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肠病变所致大出血12例诊断分析

陈芳;刘勋臣

关键词:小肠出血, 病变, 大出血, 结肠镜检查, 临床资料, 外科手术, 胃镜及, 确诊率, 经内镜, 出血量, 女性, 年龄, 男性, 核素, 钡餐
摘要:我科自1994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治小肠出血12例,经内镜、核素、钡餐及外科手术检查,能确定出血病变者仅4例,确诊率仅33.3%,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11岁~68岁,平均49.8岁,出血量均在1000ml以上,经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可除外,12指肠降部以上和大肠出血。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论切诊在外治法中的定位

    中医外治法,《内径》、《伤寒》中均有详载,鼻祖华佗通过虚实寒热,结合脏腑辨证,施治于人更是得心应手,为后世医家研究该疗法提供了宝贵的药鉴。近代医家在外治法的给药途径:方式、部位、时间上,无不对先圣的经验及主旨做了进一步的推演发挥,使不少疑难杂症,应用外治法,每获效验。但也有不少值得讨论改进之处。笔者通过翻阅文献及临床观察,认为按诊在外治法中的诊断作用要优于脉诊。

    作者:蔡秋生;周洪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胸腔积液1例

    患者 男性,27岁,泰国籍船员,因反复右上腹痛伴乏力3天而于1999年2月3日入院。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痛,呈持续性胀痛,无阵发性加重,同时伴全身乏力,无畏寒、发热、无黄疸。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吸毒及性乱史。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6/10.5KPa。

    作者:蔡笃雄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2例

    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32岁,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因咽喉疼痛,而来我院门诊就医,内科门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遵医嘱给予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江西东亚制药厂生产,批号98062823)100ml静滴,Bid,抗感染,约输入50ml时,注射部位皮肤开始出现瘙痒,上肢前臂皮疹逐渐增多,相互连成片,皮肤红、瘙痒难忍,继而出现注射血管部位疼痛,即停药,给予异丙嗪25mgim,葡萄糖注射液250ml:12.5g静滴,30min症状逐渐消退,1h症状消失。

    作者:吕海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恙虫病误诊急性肾小球肾炎1例

    患者 男性,3岁,发热7天,浮肿、尿少4天,当地医生诊治不详,于1997年9月26日入院,查体:T38.6℃,BP16/11KPa,双眼睑及双下肢中度水肿,颈部、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如花生米样大小,有压痛,可活动,心肺正常,腹软,肝右肋下3.5cm,质软,无压痛,脾肋下1.5cm,质软,无压痛,双肾区无叩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115g/L,RBC4.7×1012/L,WBC9.7×109/L,中性0.505,淋巴0.495,尿常规红细胞+++,蛋白++,白细胞+,血沉15mm/h,ASO300u,BUN6.66mmol/L,cr58.8μmol/L,白蛋白29g/L,按急性肾小球肾炎给予卧床休息,静滴青霉素,口服氢氯噻嗪,肌酐等治疗3天,体温不退,经仔细检查发现肛周处有一疤痕,追问病史,病儿2周前曾到菜地玩耍,病儿因痒曾抓搔过肛周,查外斐氏反应OXk为1:160,诊断为恙虫病合并急性肾炎,抗生素改用氯霉素抗恙虫病治疗2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尿量增多,浮肿消退,血压降至12/8KPa,复查尿常规、尿素氮恢复正常,共住院7天痊愈出院。

    作者:陈海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高龄病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麻醉体会

    目的:对97例高龄病人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麻醉处理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低浓度、少量多次给药,仔细控制阻滞平面,加强术中监护。结果:麻醉效果满意,但BP、HR及ST段等仍有不少人出现较大的变化,有些病人还出现术中并发症,经及时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但术中应严密监护。

