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两全
目的 推广应用全省疟疾防治试点毛阳成功经验,以点带面,加速控制疟疾进程。方法 建立健全基层抗疟组织和工作制度,加强对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疟疾防治,全面开展疟疾病例侦查,及时发现、处理病人、病灶和流动人口疟疾管理,采用拟菊酯类杀虫剂防制传疟媒介,用氯喹、哌喹、防Ⅱ合并伯氨喹防治传染源,并部分用磷酸萘酚喹防止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结果 疟疾年带虫发病率(API)从1992年的17.18‰下降到1999年的0.81‰,居民带虫率从1992年的3.11%下降到1999年的0,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率从1992年的25.58%下降到1999年的2.45%,大劣按蚊已捕不到,控制疟疾效果显著。结论 8年实践表明,毛阳经验行之有效,防治疟疾效果良好,可继续在同类地区推广应用。
作者:司有忠;罗丕文;文隋强 刊期: 2000年第06期
髌骨是伸膝装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髌骨骨折系关节内骨折,治疗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到膝关节的功能恢复。治疗方法较多而未取得一致意见,但主要目的在于恢复伸膝装置的连续性,恢复和维持髌骨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以便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人总结了1990年至1993年采用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3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会宽;陈昌俊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前房延缓形成或消失是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之一。一般认为术后5天前房不恢复或浅前房以及恢复后又消失者称为前房延缓形成。作者对21例30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病例,针对病因采取了相应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21例30眼,男7例10眼,女14例20眼。年龄皆为40岁以上患者。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1例13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7例12眼,慢性开角型青光眼3例5眼。因脉络膜脱离所致术后浅前房5眼,占本组病例16.67%;滤过过强20眼占66.67%;结膜瓣破裂,房水渗漏3眼占10%;睫状环阻滞性闭角型青光眼2眼占6.67%。
作者:李晓峰;王佳秀;陈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科自1994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治小肠出血12例,经内镜、核素、钡餐及外科手术检查,能确定出血病变者仅4例,确诊率仅33.3%,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11岁~68岁,平均49.8岁,出血量均在1000ml以上,经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可除外,12指肠降部以上和大肠出血。
作者:陈芳;刘勋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为探索一项适合国情的婴幼儿诊断量表,我院选出20名儿童,应用改良氏GESELL量表对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30月龄、36月龄进行追踪测查智能,了解婴幼儿潜能发育情况。1.步骤和方法1.1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象均是在1996年1月1日至1月7日出生,本区居住的海口市户口,健康、足月、单胎小儿(无高危因素)婴儿20名。
作者:林尧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体重超重、肥胖及高血脂与脂肪肝的关系。方法:用体重指数、血脂定量分析1045名海军疗养员的脂肪肝发病资料。结果:超重、肥胖者脂肪肝发病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高血脂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者脂肪肝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血脂,超重、肥胖伴高血脂者脂肪肝发病率高于单纯超重、肥胖者。结论:超重、肥胖、高血脂尤其是高甘油三酯是脂肪肝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王俊;冯瑞华;韩峭青;赵明国;宋杭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原位杂交是将重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与组织细胞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起来,在组织细胞原位显示某种特定基因、mRNA及其产物(特异蛋白质)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量检测的一项新技术。该方法用于组织和细胞学研究27年来[1],不论是对细胞内的DNA,还是mRNA已有大量成功的报告[2,3]。其中,DNA探针一般比RNA探针敏感,使用较方便,能选用各种标记方法,且杂交适宜温度的范围较宽。但操作程序较复杂,不易驾驭。
作者:王琳;符生苗;吴爱祝;郑茵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的特征性改变是炎症反应导致腹膜对细胞、蛋白和小分子溶质的通透性增加,但腹膜通透性改变的时间及机制并不清楚,本实验采用兔动物模型研究腹腔感染时腹膜通透性改变的时间依赖关系。方法 我们分别用兔腹腔内注射大肠杆菌(E.coli)4×106CFU制成兔急性腹膜炎动物模型,分别对其感染后8小时(系列一)及感染24小时后(系列二)腹膜通透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 系列一结果表明腹腔内注入E.coli4小时起就出现白细胞向腹腔移行和腹膜对蛋白质的通透性增加,然而此时腹膜对肌酐及葡萄糟的通透性无改变。系列二结果表明腹腔内注射E coli24小时后腹膜对肌酐及葡萄糖的通透性增加,而此时腹膜对蛋白的通透性已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兔腹膜炎动物模型中腹膜对小分子物质通透性增加出现在对蛋白质通透性增加之后,说明二者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管理。
作者:罗琼;黄烈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海洛因依赖者从烫吸发展到静脉注射的原因及静脉注射对依赖者个人造成的影响。方法 对97例海洛因静脉注射依赖者进行调查和资料分析。结果 静脉注射滥用海洛因的原因分别为好奇、享受、海洛因耐受性强、寻求欣快感、经济拮据、呼吸道症状、错误的戒毒方法等。此种滥用方法已给依赖者造成全身感染和局部的损害。结论 对海洛因依赖者应尽早发现早期诊断治疗,以免海洛因对机体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同时对依赖者脱毒后开展心理治疗,生活和职业训练,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对他们及全社会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毒品危害知识及戒毒知识的宣传教育迫在眉睫。
作者:杨庆雄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海南省为高发区。现将本院1992年12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83例恙虫病回顾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63例,女性20例,发病年龄3岁~66岁,3岁~4岁3例,5岁~6岁0,7岁~12岁2例,12岁~19岁4例,20岁~50岁66例,51岁~66岁8例。
