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洪;卢国樑;李真;何笑霞;陈永恩;王新强;余伟宏;张志刚
目的 评价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术后5年以上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2000年9月至2012年9月,本科室通过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各种髋关节疾病152 例,其中5年以上随访46 例.本文对46 例患者术后随访X线片、Harris评分、肢体的长度、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术中股骨干骨折5 例,脱位1 例,切口无感染,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随访时间5~12年,平均7.6年.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1.2分(17~6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2.3分(74~96分),其中38 例评分大于80分,6 例评分位于70~80分之间,2 例评分小于70分.影像学检查2 例髋臼假体、1 例股骨假体周围出现小范围的透亮线,其余X线片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及下沉现象,股骨颈骨质良好.结论 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骨关节病中期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可能需要行假体翻修的中青年患者.
作者:尤瑞金;郑文忠;陈昆;吕宏升;黄钿锋;肖奕增;杨德育;苏在权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Delta大头陶对陶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移位股骨颈囊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1 例股骨颈移位的囊内骨折患者(平均年龄63 岁),应用Delta大头陶对陶关节进行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放射学评估假体有无松动及假体周围骨质情况.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0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96.5±4.1)分,关节功能得到很大恢复,没有观察到并发症的发生,陶瓷部件没有出现破裂,假体位置没有出现松动.结论 短期随访结果显示,Delta大头陶对陶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股骨颈囊内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曹国永;杨渝勇;龙毅;曹兴;邓淼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峡部不连伴滑脱多为一个椎体,L5椎体常见.其中大多数为低度滑脱(滑脱小于50%),仅少数为高度滑脱(滑脱大于50%).峡部不连伴高度滑脱的治疗方法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是采用后路、前路还是前后路联合手术,以及用还是不用内固定器械等方面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1-5].本文介绍峡部不连伴高度滑脱的国外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张功林;甄平;陈克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选择性融合减压节段结合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采取选择性融合减压节段结合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5 例,男23 例,女12 例,年龄47~76 岁,平均68 岁.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确定减压部位和融合节段,应用JOA评分(29分法)对手术前后临床疗效进行主客观评价.结果 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随访时优良率91.43%.结论 选择性融合减压节段结合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作者:刘守正;刘加元;张成亮;宋玉鑫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转换内固定分期治疗复杂性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1 例复杂性胫腓骨骨折患者,一期急诊手术先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1~2周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及局部软组织愈合后,将临时外固定支架转换为确定性内固定治疗,一期转换43 例,二期转换8 例.其中10 例皮肤软组织缺损,一期转换并皮瓣修复8 例,二期转换并皮瓣修复2 例.结果 51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18个月.51 例伤口全部愈合,其中3 例伤口表皮发生坏死,经过换药后愈合.全部患者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的时间为(7.25±1.85)个月,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将髓内钉的远端交锁钉拆除,改为动力性加压及植入同种异体骨后,骨折在10个月后愈合.结论 骨折外固定支架转换为内固定分期治疗复杂性胫腓骨骨折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耀康;苏瑞鉴;杨庆达;陈胜琼;曾麟杰;高波;陈善豪;张智钊;卢建国;梁波;梁大喜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对加压空心钉内固定不同部位的生物力学研究,得出各种相关的生物力学数据,以得出更加稳定的内固定植入方法,在生物力学方面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股骨模型按人体股骨颈骨折时常见的pauwels 70°角用电锯截断,模拟常见的内收型股骨颈基底骨折,分别按正三角(向前分散排列、向前平行排列),倒三角(向前分散排列、向前平行排列)不同的固定结构做成股骨颈骨折复位固定模型,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上施加一定载荷,测出模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位移,同时在股骨颈内外侧贴应变片,在应变力综合测试仪上测出内、外侧的应变,根据公式计算出断面张开角.结果 3枚空心加压螺钉采用上2枚,下1枚的向前分散倒三角形结构时,无论在载荷下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内外侧应力及断面张开角,还是在股骨颈骨折牢固固定方面,生物力学相关数据均显示好.结论 3枚加压空心钉呈倒三角向前分散结构的内固定方式稳定.
作者:郝江峰;王东;孙海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Bold螺钉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疗效.方法 笔者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Bold螺钉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9 例,均采用肘关节外侧Kaplan入路,多枚Bold螺钉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2~3年随访,平均2.3年,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肱骨小头坏死及骨化性肌炎.1 例合并肱骨外侧髁后方骨折,术后X线出现肱桡关节间隙增宽,肘关节轻度不稳伴有活动受限.根据Morrey功能评定标准,优4 例,良4 例,可1 例.结论 对于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选择肘关节外侧Kaplan入路结合使用Bold螺钉固定,手术创伤较小,固定牢固,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患者将获得满意的肘关节功能.
