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一例

王慧欣;何建平;许志飞

关键词:先天性, 中枢性, 肺炎治疗, 医院, 咳嗽, 间断, 患儿, 喉鸣, 抽搐
摘要:患儿女,43 d,生后间断喉鸣,因咳嗽4 d伴抽搐1次入院,曾于当地医院按肺炎治疗3 d无好转.
中华新生儿科(中英文)杂志相关文献
  •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持续经鼻正压通气至生后72小时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多发病、病死率高的主要病因.目前多采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有创性机械通气治疗,效果已得到肯定,但机械通气后,可造成多种相关性并发症[1],例如气压伤[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

    作者:王海娟;蔺枢勇;杨梅;宋万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影响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早产儿,尤其是胎龄≤32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达50%~70%,是引起早产儿死亡和神经系统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明确影响早产儿IVH的相关因素,并给予相应预防治疗,是临床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作者:李玉梅;杜宏伟;李春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种鼻饲喂养方式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内营养的应用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方式鼻饲喂养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探讨适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 将77例胎龄在29~33周,出生体重在1 000~1 400 g活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男婴38例,女婴39例,随机分为ABC组.A组: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起始每次奶量2 ml/kg,持续时间3~5 min,2 h 1次,每天递增2 ml/kg;B组:持续鼻饲输注喂养,使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鼻饲输注,奶量1 ml/(kg·h),持续时间24 h,每天递增1 ml/(kg·h);C组: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先采用电子输液泵持续鼻饲喂养2 h,奶量2 ml/(kg·h),间歇2 h后,再继续交替进行,每天递增2 ml/kg;所有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观察3组患儿喂养过程中体重增长,喂养耐受情况以及黄疸持续时间.结果 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组喂养不耐受例数少,黄疸持续时间短,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少.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短,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优于单纯的间歇或持续鼻饲喂养,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韩静;周翔;王强;黄从付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一例

    患儿女,43 d,生后间断喉鸣,因咳嗽4 d伴抽搐1次入院,曾于当地医院按肺炎治疗3 d无好转.

    作者:王慧欣;何建平;许志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生儿肾上腺血肿并发失血性休克一例

    患儿男,第2胎第2产,主因哭闹不安1 d住我科,该患儿为足月产,2 d,经产道助产分娩,第2产程延长.入院时查体:体温36.6℃,呼吸42次/min,神志清楚、无明显贫血貌、头颅左顶枕部有1产瘤、口腔黏膜充血、上腭可见一破损面,心肺听诊无异常.

    作者:吕兴芬;孙晓垠;裴金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生儿黄疸与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有机阴离子转运因子2基因突变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Gly71Arg突变和有机阴离子转运因子2(OATP 2)基因Asn130Asp突变与新生儿黄疸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无亲缘关系的汉族新生儿黄疸组与健康对照组的UGT1A1 Gly71Arg和OATP 2 Asn130Asp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并检验两组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两种基因突变对新生儿黄疸的OR值和95%CI.结果 新生儿黄疸组UGT1A1 Gly71Arg和OATP 2 Asn130Asp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和6.16,P=0.002和0.046),Arg和Asp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0.34和6.85, P=0.001和0.009);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UGT1A1基因Gly71Arg和OATP 2基因Asn130Asp突变对新生儿黄疸的OR值和95%CI分别为2.66(1.38~4.51)和2.32(1.23~3.95)(P=0.011和0.024).结论 UGT1A1基因Gly71Arg和OATP 2基因Asn130Asp突变可能参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

    作者:田桂英;徐放生;朱凤霞;兰常肇;韩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Rh溶血病15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溶血病是孕妇和胎儿之间血型不合而产生的同族血型免疫疾病.Rh血型不合溶血病在国内并不少见,较ABO溶血病发病早、来势凶猛、黄疸进展快,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危及患儿的生命,一般主张早期换血治疗,而ABO溶血病除少数重症高胆红素血症者外,一般不需换血.我院从1999年至2006年应用周围快速动-静脉双通道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林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日龄新生大鼠缺血性脑白质损伤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阐述脑白质损伤后脑室下区(SVZ)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 3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对照组(n=40),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BCAO)制作缺血性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电子天平测量术后不同时点体重、脑重变化;HE染色和快蓝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TUNEL方法检测SVZ细胞凋亡.结果 实验组体重、脑重增长明显慢于对照组(术后7 d体重15.89±0.82 g比23.41±1.25 g,t=40.51;脑重0.85±0.11 g比0.98±0.09 g, t=7.38,P<0.01).HE染色可见实验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侧脑室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术后14 d 21.5±6.0 mm2比13.8±2.9 mm2,t=9.32,P<0.01).快蓝染色可见实验组纹状体髓鞘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术后14 d 42.9±5.3比81.8±7.1, t=35.43, P<0.01).术后48 h SVZ细胞凋亡增多,72 h达高峰,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多(术后72 h 69.1±3.5比44.0±2.3, t=48.37, P<0.01).结论 BCAO制作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模型成功;脑白质损伤早期细胞凋亡明显.

