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TNF-α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王白云;吴礼平;候立力;廖谷清;梁娜

关键词:多发伤, 肿瘤坏死因子-α, 急性生理和既往健康评分
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TNF-α动态变化以及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3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及12例体检健康者血浆TNF-α的水平.同时对36例多发伤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 多发伤患者血浆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多发伤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浆TNF-α水平及APACHE Ⅱ评分显著高于未合并MODS(非MODS)患者(均P<0.01);死亡组血浆TNF-α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均P<0.05);血浆TNF-α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837P<0.01).结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TNF-α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测定TNF-α水平有助于判断预后,对早期诊断MODS可起预警作用.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外伤后无动性缄默症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病人无动性缄默症(AM)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16例颅脑损伤后AM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6例病人经治疗15例恢复正常语言能力,1例呈木僵状态.结论 颅脑外伤后缄默症是一不常见但预后较好的暂时并发症,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及积极治疗颅内感染、脑积水并配合高压氧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吴欣洪;罗富华;饶卫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氧氟沙星序贯治疗细菌性肺炎45例

    目的 研究比较氧氟沙星在治疗肺炎后期静脉给药及口服给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6例细菌性肺炎患者,开始以氧氟沙星10~15 mg·kg·d,分两次静脉给药治疗三天,临床改善后,随机分为两组,序贯治疗组45例口服氧氟沙星胶囊10~15 mg·kg·d,分二次给药;常规治疗组51例继续接受静脉用药治疗.结果 从临床治愈率,症状、体征及X线改善情况来看,两组无显著差别,但序贯治疗组的经济费用明显减少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对初给予氧氟沙星静脉抗菌治疗反应良好的肺炎患者,可以安全地转为口服的序贯治疗,该疗法对广大患者看病贵问题起到长远影响.

    作者:龙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的超声表现探讨

    目的 应用高频彩色多谱勒超声观察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内-中膜的改变、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和回声.方法 应用高频彩色多谱勒超声对56例脑梗塞患者和48例非心血管病中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回声,有无斑块形成,斑块数目和回声情况以及斑块处彩色血流充盈情况.结果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厚,回声不均匀增强;斑块数目较多,斑块回声以不均匀强弱混合回声为主.斑块处彩色血流充盈缺损.结论 高频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是无创诊断颈动脉血管病变的简便有效方法,对40岁以上中老年人及早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时发现早期动脉硬化,预防心脑血管梗塞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袁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出血与梗死面积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3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出血性脑梗死34例)根据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组,并将各组不同的出血性脑梗死(HI)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大面积梗死组发生HI为37.29%,腔隙性脑梗死组发生HI仅1.17%(P<0.01);神经功能缺损重型组发生HI为18.52%,轻型组发生HI仅2.14%(P<0.05).结论 梗死面积越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的患者越容易出现梗死后出血.

    作者:杨群峰;袁祥光;徐伟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药物联合微波治理宫颈糜烂150例疗效分析

    宫颈糜烂(cervical evosion)是妇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约占妇科门诊总数60%左右,是宫颈炎的一种病理表现,也是诱发宫颈症的高危因素之一.现今对中重度宫颈糜烂的治疗方法有微波,电熨,激光,冷冻及中药等方法,均有一定疗效.我院应用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保妇康栓加用微波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榕娟;林洁;龙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神经系统损害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诊疗问题.方法 对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23例MP感染导致的神经系统损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16例(69.6%),好转4例(17.4%),死亡3例(13.0%),部分患儿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 UP感染导致的神经系统损害中以UP脑炎多见,早期诊断及治疗MP感染所致神经系统损害对改善预后、减少死亡率尤为重要.