作者:王明辉;王秀会;夏胜利;陆耀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分别采用Gamma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三种内固定术对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治疗.分析三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对应的适应证及其愈后.方法 考察本院2005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77 例,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要分别对其中239 例患者进行了内固定治疗,其中87 例进行了Gamma钉内固定术,91 例进行了PFNA内固定术,61 例进行了DHS内固定术.结果 239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3年.其中,PFN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出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PFNA疗效佳,优于其他两组.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Gamma钉优良率为85.06%,PFNA优良率为92.31%,DHS的优良率仅为70.49%.共计有36 例出现了手术并发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5.1%.DHS并发症发生率为32.8%;并有3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其中,肺部感染为常见的并发症,且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应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对于术式的选择,则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酌情选定.
作者:岳洋;邵安泽;潘长军;顾飞;吴瑞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锁骨中段复杂骨折采用重建钢板时,锁定与非锁定固定模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 例闭合性锁骨中段复杂骨折(AO/OTA-B3型、C型)的临床病例,均使用同一种重建钢板固定.锁定模式固定组64 例,非锁定模式固定组52 例.术后随访13~46个月,平均27.8个月.比较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和不愈合、内固定失效、Constant-Murley评分的差异.结果 锁定和非锁定组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3.9周和12.7周(P>0.05).两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98.4%和98.1%(P>0.05).锁定组有3 例发生延迟愈合,非锁定组为0 例(P<0.05).两组均有1 例患者骨折不愈合并发生钢板断裂.非锁定组有1 例螺钉松动拔出,但骨折终于术后5个月愈合.锁定组的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94.2分,非锁定组平均为93.3分(P>0.05).结论 对于锁骨中段B3和C型这类复杂骨折,重建钢板采用锁定模式虽然能提供更强的稳定性,但在促进骨折愈合、增加骨折愈合率、改善肩关节功能、减少内固定失效等方面,与非锁定模式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同时可能导致延迟愈合,故不推荐将锁定固定作为常规选择.
作者:赵燕鹏;张立海;唐佩福;梁向党;陈华;郝明;王岩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评估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长期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自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于本院实施Dynesys系统植入术患者共43 例,男18 例,女25 例,年龄35~70 岁,平均52.2 岁,其中单纯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者21 例,腰椎管狭窄并椎间盘突出者15 例,腰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滑脱(Ⅰ度滑脱)者5 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者2 例,均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于我院植入Dynesys系统.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进行疗效评估;采用NASS指数评估患者满意度;观察患者行走距离、术后固定及邻近节段退变、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27~54个月,平均39.5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67分、6.77分、60.58分下降到2.93分、2.32分、26.02分(P<0.01);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9.73 mm升高到12.50 mm(P<0.01);步行距离由术前的10~1 000 m升高到均大于1 000 m;ROM值由术前的7.80 °下降到5.26 °(P<0.01).术后随访期间各时间点之间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椎间隙高度、ROM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CLA系统评价显示术后及随访期间固定节段及相邻节段未出现进一步退变.术中、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Dynesys系统对腰椎退变性患者具有良好的长期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商卫林;黄伟;曹峥;吴闻文;侯树勋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disodium salt,EDTA-Na2)体外脱钙法制备成年猪椎体骨质疏松模型,探讨一种快速、有效制备离体椎体骨质疏松生物力学模型的方法.方法 选取成年猪胸腰段椎体36个,甲醛浸泡固定后随机分成四组,每组9个椎体,采取4种处理方法:A组为对照组,不做处理,B、C、D组分别以0.595 mmol/L的EDTA-Na2溶液脱钙10 d、15 d、20 d.后对其进行大体、直接数字化X射线(digital radiogrxphy,DR)观察,并行骨矿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定,再行垂直压缩试验检测椎体强度及刚度,观察其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变化.结果 大体标本观察:随着脱钙时间的延长,椎体椎弓根处钉孔依次扩大,脱钙液浸润范围依次增加;DR显示:脱钙组椎体骨密度显著降低,骨量减少;随着脱钙时间的延长、椎体BMD、压缩强度和刚度呈依次降低的趋势,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EDTA-Na2脱钙法可在较短时间内建立用于生物力学研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模型.
作者:张立元;张志国;郝建英;庞子轩;邢文钊;张福凯;康发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导致下腰痛常见的原因,目前常用的脊柱融合手术治疗方法为腰椎板切除减压术、黄韧带切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2].然而该术式也存在一定缺陷,如对脊柱生理性结构破坏较大,造成融合节段运动功能丢失,加速邻近节段退变等.
