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肢皮瓣术后的护理

关键词:四肢皮肤, 游离皮瓣移植, 皮损, 损伤, 显微外科, 皮片移植, 临床治疗, 精心护理, 技术发展, 带蒂皮瓣, 治愈率, 股外侧, 供皮区, 足底, 足背, 血管, 选择, 小腿, 下肢, 无创
摘要:随着显微外科的技术发展以及人们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劳动中四肢皮肤的损伤渐渐增多,如上肢臂外侧皮损,前臂皮损,背部皮损,下肢股外侧,前侧皮损,小腿皮损,足背皮损伤,足底皮损,均可用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而修复皮损区.在高细准确的无创操作和精心的选择供皮区,对四肢深部损伤有神经、血管肌腱及骨骼外露不能用皮片移植来覆盖创面者,均可用皮瓣移植覆盖,通过临床治疗期的精心护理使康复或治愈率更加提高.
实用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踝关节调整术治疗内外踝骨折畸形愈合并距骨外移

    目的探讨踝关节调整术治疗内外踝骨折畸形愈合合并距骨外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踝关节调整术治疗内外踝骨折畸形愈合合并距骨外移8 例.结果 8 例术后随访11~36个月,疗效满意.结论踝关节调整术是治疗内外髁骨折畸形愈合合并距骨外移的有效方法,是预防踝关节并发症的积极措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应用岛状皮瓣转位修复足跟部组织缺损

    目的选择性应用岛状皮瓣转位修复足跟部组织缺损.方法彻底清理足跟部创面,根据创面缺损范围选择性应用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结果 32 例皮瓣全部成活,行走正常.结论在没有足部血管严重损伤的情况下,应用岛状皮瓣转位为修复足跟部组织缺损的佳适应证,小面积缺损以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首选,较大面积缺损则以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首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防治

    目的探讨腰椎外科中常见的并发症脑脊液漏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的方法对1992年1月至2002年1月所发生24 例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过术中、术后仔细的处理,24 例脑脊液患者全部经保守治疗后于8~20 d内治愈,无1 例发生脑脊髓膜炎,有2 例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随访4个月~2 a,发现形成脑脊液囊肿.结论通过术中对硬脊膜损伤及时修补或堵塞,术后采取正规的保守治疗措施,脑脊液漏均可治愈.对晚期形成的交通性或有症状的脑脊液囊肿可采取手术切除.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Gamma钉治疗70 岁以上老年粗隆间骨折

    目的总结Gamma钉治疗70 岁以上老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 40 例70 岁以上患者粗隆间骨折均采用Gamma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经9~20个月随访,平均12.5个月,除2 例死亡外,其余38 例均获骨性愈合,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Gamma钉具有固定牢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适用于老年粗隆间骨折.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闭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 58 例胫腓骨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大部分扩髓.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19个月,骨折均愈合,关节功能无障碍,术后关节疼痛3 例.结论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需掌握好时机,适应证及治疗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骨盆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骨盆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6 例骨盆恶性肿瘤患者,根据术前CT或MRI表现,按Enneking分区及Enneking骨肿瘤分期分类.对Enneking骨肿瘤分期Ⅱ期及转移瘤病人,术前化疗3个疗程.先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对能保留骨盆承重环的Ⅰ区、Ⅲ区、Ⅳ区肿瘤,直接手术扩大切除,不能保留骨盆承重环的Ⅰ区、Ⅲ区、Ⅳ区肿瘤,手术扩大切除肿瘤,自体或异体骨移植+重建钢板固定.Ⅱ区肿瘤,手术扩大切除肿瘤,可调式人工半骨盆置换或瘤块切除,克式针固定骨水泥填塞.结果术后随访1~3.5 a,平均2.8 a.所有病人均能下地行走,无肢体短缩.结论根据骨盆肿瘤的部位选择相应的术式,可以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功能.术前化疗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可提高骨盆肿瘤的切除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的模板测量与术后评估

