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种可注射性支架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纤维蛋白封闭剂, Pluronic-F127, 透明质酸, 软骨细胞, 组织工程, 可注射性支架
摘要:目的比较以纤维蛋白封闭剂(FS)、Pluronic-F127(PF)、透明质酸(HA)3种可注射性支架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效果.方法常规分离、消化、体外单层培养新生兔软骨细胞,分别将软骨细胞与3种支架材料混合接种于裸鼠皮下,并于第10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湿重测定,GAG含量测定和组织化学检查来判断体内形成软骨的能力.结果三组均可形成软骨样组织块,其中FS组体积大,质地较硬,表面光滑,软骨细胞位于成熟的陷窝中,阿尔新兰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PF组体积中等,质地柔韧,陷窝清楚,可以检测到阳性的阿尔新兰及Ⅱ型胶原表达.HA组只形成很小的组织块,硬度较差,含有的细胞数和分泌的基质少,三组的GAG含量分别为(8.8±0.4) mg/g,(6.8±0.3) mg/g,(4.2±0.3) mg/g,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n=3).结论 3种可注射性支架中,FS成软骨作用强,PF较好、HA组差,FS和PF可以用于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
实用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分叉式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19 例

    2001年6月至2004年5月,用肱骨分叉式带锁髓内钉(BLIN型钉),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并发症

    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克服了传统梅花针不能控制骨折缩短分离和旋转的缺陷,扩大了髓内钉的临床使用范围,具有手术创伤小,感染率低,骨折愈合率高,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特别是对于一些粉碎性胫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因手术操作复杂,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防治

    目的探讨腰椎外科中常见的并发症脑脊液漏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的方法对1992年1月至2002年1月所发生24 例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过术中、术后仔细的处理,24 例脑脊液患者全部经保守治疗后于8~20 d内治愈,无1 例发生脑脊髓膜炎,有2 例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随访4个月~2 a,发现形成脑脊液囊肿.结论通过术中对硬脊膜损伤及时修补或堵塞,术后采取正规的保守治疗措施,脑脊液漏均可治愈.对晚期形成的交通性或有症状的脑脊液囊肿可采取手术切除.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计算机导航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与进展

    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orthopedics surgery,CAOS)即利用各种影像设备如CT、MRI、PET、DSA、US等结合导航系统,对人体骨骼解剖结构及手术器械进行显示和定位,通过计算机制订手术计划,在术中进行操作干预的一项技术[1].早应用于神经外科领域的立体定位,肿瘤切除化疗等[2].其大的优势是: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减弱了术中放射线的照射,使骨科手术变得更安全、更准确、更微创[3].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软组织感染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 岁,主因腰部酸困伴右下肢疼痛、麻木、无力6个月,加重1个月,于2003年7月21日收住我科.查体:腰椎侧弯,L5棘突旁压痛阳性,小腿前外侧及足背麻木,右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拇指背伸无力,腰椎CT显示L5S1右侧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于2003年7月25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L5S1右半侧椎板切除,部分小关节突切除、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器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腰痛及右下肢疼痛麻木完全消失,但术后第4天起出现发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升高,腰部伤口无红肿发热现象,腰部无疼痛,双下肢活动感觉无异常,内科会诊考虑肺部感染转内科消炎治疗无效.术后第10天,患者出现嗜睡,言语不利,颈项强直,腹胀等症状[1],伤口深部穿刺抽出黄色脓液,急行CT检查,可见手术区软组织肿胀,并有局限性低密度区.于当日晚9时行伤口切开探查及脓肿引流术,见有黄色脓液流出,彻底冲洗,伤口内放引流管,庆大霉素盐水灌注,缝合伤口,取脓液细菌培养.清创术后第3天伤口红肿,有分泌物,伤口全部拆线,拔出引流管,伤口内庆大盐水纱布条填塞,换药时有清亮液体流出,考虑为脑脊液,坚持每天换药,14 d后清亮液体停止流出,20 d后伤口愈合.患者腰部、右下肢无不适感,行走出院,X片显示椎间融合器位置好,无松动及塌陷.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损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总结采用颈椎前路自锁钢板和后路侧块钢板联合手术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11 例严重下颈椎损伤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随访5~24个月,全部植骨均获得牢固融合,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平均有一级以上的改善.结论对于严重下颈椎损伤实施前后路一期手术是达到充分减压、即刻稳定、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及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短节段椎弓根器械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械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57 例,41 例行横突间或椎板间植骨融合,平均随访14个月.结果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神经损伤分级标准评定,43 例不完全性损伤患者提高1~3级,10 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部分神经根功能有所恢复;短节段椎弓根钉(Dick除外)复位固定后,伤椎术后椎体高度比和Cobb′s角有显著改善,41 例后路植骨融合者无断钉、钉松动或矫正度丢失严重现象.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伤椎高度和生理弧度,而后路植骨融合是预防内固定失败、矫正度丢失和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的重要手段.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带锁髓内针治疗小腿骨折应用体会