作者:翁启旭;陈少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仍不清楚,其诊断主要靠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核磁共振(MR)、同位素断层扫描,但心电图仍有其参考价值。现将20例DCM患者的心电图作一分析。1.材料与方法1.1 对象 DCM20例均为1993年~1996年收住院患者,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3岁~84(平均57.7)岁。
作者:邱春强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成人败血症诊治的总结,探讨海南岛成人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败血症诊治水平。方法:用回顾性的方法对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月5年间收治的80例成人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以及并发症和疗效进行统计和分析。结论:海南岛成人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占69%,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菌居多,其中以金葡菌及大肠杆菌常见。临床上应提高对败血症的警惕,一旦怀疑,宜及早检查并尽早正确选用抗菌素治疗。
作者:何远学;符健;贾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130例外伤性肝破裂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了130例肝破裂患者的三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130例中男108例,女22例;年龄大53岁,小2岁,20岁~39岁者89例,占68.5%。闭合性损伤114例,枪弹及刀刺伤16例。治疗上,单纯缝合84例,纱条填塞24例,明胶海绵填塞5例,大网膜或肌肉填塞9例,肝不规则切除5例,单纯引流3例;死亡16例。结论 外伤性肝破裂多发生于青壮年人,致伤主要原因是车祸或机械撞击伤,半数以上在3h内就诊。早期白细胞计数计高及中性白细胞百分比升高较其它空腔脏器外伤显著。腹穿可帮助做出正确诊断。治疗上应急诊手术,视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术式。
作者:王海东;刘兵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肝癌组织中的不同表达,探讨PCNA与肝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评价PCNA可否作为一个新的客观预测肝癌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的可靠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鼠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对8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9例胆管细胞癌,11例转移性肝癌标本进行了ABC免疫组化染色,以X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及log rank检验对结果做统计分析。结果: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性肝癌,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95%、77.77%、81.82%。PCNA阳性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及血清AFP明显相关,但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性别、年龄及HBsAg是否阳性无关。结论:PCNA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PCNA有望成为预测肝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张震生;吴秋红;花瞻;周正;贾振庚;王海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治疗顽固性鼻出血作用。方法:通过在鼻内窥镜下电凝治疗27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疗效分析。结果:27例均经一次内窥镜下治疗达止血目的。结论:鼻内窥镜具有视野清晰,检查出血部位准确,止血迅速,疗效确定的优点,值得在鼻出血患者中推广应用。
作者:林杰;况光仪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提高预设人工晶体(IOL)度数准确性的方法。方法:对100例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前的白内障患者,应用A超测量眼轴、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根据SRKII公式计算及预设IOL度数,分析其术后的屈光状态与术前IOL度数预设的关系。结果:术后三个月非高度近视患者大部份获得良好的屈光状态及裸眼视力:高度近视12例中因术前IOL度数检查误差,术后仍欠矫≥-2.00D者4例占33.3%。结论:术前反复、精确测量眼轴长度(尤其对高度近视患者),根据SKKII公式计算,可以提高预设IOL度数的准确性。
作者:赵伟;孙建初;李俊龙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尿毒症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及血液透析的影响。方法:按Siegel建立的标准红细胞免疫粘附试验(RCIA)进行。结果:尿毒症组RBC-C3bRR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RBCICR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液透析组RBC-ICR水平低于内科一般治疗组(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继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系外周血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升高所致。血液透析可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清除血循环中的部分IC,但不能改变巳低下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故促进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陆佩芳;罗斌;黄斌;刘雅;苏承运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医外治法,《内径》、《伤寒》中均有详载,鼻祖华佗通过虚实寒热,结合脏腑辨证,施治于人更是得心应手,为后世医家研究该疗法提供了宝贵的药鉴。近代医家在外治法的给药途径:方式、部位、时间上,无不对先圣的经验及主旨做了进一步的推演发挥,使不少疑难杂症,应用外治法,每获效验。但也有不少值得讨论改进之处。笔者通过翻阅文献及临床观察,认为按诊在外治法中的诊断作用要优于脉诊。
作者:蔡秋生;周洪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们于1998年8月~2000年7月经检测确诊为下呼吸道支原体(MP)感染者76例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均为住院患儿,男49例,女27例。年龄2月~3岁,平均17月,其中≤1岁24例,~3岁52例。 1.2 测定方法 采用间接固相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用深圳安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测定患儿血清中MP特异性抗体,若IgM抗体阳性且类风湿因子测定为阴性者判断为MP急性感染者。
作者:彭碧云;吴成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院自1998年采用海南博大制药厂生产的月月安胶囊,治疗经期头痛,取得了满意疗效。 1.临床资料 经期头痛的患者,按病情分为重度、中度、轻度。重度为影响工作,必须休息药物治疗。中度为烦躁不安,疼痛影响睡眠,可药物治疗。轻度为疼痛可耐受。服药方法,有每月定时服药,有的在月经前一天服或来潮时服。每次2粒每日二次,连服三天为一疗程。多数患者服3疗程后,效果很好,疼痛不再出现。有的患者每月定时连续服药三天。如下表:
作者:许真卫;郭桂新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