    作者:刘晓日;吕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胃超声造影检查法诊断胃溃疡189例

    利用胃肠超声造影对胃部疾患进行超声检查,早有报道,我院自2002年6月-2006年11月,应用胃超声快速显影液及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对我院门诊及住院有消化道症状的1400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检查出胃溃疡189例,并经胃镜及手术证实进行比较,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冰芬;罗玲;谭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P-选择素的动态变化

    目的 测定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P-选择素(P-selectin)动态变化,探讨它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5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中P-选择素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颅脑外伤后6小时血浆中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于外伤后24小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回落,在外伤后7天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P-选择素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测定其含量变化,对于伤情判定、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金延成;孙奡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外伤性低颅压综合症56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外伤性低颅压综合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外伤性低颅压综合症病例,探讨其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 56例不同损伤类型患者依靠临床表现和腰穿确诊为低颅压综合症.经采用不同治疗后全部于3~10天低颅压症状消失.结论 外伤性低颅压综合症的发生与伤后脑血管痉挛,脑脊液经耳、鼻丧失过多,过量应用脱水剂,体液丧失多而摄入不足,手术或腰穿放脑脊液过多等因素有关,确诊后及时治疗均能痊愈.

    作者:骆安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深部病变的应用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深部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78例颅内占位病变择期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二组,RP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2ug/kg诱导,0.2ug·kg-1·min-1维持),FP组静脉注射芬太尼(3ug/kg诱导,0.03ug·kg-1·min-1维持),复合异丙酚,且根据血压及手术情况调整异丙酚用量.记录麻醉期间血压、心率变化,异丙酚用量,拨管时间.结果 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均能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两组病人麻醉诱导后,血压均显著降低(P<0.01),心率显著减慢(P<0.01),且RP组较FP组明显(P<0.05),其他时段血压、心率均维持平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组异丙酚用量少于FP组(P<0.05),拨管时间明显短于EP组(P<0.01).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时间短,麻醉维持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清醒较快而完全,更适于颅内显微手术.

    作者:林赛娟;田国刚;唐群新;吴爱珍;黄玉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分泌性中耳炎误诊分析

    目的 提高临床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资料完整的360例382耳分泌性中耳炎中曾发生误诊的病例共46例.结果 误诊为突发性聋26例,占56.5%;漏诊为混合性聋或重度感音神经性聋16例,占34.7%;误诊为药物中毒性聋4例,占8.8%.结论 认为症状不典型、询问病史及观察鼓膜不仔细是引起误诊、漏诊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刘雄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吗啡、硝普钠联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吗啡、硝普钠联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 30例治疗组和28例对照组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的急性左心衰竭病人,二组患者均采用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高流量吸氧6-8 L/min,湿化瓶中含20%-25%酒精,合理使用速尿,西地兰静脉推注等治疗;治疗组采用吗啡、硝普钠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治疗.结果 吗啡、硝普钠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1.4%,两组比较P<0.01,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吗啡、硝普钠联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王绪言;陈明山;周海平;刘彩容;何春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高频与低频超声探头在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对比研究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邻近的肠系膜进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1].肠套叠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约占95%,继发性肠套叠多数发生在较大的儿童,约占5%.

    作者:符俊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海洋藻类药物研究进展

    海洋藻类药用植物在我国中医药学中,自古以来就有重要的地位,如《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药中包括藻类在内的海洋湖沼药物近10%[1].近年来对海洋生物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藻类药物在抗癌、抗菌抗炎、免疫、抗衰老、降血压、降血脂等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是一类可以作为开发的天然资源.

    作者:张万科;欧阳林旗;罗志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与影像学诊断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特点,分析其早期影像学表现,比较X线与CT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的43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有骶髂关节平片,另外腰椎正侧位片34例,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片各3例;骶髂关节CT扫描29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骶髂关节炎,其中Ⅰ级2例,Ⅱ级10例,Ⅲ级14例,Ⅳ级17例.脊柱异常表现为竹节状者26例,其他中轴关节异常表现者8例.X线与CT检查对Ⅲ、Ⅳ级骶髂关节表现显示基本相同,CT对早期骶髂关节病变显示明显优于X线摄影.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常累及骶髂关节,逐步向脊柱及中轴关节发展,CT检查能对强直性脊柱炎做出正确分期,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有较高的准确性,优于X线平片.