    目的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模板测量与术后相关因素的评估,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模板测量的准确性和重要性.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选取因特发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9 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 例,女8 例.年龄40~74 岁,平均58.7 岁.术前通过临床查体及骨盆X光正位片,对双下肢不等长和双侧股骨偏心距的差异程度进行测量和评估.再利用模板测量,预测髋臼及股骨假体的型号及置入位置,估计股骨颈的截骨水平以及预定出平衡双下肢长度的计划.术后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和验证.结果 19 例患者中术前有15 例存在双下肢不等长,术后这些患者的下肢不等长情况都有显著改善.此19 例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均值由术前8.4 mm减小到4.4 mm,73.7%的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在5 mm之内.双侧股骨偏心距差均值由术前6.3 mm减小到3.0 mm.术前模板测量出的假体型号与实际应用的假体比较,髋臼假体符合率为52.6%,股骨柄假体符合率为63.2%.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精确的模板测量对于重建髋关节结构和功能及恢复下肢长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双张力带固定青少年股骨髁上骨折16 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青少年股骨踝上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自1999年2月至2003年3月应用双张力带治疗16 岁以下青少年股骨踝上骨折16 例.结果随访6~18个月,无一例发生骨折重新移位,骨不愈合,张力带无松动、滑脱,膝关节功能按Kolment评定标准,优良率100%.结论双张力带治疗股骨踝上骨折符合生物力学特性,固定可靠,疗效满意,适合青少年的股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3种可注射性支架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以纤维蛋白封闭剂(FS)、Pluronic-F127(PF)、透明质酸(HA)3种可注射性支架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效果.方法常规分离、消化、体外单层培养新生兔软骨细胞,分别将软骨细胞与3种支架材料混合接种于裸鼠皮下,并于第10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湿重测定,GAG含量测定和组织化学检查来判断体内形成软骨的能力.结果三组均可形成软骨样组织块,其中FS组体积大,质地较硬,表面光滑,软骨细胞位于成熟的陷窝中,阿尔新兰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PF组体积中等,质地柔韧,陷窝清楚,可以检测到阳性的阿尔新兰及Ⅱ型胶原表达.HA组只形成很小的组织块,硬度较差,含有的细胞数和分泌的基质少,三组的GAG含量分别为(8.8±0.4) mg/g,(6.8±0.3) mg/g,(4.2±0.3) mg/g,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n=3).结论 3种可注射性支架中,FS成软骨作用强,PF较好、HA组差,FS和PF可以用于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Gamma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两种方法.方法手术治疗32 例,其中Gamma钉固定14 例,动力髋螺钉固定18 例,对两组手术治疗的优良率进行分析比较,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优良率Gamma钉组92%,动力髋螺钉组7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式以Gamma钉治疗为宜,可以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并发症少.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178 例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37 例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结果 37 例出现了不同的并发症,术后感染2 例,深静脉血栓8 例,滑动螺钉穿出股骨头关节面5 例,髋内外翻或下肢旋转畸形10 例,内固定失效8 例,骨延迟愈合2 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 例.结论造成并发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为对骨折类型了解不充分,无菌操作不严,手术操作不规范,骨折复位不佳,术后功能锻炼不当以及过早负重.并提出预防对策:严格无菌操作,掌握手术技巧,规范手术操作,骨折解剖复位,合理处理小粗隆,重视康复训练.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高Ca2+对脊髓灰质中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细胞外高Ca2+对脊髓灰质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离体培养脊髓组织在高钙离子环境下30 min~12 h不同时间点c-fos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高钙损伤后30 min~6 h脊髓组织灰质中c-fos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强,4~6 h达到高峰,8 h即恢复至对照水平.结论高钙离子能诱导离体脊髓组织灰质c-fos基因的表达,提示钙离子在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介导c-fos等即早基因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髋关节翻修手术不利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手术不利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和对策.方法总结24 例髋关节翻修手术前后概况,分析不利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并提出对策.结果 24 例翻修手术前准备充分,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认真对待每一例翻修手术的病人,需要医护密切地配合,可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再次发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改良钢板内固定在旋后型踝部骨折中的应用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常见骨折,临床上常见的骨折分类方法是Lauge-Hansen和AO的分类方法,我们将Lauge-Hansen旋后外旋和旋后外展型骨折简称为旋后型骨折.此类骨折占踝部骨折的70%以上,其共同特点是均由旋后应力引起骨折,外踝的骨折块较小,内固定后骨折的稳定性差,早期功能锻炼易造成复位丢失.我们从2002年9月至今对25 例旋后型踝部骨折病例采用改良的1/3管型钢板固定外踝骨折,均得到稳定固定,可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上皮钙黏附素/β连环素在滑膜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通过研究上皮钙黏附素(Ecadherin),β-连环素(β-catenin)以及ki-67在滑膜肉瘤中的表达变化,探讨上皮钙黏附素/β-连环素(E-cadherin/β-catenin,E-cad/cat)复合物与滑膜肉瘤的形态发生学及其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Envision 二步法)检测 Ecadherin,β-catenin 以及 ki-67 在26 例滑膜肉瘤(其中双相分化型6 例,单相分化型20 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a)E-cadherin在7 例滑膜肉瘤中表达,阳性表达率为26.9%(7/26),且主要表达在有上皮样分化区域的肿瘤细胞膜上,其表达与肿瘤的分型有关;b)β-catenin除表达于肿瘤细胞细胞膜上以外,57.7%(15/26)出现有意义的异常表达(表现为肿瘤细胞细胞浆或细胞核表达),其异常表达与ki-67指数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 a)Ecadherin/β-catenin介导了滑膜肉瘤中上皮样分化肿瘤细胞间的粘附,可能参与了该肿瘤的形态学发生;b)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可能激活了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引起滑膜肉瘤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从而促进该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骨科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骨科患者合并糖尿病日渐增多,围手术期糖尿病的处理成为骨科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1995年以来我科共收治骨关节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55 例,其中施行手术治疗31 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

    目的探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西脉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35 例,其中锁骨中段骨折28 例,中外1/3骨折7 例.结果 35 例病人全部获得随访,优良率94%.结论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内固定确定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计算机导航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与进展

    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orthopedics surgery,CAOS)即利用各种影像设备如CT、MRI、PET、DSA、US等结合导航系统,对人体骨骼解剖结构及手术器械进行显示和定位,通过计算机制订手术计划,在术中进行操作干预的一项技术[1].早应用于神经外科领域的立体定位,肿瘤切除化疗等[2].其大的优势是: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减弱了术中放射线的照射,使骨科手术变得更安全、更准确、更微创[3].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损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总结采用颈椎前路自锁钢板和后路侧块钢板联合手术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11 例严重下颈椎损伤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随访5~24个月,全部植骨均获得牢固融合,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平均有一级以上的改善.结论对于严重下颈椎损伤实施前后路一期手术是达到充分减压、即刻稳定、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及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短节段椎弓根器械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械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57 例,41 例行横突间或椎板间植骨融合,平均随访14个月.结果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神经损伤分级标准评定,43 例不完全性损伤患者提高1~3级,10 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部分神经根功能有所恢复;短节段椎弓根钉(Dick除外)复位固定后,伤椎术后椎体高度比和Cobb′s角有显著改善,41 例后路植骨融合者无断钉、钉松动或矫正度丢失严重现象.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伤椎高度和生理弧度,而后路植骨融合是预防内固定失败、矫正度丢失和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的重要手段.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