作者:夏效泳;范媛媛;王江宁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耻骨联合分离内外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收治的23 例TileB1型骨盆骨折分为两组,一组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另一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6~12个月,均取得了优良的临床效果,无疼痛、跛行、深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TileB1型骨盆骨折对于耻骨联合分离大于2.5 cm适时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和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均可取得优良临床效果.
作者:游小军;尚发明;曲巧格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掌侧入路经皮撬拨复位治疗月骨脱位的复位技巧.方法 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共收治月骨脱位5 例,男3 例,女2 例;年龄20~35 岁.高处坠落伤4 例,交通事故伤1 例.5 例全部施行掌侧入路经皮撬拨复位,从受伤到复位时间平均24 h.结果 5位患者术后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2年,平均为1.5年.伤口全部正常愈合,无一例神经血管损伤,无一例再次脱位及无菌性坏死表现.按照Krimmer评分标准评定,优1 例,良4 例.结论 掌侧入路经皮撬拨对于手法复位失败的月骨脱位患者是很好的治疗方法,若掌握适当的技巧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麒云;吕南千;费青;王鸥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对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胸腰段骨折行后路经椎弓根椎体部分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20 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60 例:A组为后路治疗组,B组为前路治疗组.手术前后及随访阶段均以骨折椎体为中心摄正、侧位X线片.了解术后及随访期间骨折复位丢失情况,有无内固定折断,椎弓根钉松动、拔出,椎弓根钉或内固定圆棒折断等.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比较术后1周、术后12个月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有无差异,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的差异及手术时间、出血量的差异、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 前路治疗组与后路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但手术时间、出血量有明显差异(P<0.05),B组相对于A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植骨融合良好,无植骨不融合、骨吸收、椎体塌陷等情况.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椎体部分切除减压单间隙融合双节段固定是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先泽;赵正琦;顾振芳;李平;宫瑞;王立民;于金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采用centerpiece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探讨其对于改善神经功能、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centerpiece固定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9 例,所有患者病史均半年以上,经保守治疗无效且呈进行性加重.术前、术后常规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术前侧位X线示颈椎生理前曲均存在,记录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颈椎生理曲度、JOA评分、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随访18~36个月,平均26个月.无钛钉松动及钛板移位、无椎板塌陷或再关门现象,门轴侧折断处骨质均融合.颈椎曲度术前(4.11±3.36)°、术后3个月(7.58±2.45)°,颈椎曲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8.22±3.16)°,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8.31±2.89)°,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5.87±1.75)分、术后3个月(13.42±2.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13.43±2.49)分,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14.03±2.67)分,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4.83±1.09)分、术后3个月(1.92±0.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1.13±0.39)分,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VAS评分(0.76±0.46)分,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内固定术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和保持颈椎曲度及活动度,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苗洁;李冠军;葛志强;刘晓宁;李晓东;步振英;王浩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对比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2年9月在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72 例55 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对比其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5~6年,平均5.2年.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出血量、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半髋关节置换术简单有效、创伤小,能满足患者的功能需求,可作为首选方法.
作者:刘剑伟;蒋卫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带腓肠肌的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实施带腓肠肌的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复合性组织缺损12 例,皮肤缺损范围为10 cm×5 cm~15 cm×8 cm,带有腓肠肌的范围为1.5 cm×3.0 cm~3.0 cm×5.0 cm.均急诊清创,择期手术覆盖创面.结果 12 例皮瓣成活,其中1例患者皮瓣下腓肠肌出现部分坏死,二次手术清除愈合.术后10 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9个月,肌皮瓣血运良好,外形满意.两点瓣别觉为8~11 mm.结论 应用带有腓肠肌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足跟及周围复合性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寿建国;傅彪;徐晓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对90 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患者髋部疾病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回顾我院2003年2月至2010年2月期间,因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手术治疗的90 例患者,分别进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8 例(A组),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5 例(B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7 例(C组),对全部病例就术中术后出现的问题和术后功能恢复进行对比.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年,平均5.8年.从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C组)较其他两组少,从术后疼痛率对比高于A组低于B组,住院天数三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相对年轻,身体条件较好的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例应选择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75 岁以上患者由于身体限制可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包括双极头),骨水泥型全髋只适用于髋臼缺损和骨质疏松的患者.
作者:范义平;刘伟军;蒋泰媛;龙正友;姜国棋 刊期: 2013年第08期
股骨颈骨折指自股骨头以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除跨越基底部者均为关节囊内骨折.股骨颈骨折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3.58%[1].青壮年股骨颈骨质坚硬、骨密度高,其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而股骨头颈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骨折后容易发生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及塌陷等不良后果.
作者:沈佳祚;练克俭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