    目的总结使用带锁髓内针治疗小腿(胫骨)骨折的经验,介绍带锁髓内针的特点、临床适应证、手术操作、并发症等.方法回顾性分析52 例胫骨骨折,应用扩髓或不扩髓带锁髓内针进行治疗,其中开放骨折38 例属GustiloⅠ型或Ⅱ型,余均为闭合型.采取闭合或微创复位带锁髓内针固定.术后即刻开始邻近关节的主动活动.术后4~5 d伤口无异常,渐部分负重.结果 52 例随访6~28个月,全部达骨性愈合.其中2 例再次手术植骨后骨性愈合;3 例术后4~6个月动力化后愈合;2 例行二次手术植皮.结论带锁髓内针内固定技术能有效地稳定骨折,对肢体的生理学和生物学干扰小,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178 例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37 例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结果 37 例出现了不同的并发症,术后感染2 例,深静脉血栓8 例,滑动螺钉穿出股骨头关节面5 例,髋内外翻或下肢旋转畸形10 例,内固定失效8 例,骨延迟愈合2 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 例.结论造成并发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为对骨折类型了解不充分,无菌操作不严,手术操作不规范,骨折复位不佳,术后功能锻炼不当以及过早负重.并提出预防对策:严格无菌操作,掌握手术技巧,规范手术操作,骨折解剖复位,合理处理小粗隆,重视康复训练.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不连

    目的探讨胫骨下段骨不连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998年3月至2003年9月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30 例胫骨骨不连的体会,所有病例均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行骨折断端加压固定,去除内固定,无感染者行局部植骨,口服骨复生胶囊.结果 30 例骨不连终均达到骨性愈合,非感染性骨不连骨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感染性骨不连骨愈合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结论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此类骨不连,由于在远离病灶的部位穿针,对骨不连断端的血循环及骨潜能干扰小,有利于骨折愈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帕尔梅(Ivar Palmer)对膝关节外科的贡献

    长期以来,膝关节韧带修复和重建的研究一直是膝关节外科研究的重要领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创伤性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严重骨折后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断治疗问题.方法回顾分析了1997~2003年28 例严重骨折并发脑型脂肪栓塞综合的诊治经过,均无显著脑外伤.结果 28 例均完全治愈,仅3 例遗留轻度神经症状,智力下降.结论对于四肢骨折病人伤后或术后早期突发的嗜睡或昏迷,应高度怀疑脑型FES,排除脑外伤颅内出血后,应采取以应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措施,保护脑功能,纠正休克,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上皮钙黏附素/β连环素在滑膜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通过研究上皮钙黏附素(Ecadherin),β-连环素(β-catenin)以及ki-67在滑膜肉瘤中的表达变化,探讨上皮钙黏附素/β-连环素(E-cadherin/β-catenin,E-cad/cat)复合物与滑膜肉瘤的形态发生学及其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Envision 二步法)检测 Ecadherin,β-catenin 以及 ki-67 在26 例滑膜肉瘤(其中双相分化型6 例,单相分化型20 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a)E-cadherin在7 例滑膜肉瘤中表达,阳性表达率为26.9%(7/26),且主要表达在有上皮样分化区域的肿瘤细胞膜上,其表达与肿瘤的分型有关;b)β-catenin除表达于肿瘤细胞细胞膜上以外,57.7%(15/26)出现有意义的异常表达(表现为肿瘤细胞细胞浆或细胞核表达),其异常表达与ki-67指数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 a)Ecadherin/β-catenin介导了滑膜肉瘤中上皮样分化肿瘤细胞间的粘附,可能参与了该肿瘤的形态学发生;b)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可能激活了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引起滑膜肉瘤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从而促进该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3种可注射性支架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以纤维蛋白封闭剂(FS)、Pluronic-F127(PF)、透明质酸(HA)3种可注射性支架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效果.方法常规分离、消化、体外单层培养新生兔软骨细胞,分别将软骨细胞与3种支架材料混合接种于裸鼠皮下,并于第10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湿重测定,GAG含量测定和组织化学检查来判断体内形成软骨的能力.结果三组均可形成软骨样组织块,其中FS组体积大,质地较硬,表面光滑,软骨细胞位于成熟的陷窝中,阿尔新兰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PF组体积中等,质地柔韧,陷窝清楚,可以检测到阳性的阿尔新兰及Ⅱ型胶原表达.HA组只形成很小的组织块,硬度较差,含有的细胞数和分泌的基质少,三组的GAG含量分别为(8.8±0.4) mg/g,(6.8±0.3) mg/g,(4.2±0.3) mg/g,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n=3).结论 3种可注射性支架中,FS成软骨作用强,PF较好、HA组差,FS和PF可以用于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腓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及踝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报道以远端为蒂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踝部软组织缺损.方法 11 例足背及踝部软组织缺损,采用远端为蒂的外踝上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大19 cm×9 cm,小5 cm×4 cm.结果 11 例皮瓣完全存活,随访时间2~21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远端为蒂的腓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该皮瓣具有血管恒定,切取方便,血供丰富且不需牺牲主要动脉的优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后路减压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

