好的暂时并发症,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及积极治疗颅内感染、脑积水并配合高压氧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吴欣洪;罗富华;饶卫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