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心血管表现

王前

关键词:老年,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心血管疾病, 甲亢患者, 门诊治疗, 隐蔽型, 确诊率, 冠心病, 淡漠型, 症状, 误诊
摘要:老年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老年甲亢)又称为淡漠型或无力型和隐蔽型,由于缺乏典型甲亢症状而常误诊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有的高达50%[1].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确诊率,现总结我院近6年来收治或门诊治疗的老年甲亢患者的心血管表现.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心静脉导管用于心包穿刺术5例

    1.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男4例,女1例,年龄36岁-68岁,均有程度不等的心包压塞症状,并经胸片、心电图及心脏彩超证实有心包积液.病因:肿瘤性心包积液2例,结核性心包积液2例,原因不明心包积液1例.

    作者:王俊;冯瑞华;郭季鸿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高血压的诊断治疗进展

    近年来,高血压的诊断、治疗进展迅速;新的诊断标准和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本文梗概地介绍近年来的高血压诊断、治疗的进展.

    作者:苏哲坦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58例

    周围性面神经炎为临床常见病,治疗方法较多,近年来作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本病38例疗效较好,总结如下:

    作者:孙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带筋膜蒂转移皮瓣修复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护理

    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并胫腓骨骨折处理较困难,不及时修复缺损组织、肌肉、肌腱,骨骼外露时间过长,会引起局部组织感染、骨髓炎,甚至骨不连.1991年-1998年我科成功地为68例病人进行了带筋膜蒂转移皮瓣修复、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均获得满意效果.现筛选有完整资料的45例介绍如下.

    作者:丁晓玉;柯娟雅;郭祥;张寿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56例胎盘早期剥离的临床分析

    我院从1992年至1997年共收治胎盘早剥56例,占同期分娩总数的0.51%(56/10800),且全部病例均经胎盘检查证实为胎盘早剥.

    作者:袁少洋;王历;吴玉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

    我科自1986年至1997年收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85例,其中有5例并发急性肾衰,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云望;黄建中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海南省疟疾暴发点与高发病村庄媒介按蚊调查

    目的:了解目前我省疟疾暴发点与高发病村庄媒介按蚊种群密度与分布及其生态习性.方法:采用人诱与牛诱半通宵捕蚊法调查.结果:在山林区高发病村庄,捕获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点,分别占捕蚊点的42.9%和57.1%;在平原丘陵区暴发点,均捕获微小按蚊,无捕获大劣按蚊.其中人诱捕获大劣按蚊、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和吉甫按蚊数,分别占捕蚊总数的9.9%、6.9%、54.5%和2.0%;牛诱捕获上述4种按蚊却分别占捕蚊总数的0%、3.3%、26.0%和12.3%.结论:在山林区高发病村庄主要传疟媒介为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而平原丘陵区暴发点仅为微小按蚊.

    作者:曾林海;王志光;郭仁能;蓝秀汉;王善青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气管切开术在抢救破伤风病人中的作用

    目的:探索破伤风病人应用气管切开术的可行性、时机及价值.方法:通过破伤风病人应用和不应用气管切开术的统计分析和临床观察的方法说明气管切开术在治疗破伤风病人的疗效和作用.结果:120例单纯综合治疗的重症病人死亡106例,治愈14例,病死率88.3%,72例除综合治疗外应用了气管切开术治疗31例,死亡41例病死率56.9%,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24.708)P值≤0.01.结论:气管切开术在治疗破伤风病人中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

    作者:黄才寿;况光仪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尿沉渣分析和尿液自动分析仪的应用价值比较

    在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尿常规及尿沉渣的检测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针对尿液自动生化分析仪在干扰因素较多,尤其是临床对RBC检测反应较大,再者尚有WBC假阳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尿液沉渣镜的不规范化,是当前检验工作急待解决的问题.多年来,一直将尿沉渣直接尖载波上用显微镜观察,其尿滴大小,厚度无一固定标准,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即使有用离心沉淀镜检的方法,因离心速度,离心时间,浓缩倍数不同,使结果差异很大;我们用FAST-READ10R定量尿沉渣分析板(尿板)辅助干化学联合测定尿液中RBC、WBC、管型等成分,以求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作者:钟路;符克英;黄烈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多耐药特点研究

    目的测定武汉和海口结核分支杆菌分离株对5种抗结核药的MIC并分析其耐药特征.方法 BACTEC技术和改良罗氏培基培养用于MIC的测定.结果 66株结核菌对INH,SM,PAS,EMB和RFP的耐药率分别是39.4%,24.2%,16.7%,24.2%和37.9%.武汉和海口分离株的耐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耐药率为57.6%.多耐药率为42.2%.多耐药株占总耐药株的73.7%.多耐药菌株中,INH和RFP所占比例高;在耐INH和RFP的菌株中,大多数为多耐药菌株.结论耐药率和多耐药率高,结核菌的多耐药特征与其耐INH和RFP有关.