    作者:孙金峤;周文浩;崔曙东;邵肖梅;杨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生儿126例脐静脉插管末端细菌培养的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脐静脉插管(UVC)末端细菌培养的结果,探讨UVC与新生儿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26例实行UVC的新生儿按照不同的治疗护理方式分类,并将UVC末端培养和血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7例新生儿有感染症状,血培养、UVC末端培养及两者共同阳性例数分别为24、19和15例,早产儿的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足月儿.UVC末端培养阳性率与年龄(t=2.344,P=0.021)、UVC置留时间(t=2.462,P=0.015)、脐部纱布覆盖(t=2.460,P=0.015)有关,与经UVC的输液成分和是否通过UVC抽血对培养的阳性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在对患儿实施脐静脉插管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于早产儿,缩短插管的时间、暴露脐部以及操作时严格消毒都有利于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余波;李莎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生期结直肠扩张对发育期大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影响

    目的 探讨新生期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刺激(CRD)对发育期大鼠内脏痛觉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8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实验组新生鼠在出生第8天开始给予结直肠刺激,1次/d,连续7d;对照组则不给予结直肠刺激.随后,两组大鼠常规饲养到6周龄时进行内脏敏感性测定.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和痛阈测定作为不同的扩张压力下结直肠疼痛反应指标,评估肠道痛觉敏感性.采用单因素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 6周时两组大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大鼠降结肠均未见明显病理组织损伤;随CRD压力增加,两组幼鼠AWR评分增加,实验组幼鼠CRD在60 mm Hg和80 mm Hg之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0、40、60 mm Hg范围内,相同压力下,实验组幼鼠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CRD压力为80 mm Hg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痛阈值分别为26.5±4.9 mm Hg、47.8±5.0 mm Hg,两组痛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9.753,P<0.01).结论 新生期进行持续的结直肠刺激的确能造成大鼠痛阈下降,出现慢性内脏高敏感性,并且这种高敏感性能持续到幼年期,同时无明显的组织学改变.

    作者:张睿;吴斌;林国威;林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生儿慢性肺疾病的机械通气策略研究

    目的 探讨新生儿慢性肺疾病发生前后的机械通气方法.方法 对24例新生儿慢性肺疾病(CLD)在确诊前后均进行以保护性肺通气为策略的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慢性肺疾病新生儿共24例,死亡2例,病死率8.3%,好转出院1例(4.2%),其余21例痊愈出院(87.5%);确诊CLD后有9例患儿仍需要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7例痊愈出院;8例曾应用激素治疗,但有3例因出现副作用而停药.结论 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是新生儿慢性肺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措施,选用鼻塞间歇指令通气或鼻塞持续气道正压作为撤机方式,可提高治疗效果;CLD发生后容许性高碳酸血症的应用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作者:农绍汉;钟劲;蒋秋平;谢衍铭;何少茹;张宇和;钟敏泉;孙云霞;庄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脏器损害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母乳喂养、ABO或Rh血型不合性溶血病、早产、感染、头颅血肿、窒息、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基因变异[1].

    作者:张新利;肖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21-三体综合征伴随类白血病反应一例

    患儿男,1 h,因35+2周早产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自然分娩,出生体重2 500 g,无胎膜早破,脐带绕颈1周,羊水Ⅰ°污染,胎盘无异常,生后无窒息.

    作者:郭素梅;陈玉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危重新生儿继发性长QT综合征引发2:1房室传导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长QT综合征(LQTS)是指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ST-T波异常,易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组综合征.我院1995至2005年诊治的危重新生儿中,有7例出现了继发性QT间期延长并引发2:1房室传导,现将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丽岩;张建军;刘姿薇;房晓光;邢春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生儿急性铅中毒一例

    患儿女,生后11 h,因误服醋酸铅约5 ml半小时伴拒食、反应差由产科转入.入院后患儿无尖叫、抽搐.查:T 37.1℃,P 126次/min,R 40次/min,体重3 600 g,皮肤无黄染、出血点,反应欠佳,面色欠红润,前囟平坦,1.5 cm×1.5 cm,瞳孔等大等圆,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觅食反射、拥抱反射存在.

    作者:王团美;郑艳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水溶性碘造影剂在23例新生儿胃肠造影中的临床应用

    随着放射诊断技术的发展,碘造影剂的应用日益增加,但目前大多用于成年患者,尤其是水溶性碘造影剂,主要用于血管造影中,而在新生儿胃肠造影中的应用报道极少,我院23例新生儿在胃肠造影中应用水溶性碘造影剂,发现对比清晰、毒性低、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作者:李红妩;王菊芳;盛曙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HoxB5基因在高氧致早产鼠慢性肺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目的 探讨高氧致慢性肺疾病(CLD)早产鼠肺组织HoxB5基因表达规律及其对肺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80只早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采用高浓度氧诱导早产鼠CLD模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技术,测定肺组织HoxB5 mRNA水平,并同时观察放射状肺泡计数(RAC)的变化.结果 生后1、3 d,两组HoxB5 mRNA水平及RA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时两者均开始降低(P<0.05),14 d继续下降,21 d降至低(P<0.01),且肺组织HoxB5 mRNA水平及RAC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暴露高氧中早产鼠肺组织HoxB5基因呈低表达状态,其表达水平与肺泡发育障碍程度相一致.

    作者:富建华;薛辛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循证医学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评价现行的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措施,讨论采用降低NRDS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的循证医学方法的必要性与障碍.方法 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及产科中抽取人员参加专题小组讨论及接受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降低NRD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措施是产前应用皮质激素、预防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应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的早期使用、预防早产、早产儿监护及NRDS的早期诊断等.结论 系统评价充分说明了循证医学在新生儿急救中很有发展潜力,目前对NRDS的治疗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陈烈平;章丽燕;Judith Kadir;陈涵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研究现状

    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congenital central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 CCHS)又称Ondine's curse(翁氏困扰)是指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原发性缺陷,对二氧化碳敏感性降低,自主呼吸控制衰竭,造成肺通气减少,导致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及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作者:张乐嘉;丁国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生儿气胸31例临床分析

    气胸是新生儿危急重症之一,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病理性、医源性及自发性气胸,其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现将我院2001年8月至2006年8月共5年时间收治的31例新生儿气胸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并对其诱因、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李德渊;李晋辉;夏斌;母得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新生儿科(中英文)杂志

中华新生儿科(中英文)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