    作者:翁两全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阿司匹林致支气管哮喘及肺水肿一例

    患者 女性,36岁。无过敏性鼻炎、哮喘、心脏病、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史。未曾服用过阿司匹林。因畏寒、发热、鼻塞、流涕半天,自测T39℃,自行口服阿司匹林1片(0.3g)约1小时后,出现双眼睑痒、水肿、流泪,逐渐加重至双眼睑不能睁开、憋气。来我院(约10分钟)后即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闷。生命征:T38.5℃,P140次/分,R30次/分,BP125/75mmHg。口唇紫绀,呼吸急促,焦躁不安,双肺呼吸音粗,布满大量哮鸣音及湿性罗音,心率140次/分,律齐,心尖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作者:邝向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36例临床观察

    我院从1997年8月至1999年11月用参麦注射液治疗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本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5岁~73岁,60岁以上24例,其中冠心病16例,慢性肺心病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风心病2例。心功能Ⅲ级8例,心功能Ⅳ级28例,以右心衰为主10例,以左心衰为主26例,病程3年~12年。

    作者:吴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奥曲肽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随机化对照研究

    我院1995年9月-1999年2月间应用奥曲肽(Oct)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32例患者,均经胃镜、食道X线钡餐造影证实为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伴有严重的心肺、脑肾疾病;年龄41岁-79岁,平均年龄52.4岁;男性26例,女性6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3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其它5例;合并胃底静脉曲张19例,均表现为呕血及黑便或血便,入院时平均出血量为760ml左右。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肝功能Child分级表示,对照组A级7例,B级6例,C级3例;治疗组A级5例,B级7例,C级4例。统计学检验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人均经B超及CT检查未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

    作者:周业庭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延缓形成原因及治疗

    前房延缓形成或消失是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之一。一般认为术后5天前房不恢复或浅前房以及恢复后又消失者称为前房延缓形成。作者对21例30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病例,针对病因采取了相应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21例30眼,男7例10眼,女14例20眼。年龄皆为40岁以上患者。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1例13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7例12眼,慢性开角型青光眼3例5眼。因脉络膜脱离所致术后浅前房5眼,占本组病例16.67%;滤过过强20眼占66.67%;结膜瓣破裂,房水渗漏3眼占10%;睫状环阻滞性闭角型青光眼2眼占6.67%。

    作者:李晓峰;王佳秀;陈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海南岛成人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附80例报告)

    目的:通过成人败血症诊治的总结,探讨海南岛成人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败血症诊治水平。方法:用回顾性的方法对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月5年间收治的80例成人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以及并发症和疗效进行统计和分析。结论:海南岛成人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占69%,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菌居多,其中以金葡菌及大肠杆菌常见。临床上应提高对败血症的警惕,一旦怀疑,宜及早检查并尽早正确选用抗菌素治疗。

    作者:何远学;符健;贾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腹膜炎时腹膜通透性的变化

    目的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的特征性改变是炎症反应导致腹膜对细胞、蛋白和小分子溶质的通透性增加,但腹膜通透性改变的时间及机制并不清楚,本实验采用兔动物模型研究腹腔感染时腹膜通透性改变的时间依赖关系。方法 我们分别用兔腹腔内注射大肠杆菌(E.coli)4×106CFU制成兔急性腹膜炎动物模型,分别对其感染后8小时(系列一)及感染24小时后(系列二)腹膜通透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 系列一结果表明腹腔内注入E.coli4小时起就出现白细胞向腹腔移行和腹膜对蛋白质的通透性增加,然而此时腹膜对肌酐及葡萄糟的通透性无改变。系列二结果表明腹腔内注射E coli24小时后腹膜对肌酐及葡萄糖的通透性增加,而此时腹膜对蛋白的通透性已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兔腹膜炎动物模型中腹膜对小分子物质通透性增加出现在对蛋白质通透性增加之后,说明二者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管理。

    作者:罗琼;黄烈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地高辛素标记DNA探针原位杂交的简便方法

    原位杂交是将重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与组织细胞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起来,在组织细胞原位显示某种特定基因、mRNA及其产物(特异蛋白质)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量检测的一项新技术。该方法用于组织和细胞学研究27年来[1],不论是对细胞内的DNA,还是mRNA已有大量成功的报告[2,3]。其中,DNA探针一般比RNA探针敏感,使用较方便,能选用各种标记方法,且杂交适宜温度的范围较宽。但操作程序较复杂,不易驾驭。