    作者:朱中元;陈允凤;林冲;王海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肺瘢痕癌(附13例临床报告)

    肺瘢痕癌在肺恶性肿瘤临床上较少见,文献中偶有报告,因其发生率较低.我院自1985.3-1999.2内共治疗原发性肺癌922例,其中肺瘢痕癌13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德伟;汤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高压氧治疗30例慢性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慢性淤胆型肝炎(CCH)高压氧(HBO)治疗前后患者的肝血流、临床症状、肝功能变化.方法:用纯氧单仓治疗(2.5MPa,2h/d,10d/cyc,6cyc)30例CCH,治疗前后用肝血流图仪和多普勒B超测定肝血流图收缩波和门静脉右支血流量.取算术均数行T检验.结果:治疗后肝血流图收缩波和肝门静脉右支血流量明显升高;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结论:HBO治疗CCH,可增加肝动脉及门静脉右支血流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脏功能.

    作者:王静雅;赵伟;刘伟;罗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5例临床分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cacsient Ischemic Attack,简称TIA)作为神经科的急症之一,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现将我院1997~1999年间45例60岁以上老年人TIA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老年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心血管表现

    老年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老年甲亢)又称为淡漠型或无力型和隐蔽型,由于缺乏典型甲亢症状而常误诊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有的高达50%[1].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确诊率,现总结我院近6年来收治或门诊治疗的老年甲亢患者的心血管表现.

    作者:王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药流后宫外孕破裂一例报告

    患者 23岁,孕1产0,于1995年3月22日以停经40天为主诉就诊,妇科检查,子宫妊娠约5周大,质软,尿妊娠试验阳性,血色素12g,B超提示宫内有0.8×1.0cm大的妊娠囊,诊为早孕,患者要求用药物终止妊娠,服药后第二天患者恶心、呕吐、腹部坠痛,阴道少量流血来诊.查病人痛苦面容,面色苍白,神清语明,血压,脉搏正常,未做内诊查.考虑病人为服药物后的副反应,病人因不能忍受要求立即做早孕术结束妊娠.刮宫术后未见绒毛,考虑胚胎以自然流出..

    作者:王南林;李小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ABPM和超声心动图评价降压和左室肥厚消退

    目的研究新型的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的降压疗效和对左室肥厚的消退作用.方法选择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21例给予氯沙坦口服,治疗前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24h动态血压监测的指标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和心脏超声标志左室肥厚的指标IVST、PWT、LVMI用药后均较用药前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氯沙坦能够明显降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24h血压,并能使其左室肥厚明显消退.

    作者:姜志安;张晓光;肖文良;赵维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四肢大血管开放损伤急救护理体会

    四肢大血管损伤病人的病情急重,如抢救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导致肢体缺血病残,甚至出血休克死亡.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门诊急诊处理包括急救护理无疑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本科室1996年-2000年5月收治四肢大血管损伤病人38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庄小静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Internet与网上泌尿外科资源

    Internet这一几乎遍及世界每一角落的计算机网络,对作为现代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医学的发展已产生深远影响,医学实践及科研的传统模式将因其改变并从中受益.本文在对Internet作了简要介绍后,提出泌尿外科医生应充分重视、利用这一丰富宝藏,以利于提高自己的临床诊治与科研水平.

    作者:周又玲;刘振湘;白志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细胞凋亡与神经系统疾病

    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发现,细胞凋亡参与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尤其是神经元损伤之中.一九七二年Rtrr等人[1]首先从形态学及病理学角度描述了一种不同于坏死表现的细胞死亡形式,称之为细胞凋亡(apoptosis),亦称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另一种死亡形态,它是一种主动死亡过程,其形态学特点为:凋亡细胞表面皱缩,失去细胞间联结,体积缩小,细胞膜起泡或芽变胞质浓缩,染色质收缩,浓集于核膜附近,形成新月样结构.上述变化在数分钟内即可完成,继之细胞内陷,将整个细胞分割成数个大小不等的不连续小体,称为凋亡小体.凋亡小体随后被邻近正常组织或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全过程仅需数小时.整个过程不伴炎症反应,不伴细胞内容物的释放,溶酶体不参与.而细胞坏死是一种细胞被动死亡的过程,其形态学特点是细胞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肿胀、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肿胀、溶酶破裂,进一步造成细胞膜破裂和细胞结构崩解.坏死时伴有细胞浆外溢和周围组织炎症反应.

    作者:文国强;廖小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烧伤创面真菌感染的环境因素

    目的探讨亚热带气候环境下烧伤创面真菌感染与温湿度的相关性.方法:对514例次烧伤病人创面定期采样进行真菌学培养,菌种鉴定.用干湿温度计定时(每天)记录烧伤病房温湿度,并用多元相关和圆形分布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检测期间,本院烧伤病房创面真菌检出率28.6%,烧伤创面真菌带菌率的适宜室温为28℃,适宜范围为26℃~31℃;适宜相对湿度为78,适宜相对湿度范围为77~80.结论:本调查提示温湿度作为环境因素对烧伤创面真菌检出率有显著差异性但不表明温湿度亦大,真菌感染率亦高.温度在26℃~31℃,湿度在77~80易发生真菌感染;本地区可能4、6~9月份真菌感染机会增大.

    作者:潘云川;莫成锦;陈彦堃;张燕翔;陈大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