    目的对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探讨,观察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15 例胸腰椎患者采用C臂X线机进行监视,行后路减压、AF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5个月(3~48个月),15 例均获得骨性愈合,压缩锥体高度完全恢复11 例,恢复90%4 例.按Frankel分级,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为:A级1 例,B级2 例,C级3 例,D级4 例,E级5 例,神经功能恢复好转率86.7%.结论后路减压AF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椎管减压充分等优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胫骨平台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体会

    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内的一种常见损伤,对于胫骨平台重度塌陷和粉碎骨折治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我院于1995~2002年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32 例,均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术后应用膝关节被动练习器进行功能锻炼,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Hybrid骨外固定结合Ilizarov骨段延长术治疗股骨开放性骨折

    目的探讨Hybrid骨外固定结合Hizarov自体骨延长治疗股骨开放骨折伴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自1999~2003年本院共收治股骨开放骨折伴大段骨缺损患者12 例,根据Gustilo Andersen开放骨折分型,其中ⅢA型5 例,ⅢB型7 例;MESS评分在7分或者7分以下伴骨缺损的患者被选择,骨缺损均在4 cm以上.12 例患者均采用Hybrid骨外固定结合Ilizarov自体骨延长治疗.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4 a(平均20个月),12 例患者均获随访,所有患者均获稳定骨折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26周(18~30周),平均外固定时间34周(32~44周).其中针道感染8 例,皮肤过敏1 例,骨折畸形愈合2 例;无深部感染、骨折不愈合病例,术后膝关节僵直3 例.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优8 例,良1 例,可2 例,差1 例,优良率为75%;根据膝关节HSS评分,优7 例,良3 例,可1 例,差1 例,优良率为83.33%.结论 Hybrid骨外固定结合自体Ilizarov骨延长是治疗大段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

    目的探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西脉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35 例,其中锁骨中段骨折28 例,中外1/3骨折7 例.结果 35 例病人全部获得随访,优良率94%.结论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内固定确定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膝关节滑膜血管瘤误诊1 例

    1 病例患儿,女,10 岁,主因左膝部间断性疼痛3 a入院.患儿3 a前无外伤史、无明确诱因出现左膝部疼痛,关节内侧肿胀,理疗热敷后好转,以后每年发作2~3次,每次持续3~5 d.曾行MRI检查考虑左膝关节髌上囊积液,X线平片骨质及关节结构未见异常,未见软组织肿块及静脉石.此次发作疼痛不缓解,关节活动受限,跛行.查体:左膝内侧及髌骨内上方肿胀,压痛明显,皮肤颜色正常,皮温不高,未触及明确肿块及波动感,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末稍血运及感觉正常.诊断:左膝关节髌上囊积液.手术在止血带下进行,术中见膝关节髌上囊内上区域囊壁有不规则迂曲血管团块分布,内有血栓形成,髌上囊囊腔与关节腔相通,囊内积血20 mL,受累滑膜面积达4 cm×5 cm大小,色紫红,骨膜及相应筋膜层组织被侵袭,界线欠清.病理见肿块切面灰白相间,有出血灶,4.5 cm×4 cm×2 cm大小,镜下示瘤性增生,为腔内充满红细胞之血管组织,少部分血管内皮增生,间质有少量纤维组织.病理诊断:左膝关节滑膜血管瘤(海绵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