    作者:王琳;符生苗;吴爱祝;郑茵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氦氖激光对老年急性脑梗塞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强度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对治疗老年人急性脑梗塞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头颅CT确诊为老年急性脑梗塞的患者52例,其中取24例采用低强度氦氖激光治疗者为治疗组,另外28例为非氦氖激光治疗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 氦氖激光治疗老年人急性脑梗塞,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受损部位大脑的缺血状态。

    作者:莫照龙;何海武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我省乡镇计生服务现状调查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实施,农村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日益健全,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健全乡镇计生站,使其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适应加强乡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需要,稳定低生育率水平,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指示,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先后深入海口、琼山、琼海、万宁、东方、三亚、乐东、定安等8个市县、自治县卫生院和计生站比较健全的90个乡镇进行了专题调研。

    作者:白志勤;曹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小剂量丁丙诺啡用于剖腹产术后自控镇痛的观察

    自控技术的日益普及,使术后止痛技术日趋完善,它可以明显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进行每种手术术后自控镇痛的研究,将会更加促进术后止痛的发展和普及。我们将小剂量丁丙诺啡及布比卡因用于剖腹产术后自控镇痛,对其镇痛效果进行了观察,采用较小浓度的丁丙诺啡即可满足自控镇痛的需要。现将我们观察的67例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作者:谭胜;谭智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分析

    1.一般资科 复习1985年-1998年收治的3例结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病人的病理资料、切片。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大29岁,小19岁,平均23岁;3例均以持续发热39.6度以上入院。从发病到入院平均4天;3例病人入院时神志清;其中之1例颈部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余无任何阳性体征;入院后6天有1例病人腹痛便血1次。2例病人入院3周后出现精神症状,谵妄;3例病人均有病情逐渐加重的趋势。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50-400万/mm,白细胞900-1.1万/mm,其他检查无异常。

    作者:关丽珍;杨勇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老年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治体会(附56例报告)

    老年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治体会(附56例报告)

    作者:朱月清;夏存林;王源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膀胱癌术后灌注的护理体会

    我科对膀胱癌术后病人常规采用丝裂霉素C灌注,在预防病人术后复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将膀胱灌注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1995年至1999年收治膀胱患者31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5例,年龄29岁-76岁,平均56岁,经尿道行膀胱肿瘤电切术20例,膀胱部分切除术11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瘤,其中一级20例,二级10例,三级1例。

    作者:程月琼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疟疾PCR检测不同保存时间的滤纸血斑的结果

    疟疾的诊断迄今仍以显微镜检查疟原虫作为常规。镜检虽直观但也有明显缺陷--检出率不同,难达到流行病学的监控要求。近几年来,PCR技术以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优点广泛在生物学检测上应用,亦不断有用于疟疾诊断的报道。目前,在疟疾诊断方面,以制作滤纸血斑的方法来保存样本和提取疟原虫DNA模板应用较广且简便[1~4]。如果样本存放时间过长,是否容易引起疟原虫细胞降解而破坏其DNA链,从而影响到PCR的检出率。本次实验通过对已保存有1年、3年、5年的疟原虫阳性滤纸血斑进行检测,初步探讨PCR对不同存放年限滤纸血斑检出率的影响情况。

    作者:华德;蔡贤铮;王香凤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颅脑重危病人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细菌学分析

    目的:报告118例重型颅脑损伤及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而气管切开病人的气管内分泌物培养结果及药敏鉴定情况,并对其治疗抉择进行探讨。方法:在无菌条件下采集气管内分泌物,分别置入无菌普通标本瓶中,常规下培养24-48小时。结果:118例病人中培养出病原菌102例,共26种194株细菌,均为条件致病菌和真菌。其中培养出G-杆菌共16种145株,占总株数的74.7%,G+球菌7种21株,占10.8%,G-球菌及G+杆菌各1株。真菌2种26株,占13.4%,但其多以混合形式感染存在。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及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G-杆菌,且毒力侵袭力较弱的条件致病菌则多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存在,反之表现为单纯感染。

    作者:陈焕雄;曹作为;李安民;吴多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