    作者:贺莉;陈淑君;张祖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奥扎格雷钠对TIA和进展性脑梗死病情转归的影响

    目的 探讨奥扎格雷钠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进展性脑梗死(PCI)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75例TIA患者和38例P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为全量与半量使用奥扎格雷钠,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CS)及临床疗效.结果 TIA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预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PCI治疗组的CC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能显著改善TIA与PCI的病情及预后.

    作者:何学芳;赵玉章;杜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的早期治疗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并观察其早期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124例中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异常的65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予静滴丽珠赛乐+高压氧三疗程及听觉刺激治疗,6个月龄时复查BAEP.结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BAEP检测,异常率为52.4%.6个月龄时复查BAEP,治疗组恢复率为88.4%,对照组为54.5%,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效果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成反比,胆红素浓度越高,治疗效果越差.结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听力损害发生率高,对其进行BAEP检测很有必要;早期的综合治疗能促进新生儿听力损害早期恢复,减少伤残率.

    作者:黄鹦;李瑞花;吴晓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及常规凝血指标在产后出血所致DIC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定量检测血浆D-二聚体(D dimmer,D-D),抗凝血酶Ⅲ活性(anti thrombin Ⅲ activity,AT-Ⅲ:A)及常规凝血指标在产后出血所致DI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产后出血量对37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分组:第1组22例,产后出血量500-800 ml,第2组15例,产后出血量>800ml,选同期正常分娩产妇49例(产后出血<500ml)为对照组;定量检测3组产时D-D、AT-Ⅲ:A及常规凝血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产时D-D明显升高,AT-Ⅲ:A降低于(P均<0.001);第2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P均<0.01)及D-D(P<0.001)升高,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WPC)(P均<0.01)及AT-Ⅲ:A降低(P<0.001).与第1组相比,第2组D-D升高,Fg、BPC及AT-Ⅲ:A降低(P均<0.01).结论 AT-Ⅲ:A及D-D比常规凝血指标变化灵敏,可早期诊断产后出血所致的DIC.

    作者:折瑞莲;苏放明;霍梅;周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血清酶学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监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浓度的变化在评估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效果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32例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症患儿病情在急性期和治疗缓解期血清LDH、CK、ALT、AST、ALP、GGT浓度的变化,并将这些酶浓度的变化与甘油三脂(triglycerides,TG)、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浓度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1)32例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病情急性期血清LDH、CK、ALT、AST、ALP浓度的水平均高于缓解期(P<0.01).2)血清TG浓度与血清酶LDH、CK、ALT浓度呈正相关关系,FIB浓度与LDH、CK、ALP、TG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连续监测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血清LDH、CK、ALT、AST、ALP浓度的变化可有助于评估治疗的效果.

    作者:陈运生;李长钢;黄宝兴;孙玲玲;章文;吴跃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髋关节OA测量关节间隙的临床研究

    目的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测量小关节间隙判断骨性关节炎发展的临床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是从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50例髋关节OA患者.A组为男性患者25例,年龄从52岁至62岁,平均56.8岁.B组为女性患者25例,年龄从51岁至62岁,平均55.2岁.所选患者X光片均有轻度较对侧小关节间隙变窄,依据Kellgren/Lawrence Scale分级均为2级.随访5年.对随访前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随访后,A组Kellgren/Lawrence Scale分级:2级16例;3级8例;4级1例.B组:2级7例;3级14例;4级4例.对A、B两组患者关节间隙变化用秩和检验分析,得P=0.0240(P<0.05),认为B组关节间隙变化明显.A、B两组患者关节炎的变化P=0.024(P<0.05),故B组关节炎的变化明显.结论 小关节间隙随着年龄的增长再不断变小.女性在髋关节炎早期随着年龄增长关节间隙的变小及骨性关节炎的加重较男性明显.

    作者:王昶;何平;孙晓安;王立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